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是因為哪首詩引起的?

文詩館


“烏臺詩案”是北宋神宗時期的一樁著名的案件,這個案件之所以著名,是因為這個案件牽扯到的人和事都很著名。

這個案件牽扯到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豪蘇軾蘇東坡,牽扯到的事件就是“王安石變法”。

圍繞著這個案件,可以看到當時圍繞王安石的變法,支持變法的“新銳官員”和反對變法的“舊派官員”之間鬥爭的殘酷。

這個案件應該是一個“文字獄”的典型案件,儘管叫“詩案”,但是一開始和“詩”沒有什麼關係,這實際上算是改革派對保守派的一次清算和打擊。

我們看看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在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的背景下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變法革新。對於王安石變法革新的利弊至今也是眾說紛紜,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就是在當時也是有很大的反對聲音。

反對變法的領袖,就是那個小的時候砸過缸的司馬光。大文豪蘇軾蘇東坡也是反對派之一,其實蘇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都是反對改革的人,不僅反對變法,蘇氏父子對變法的倡導者王安石的人品也很痛恨,父親蘇洵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辯奸論》狠狠惡心了王安石一把。

對王安石的變法不滿的蘇軾,本身對變法的反對態度算不上激進,但這個大文豪說話很直爽很隨意,諷刺挖苦人的本事也很大。

整個事件的起因是蘇軾由徐州太守轉任湖州太守,照例要上表謝恩,蘇軾也寫了一個謝恩表《湖州謝表》,如果是按規矩安安分分的謝恩也就平安無事,蘇東坡去當他的湖州太守就是了。

但是,也可能是因為保守派一直被改革派所打壓,蘇軾一不留神就發了幾句牢騷,就是這幾句牢騷出了事。

在《湖州謝表》裡,他寫了這樣幾句話:“知其愚不適時,難已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意思就是說:“我知道自己愚笨跟不上時代,怕我與那些新進人物搞不好關係。但知道我老實本分,也許在外州郡治理百姓還可以。”這現顯然有意攻擊那些推行新法的政客的嫌疑。

果然,御史臺的那些支持變法的“新貴們”不幹了。“新進”和“生事”這兩個詞戳中了御史臺那些“新進”官員的敏感神經,他們跳起來了。

第一個站出來檢舉蘇軾的是御史裡行何正臣,緊接著是王安石的學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構陷下,只得降旨將蘇軾交御史臺,由李定為首的“根勘所”負責審理。

御史臺被貫稱為“烏臺”是在漢代就開始了。漢代長安的御史臺內有許多柏樹,樹上棲宿著成千上萬的烏鴉,時人就把御史臺稱作“柏臺”或“烏臺”,這兩個稱呼一直沿用到宋代。

當然,在審理蘇東坡案件的時候,為了找出蘇東坡更多的罪狀,很多人開始從蘇東坡的詩句裡找一些所謂的“大不敬”的罪證。在蒐集罪證的一群小人裡面,就有大名鼎鼎的沈括,那個《夢溪筆談》的作者。

“烏臺詩案”其實就是“文字獄”的冤案,在整個兩宋,這種“文字獄”非常少見,蘇東坡碰上了,從一個側面說明王安石重用的那些“新進”們,做人的品行是很有問題的,他的變法最終失敗,和他的用人有很大的關係。

蘇東坡在獄中還是吃了不少苦,也曾經絕望過,儘管那些“新進”們試圖治蘇東坡的死罪,但最終神宗還是不忍心殺了這個大文豪,只是把他貶到黃州。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烏臺詩案對蘇東坡的打擊很大,心境之悲涼、門庭之冷落、生活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蘇東坡生性豁達,這些挫折也比較看的開,在黃州他曾作詩一首介紹他煮豬肉的經驗,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鮮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這就是著名的美食“東坡肉”的烹飪方法。

被貶到黃州的蘇東坡還為中華美食做出過貢獻。

而被貶黃州兩年之後,蘇東坡寫出來著名的《赤壁賦》。

然後就是千古絕唱《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

是金子到哪裡都發光啊!


