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二战中依据中国地形提出开辟淞沪战场正确吗?

漓水宜


1.蒋百里从来没有提出过这个想法,这是关于抗战的经典谣言。当时说的还有鼻子有眼儿的,还说是蒋百里写的《国防论》上说过这些战略。其实有兴趣的自己去翻一下国防论就会发现纯属捏造。

2.国民政府也从来没有采用过这个战略。国民政府发起淞沪会战的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扫除驻扎在上海的日军,并阻止日军在上海登陆,进而保护上海南京这两个当时中国的工业经济中心。绝不是要主动吸引日军把主攻方向转移来这里。这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央发给各战区的作战指导、命令当中说得非常明白:华北方向需要吸引日军主力,阻止让日军向上海调兵,以便上海这边尽快解决战斗。

3.这个战略是一个荒谬之极的战略。它被提出来纯粹是淞沪会战大败亏输之后为了遮羞而宣传的,谁信谁傻逼。首先当时上海属于中国的经济中心。属于作战时期的重点保护对象。智力正常的人都会巴不得敌军离这里越远越好,而绝不会主动吸引敌军来打自己的这个要害。

其次有人异想天开说如果不把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则日本陆军可以凭借机械化机动力,从华北一路南下将中国切成两半。这句话说的好像日本在长江江面上就没有机动力似的。事实上,日军的水上力量与中国的差距更大,日军利用长江江面深入的机动能力,比从陆地上南下要便捷得多。如果日军从陆地南下,则他们的公路铁路仍然时刻可能被留在后方的游击队所破坏,更不用说南下一路还会碰到各路险山恶水的阻隔。但是利用长江江面运兵补给,完全不用担心游击队切断长江江面,也不用担心山峦阻隔。


唐律疏议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将军因为在陆军大学开枪自杀,后枪伤发作,在弥留之际,蒋介石来到他的床头,问他,“先生有什么可以教我的?”

蒋百里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建议:一、蒋百里认为中日必有一战,我们只要坚持任何时候不和日本人谈判,和他打持久战,日本国力必然拖不起,日本人和我们和谈只是想通过和谈,来实现逐步吞噬我们的计划,所以我们坚持下去,迟早会得到其他国家援助的(有点像今天的乌克兰,打死不投降,就不和你和谈。);

二、中华民族两次被灭国,都是北方的外族从纵的方向,依靠骑兵快速推进,在平原将我们的精锐部队快速绞杀,我精锐如果在平原被消灭,我们离灭国就不远了。今天如果日本人再次从北方南下,我们就危险了,所以我劝蒋先生要舍得把上海和富饶的江浙交出来,引诱敌人从淞沪开辟战场,在江浙的泥泞地区和江南的水网可以迟滞敌人,把敌人的纵向进攻改成横向进攻;

第三,攘外必先安内,蒋百里认为,日本人终究会被我们拖垮的,他对我们不是致命的。

很多小伙伴可能认为,即使没有正面战场的抵抗,我们也能通过游击战打赢抗日战争,我只能说,图羊图森破。事实上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抵抗,大片国土沦为敌陷区后,日寇就会在沦陷区开展殖民教育,我们的孩子在端起课本后,就会以为他们真的就是“日本皇民”,孩子会被洗脑;如果有抗日义士抗日行动,他们不宣传不报道,把你的行为描述成恐怖主义行为,让群众远离你。


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地洗脑,洗了几代后,沦陷区的老百姓就真正成了亡国奴而不自知。朝鲜人在日本投降后,大量人自杀,就是被日本人洗脑成功的例子。

我是“天下会会天下”,一个喜欢思考历史、聊历史的人,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提出在淞沪开辟战场绝对正确。

在淞沪会战中,当时国民政府把中央军主力几乎全部调了上去,其中包括30个德械师,在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尸山血海的代价,30个德械师几乎伤亡殆尽,后来很多人批评蒋介石不该把德械师放在淞沪一带,因为淞沪一带水网密布,不利于德械师作战,从淞沪会战的结果看,好像是这么回事,可实际上在水网密布的淞沪会战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淞沪会战是中日两军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中日两军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很多人只看到了水网密布的淞沪战场限制了德械师,可却没看到实际上日军手受到的影响更大,众所周知,在淞沪会战时,日军兵锋正盛,而且日军机械化水平要远高于国军,而国军调集重兵把日军堵在水网密布的淞沪,实际上是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部队,想想看日军机械化部队在战场上要是一旦展开,在凭借海空军的优势,那对缺少重武器的国军来说就是大屠杀。

