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

說文談史


在古籍《老子》書中就有“道”的核心思想,它認為“道”是一種永恆運動著的以及不能被感官感知的東西,是宇宙世間萬物的根本。那“道”究竟是什麼呢?《道德經》經書第一卷開頭就說“道,可道也,非恆道”,這句話是指它所說的“道”,可不僅僅是“道”字的意思。

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勢成之”,這些典籍中可知“道”就是衍生世間萬物的根本東西。而有相似的“道”,也存在太極中。

《太極圖說》中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為陰和陽,然後陽聚陰合,五行乃生,才衍生世間萬物,跟《道德經》所說的“道”的性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上以及《道德經》中的記載,然後按我們現代人的想法解釋如下:“道”在宇宙之前就已經存在,然後再是宇宙,再然後衍生出生命。換一句話說,這裡我們可以把“道”理解是宇宙生命的始祖或者是生命衍生的根。

上面是我的想法,有什麼其他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問題聯繫作者刪除]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

老子沒用文學知識理論或我們習慣於聽到的明明確確的給道下個定義,使我們有個標準可依,來判定是否入道。

這個問題老子不是不想這麼做,但對於一個開悟大道的人來說,他明明白白知道這做不到!不能也無法做到!

所以老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語言把大道的一些特徵特點講出來,用例子事例旁敲側擊的體現大道的特性,為後來人指明悟道的一個方向。

所以呢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講明:道可道非常道!(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釋意其它問答裡我有答,感興趣的話可以去一觀)。言明瞭"老子我"也正在做同樣的事,說一下道德五千字,仍是一部"非常道"!

真常須在"非常道"裡尋,在"非常道"裡悟。開悟了得的是"真常道",不開悟仍是得個"非常道"!

真常一說即變味道,變成非常味!佛家也有"拈花微笑"的典故,是講世尊拿著金婆羅花微笑不語,獨有摩訶伽葉尊者見之開悟,就是指的一切文字語言都多餘,都靠邊站,不需要文字語言這個傳令兵,不立文字,直接心心相印,中間一點隔閡沒有,直達大道本來意。

我們世人沒這個慧根,所以聽聞經法需要語言文字作中間介質,要有個傳令兵,所以我們拿到手的是第二手資料,是間接資料,是文以載道,是中間隔了一層文字知識障礙,文以載道不是文就是道!需要悟出所載的真常道!文字知識只不過是個非常道!是個變了常味的非常!

專家學者世間學問大家讀道德經得出的仍是非常道!

能悟真常的鳳毛鱗角,這其中牽扯一個叫"明心見性"的講法。見性前所得皆非常!見性後才摸得到大道真常的門檻!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了大道的些許特性:清靜無為性,恆常不變性,無仁義禮智信性,萬物平等性,如水至柔性,不為天下先性,慈儉性,不自生自彰自顯自居功性,無處不在性,無名無姓性,無相無形性等等來指明其方向!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道德經》是我國古聖先賢老子所寫的,全篇5000言,就是為了解釋清楚這一個字---道。

“道”主要有三種含義:

1.指形而上的實存者,即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

2.指宇宙萬物的發生、存在、發展、運動規律;是總法則總規律。

3.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準則、標準。道不依賴人類而存在,可以獨立於人類之外,但人類離不開道。


《道德經》的第一章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第一個道字,是第一個含義,指宇宙萬物的本源與實質。它可以感知但不可見,無影無形卻又是真實存在著的;它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確定了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而它本身卻是永恆不變的,但它的表現形式又是玄同妙有的。

第二個道,是動詞,描述,表達的意思。道,是老子的專用名詞和核心概念。在道德經5000言中出鏡率是最高的字數之一,74次,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有人會說道德經是一首韻律詩,這一句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句。


“道”這種東西,如果用語言表述出來了,就不是永恆的那個“道”了。“名”也可以說出來,但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那個“名了。意思是說我們給它賦予一個名稱和說法的同時,已經說明他本身不是這個名稱和表現了。

宇宙間的真理只有一個,老子把它稱呼為道,道的表現形式無窮無盡,當在描述一個道的表現形式的時候,同時到的內容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說出來的道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表現形式了。


假如你聽說:祈求上蒼,可以獲得十倍的利益,然後焚香祝告,那麼未來結果就不會以十倍的利益顯象。在沒有聽說這句話之前,是一片真心,聽說了這句話以後,心念起了變化,那麼道就不會以這種形式表現了。


漢字在人間




老子,名老聃,春秋時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從無到有,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另外,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他的核心哲學思想。



他的名著《道德經》裡頭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萬物抱陰而附陽。”等句子比比皆是,充滿了辨證思維。這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對後世的人類認識自然,瞭解自然,都有極大的幫助。



