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三國時代,湧現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蜀國軍師諸葛亮,而對於作為其對手的司馬懿,人們往往多有貶義。但是,細讀三國,其實不然,實際上真正的最大贏家是司馬懿。司馬懿從東漢的一個基層小吏起步,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逐步位極人臣,成為了繼曹操之後的又一大梟雄。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出身官宦世家,先祖是楚漢相爭時的將領司馬卬;高祖是東漢徵西將軍司馬鈞;從祖父司馬量開始,棄武從文,到父親司馬防這一代,司馬家族已經是一派儒風氣象。

司馬懿從小就飽讀經書,十六歲已熟讀儒家著作《易經》《春秋》等,從中掌握了宇宙的平衡之道和春秋之義。除了儒學,司馬懿還深諳道家之術。同時,他還承襲了司馬家的軍人血統,熟讀兵法,熟練掌握了各種兵法戰策,這為後來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一、在入仕過程中裝病七年,以退為進

司馬懿學富五車,深藏不露。由於其出身世家,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在當地官方獵頭的推舉下,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當上了河內郡的“上計掾”。

漢朝的“上計掾”相當於現在的統計員、審計員之類,可以說是一種級別較低的官員。對於這樣一份低級的工作,司馬懿心有不甘,他一面藉機鍛鍊本領,一面伺機尋找新的老闆。就在這個時候,司馬懿的機會來了,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父親過去的提拔之恩,竟然點名要司馬朗、司馬懿兄弟二人出任司空府屬官。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聽到這個消息,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欣然前往,但是司馬懿卻一口拒絕,而且拒絕的方式也很奇特,竟然是“裝病”,說自己患了“風痺”。對於司馬懿突如其來的病情,曹操當然有所懷疑,於是多次派人打探。

但是,司馬懿卻裝得很像,竟然長期臥床不起,一拖7年,而且為此還殺害了一個發現他裝病的婢女,結果瞞過了曹操派去打探的使者。那麼,司馬懿裝病的動機是什麼呢?原因無非有三:

一是不願同大哥一起出仕,怕在大哥的陰影之下,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二是當時袁紹雖敗,但實力仍在,北方局勢尚不明朗,需要進一步觀察;

三是抬高自己的身價,退一步為了進兩步。

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懿裝病,目的確實如此,七年之後,在崔琰和荀彧等人的推薦下,曹操果真又一次徵辟了司馬懿。

二、在謀士生涯中剋制自我,隱忍不發

司馬懿入仕以後,首任為曹丕的“文學掾”,負責曹丕的教育工作。對這樣一份工作,司馬懿並不看好。時刻尋覓機會,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揮軍南征,先是攻佔了荊州、新野,然後進抵江陵,大獲全勝,在此情況下,曹操意欲繼續進軍窮追不捨。時有謀士賈詡主動獻計:“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江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以此勸說曹操不再戀戰,但曹操對此不以為然。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這時,另一位謀士程昱也進一步勸諫,曹操仍然置之不理。曹操一意孤行繼續揮軍南下,時間進入到12月,曹軍由於水土不服,爆發了可怕的瘟疫,戰鬥力大大下降。而蜀吳二軍聯合作戰,利用草船借箭之計,打得曹操大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此次南征,司馬懿有幸陪曹丕隨軍,本想借機進諫大展身手,但見賈詡、程昱等人進諫被曹操冷落,只好做罷。

那麼,既然司馬懿已經看出了賈詡、程昱等人意見的正確性,為什麼他不再力諫呢?我認為這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因為一是司馬懿已經看清了曹操對賈詡、程昱等人進諫的態度,如果繼續進諫就會自討沒趣。二是如果再諫成功,就會丟了上述老謀士們的面子,影響了自己和他們的關係,因此,他採取了剋制自我、積累人脈、以圖將來的上策。

後來,司馬懿在自己的謀士生涯中還多次經歷過諸如楊修力薦張松被曹操拒絕的事件;荀彧因私下反對曹操進封魏公、加九錫而被“自殺”的事件等,司馬懿不僅從中看出了曹操不能剋制自我的缺點;楊修、荀彧等人不能剋制自我的悲慘結局;而且從中學會了自我剋制的本領。