举例说,日军在淞沪会战的同时也在平津调起战争,平津一带都是大平原,当时国军在平津一带也布署了重兵,同时战前就做了充分准备修建了大量工事,可日军在华北平原展开了机械化部队向前平推,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哪里是对手,几乎一溃千里,当时在长城抗战中出尽风头的宋哲元部中央军刘峙所部也不能说不用命抵抗,可是却真打不过啊,刘峙更是被当时国人称为长腿将军,而在淞沪会战却没有出现中国军队一溃千里的这情况,在同样将士用命的情况下就只能说占了地利的优势。

蒋百里提的这建议确实为国家立功了,因为战前日军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而淞沪会战就死顶了日军三个月,可以说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如果中国军队不在淞沪打会战,而是在平原打,那 中国抗战形势真就不好说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起初,蒋百里是建议蒋先生先发制人消灭日本在上海的部队,蒋先生犹豫,结果被他的幕僚杨永泰,尤其是林蔚,他认为既然中日战争避免不了,那就应该先下手为强,果断消灭日军在上海驻军,消除隐患。可是淞沪战场并不如人意,在上海的日军非常顽强,等来了从本土调来的援军,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政府预知此战必败,但必须顶住日军时间越长越好,一是为抓紧转移沿海重要工矿学校政府部门争取时间;二是加紧纵深防御部署;三是争取外国援助(如果中国军队一触即溃,被外国感觉对中国的援助没希望,只能把钱打了水漂)。基于此三点蒋不惜派自己嫡系部队硬扛,竟阻击日军三个月,彻底打破了日军狂妄叫嚣,赢得了外国对中国的希望。但是由于前线与后方纵深防御距离太长,加上中国交通实在太落后,造成前线中国军队形成了溃逃。不管怎么说蒋败在军事,却赢了政治。


娵訾静渊juzijingyuan


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先介绍下蒋百里。

蒋百里(1882――1938),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和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虽终身未指挥过一次战役,但抗战将领许多都是他的学生。

抗战爆发前,在中国土地上曾有三支日本驻军,一支是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后来关东军搞了“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东三省。还有二支,一个是驻扎华北的华北驻屯军,另一个是驻扎上海的海军陆战队。“七七芦沟桥事变”就是有华北驻屯军挑起的,目的是想一步一步蚕食中国。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全国人民抗战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坚決抗战。当时计划在石家庄建行营,出动100个师与日军决战在华北,在蒋介石主持的军事会议上,蒋百里提出了不同建议,如果日军增援,我军获胜几率不大,如果日军在华北决战中胜利,日军机械化部队将沿津蒲路和平汉路南下,由华北进入中原,国民党政府撤向西南的战略通道将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在上海开辟战场,必定吸引日军改变战略方向,即使失败也可由东向西边抵抗边撤退,同时还可争分夺秒将战略物资转移西南,这样可进命持久战,蒋介石经过权衡采纳了蒋百里的建议。

8月13日,蒋介石调集了75万军队在上海向日军开战,当时驻上海日军3000人,还有日本侨民武装1000人,军舰30艘,航空母舰一艘,开战后,日本先后组织上海派遣军25万人,蒋介石不惜血本,孤注一掷,派出了空军,海军,新组建的87师和88师,和炮10团,炮8团等所有精锐,最终国军伤亡18.7万,日军伤亡7万,由此开始了国军节节败退,节节设防的战略构想,为坚持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淞沪抗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借上海租界的影响,能得到美,英等国的干涉,调停,如果在华北开战,国际影响不大,很难得到国际友人的同情和支援,大家有不同意见请留言,共同探讨。





