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及以前日本海军为什么如此重视鱼雷?

文学痞子


鱼雷本是一种由舰艇、飞机等作战平台发射入水,利用自身动力航行,摧毁敌方目标的水中武器。但早在二战初期,意大利人便异想天开,最早研制并使用了“人操鱼雷”,即用人来操纵鱼雷攻击敌舰。但让“人操鱼雷”发扬光大的,则是二战后期穷途末路的日本人。

1940年8月,呆萌的意大利海军开始使用“人操鱼雷”作战。由于是首次出战,战果并无理想,这段历史被意大利人隐藏至今。1941年5月23日,经过改进的“人操鱼雷”又一次出征了。装载“人操鱼雷”的意海军潜艇“斯基尔”号躲过英军巡逻艇,于25日到达直布罗陀港。

意大利版本的“人操鱼雷”长6.7米,直径530毫米。鱼雷上方有两个座位,潜水员即鱼雷的操纵者坐在上边。当鱼雷靠近敌军舰艇,潜水员发出攻击命令后鱼雷的头部、座位将分离,以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

这次意大利海军的目标是英国商船,尴尬的是还没等到接近后者的时候,鱼雷便进行分离了。尔后因为驾驶人员身体感到不适,便草草收场。这场“人操鱼雷”的闹剧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也就此停止了,但三年后的东方战场,“人操鱼雷”却被日本玩到了极致。

二战时期日本的黑木博司大尉和仁科关夫中尉于1943年构想如何提高鱼雷命中率,因此研发了一款日本的“人操鱼雷”,1944年(昭和19年)8月正式被采用为军用兵器。这款鱼雷就是鼎鼎大名的“回天鱼雷”,“回天”即扭转战局之意。

为了节省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率,“回天”鱼雷在生产中没有配置返回舱,而是相应增加了炸药量。这样,日本蛙人在骑操鱼雷进行攻击时,将无法象意大利蛙人那样利用鱼雷后半身返航,只能是人雷同归于尽。

整个雷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炸药舱,装满了烈性炸药,外加一套接触引爆装置,与中部驾驶舱相连;后部是机器舱,一般配有一主一副二台柴油发动机;中部是驾驶员座舱,由于前舱装药太多,以致驾驶舱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蜷曲而坐。

1944年11月,首批“回天”由潜艇母艇载运到作战海区,准备去进攻美军舰队,没想到美军反潜力量非常强大,日本母艇还未等放出“回天”,就纷纷被击中自爆,只有几艘冲向美舰,但在美国军舰的猛烈炮火下,最后只有一艘美军油船在锚地被击沉。

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中,日本海军又派出3艘装载“回天”的潜艇参战,其中2艘被美国军舰击沉,另外1艘在美国军舰的不断攻击下,不得不狼狈逃窜,“回天”则一艘也没有发射出去。

可见,回天鱼雷最终还是回天乏术!


刀墓手札


这不是什么意外呀,在二战之前鱼雷的地位就是今天的反舰导弹一样,为海战的主战装备,不比舰炮的地位差。没有一个国家敢说自己不重视鱼雷技术。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正式组建自己的海军力量,这个时期正好是鱼雷武器兴起的时期。日本很早就意识到鱼雷的作用,自然重视鱼雷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20世纪初,日本开始建立国产鱼雷研发工作,对鱼雷可以说是执着的。

日本对钱雷这种武器的非常值着迷的,主要相中了鱼雷的一个特点:一击必杀,只要命中就可以造成巨大的后果,既便命中率低一点,但是如同赌博一样的作战方式很符合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在许多作战当中日本也显现出赌一把,一击必杀的理念,自然当成重中之重来的发展了。

日本正赶上了鱼雷技术兴起之时,又大力投入,故而日本在鱼雷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九三式鱼雷,这款鱼雷虽然在许多人眼中威力巨大,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早年英国人也研究过氧气鱼雷,结果被容易自爆的麻烦弄得头疼死了,结果日本就毫无关系,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这点问题完全可以接受,结果在实战中,这款鱼雷制造本方损失也不小。其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战正是航母兴起之时,鱼雷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了。


浴火




我们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二战及以前日本海军都十分重视鱼雷的使用。这段时间,日本海军打了几次大仗,一次日俄海战、一次是中日甲午海战,当然还有一次就是更加出名的太平洋战争。

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在日俄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的鱼雷艇都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的鱼雷艇就曾重创沙俄的天平洋舰队。而且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海军鱼雷艇对刘公岛展开袭击。当时的日本海军,对于鱼雷艇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到了二战时期,美国的实力越来越强悍,让日本人也不敢望其项背。后来,日本人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发展,海军的装备始终无法赶上美军的装备。