步武堂


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確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以來,很少出現深文周納、陷人以罪的文字獄。特別是宋太祖在太廟立了“誓碑”,發誓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使宋朝的讀書人得到了超越其他朝代的優待。

蘇東坡才氣冠京華,適逢盛世,佳作迭出,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是,就在他官運享通、文章頻出之際,年輕氣盛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宰相,推動了“熙寧變法”。當時,蘇東坡多在地方任職,看到新法在推行的過程中,有走樣的現象,比如“青苗法”,本來是在老百姓青黃不接時政府給予貸款支持,在豐收之際再連本帶息收回去,是“雪中送炭”的好政策,但下面為了完成朝廷的配額,強迫老百姓貸款,造成傷民之事,好心辦了壞事,結果“雪上加霜”,蘇東坡因此上書表達政見,替老百姓說話。

在當時,蘇東坡是文壇領袖,也是意見大咖,是振壁一呼、應者雲集的人物,是左右輿情的風向標,他的話影響太大,馬上引起了宋神宗的反感,而御史們喜歡“觀風言事”,看皇帝的臉色說話,便自然也注意到了蘇東坡。所以,御史們開始認真研究蘇東坡的詩文,終於找到了他們需要的“罪證”,說詩文中有譏謗皇帝、攻擊新法之語,彈劾蘇東坡,蘇東坡因此被捕入獄。

“烏臺詩案”的構陷的依據,一是蘇東坡的《湖州謝上表》,二是蘇東坡的詩歌《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湖州謝上表》裡面有這樣的句子,“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還有“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御史據此給蘇東坡的罪名是,標榜自己,攻擊新法,認為這些牢騷暗中諷刺改革所啟用的官員,都是一些喜歡惹事折騰的新進,為什麼?蘇東坡說自己“老不生事”,“難以追陪新進”,朝廷重用的,便自然是生事之徒嘛,把改革喻為“生事”,那還不是攻擊新政?因此,御史們馬上彈劾!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二:“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據說,跟隨王安石改革的沈括雖然當時不是御史,但他讀到此詩後,也馬上檢舉蘇東坡在詩中批評皇帝,說:“皇帝如飛龍在天,蘇東坡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如此!”因此指控蘇東坡“大逆不道”。

在多方的攻擊之下,蘇東坡被朝廷從工作的湖州抓到了京城開封,坐牢100多天,因御史臺的辦公地點又稱“烏臺”,因此此案史稱“烏臺詩案”。


帝國的臉譜


應該說烏臺詩案不是因為哪一首詩引起的,而是由蘇軾的上表引起的。

蘇軾同志從徐州調任湖州,照例要上表謝恩。作為變法反對派,這位老兄在作《湖州謝上表》的時候,一時糊塗,結尾夾了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御史臺的御史們多是王安石招來的新進勇銳之人,看到此表,有人摘引其中"新進""生事"等語參了蘇同志一本,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可是就憑這一兩句話也不行啊。恰在這時蘇軾的新詩集出版了。御史臺的新人們發揚潛心鑽研的精神,終於從他的幾首詩找了突破口,具體的詩句不再贅述,總之給了他一個謗訕新政的罪名。於是逮捕,入獄,審問。

這些御史新人本想置蘇軾於死地,多虧宋神宗還不算昏庸,當朝很多人替他求情,包括太皇太后曹氏、蘇軾政敵退休宰相王安石,以及一些變法派大臣(仗義呀!),最後神宗下令免除蘇同志一死,給他安排了黃州團練副使一職,接受勞動改造去了。烏臺詩案就此了結。

烏臺詩案可以說是政治鬥爭的產物,蘇軾是變法派和保守派鬥爭的犧牲品。

烏臺詩案有文字獄的意味,但又不同於清朝康熙雍正時期的文字獄。蘇案沒有十大酷刑,沒有株連九族,所以我們後世才能夠欣賞到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才能夠品嚐美味的東坡肉。




桃李春華


烏臺詩案對於蘇軾來說,無疑是人生一大挫折。

起因是他由徐州調任湖州時,上表皇帝謝恩,本屬例行公事,可他犯了文人喜弄文墨的通病,他發了一些牢騷。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當時正值王安石新法推廣階段,保守派和變法派明爭暗鬥,勢同水火,因為宋神宗對新法的大力支持,此時保守派逐漸退出政治中心,變法派風頭正盛,但因為新法推行太過操之過急,社會上下反對聲也此起彼伏,宋神宗左右為難。

