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國派人給秦國修渠,為何卻在渠成後第一個被滅?

用戶64537308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韓國人鄭國在秦國開始修渠,他們的目的本來是想利用這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來耗費秦國的人力物力,以消耗秦國,沒想到渠修完之後“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也就是韓國驚心佈置的一場陰謀,卻讓秦國更加強大了,這條渠也被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稱為“鄭國渠”,它在2016年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但是韓國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卻和鄭國渠沒有什麼關係。

第一、韓國被滅主要因為其區位。韓國曾經是天下各國的武器製造廠,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孥皆從韓出”,但是呢,韓國的國土面積又始終是六國中最小的,並且它夾在秦、楚、魏、齊四國之間,是四戰之地,這就導致了“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

而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范雎就已經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統一策略,作為距離秦國最近的國家,韓國當然是首當其衝。

第二、韓國自己太作。當秦國強大時,韓國便倒向秦國,出兵攻打楚國;當楚國雄起時,韓國又倒向楚國,向秦國指手畫腳;當秦楚都有事忙不過來了,他又出兵滅了鄭國。於是,六國對他都沒什麼好印象,當韓國向秦國割讓南陽之後,秦國開始大規模向東進攻,而此時的六國,沒有一個出來幫忙的。


國史通論


戰國時,韓國自作聰明,想玩一個疲秦政策,給秦國畫發展藍圖,然後拼命的推動秦國搞建設。要秦國因為巨大的工程勞民傷財,讓老百姓累死,國家財政拖死。其實看來這也是很牛很巧妙的一招,簡直就是天才的計策啊。

這個天才體現在哪呢?體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秦國送上了不世水工鄭國,也確實搞了一大堆的驚世工程,本來韓國樂的不行,哎呀我的驚天陰謀終於成功了,秦國終於要一天天弱下去了,我的江山又可以安穩些年了,秦國真的是人傻錢多,好忽悠。


秦國不是人傻錢多,可卻很奇怪的主動將脖子往刀上迎,竟然真的中計了,這一中計不要緊,竟然還樂此不疲,鄭國指哪,秦國的工程隊就修建哪。


可是,十年下來,奇了怪了,不但沒能讓秦國疲敝,反而因為這些大工程的修建,秦國富庶強盛了起來,這麼一搞,加快了秦國強盛和統一的步伐,結果無形中成了韓國的催命符。


原因何在?其實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國有個千古一帝,絕世雄主,未來天下的唯一的主人秦王政。秦王政早看透了,看破了,但是他樂意中這個招啊,搞大工程他最不怕了,搞點暫時的犧牲能讓秦國未來富強起來的事情他最不怕了,經天緯地的人才來了秦國,為秦國辦事他最喜歡了。


秦王政放手讓鄭國去幹,不怕幹大,就怕幹小,不怕你陰謀,就怕我沒這個膽量和氣魄,不怕你來我秦國大折騰,就怕我自己的眼光不夠深遠。

於是,天下最經典的,最狗血的間諜劇情出現了。經過十年努力。《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韓國懵逼了,然而秦國大勢已成,韓國大勢已去,自己挖的坑,斷頭也得跳,自己出得計策,含著淚也要看著這個計策將我自己搞死。而秦王政真想說,韓王,還有這樣的計策,還有鄭國這樣的無雙國士再給我來一大。韓王說,要其他鄭國沒有,你滅我的國好了。


公元前230年,韓國滅


盛唐豪歌李藝泓


拒絕複製黏貼,只談個人見解。

這個渠,是鄭國渠,一個韓國人名字叫鄭國,來秦國修渠。在公元前246年建造的,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在當時,韓國害怕秦國,因為韓國底盤小,國力弱,打是打不過,於是就想個“疲秦”的辦法,派鄭國作為間諜,讓秦國大興土木,在秦國修渠,這樣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對付韓國了。

可以說,韓國的如意算盤打的非常好,在這之前,沒有誰修築過如此浩大之工程,這本就是一個勞民傷財的事情,耗費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說,還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呢!一旦失敗,那麼秦的百姓必然暴亂,這對韓國,對東方六國都有好處!

然而,秦國所看到的是,修渠成功後,對整個國家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秦屬西北,乾旱之地,有了這條渠,便可以覆蓋很大一片土地的灌溉之事,這對種地的百姓是極其便利的,增加糧產就是增加戰爭資本!

