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跑者的追求是什麼?跑得更快?跑得更遠?馬拉松PB?其實相比這些,追求更合理更科學的跑步才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正確路徑。

慧跑歷時三年深耕跑步,就是要幫助跑者實現更科學更合理的跑步,並研發了終極大法——無傷跑法。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無傷跑法是跑步技術訓練嗎?是備戰馬拉松的訓練嗎?還是教會初跑者怎麼去跑步?其實都是,也都不是。

無傷跑法,顧名思義是讓跑友實現無傷、健康地奔跑,它是一套跑步體系,在這套體系中包括:合理跑姿、力量強化、科學訓練、傷痛預防等重要元素,從理論到實踐告訴跑友什麼是合理、科學的跑步。

一、無傷跑法眼中的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最合理最科學

跑者往往希望學習好最佳跑步方法,或者最佳跑姿。事實上,最佳往往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理想狀態,無傷跑法並不在意所謂“最佳”、“最好”,而是告訴跑友跑步需要有科學的流程,合理的方法。

比如:跑前你需要通過熱身提升肌肉溫度、降低肌肉粘滯性,調動心肺,克服內臟器官惰性;而跑後你需要拉伸,通過拉伸降低肌肉張力,促進運動後肌纖維恢復正常排列,避免肌肉長時間緊張而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

而在跑步過程中,配速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強度,大多數跑者需要跑得足夠慢來發展基礎耐力,當然這並不是不要快,而是快慢結合,先慢後快,慢就要足夠慢,快則要足夠快,從而讓跑步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二、無傷跑法中跑姿,不強調後腳跟或前腳掌著地哪個更好,只強調著地位置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談及跑姿,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就是前腳掌著地好?還是後腳跟著地好?

在無傷跑法中,跑姿的重點不是前腳掌、後腳跟,而是強調著地時腳與身體重心的位置。其實,著地方式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腳接觸地面時相對於身體重心的位置。合理的著地是腳接觸地面時的位置應當靠近身體重心(或者說基本在臀部正下方)。

當著地位置過於靠前,超過身體重心,膝蓋被迫伸直,才會導致身體受到更大的衝擊力,導致關節不得不非常快的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樣就會大大增加受傷風險。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所以,絕大多數跑者的問題不是腳跟著地本身,而是由於慢步頻使得著地時膝關節處於伸直狀態,這樣就導致人體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衝擊力。

而著地點靠近身體重心時,下肢處於彎曲狀態,這樣就可以有效通過肌肉吸收地面反作用力,從而減少衝擊力。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研究發現,最佳的步頻是在每分鐘180步左右,如果你的步頻150以下,可能就是慢步頻。所以剛開始時,使用節拍器,來調整你的步頻很有必要,讓步頻加快,步幅縮小,有助於讓你的著地點不會偏離重心太遠,而是靠近重心,著地時下肢保持S型彎曲狀態,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你受到的衝擊力。

三、無傷跑法中的力量訓練,不只強調大肌群訓練,同樣強調深層小肌群訓練

所謂大肌群訓練一般就是指臀部肌肉、大腿前側肌肉、大腿後側肌肉、小腿肌肉等這些肉眼可見的大肌肉訓練。跑者做的下蹲、提踵、弓箭步、硬拉等負重或自身體重的練習,就是針對這些肌肉的訓練。

練好這些肌肉可以直接幫助提高肌肉收縮力量,讓你跑起來更有勁兒、更快,因此,這些大肌肉訓練當然是十分重要的。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同時,無傷跑法提醒跑者更要注意深層小肌群的訓練,深層小肌肉通常位於小腿足踝、臀部和腹部深層、肩部、背部深層等部位。這些肌肉體積較小,位於身體深層,通常被淺層大肌肉所覆蓋,肉眼看不到。

由於這些肌肉比較小,所以這些肌肉的功能通常不是產生很大的力量,而是保持動作的穩定,實現動作的精細控制。大肌肉訓練跟能力高低有關,而小肌肉訓練跟預防傷痛有關。有些時候,大肌肉力量過強,而小肌肉太弱,容易產生錯誤的動作模式,這樣的動作反而是有害的。

因此,大肌肉必須與小肌肉配合,才能實現完美、準確的運動。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四、無傷跑法中備賽訓練方面,它不強調某種訓練手段的神奇,而是要有科學的訓練模式

跑步訓練手段眾多,例如LSD、馬拉松配速跑,間歇跑、亞索800、抗乳酸跑等。

一些資深跑者會認為多進行高強度的間歇跑能夠快速提升跑步水平,實踐也告訴我們進行間歇跑訓練在短期內,的確能夠快速跑步水平,但是快速提升之後就會遭遇瓶頸,因為跑步所需要的基礎有氧能力你並沒有打牢。

還有一些跑友,只進行中低強度的訓練,這樣的訓練也不是非常好的備賽手段。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科學的馬拉松備戰訓練不是隻進行某一、兩種訓練方法,而是在整個備賽週期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方法訓練。

在備賽的初級階段以中低強度LSD訓練為主,提升基礎有氧能力,在備賽中期要以高強度的間歇跑、抗乳酸跑訓練為主,再次提升有氧能力和有氧工作效率,在備賽後期進行更多的專項訓練,也就是以馬拉松配速跑訓練為主。

通過週期性的備賽,身體在基礎有氧能力、身體抗乳酸能力、馬拉松專項能力等方面得到整體的提升,遠比只進行單一訓練方法效果更明顯。

而無傷跑法中的馬拉松備賽訓練就是提倡此訓練模式,根據跑者距目標賽事的時間,進行相應的階段劃分,在不同階段採用相對應的訓練手段,全面訓練身體各方面能力,從而實現無傷PB。

五、無傷跑法中不只是關注跑,更關注跑步以外的知識,因為磨刀不誤砍材工

一位運動員想要成為冠軍,只有刻苦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有疲勞恢復、膳食營養、訓練監控、力量強化等等諸多方面。

同樣無傷跑步法也不僅僅教你如何養成合理跑姿、怎麼進行馬拉松備賽,還有更多關於跑者營養策略,損傷預防與康復,當然,還有你最關注的跑步減肥話題。

無傷跑法就是讓大眾重新認識跑步、重新理解跑步,跑步是最簡單的健身方式,但跑步其實也不簡單。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六、總結

無傷跑法是一套跑步體系,它不僅僅是跑姿,也不僅僅是訓練,它是集跑姿、訓練、力量、損傷、營養、策略、減肥等多維度的跑步訓練法,它讓大眾在重新認識跑步基礎上,引領跑者形成良好的跑步習慣、科學的訓練模式,真正無傷、健康、長久的奔跑下去,這才是無傷跑法最終傳遞給大眾的東西。


跑步沒有最好最佳,只有更合理更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