蘇軾屬於保守派,他對新法比較反感,詩文之中有時候會夾雜著對新法的譏諷之意,這其實是文官的通病,喜歡舞文弄墨,針砭時弊,這對於做官的來說,卻是一大忌諱,往小了可以說是無事生非,往大了說就是禍亂朝綱。

此時新法派正愁找不到機會打擊保守派,蘇軾這首上表恰恰成了攻擊政敵的工具,新法派藉此大做文章,“新進”明顯就是說新法派,“難以追陪新進”含有對新法不滿情緒在內,“生事”這個詞暗指新法無事生非,徒生禍端。



於是新法派引“新進”、“生事”等詞上奏皇帝,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新法派又繼續蒐集蘇軾其他的詩文,潛心鑽研,終於有找到其他譏諷新法的詞句。

而後,宋神宗依奏,派人將蘇軾帶回御史臺獄受審,蘇軾對以往譏諷新法的詩文一概承認,蘇軾乃一代文豪,收藏他的詩文的官員甚多,也一併受到牽連,官職最大的屬保守派代表司馬光。

此事的處理結果,可以說是化大為小,蘇軾被貶為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其他牽涉的人員都是或貶官或罰款處理,都無性命之憂,可以說已經寬大處理了,可見宋朝官風還是比較開明的。



試想,如果此事發生在文字獄盛行的乾隆年間會怎樣呢?估計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一半秋色


呵呵,大家都說了很多,我就不重複了。烏臺詩案蘇軾之所以能夠保命,有幾點原因:1、神宗皇帝喜愛蘇軾,不想真的殺他,只是想挫其銳氣,消除新法阻力。2、太皇太后發話,曹太后深知宋仁宗就非常喜歡蘇軾,故要求神宗不得殺蘇軾。3、眾人營救,尤其是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深合皇帝之意。4、太祖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這是最為重要的。

烏臺詩案裡還有些小趣事:1、蘇軾入獄前曾和兒子蘇迨約定,如果有死刑的消息就送魚,不然不送魚。而有一天蘇迨錢用光了就委託朋友送飯,但忘記交待不送魚的約定,但朋友卻偏偏送了魚,蘇軾看了之後大驚,以為要沒命了,提筆寫下了絕命詩給妻子及蘇轍,其中“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讓蘇軾真情流露。2、後來蘇軾有驚無險出獄了,但還是改不了本性,立即就來了首詩諷刺“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意思是說老子不陪你們這些小人玩了。呵呵,蘇軾就是蘇軾,沒有這些劫難我們也看不到後面更精彩的詩詞大作了。


任頭馬12


不是詩,而是《湖州謝上表》。此文是“烏臺詩案”的導火索。北宋官員上任要向皇上上書,以謝皇恩,蘇軾當時由徐州調往湖州任知州(知州即地方行政一把手),便寫了此書。

蘇東坡什麼人?千古奇才,一代文豪!即是文人,難免會有文人脾性,用筆刁鑽,仗著自己的才華將心中不滿寫入文章或抒於詩中。指桑罵槐、借用典故,拐彎抹角把人給懟了,易讓人心生不滿。

蘇軾究竟在《湖州謝上表》裡寫了什麼呢?以致被革新派的權監察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下面列舉兩節:

節選一.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

蘇軾稱自己性格古怪,名聲也很微弱,才疏學淺,別人都有長處,而我毫無所長。什麼意思呢?革新派何正臣認為這是正話反說,是在標榜自己,先說自己不行,實為藉機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節選二.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蘇軾稱自己生性愚昧,跟不上形勢,和那些提拔快的官員沒法比。皇上看我這個人老了,也不會惹事生非,可以去地方做官。革新派何正臣認為這是暗諷革新派都是些惹事生非的官員,此為對革新派官員的人身攻擊。