這件事相信,這麼明智的秦王不可能看不出來韓國的用意。只是秦國在這個時候太過強大,強大到花點時間“打盹。睡覺”都沒問題的地步。然而滅韓國,我覺得並不是因為修鄭國渠,,直接原因還是在於韓國,地處秦國邊,國家小,抵抗弱,無論從哪個方面,韓國都是第一個被收拾的對象。相信我們自己玩戰爭遊戲,肯定也是這樣子出擊的。




歷史個人見解


秦國為什麼第一個滅韓國呢?原因有兩條:其一、韓國離秦國最近,秦國東出函谷關後第一個面對的國家就是韓國;其二、韓國富裕且弱小,韓國吞併鄭國後經濟實力一直都不錯,經過申不害變法後更加富裕,數十年來秦國屢屢用兵韓國,韓國已經弱小不堪了。因此秦國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當時的韓國還不如秦國一個郡大;攻滅韓國的也不是秦國的野戰部隊,而是內史郡的郡守嬴騰率領的內史郡地方部隊,到新鄭城下一喊“戰或降”?韓國就投降而滅亡了。

韓國的綜合國力遠遠弱於秦國,因此一方面親秦而賂秦,另一方面聯合魏趙兩國謀秦,還想出了許多奇計來弱秦而存韓。正如題目所講的,韓國派水家名士鄭國去幫助秦國修建關中大渠,以開發渭水平原兩岸的鹽鹼地,增加秦國的糧食產量。但是韓國真有那麼好心幫助秦國增加實力嗎?還記得越國送給吳國的水煮種子嗎?韓國的目的就是讓秦國大興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國的民力、物力,讓秦國內顧無暇,以此來保存韓國!除水工疲秦計外,韓國還想出了移秦攻趙計(長平之戰)、資周抗秦計(周天子)、兵事疲秦計(韓非)。

韓王安秘密召見水家名士鄭國,給他下達了水工疲秦計大策,主要內容如下:其一、鄭國以私人名義去見秦國丞相呂不韋,誘使呂不韋開工建設關中大渠;其二、關中大渠要儘量擴大工程量,延長工期,以消耗秦國的民力與物力;其三、建成的關中大渠必須是一條漏水渠,讓秦國投入巨大的資源建渠卻不能得到渠的好處;其四、事情敗露後,鄭國必須逃到趙國或者楚國,讓秦國去攻打趙楚兩國,不能引秦軍入韓國。

韓王安以鄭國的族人相要脅,如果鄭國不去秦國實族水工疲秦計,則鄭氏族人全部有罪誅殺。鄭國到了秦國後給丞相呂不韋講了建設關中大渠的必要性和經濟性,呂不韋通過秦國的間諜機構瞭解到了鄭國的圖謀,但還是讓李斯輔助鄭國建設關中大渠。呂不韋下臺後,嬴政知道了關中大渠的陰謀,於是關押了鄭國,並下發了《逐客書》驅逐在秦的六國人士。後來嬴政親自去大牢與鄭國相談,說服了鄭國建設一條真正可以使用的大渠。鄭國以水家名士的敬業精神,在百萬秦人的努力下用兩年時間建成了關中大渠。嬴政將其命名為鄭國渠,冊封鄭國為大秦大田令,得知韓王安的陰謀後,又派兵將鄭氏族人全部救到秦國定居。


大秦鐵鷹劍士


問題隱藏了太多內容😏

首先秦國並不是恩將仇報滅韓國,而是韓國自己憋了一肚子壞水,想要“疲秦”,但是沒成功。

至於被滅,老妖的觀點是,秦國第一個想要滅的是趙國,至於韓國,屬於摟草打兔子。

韓國兩大拙劣的演技

題目說的是鄭國渠,不過這並不是韓國光明正大派鄭國去幫助秦國,實際上鄭國是韓國派遣的間諜。

戰國後期,秦國獨強,與秦國接壤的三晉,可以說是如芒在背,於是韓國為了生存,屢屢施展一些拙劣的計策。

比如肥周退秦,把一個失去實力幾百年,空掛一點點頭銜的周王室當做靠山,結果最後周王室被滅,韓國12萬大軍覆滅。

而韓國另一個拙劣的陰謀就是本題所說的水工疲秦。



韓國招募了一位優秀的水利工程師鄭國,讓鄭國充當間諜,資助其來到秦國遊說修建水渠,想要讓秦國人力物力耗損在這上面。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韓國也許想要讓鄭國逐漸一個壞渠,但是鄭國畢竟不是專業間諜,沒多久就被發現,秦王大怒,但鄭國說了一番有理有據的話:現在修水渠不過讓韓國苟延殘喘幾年,但是建好之後對秦國有大利。

於是在鄭國幫助下,秦國花費十年時間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關中平原變成大糧倉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110萬畝),收皆畝一鍾(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有了巴蜀與關中,秦國才有併吞天下的實力。

秦國為何第一個滅韓國?