雪上长留马行处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当然是正确的选择。日本选择夺取东北,从而蚕食华北是有它的道理。自古以来,由北向南进攻势如破竹,南方缺乏有利的地理条件来阻击日军。如果日军占领北方之后,由北往南攻击,只能依靠长江一线进行阻击,一旦突破,南方便袒露无疑。这一点日军早就意识到了,这也是我军选择山西等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原因。

日本深谙这个道理,中国的军事家也不会不知道,蒋百里就提出了开辟淞沪战场,从而将日军的精力吸引到南方,进而以湖南为阻击日军主战场,以空间换时间,进行长期抗战。毕竟东南沿海对于日本来说,诱惑力更大。在淞沪战场上,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是不断的增兵上海,三个月内连上海都还未拿下。淞沪战场的开辟促使了日本的分兵,战略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作为晚辈还是很佩服蒋百里将军,在全国上下一片亡国的声音中,能够发出中国必胜的胜利。在他撰写的《国防论》首页就写到:万言千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还多次谈到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同日本讲和。


兵说


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81周年纪念日。

谨在此缅怀为抗战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兵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国内盛传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

排第一的就是蒋介石特使,时任国民政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百里。
第二是蒋介石参谋长,时任国民政府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
三是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半个是当时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因为刘伯承瞎了一只眼睛,故算半个。

淞沪会战的爆发,就与第一个军事家——蒋百里有着重要渊源。

蒋百里像

我们一般会记得为抗战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兵将,也会记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硬仗,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这些战役背后的谋划者,这也是军事理论家的工作。

蒋百里就是日本人最敬畏的中国军事理论家之一。

日本原来的作战计划从东北、华北南下,逐步吞并中国。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中国的南北分裂战争,最后基本上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因此日本自北而南步步为营,凭借优势的机动兵力,沿着中国地理上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也就是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快速南下,将中国军队包围于平原之中,正如蒙古灭亡南宋之势,则中国危矣。

蒋百里深知此要害。就在理论上提出“持久战”之说。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用空间换时间。二是全面抗战。三就是主动开辟第二战场,有计划打乱日本自北向南的入侵路线。(蒋百里:《国防论》,1937年。)

这一理论受到国民党高层的重视,并最终付诸实践。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中国军民以惨重的牺牲,打了一场恶战。

代价是惨重的,长江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之地,毁于战火,落于敌手。继之南京首都失陷,大屠杀成为中国永远的伤痛。

但是从长远上看,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实现了。

首先,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破灭,开始转变其战略战术思想。而中国经此大战,激起全国范围的抗战思潮,自此,全面抗战之思想深入人心。

最重要的是,日本自北而南步步为营灭亡中国的计划被打乱,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大后方为基础,保存了珍贵的人力物力,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实现了。

之后的八年抗战,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的。

因此可以说,淞沪会战是一次战略目的明确,并且成功的会战。虽然中国也为此牺牲了很多,但是对于抗战的最终胜利来说,一时的壮士断腕也未尝不可。

上图为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后,重庆举行的胜利游行。


历史宝藏


1937年9月,乘火车北上的国军十八军第67师准备参加平汉线作战,师长黄维在收到指令后,全师南下,加入淞沪战场,在罗店与日军血战。第67师的行动基本是国府高层战略意志的体现。

1、一二八抗战与层层部署的防线

在北伐时期,蒋介石的侍卫大队一步步扩充,到教导师,后来的87、88、36师德械精锐,长期就驻防在首都附近。

(一二八抗战)

在一二八抗战后,国府开始在上海南京间修建国防线,在1937年,吴福、锡澄、乍平嘉、乍澉甬陆续修建完毕。

如果按照武汉会战的作战方法,进行弹性防御,依托江南河湖水网与永备工事,国军可以坚持好久。

2、正确的战略,错误的战役使用

淞沪会战是国军主动发起的攻击,旨在消灭日军海军陆战队,进而巩固沿海防御。在失败后,国军与日军进入阵地战状态,在日军陆海空立体攻击之下,国军伤亡数十万,阵亡将军数十位。

(淞沪会战)