當時神宗已三十幾歲,已不是當年的年輕皇帝,他不希望在兩黨之間權衡了,他要成為惟我獨尊的帝王。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嚴懲反對派。革新派中以權御史中丞李定為首的官員看準機會,將目標鎖定為蘇軾。

為什麼要選蘇軾呢?原因有三,其一:最主要蘇軾是反對派,他反對新法。其二:蘇軾當時已是文壇領袖,身邊彙集大批文人,而他聲望最高,影響最大。其三:寫過抨擊新法的詩文,這些詩文的流傳對新法的推行大為不利。

於是,以李定為首的御史臺官員把蘇軾出版過的詩文蒐集到一起,研究了四個多月,終於找出了把柄。李定共列四罪:不學無術、無視朝廷、蠱惑人心、詆譭聖上聲譽。聲稱因無視朝廷而要將其斬首。

朝廷派出欽差皇甫遵星夜出發,抓捕蘇軾。黃甫遵到時,面色鐵青,一言不發,僵持良久。還是蘇軾先開了口,稱:“蘇軾自來疏於口舌筆墨,著惱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敢辭,乞歸於家人訣別。”皇甫遵卻很淡定的答道:“不至於此。”

蘇軾於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被送進御史臺的監獄。

這便是東坡遇難的背景和經過,歡迎各位留言討論,多多指教。


股海一舸


“烏臺詩案”是由蘇軾的多首詩文引起的,有人簡單將原因歸於《湖州謝上表》一文是不當的。蘇軾在湖州任上通過詩文公開“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在此不討論新政得失),可以說已經引起臺諫兩司注意很久了。於是在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首上彈章,指出蘇軾四罪,稱他“鼓動流俗”“公為詆訾”“不服陛下之化”;接著,監察御史裡行舒亶、何正臣跟進,指責蘇軾“議訕時政”。

在宋代,只要御史臺一出手,連章彈劾,就是宰相也要下野,更不要說蘇軾一個知州事了。宋神宗下旨由知諫院張璪與李定主審,太常博士皇甫僎奉令往湖州押蘇軾回朝。這時候在京城的駙馬都尉王詵嚮應天府籤判蘇轍報信,蘇轍又派人給蘇軾報信,(光這一條通風報信,二人後來被處罰就不冤),但沒皇甫僎的人馬快。

十月,御史臺經過審理,建議判蘇軾兩年徒刑,但是由於這月太皇太后曹氏病重,神宗大赦天下祈福,流刑以下全部釋放,蘇軾自然也要無罪釋放。李定等人不願白忙活一場,堅持要懲處蘇軾,最終在十二月神宗做出決定,蘇軾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關於涉案詩詞,舒亶在最早的彈章裡就有提到:

1、“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諷刺朝廷青苗法;

2、“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諷刺朝廷考核官吏法律水平;

3、“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興修水利;

4、“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諷刺朝廷鹽法;

在審理過程中,又查出一批“謗詩”:

5、“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這是寄給司馬光的詩,御史臺認為是在諷刺朝廷用人,為端明殿學士司馬光任相造輿論;

6、“嘉穀臥風雨,莨莠等我場。陣前漫方丈,玉食慘無光。”這是寄給黃庭堅的詩,依然在諷刺朝廷人事;

7、“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這是寄給王詵的詩,諷刺朝廷開運河;

8、“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這是給劉恕的詩,諷刺朝中官員。

9、“恨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這個就比較厲害了,分明在諷刺皇帝這條龍不識人,自己只好去找別的“龍”了。


閒語


蘇軾在元豐二年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所做的《湖州謝上表》:

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

因為“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這句牢騷,被當時的御史臺給盯上,硬是從蘇軾的其他文集中七拼八湊出蘇軾不滿朝廷皇上的證據。後蘇軾被關押在御史臺獄受審,因為御史臺又有烏臺之稱,所以被稱作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實質是蘇軾被捲入了王安石變法帶來的黨派之爭。蘇軾支持守舊,影響力又巨大,自然被變法派視為眼中釘,在烏臺詩案中,許多人被牽連,但最終只有蘇軾一貶再貶,受到嚴重的懲罰。


懶得起名的K君


《桃李春風》等諸君已講得很清楚。


長河日圓1


歷史公案,有什麼可問的?明知故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