就这样,日本继续转而投向鱼雷艇,日本企图通过在鱼雷艇这种低成本的装备身上找到制胜的砝码。但是这也让日本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一旦打起仗来,整支作战队伍就围绕鱼雷艇的攻击展开。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核心力量是鱼雷艇,这是我们的杀手锏。而且那个时候,舰船吨位只要超过1400吨,就必须装备鱼雷。

而鱼雷的确曾为日本的海上战争立下了汉马功劳,但是这也限制了日本海战的思维。


阿尔法军事


因为日本海军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鱼雷发挥的巨大作用,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都曾经用鱼雷重创中国和俄国的主力战舰。鱼雷这种自研发起就是一种强大的反舰武器非常适宜弱国打不对称战争。而战前夕日本非常重视鱼雷的发展,除了之前拥有丰富的使用经验以外又不得不说到日本的“九段渐渐邀击战术”。


美国新奥尔良号重巡洋舰被一枚九三式鱼雷直接击中,舰首1号炮塔全部被炸飞

这一战术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将美国作为下一个潜在对手,但是由于日美之间的实力差距,日本采取守势,用所有的海军力量层层阻击,并设想在日本近海与劳师远征的美国舰队进行决战。这个想法最初是由东乡平八郎提出。而其中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五段都是由潜艇携带鱼雷进行阻击骚扰作战,而在第七段以驱逐舰为代表的水雷战队更是需要进行自杀性水雷强袭,为最后的舰队决战制造有利条件。



所以从日俄战争之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都是按照这个思想发展海军。鱼雷在所有阶段都扮演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日本就一直大力发展鱼雷。最后日本研究出了著名的九三式氧气鱼雷,这款鱼雷可以说是二战期间性能最强最先进的鱼雷,哪怕放到今天其威力依然十分巨大。所以在日本的所有驱逐舰、轻型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都必须安装鱼雷,这也是日本强劲的一大特色。而日本驱逐舰宁愿放弃防空都不愿意放弃强大的反舰能力。

美国驱逐舰综合性能更强,虽然鱼雷和炮击能力不足,日本驱逐舰但是防空能力完虐日本驱逐舰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从大航海时代以来,海上霸主地位几经易手,从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至打败了这两个强敌的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海军确立了未来两百年海上无敌的地位,以及伴随着海上贸易而来的殖民统治的辉煌,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和生意场一样,哪个寡头都不缺乏挑战者,英国也一样,先后有法国、沙俄、德国、日本的挑战,鱼雷就是挑战者的一项重要依靠,装备鱼雷艇的弱势海军不能太肆无忌惮,我国人民海军创立之初的看家法宝“空、潜、快”中的快就是指鱼雷快艇,在近海海域,通过有效的利用地形和战术配合,可以抗拒地方大舰巨炮的入侵。

海军进入铁甲舰时代后,火炮的威力明显不够,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铁甲舰对撸两三个小时,谁也打不穿谁,意奥利萨海战中数小时的火炮对战战果都比不上奥地利“费迪南德”号的撞击来的明显,中日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火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两艘铁甲舰暂且不说,对北洋水师其他军舰的攻击,除了对那些无防护木壳军舰比较明显外,对其他两千吨巡洋舰效果也不大,这并不是北洋军舰防护多好,两千吨军舰设计再优秀防护也好不到哪儿去,只能说明火炮威力跟不上防护的发展。

日本海军自成立以来,一直追赶前面的强国,要建设齐全的海军体系,理论上有击沉铁甲舰能力的鱼雷艇也不会少,所挑战的第一个强敌--北洋水师,在黄海上遭到重创后,龟缩威海卫不出,刘公岛出口以铁链木排封锁海面,陆军攻击威海后方,海军也不闲着,大舰强攻不入,就以鱼雷艇偷袭,铃木贯太郎,后来被称为世界头号鱼雷专家,旧日本帝国最后一任首相,此时还是一名鱼雷艇长,就是他驾驶鱼雷艇袭击成功东亚第一巨舰定远号,被迫搁浅充当水炮台,之后来远、威远、宝阀等舰相继被偷入港内的鱼雷艇击沉,可以说联合舰队主力在海上累死累活打的人头都没有不起眼的鱼雷艇多。