三、審時度勢,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

由於司馬懿的勤勉敬業,又有曹丕的一力保薦,他很快由“文學掾”轉黃門侍郎、議郎、丞相府東曹屬,最後升至丞相府主薄。隨著軍營第一代謀士的凋零,曹操決定在晚年培養第二代謀士,司馬懿當然位列其中。

漢中之戰,司馬懿第一次以軍事參謀的身份隨軍出征,先是同事劉曄進諫獻計,打敗了張魯,曹操大喜。面對劉曄的無限風光,司馬懿決定大膽進諫,勸曹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直取益州。但是此時的曹操卻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對於司馬懿的勸諫置若罔聞。

雖然仍有官員出面力薦,但司馬懿卻沉穩有加,不再做聲。因為司馬懿深知,進諫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希望主公採納,有的只是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如果強諫,第一,主公不喜;準,也有功高震主之嫌。此乃司馬懿深諳“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之術也。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司馬懿榮升為軍司馬,他藉機向曹操提出了“經國遠籌”的軍屯建議,以表忠心,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建安二十四年,鎮守漢中的曹將夏侯淵被斬殺,劉備軍隊大捷,劉備做了漢中王。荊州方面,關羽大舉北伐,包圍樊城。在此情況下,曹操十分惶恐,意欲遷都。

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司馬懿挺身而出,力勸曹操不能遷都,而應按兵不動,以威懾敵軍,達到戰略轉變的目的。

曹操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遂派人前往江東,以“許割江南”的空頭支票,誘使孫權充當“黃雀”,消滅關羽,以解樊城之圍,同時激化孫、劉矛盾,一石二鳥。形勢逐步好轉。待曹操回到洛陽時,關羽的頭顱和孫權稱臣的文書,已經送到了曹操的案頭。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司馬懿如釋重負,他終於迎來了大展身手的曹丕時代。

四、輔佐曹魏伐蜀滅吳,成為亂世三國的終結者和晉朝的實際奠基人

在三國鼎立的征戰中,司馬懿最大的對手要數蜀國的諸葛亮。

晚年,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均未取得大的進展。因為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深刻了解了諸葛亮的弱點,那就是行軍打仗謹小慎微,刻板僵化。加之蜀軍遠道而來,後勤糧草不濟,不宜久攻,所以只要避其鋒芒,堅守不出,諸葛亮就無可奈何。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於上方谷困住了司馬懿父子,以火攻之,不料天降大雨,司馬懿脫困而出,其後任由諸葛亮千條妙計,司馬懿以守為攻,堅守不出,以靜觀其變。

不久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遂撤軍。其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立誓要光復中原,表面看起來,此時他的對手已經變成了曹魏徵西將軍郭淮和雍州刺史陳泰,其實背後依然是司馬懿在對付諸葛亮時建立起來的那套近乎完美的軍事防禦體系。

而在東吳方面,司馬懿早就看透了東吳水軍強大,但陸戰不足,防守有餘,但進取不足的戰略劣勢,早早地就暗中切斷了吳國從遼東購買戰馬的後路,從而削弱了吳國的騎兵,使吳國變得不堪一擊。

五、結語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再次“裝病”告老退休兩年的司馬懿,借天子曹芳與大將軍曹爽舉行祭祀大典之機,發動政變即“高平陵事件”,殺死了大將軍曹爽,又一次執掌大權,成為亂世三國的終結者和晉朝的實際奠基人。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其實就是從夾縫中求生存的一生。忍字上有一把刀,從小接受父親教導的司馬懿,有著清晰的頭腦,做事不張揚,胸懷大略,在隱忍中謀劃未來。如果我們對司馬懿的一生進行一次事無鉅細的回顧與研究的話,便不難發現,他的身上也有著一樣其他成功人士所擁有的財富:耐心。

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才是人生大贏家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日子短暫,世界那麼大,想出去看看;有什麼目標就想要不顧一切地往前衝;遇到挫折或者爭執,嚥不下那一口氣,一定爭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年歲漸長,社會經驗開始累積之後,人生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要保持耐心。

年輕時的跌跌撞撞,橫衝直撞地去尋一個偉大的夢想,長大後時間會讓你明白:有價值的事物,需要用耐心去耕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