但是,今天看來,老子和孔子宣傳的思想不一樣。孔子學說,是讓世人入世,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主張。



而老子是告訴世人,要“遁世”,進行所謂的修為,這種觀點我認為太消極。這種消極因素影響非常大的。比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想聞,老死不相往來。”“清淨無為”“我不與人爭,天下莫之能爭”這些躲避社會,遠離世俗的思想,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因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講究人要入世,要積極參與社會的競爭,要勇於改造社會。


老衲侃春秋


“道”在我看來就是“規律”。得“道”了就是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道”的特點,比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就是說事物的規律就是物極必返,應在事物的初期階段進行應用。就是說事物都有一個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過程。《道德經》中充滿了對立統一的變化發展的哲學思想。整體道德經中運用了大量的相反、相對比的詞語,來說明萬物對立統一的觀點。例如:

將欲得之,必固與之。欲弱之,必先強之。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

就是用思辯的精神去思考世間萬物最“大”的規律。這個大規律可以用在治國、平天下等大事上,也可以用在個人事業和為人處事的修煉上。因為我國的古哲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萬物一理。

舉個例子:怎麼樣做一個好管理者?

很多人會以為要大有作為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而《道德經》中卻指出無所做為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道理很簡單,做為一個領導你越忙,付出的卻多,越努力,越說明你的團隊越差嘛。否則需要你那麼累做什麼?

一個好的管理者應當表現出無所事事的樣子,他應把功勞都記在下屬身上,他應把利益都留給員工,他應當自認自己沒有做什麼貢獻,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藝術才是最高級別的管理才能。做管理者的要表現出“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如果一個領導能輕鬆的(無為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即便他推掉所有的榮譽。上級領導也會認為他非常優秀,他自然就會得到晉升,而官運亨通。

怎麼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

就是要做到大思維、大胸懷去考慮去做事情。“大”到這個事件中沒有管理者的個人利益的程度。也就是“後其身,而身先”,自然就會達到外其身而身存的目的。

“道”是一種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順應這個規律辦事自然會得道到助而無往不利。


孟可的思想空間


《道德經》的來歷

老子,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洛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曾做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館長。道家開山始祖,著道家經典《老子》,分為上、下篇。

上篇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故後人取上篇“道”、下篇“德”字,將《老子》稱為《道德經》。《道德經》,五千言,震爍古今,使老子一舉成為中國古代聖人之一,躋身世界文化名人。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攀親沾故,說自己是老子的後代。

《道德經》經莊子發揮,被法家、儒家不同程度“剽竊”,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均產生過深遠而重大影響。《道德經》遠涉重洋,同樣受到青睞。這已超出本題範圍,恕不展開。

老子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正如問題所問:

“道”是什麼?

“道”是宇宙中唯一而絕對的物質存在,不會隨物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因力作用而改變。

“道”是萬物之本源、“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後寓於萬物,滋潤萬物。

“道”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道”雖然恍恍惚惚,卻對立統一、相反相成,具有“恆”長的規律性。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不對萬物干預,讓萬物順應自然,而非約束和強制。

“道”自身獨立、永恆、變化、運動,“道”不以外因作用而改變。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致虛守靜,柔弱不爭。所以道家隱居山川,遠離世間紛爭,回到虛靜狀態,保持內心平靜。

最後一點很重要

“道”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也未必說得清。

故《道德經》會形成魏晉玄學,促成本土道教,受到幾千年神秘文化的頂禮膜拜。

“道”消極麼?我看未必。漢初、唐朝的發展和興盛是為證據。

不是靜水忽悠人,而是文辭簡約的《道德經》的確句句玄機,旨意微深,卻又無上智慧。

讀《道德經》,靜水則推薦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價》,中華書局。


靜水笑滄笙


道德經裡的道講的究竟是什麼?這個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一個規律,一個法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要遵循這個規律法則來行事,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它無形無相。無法用語言將它描述出來。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道又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大到宇宙的規律,小到日常生活。只要我們為人做事違背道的規律,就註定要失敗。這個法則簡單的說,就比如交通規則。人人遵守交通規則,就不會出現交通事故。如果違背了,那那麼必定會有災禍。



道德經當中有很多章節都是對道的詮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在我們人類身上一樣存在著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那麼人得一會怎樣呢?第六張詮釋了,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竭。

遵循道的規律去做事,就有所收穫,這個收穫就是德。厚德載物,是貫穿整個道德經的根基。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遵循這個法則,這就是德。