北洋水师倒下后日本的另一个目标,沙俄,此时日本海军实力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是不如沙俄海军的实力,不过幸好沙俄海军由于地理因素分为了三部分,日本还收拾掉了手边太平洋舰队的,真正的挑战在后面,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与日本相比主力舰多出一倍,日本硬着头皮打了对马海战,天照大神打赢了天使,白天的海战日本虽然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但真正的战果不多,还是老毛病,火炮威力相比装甲不足,日本虽然碾压了沙俄舰队,可真正死在火炮攻击下的军舰不多,晚上依然是鱼雷艇部队投入收了人头,打出了震惊世界的27:3的战果,至此日本成为了列强一员。

可以说鱼雷致胜是旧日本海军的传统,先天的不足和发展晚使得日本必须继续依赖鱼雷来抵消前面的强国的优势,后来日本研发了著名的九三式愫酸鱼雷,就是氧气鱼雷,因为氧气溶于水,没有普通鱼雷航行时产生的气泡,隐蔽性高,航速快,射程极远,威力超大,被日本海军视为制胜法宝,几乎装备了除战列舰、航空母舰之外的所有舰艇,也因为威力大,太平洋海战中被诱爆导致自己的军舰重伤甚至是沉没的例子几乎发生在所有级别巡洋舰、驱逐舰上,当然也没少让美国吃苦头,二战末期也改成了人操鱼雷“回天”,最终也回天乏术!





北海水师辽宁舰管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旧日本海军开始把未来的主要对手定为美国海军,当时日本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对手就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而美国海军也预计到,如果美日之间爆发战争,日本会入侵当时为美国国协成员的菲律宾,所以就制定了橘色战争计划。

橘色战争计划,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间,制定的与日本开战时的战争计划,该计划于1911年由雷蒙德·P·罗杰斯少将所制定,于1924年由陆海军联合委员会所通过,不同于支援盟军的彩虹战争计划,橘色计划是以美国单独对抗日本为前提所设计的。按照其最初的构想,美日开战之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前哨基地(例如菲律宾、关岛)将会被日军攻陷,美军将直接放弃该地,而太平洋舰队将会退到美国西岸的加州基地强化其实力,并防范巴拿马运河被攻击。在动员之后(和平时期各舰艇兵力仅一半),舰队驶向西太平洋,收复关岛与菲律宾,再北上与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展开决战,然后封锁日本本土。

由于当时旧日本海军舰艇,在吨位上不及美国海军,所以日军计划以排水量较小的舰艇(例如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在美国海军向日本附近海域开进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小规模战斗(多在夜间进行的),来逐渐削弱美国海军的实力。在美军军舰数目够少时,日军再投入未受损的主力舰,在一场大规模战斗(舰队决战)中一举扫荡美国海军的剩余舰艇,从而打败美国海军,赢得最后胜利。

而这些排水量较小的舰艇,装备的火炮与装甲,是无法与战列舰等大型舰艇相抗衡的,而鱼雷这种武器,则是小型舰艇的杀手锏,小型舰艇在装备这种武器之后,就具备了击沉大型舰艇的能力。这也就是日本海军大力发展鱼雷的原因。

当时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研制的。这种鱼雷,有着威力大,射程远,气泡轨迹少(不易被发现)等优点,可以称的上是当时最先进的鱼雷。当时日本海军驱逐舰,轻巡洋舰均配备了这种威力强大的鱼雷。

九三式氧气鱼雷,使用压缩氧取代了氧浓度只有约21%的压缩空气,去作为鱼雷推进系统的氧化剂。压缩氧被灌入燃烧甲醇或乙醇的湿加热发动机。由于压缩空气仅有21%为氧气,因此使用高浓度氧,可在同体积压力的情况下,多容纳约5倍的氧化剂,使鱼雷射程增加。另外,由于使用压缩氧排除了不具活性的氮气,发动机的燃烧后仅剩下可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汽,这导致鱼雷的气泡轨迹减少,让鱼雷更难被发现。

九三式鱼雷搭载了490千克高爆炸药,以38节(70千米每小时)前进时,最远射程可达40公里。其远射程、高速与大威力弹头等等特点,使其在水面作战时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在1942-1943年的早期水面战斗中,盟军由于不了解这款鱼雷(它的威力航程已经超出盟军官兵的想象),因此损失或被重创了不少舰只。


飞豹科普秀


说到二战前日本海军对鱼雷的重视,就必须说一说当年日本的“九段渐减战略”。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逐渐把自己的假想敌目标转变为美国,打算跟美国别一别苗头,争夺一下太平洋的控制权。不过日美之间无论国力还是海军实力,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指望着像甲午战争或者日俄战争那样,一次决战就搞定对手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再出现。而且如果真的来一次大决战,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日本海军输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日军打算利用太平洋的宽度,一旦开战,首先速战速决占领美国在亚洲的基地,迫使美军只能从本土派出主力舰队长途跋涉来决战。在美军开进的途中,日军将综合使用潜艇、航母、轻型水面舰只对美军发动一波又一波的袭击,逐步削弱美军力量,直到最后进入日本预设战场,再出动主力的战列舰队决战,一举击破。

