「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如同鏡像、如同夢境。”

——伯格曼

塔可夫斯基電影最珍貴之處,就是影像中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直接訴諸感官經驗的東西,自然而然地編織出生命的困頓與壯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生於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札弗洛塞鎮鎮,父親是一名詩人,母親是一個女演員。他由母親獨力撫養長大,日後的影片時常流露出對於母愛的追憶。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他於1956年進入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在校習作《壓路機與小提琴》已表現出他對於“藝術至上”的美學理念。

壓路機與小提琴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S. Bakhmetyeva

主演: 伊戈爾·福姆琴科 / 弗拉基米爾·扎曼斯基 / 瑪麗娜·阿朱別伊 / 柳德米拉·謝苗諾娃

上映日期:1961-12-30(蘇聯)

片長:46分鐘

電影描寫一個天真年幼的“小提琴家”(實際上只是一會拉琴的資產階級小孩)和一位開著壓路機維生的工人之間的友誼。在這部早期的實驗電影中,就已蘊釀了塔可夫斯基一生電影創作所有豐富的感性因素。

塔可夫斯基努力尋求一種“階級寬容”的可能性,以不到35句的臺詞,幾乎毫不顧及必要的電影要素,打破一切傳統敘事的標準框架,從一場莫斯科古老街道的偶遇,逐步推進到兩個對立階級之間友誼的增長和終了,打破社會主義階級矛盾的政治迷思。

1960年,《伊萬的童年》在國立莫斯科電影製片場的支持下開拍,塔可夫斯基獲得推薦接手並重拍這部原先拍了一半的

電影。但是電影一開拍,就顯示出蘇聯當局和塔可夫斯基在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觀念分歧,所幸在一種短暫的“政治解凍”氣氛下,影片終於勉強獲准上映。

伊萬的童年

Ivan's Childhood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愛德華·阿巴洛夫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米哈伊爾·帕帕瓦 / 弗拉基米爾·博戈莫諾夫

主演: 尼古拉·布爾利亞耶夫 / 瓦連京·祖布科夫 / 葉甫蓋尼·扎里科夫 / 斯捷潘·克雷洛夫

上映日期:1962-04-06(蘇聯)

片長:95分鐘

蘇聯當局希望藉由這部悲劇電影來激發蘇聯人民的愛國主義,特別是用來鞏固赫魯曉夫提出的意識形態教條。但當時年僅30歲的塔可夫斯基卻認為,伊萬的故事是俄國民族共同的精神資產,是人性中高貴化的唯美象徵,而不是蘇聯共黨意識形態的行銷工具。

塔可夫斯基以伊萬瘦弱的身軀、失真的面容、早熟的性格,來貫穿全片對戰爭的敘事角度。他所要表達的是,電影雖然以“伊萬的童年”命名,但是伊萬根本沒有童年,他的童年只存在於夢境和回憶之中。

這部片子處處流露著殘酷的氣氛,片中的地景是戰爭的影像,也是想象力進出甜美夢境與冷酷現實的撕裂點。

1966年的《安德烈‧盧布廖夫》是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長片,但影片一拍完就遭到蘇聯當局的禁演,塔可夫斯基等待多年之後才獲得解禁。全片除了結尾之外都以黑白拍攝,故事描寫14-15世紀時期俄羅斯著名的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一生由迷失、墮落到覺悟的心路歷程。

安德烈·盧布廖夫

Andrey Rublyov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安納託利·索洛尼岑 / 伊萬·拉皮科夫 / 尼古拉·格林科 / 尼古拉·謝爾蓋耶夫

上映日期:1966-12(蘇聯部分放映) / 1969-05(戛納電影節) / 1971-12-24(蘇聯)

片長: 205分鐘(原始片長)

塔可夫斯基繼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情感,通過盧布廖夫這位內心激越但生活孤獨的僧侶以及鑄鐘少年的“神啟謊言”和內心煎熬,來表達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聖愚”思想。

1972年根據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飛向太空》透過意識邊界與科技限度的辯證,將“科學的探秘”導引為“心靈的歸航”。

飛向太空

Solaris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弗雷德裡克·格倫斯廷 /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主演: 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 / 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 / 尤里·亞爾維特

上映日期:1972-03-20(蘇聯)

片長: 167分鐘

在塔可夫斯基眼中,科幻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疾病,一種人性自大和迷失的不治之症。藉由去除一切科幻影片經常濫用的恐懼和暴力原素,塔可夫斯基賦予人類面對自然宇宙新的態度,以敬畏代替尋奇,以自省代替擴張。這部電影代表了塔可夫斯基走向一種“人文神秘主義”的風格,再次流露他對終極關懷的孜孜眷顧,對人類眾生的深切同情。

記憶的循環,模糊了人類生死的物質界線,但也使人類更能透視自身,也意謂著塔可夫斯基對“精神生死問題”的探索。而“太空”對塔可夫斯基來說,實際上並無科學探險的涵意,而是一處用來充當倫理辯論的“純粹場域”,它以一種荒原性、孤絕性、浩瀚的飄浮性為象徵,使人得以直接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

1975年的《鏡子》,是塔可夫斯基電影生涯的顛峰之作,這是一部集記錄性、自傳體、新聞史實和詩意於一體的“作者電影”,是塔可夫斯基一生電影理念最完整的表達。

鏡子

The Mirror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亞歷山大·米沙林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瑪格麗特·捷列霍娃 / 因諾肯季·斯莫克圖諾夫斯基 /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上映日期:1975-03-07(蘇聯)