其实单就淞沪会战而言,国军战略层面取得了胜利,将日军吸引到东部战场,其得从东向西攻击;不足的就是,战役执行上国军死守上海,在上海添油作战,把精锐都折在这里面。

3、弹性不起来

在日军金山卫登陆后,国军侧翼受到威胁,国军开始后撤,一度失控,但不到二十四小时基本就掌握了各部队情况。

(有心无力的防御)

在之后的追击战中,国军利用各地永备、半永备国防工事阻击日军,由于前期伤亡惨重,虽然有心,但老兵精锐缺乏,上海到南京之间的战斗只持续了一个月。

如果上海损失不至于那么惨重,在既定国防线上,国军可以防御三到四个月没啥问题。

(弹性防御武汉会战)

让日军从东向西攻击是成功的战略选择,足见蒋百里的战略眼光。但国府高层在执行层面上,在上海与日军打击了阵地战,而没有在苏南对日军进行弹性防御,伤亡惨重。之后的武汉会战,国军吸收了教训,对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能不能不要吹蒋百里了,什么在日本考第一...蒋方震(百里)至多是军事教育家,或者理论家,他连一个连排都没实际指挥过。(蒋百里只提过对日的持久战和国防论,《国防论》主张守住“洛阳—襄阳—衡阳”,也许国军难免有改变日军进攻路线想法,于是开辟淞沪战场。)

要说开辟淞沪战场,我说日军也可以吧?老蒋介和陈诚也想在上海打一仗(陈诚建议先干掉上岸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但是打不下来,日本军舰到了,低估了舰炮的作用和威力),还有就是想吸引欧美的注意和调停,想捡个软柿子捏,把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给灭了,提提士气;但是没做到,而且成了填油,双方都后来加入了精兵,成了大的会战。

所以人越打越多,日本陆军也来了,重武器都到了...结果中央军先快打光了,别的派系一看老蒋都拼家底了,我们也一块打吧。但是国军的战术和各方面均落后,首先说前面打海军陆战队,攻坚就不行;其次进攻日军阵地,还是用军阀时期的老套路,以为对方是国内军阀一冲就垮呢,结果桂军精锐对阵日军,用老战术,死伤大半。日军可不会见你一个冲锋就撤退或胆怯,换来的都是精准的射击和绝对有效的压制。


后来呢,长江流域是国军统 治 中心,沿着设计的路线撤退,可这不是古代了,那些河流哪里挡得住现代化的军队?这下好,日本人沿长江两岸追击。也就是说淞沪会战硬生生打成了添油战,国军集中了中央军和各军阀的精锐还是没打的过鬼子....也让日军主战派来了精神,一声叹息!


李三万的三万里


1913年6月,蒋百里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任上“开枪自戗”事件震惊全国 ,由于保定军校一度费用无着,蒋百里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突然拔出佩戴的“勃朗宁”举枪自杀。北洋政府不但立刻拨发军校经费,袁世凯还特别派陆军部特聘的日本医生前往救治,蒋百里由此还得到一个日本美人左梅成为妻子。

左梅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她的三女婿钱学森应该是举国皆知的,没错,蒋百里是其岳父。

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29岁被聘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叱诧风云的高级将领们,却许多是他的学生和门生,所以影响力较大。

蒋百里曾经留德学习军事,深受时任德军总参谋长、军事家小毛奇的重视,特别调到德军总参实习。辛亥革命后回国任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参议 ,深得袁世凯器重。蒋百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认为保定军校不应学习宿敌日本的军事与军制,而应效仿德国强军经武,受到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等“亲德派”的赞赏,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连蒋介石都是保定军校出身,何况白崇禧、顾祝同、李济深、薛岳、陈诚、唐生智等这些保定军校毕业生了,自然也要尊称蒋百里一声“校长”了,中国尊师的传统。

蒋百里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曾经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虽然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却先后被段琪瑞、袁世凯、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应该定义为军事学家。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期间,与蔡锷和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蒋百里在1937年初所著《国防论》里阐述了我国未来对日作战的方略,首次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以持久战消耗和击败日军的战略,成为国共两党抵抗日本侵略核心战略思想的来源,民族贡献极大。

1938年10月,蒋介石特聘蒋百里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 ,这一职务原本一直由蒋自兼。同年11月病逝,被国民政府军委会追赠为陆军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