秦滅韓時,韓國差不多已經名存實亡,除了喪失大片國土,韓國還像秦國稱臣,幾近滅亡。

而秦國在真正第一個想要滅的是趙國。從秦國的動向上就可以看出,從公元前236年開始,王翦,楊端和,桓齮主要將領率領秦軍主力對趙作戰。

在滅趙第一階段後,秦軍休整三年,按照滅六國制定的中央突破原則,一支大軍滅韓,直接佔據了天下中樞。

所以韓國第一個被滅,跟他拙劣的陰謀沒關係,第一韓國地處中樞位置;第二秦國滅六國的既定戰略表示中央突破,韓國首當其衝。

但是秦國真正作為對手的還是趙國,所以韓國一滅,大軍立馬北上開始滅趙。


妖鬼雜談錄


韓國為什麼幫秦國人修渠呢?原因其實就是怕被滅,只不過適得其反,自己還是被滅了,還排在了六國的第一個。

戰國末年,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實力異常強大,平西蜀、滅義渠,秦國再無後顧之憂。秦國的野心也昭然若揭,那就是東進,先滅三晉,再依次把燕、齊、楚給滅了。

三晉中的韓國是個不受上天待見的國家,處於四戰之地,地盤又小,強敵環伺,沒有什麼崛起的機會,除了申不害變法時期實現了短暫的富國強兵,大部分時間,韓國都沒出過什麼風頭,只能在大國打架時湊湊熱鬧。

秦昭襄王末年,秦國攻打韓國,韓國丟了野王,上黨成為了一塊非地,怎麼辦呢?韓國想著乾脆把上黨獻給秦國吧,正好讓秦國別打了。沒想到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把趙國拉下水了。

就這樣,秦國和趙國在長平耗了幾年,韓國得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等到呂不韋掌權時期,秦國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又打算對韓國動手了。其實韓國軍隊戰鬥力不弱,還盛產各種優良兵器。然而,在強大的秦國甲士面前,韓國還是三個字:打不過。

打不過怎麼辦呢?有人給韓惠王出了個主意,就是讓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鄭國去給秦國搞水利。

搞水利幹嘛呢?韓國的想法很簡單,打是不可能打得過的,只能疲秦以保國。在古代,搞一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耗個十年八年沒問題。

最關鍵的是,此時秦國的關中平原還沒有大型水利工程,水利專家鄭國一出手,秦國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果然,鄭國一到秦國,就得到了呂不韋的熱情款待,鄭國搞水利的建議,更是和急於搞業績的呂不韋不謀而合。

就這樣,鄭國成為了鄭國渠水利工程的總工程師和負責人。可以說,秦惠王的計劃已經成功了第一步。

渠快修完了,秦國終於發現了韓國的陰謀,這時候問題來了,渠還要不要修呢?

此時秦國掌權的人是秦始皇嬴政,在權衡利弊後,秦始皇覺得不能半途而廢,這個坑我跳了,修!

歷經10年,鄭國渠終於修建完成,秦國完成了最後的強化,也開始了統一的步伐。

那麼秦國為什麼拿“有恩”於自己的韓國開刀呢?有這幾點原因。

一,近,打肯定是先打近的。二,地理位置重要,韓地一直以來都是戰略咽喉之地,拿下韓國,對秦國之後的戰略部署幫助很大。三,韓國有鐵礦,天下良弓勁弩皆出於韓。四,菜,先捏軟柿子沒毛病。


歷史小屋


秦統一天下,最便利的通道,便是出函谷關,然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歷代的秦王,都是這麼幹的,直到秦武王時,秦大敗韓國,佔領了函谷關外重鎮,才真正開始了統一六國的征程。

韓國,正好擋在秦滅六國的路上,韓國只要派重兵,把守在函谷關外,等著秦軍,出一隊殺一隊,就好了。

所以,秦要統一天下,必須先把韓國滅了。所以,韓國不論怎麼做,都是首先被滅的,然後是魏國。

這兩國一滅,或者說,大半領土被秦佔領,秦即進可出,退可守,又獲得大良良田人力,這是戰略性的選擇。


董江波


首先韓國第一個被滅是理所當然的,鄭國渠的疲秦之計也沒有錯,因為如果沒有這條計,韓國早十年就被滅了,韓國地理位置最重要,而且最靠近秦國,要滅六國,韓國當先,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韓國的疲秦之計,爭取到了十年喘息時間在幹嘛呢?只是喘息,沒幹別的,所以時間到了還是第一個被滅


szliuyun


因為韓國最弱小還離秦國近,擋住了秦國東出的路。


墨雨青山知久遠


戰國時期魏國可以統一天下的。,就因為戰略規劃失誤,就錯失良機,,本來應該滅秦,結果卻急著去中原爭霸,,喪失了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