片長:108分鐘

在電影中,也許可以把鏡子看成是一個時空的介面,碎化的時間和流轉的空間通過它而串黏成一段懵懂迷失的童年,一段遠離之後又不斷迴光返照的記憶,也可以把鏡子看成是一場精神的反思和內省的曲折歷程。

也許鏡子根本不是鏡子,而是記憶的破網,它流失了生命的尊嚴和承諾,卻攔下了凝固的追思和惘然;也許根本沒有鏡子,也沒有反射,因為鏡面之前不是具體的人,只是塔可夫斯基零亂的記憶,一組、一段、一堆記憶照著鏡子,或者一面鏡子反射著一組、一段、一堆記憶,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存在,它除了迷惘之外,什麼也不是。

1979年的《潛行者》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它刻意減少科幻電影慣用的特效場景,改以大量的長鏡頭,描摹出詩意的冷酷異境,探究個體如何面對自我內在的深層憂懼。拍完這部電影,塔可夫斯基離開蘇聯,在異鄉完成生前最後兩部作品

《鄉愁》《犧牲》,再也沒有回到祖國。

潛行者

Stalker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阿爾卡季·斯特魯加茨基 / 鮑里斯·斯特魯加茨基

主演: 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 / 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 安納託利·索洛尼岑

上映日期:1979-05(蘇聯) / 1980-05-13(戛納電影節)

片長:163 分鐘 / 155 分鐘(2002 DVD)

《潛行者》旨在表達自我意識的深度歷險,然而,這種走向自我的過程絕不是一種尋奇獵豔的探險,而是充滿殘缺與破損的體認,它一如穿越驚悚陰溼的隧道,又像跨越荊棘密佈的荒谷,在歷經折磨之後最終發現,自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充實完整的核心,自我的探索將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圓滿的追求。

然而,塔可夫斯基仍對潛行者寄予道德的厚望,潛行者代表著人類意識的最高形象,一種為了精神的永生而願意犧牲個體生命的典範,在此意義上,自我的歸返意味著面向死亡的超越,因為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腐敗,正如聖經《約翰書》所言:“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國度”!

1983年的《鄉愁》講述了一位俄國詩人來到意大利追悼一名十八世紀曾到此地旅居的俄國作曲家的故事。詩人在異地墜入記憶的深淵,遭遇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流亡。他在尋訪知音的路上,應允了瘋子的囑咐,完成渡化自己的安魂儀式,重新贖回生命的孤獨。

鄉愁

Nostalgia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託尼諾·格拉

主演: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 厄蘭·約瑟夫森 / 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 勞拉·德·馬奇

上映日期:1983-05-17(戛納電影節)

片長:125分鐘

整部電影由眼前的幻象和模糊的記憶所組成,煙霧嫋嫋的鄉間,黑白對比的草原,無主無愛的野花,冷默的人群,無法溝通的誤會,整個世界像似失去了空間的包圍而陷於無邊的深淵,真實的景物溢出了時間的軌道而失去了存在的依託。衰敗、破舊、冷澀,成堆的空瓶,廢舊的輪胎,斷了前輪的自行車、倒落的雕塑,佈滿蜘蛛網已無法辨清面孔的鏡子,這一切意喻著文明的塌陷,人的迷失與無助。

最後,詩人捧著燃燒的燭火,越過水池,一步千斤的渡向對岸,終於完成了保護信仰和靈魂的火焰不被吹熄的任務。他終於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在長長的石階上安然逝去,此刻傳來貝多芬的《歡樂頌》,為死去的靈魂奏起了悲歌,此刻回憶中的故鄉不再是鄉愁寄情的夢境,而是信仰安息的淨土。

在此影片中,“鄉愁”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是此生的流離也是面向彼岸的歸心。

1985年的《犧牲》是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之下在瑞典開拍的遺作。故事描繪演員兼作家的亞歷山大,為了抵禦末日的到來,不惜獻祭自己的一切,以此拯救人類世界的存續,重返信仰的伊甸園。片頭和片尾“為枯樹澆水”象徵了希望的不滅,虔敬地傳遞出生命的延續力量。

犧牲

The Sacrifice

「薦讀」塔可夫斯基: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厄蘭·約瑟夫森 / 蘇珊·弗利特伍德 / 艾倫·埃德渥 / 古德·吉斯拉德提爾 / 斯文·沃爾特

上映日期: 1986-05-09(瑞典) / 1986-09-06(多倫多電影節)

片長:149分鐘

片中,塔可夫斯基以長達9分26秒的長鏡頭,來表達父子之間“宗教啟蒙”的場景,全片採取低量的技術性剪接,少量的背景音樂,以幾乎無法察覺的慢速運動鏡頭,來營造一種超越性的視覺空間,一種冥想式的詩化意境。

草原上有一條伸向遠方的路,路上有亞歷山大恍然跌落的夢,夢境中有一條沒有生靈的街道,大街上驚慌失措的人群奔跑著,街上到處是飛揚的碎紙片和汽車殘骸。人行道上,人們擁擠著,地上到處是垃圾和汙水,還有被折斷的破椅子。一個小男孩,脖子上的傷口用沙布包扎著,正睡在一堆髒布中的靠墊上……然而,在這樣一個信仰破碎的世界中,在這樣末日陰霾籠罩的日子裡,還是有人抱著救世贖罪的最後冀望。

《犧牲》充滿著東正教深厚的救贖情感,也是塔可夫斯基一生信仰態度的最後表達,它再一次重申了塔可夫斯基對“人類之愛”最深切、最莊嚴的肯定,即使在重病纏身的時刻,他依然堅信人類可以重建與自己靈魂所建立的原始盟約,以犧牲自己來贖回道德的完整性,重返人類精神的伊甸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