整个战略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厢情愿和盲目乐观,但日本觉得这是唯一有希望获胜的办法,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来认真准备。从这个战略里面我们不难发现,前面那一波一波的袭击是整个战略能否成立的重中之重。只有这些袭击大幅削弱了美军战力,最后的战列舰决战才有赢的机会,不然很可能还是个输。那么,在只使用潜艇、轻型舰只和航母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削弱美军呢?日本选中的就是在他们看来能“以小博大”的利器——鱼雷。

说起来,鱼雷的确是“小海军”能够威胁大型舰只最有效的手段。因为鱼雷的发射不像火炮,火炮需要巨大的炮身、需要复杂的装填机构、需要完备的配套设施、需要足够的吨位来承受发射的后座力,鱼雷呢,随便什么小船都能装。而且更重要的是,鱼雷是在水中爆炸的兵器,一旦命中,造成的伤害比炮弹和炸弹都要大得多。海战史上多的是挨了几十发大口径炮弹还不沉的军舰,但却罕有挨了几条鱼雷还能不沉的。二战中,各国用来对重伤军舰完成最后“补刀”任务的也一般都是鱼雷——不论敌我。理论上说,一艘几吨重的鱼雷艇,一样能够威胁到几万吨排水量的战列舰。

所以,日本决定,把鱼雷作为“九段渐减战略”前面那几段袭击阶段的主力武器,这其中既包括了潜艇的鱼雷,也包括了水面舰艇用的鱼雷。其他的鱼雷倒还不算什么,和其他各国大体相当,但有一种鱼雷,日本在二战前一直当作最高机密和“大杀器”,那就是氧气鱼雷。当时的鱼雷一般都是采用热动力的,其发动机类似于汽油机,但以煤油作为燃料。这种热机运行时需要空气来和燃料混合以后燃烧,水中自然没有空气,所以就必须带上压缩空气作为助燃剂。日本开发的氧气鱼雷用氧气取代了压缩空气,作为热机运转的氧化剂,这样就能大大提升鱼雷的航速和射程。日军二战中使用的氧气鱼雷包括水面舰艇装备的93式610毫米鱼雷和潜艇使用的95式533毫米鱼雷。

氧气鱼雷性能有多好呢?以93式鱼雷为例,这种鱼雷的最远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以上。二战中实战常用的射程也有10公里,这个射程内的航速可以达到42节以上。潜艇用的小一号的95式鱼雷射程也能达到12公里以上。与之相比,当时其他各国的鱼雷射程不过5000到7500米,重巡洋舰常用的203毫米主炮的射程也不过20公里。因此,按照日本的设想,装备氧气鱼雷的轻型水面舰艇能够在对手的中口径火炮威胁不到的距离上就发射鱼雷,对敌军发起出其不意地突袭,从而收到最好的效果。

由于舰艇数量较少,按照日本的战略,到时候除了战列舰和少数重巡洋舰以外,其他所有中轻型舰艇都要投入到雷击作战中去,所以你才会看到日本海军从重巡洋舰到驱逐舰统统都是重雷装化,甚至还出现了北上级这种装10座鱼雷发射管地“怪胎”,就是希望到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美军舰队实力。

此外,日本海军在战前还装备了当时最好地鱼雷轰炸机——97式舰上攻击机,也是为了能让航母能对敌方主力舰队起到最大化的削弱效果。

当然,随着后来航空母舰成为海战主力,日本这些苦心经营地东西都成了泡影。


联合防务


在没有发明反舰导弹的二战时期的海战,主要依靠战列舰,巡洋舰的甲板主炮和鱼雷实施反舰主要手段,鱼雷象艘小艇,装弹量较大,爆炸威力当然就大,一般几千吨的逐护舰一发鱼雷命中船体,就会爆出大洞或舰艇拦腰炸断,就象美片珍珠港电影里,亚里桑拿号战列舰被曰军鱼雷机发射的空对舰鱼雷引起猛烈爆炸,船体突然抬高引起断裂,威力十分巨大。鱼雷分潜射型,空射型,还有日本独创的有人驾驶鱼雷。就是在当今世界,鱼雷也仍是海军的主要反舰武器。前苏联研发的暴风雪鱼雷,核常兼顾,非常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