最終道歸於何處,我們將何去何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和庸


老子《道德經》的道是什麼,這很難下定意,第一句就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就是說,道的概念是無法用語言表迖出來的,如果能用語言表迖出來的話,那就不是永恆之,道,的真實概念了。道無形無相又無聲,人無法看到或聽到或觸到它,所以說不出它是什麼樣子來,那麼人怎麼知道呢?第一章這句,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炒,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就是當人能保持沒有意識的慾念時,才能夠感知到無概念之,道,的本質奧妙,如果人經常有意識認知慾望,那隻能觀察到,道,交感:於人體所形成的音響似的外在生命表象。老子《道德經》就是一部告訴人們怎麼用心感悟修道的結晶,老子《道德經》很多章節題到清靜無為,無慾無念,就是放掉一切慾望,使內心對金錢,權力,美女名望地位之身外之物不追求貪念,這樣內心才能清靜,才能迖到無慾無念,才能與道相同一。才能親身體悟到,道,的真實承在來。無為而治,有的理解為統治者對國家佰姓無為而治,自古以來那個朝代都用法家而不是用道家來治理天下,發展到現在還是用法家的依法治國,要不然天下不是大亂了。在這裡是指人修道對身體心理的無為而治。


手機用戶5922688855


老子所著八十一章《道德經》煌煌五千餘言,兩千五百多年來解經者著書林立,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有的認為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本體”;有的說是“道路”、“法則”、“規律”、“自然”、“邏各斯”;有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甚至有人說道就是現代科學發現的“宇宙奇點”“黑洞能量”等等。由於每種說法一旦與各段具體經文聯繫,往往有的地方解釋不通或矛盾,所以至今無人能說清楚講明白,老子講的“道”——究竟是個啥?

  原因何在?是因為解經者遲鈍,還是因為此書太深奧需外星人才能解?非也。根本原因是老子自己都沒有徹底搞明白“道”的奧秘,雖然他比其他高人對“道”理解深透的多。因此,老子講“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注:本文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修訂本,因為它更接近老子真意。)

  問題出在哪?出在老子《道德經》第四章兩句“淵呵,似萬物之宗。”“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道淵深啊,疑似萬物的祖宗?”“我不知道道是怎樣來的,好像在上帝之先?”這是老子的疑問困惑,也是作者最大的失誤及遺憾。老子一個“似”字和一個“象”字,使研讀道德經的後人對道永遠難以解讀明白。為解開這個疑惑,有現代解經者認為“象帝之先”的“象帝”是名詞,但查閱老子時代的其它著作文章根本不存在“象帝”詞組。還有人荒唐的把“帝”字解釋成“三皇五帝”,或將“象”解釋為“現象”或“表象”,竭力否定老子所講的帝是上帝的真意。更有人卻似懂非懂的以此句作為老子否定上帝存在,是唯物主義者的論據,令人荒唐可笑。

  老子在三十九章講“神得一以靈”,意思是:神獲得道才會有靈性。第六十章“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意思是:用道立定天下,鬼就不神奇了。不是鬼不神奇了,而是鬼的神奇作用不再傷害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不傷害人了,有道的聖人也不會傷害人。鬼、聖人與人類兩者之間都互不傷害,是因為兩者都在德里相交歸一了。老子在第六章裡甚至把難以言說的“道”形容成具有上帝神性特質的“穀神”,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二十九章形容“夫天下,神器也”。

從以上引用的《道德經》原文可以看出,老子不是唯物主義者,他明確無誤地認為世界存在著上帝、神、鬼。老子的區別在於搞不清上帝和道本體誰先誰後,誰是萬物之宗?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上帝、神、鬼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大家可以通過讀詩經和老子同時期的書籍文章就會明白,上帝也叫天帝,上帝是掌管神鬼的,簡稱帝。簡舉幾列:

  1、《詩經.商頌.長髮》:“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意思是:上帝授的大命不敢違背,至商湯時成就了王業。商湯敬事上帝,禱祈不斷,上帝就命其統治九州島。

  2、西周周公在《尚書.召誥》中提到了君權神授,說:“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意思是:商王無德,所以上帝收回了給殷國的國運,並把統治大權賜給周朝。

  3、《詩經·大雅·文王》:“上帝既命,侯於周服。”意思是: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是要各諸候臣服周朝,以順應天命。

  又如《尚書.呂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尚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書·湯誥》:“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老子時代關於描述上帝的書籍文字很多,為節省篇幅不再多引用。

  再論,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意思是:“道是萬物之主。是善良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中保”。“古人把道看得如此貴重是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祈求就能得到,有罪惡就能赦免嗎?因此,道才能夠成為天下最可貴的東西”。歷史以來,凡是解經注經者遇到這一章都很頭疼,不解其意。註釋者往往言左右而顧它,不知所云。甚至有人疑此章句是後人所加的偽作,直到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發掘出現,此說才停止。

  這是何因?問題原因還是由於老子把道與上帝割裂開了分為先後,只講道的神性作用,卻把道的本源上帝扔在一邊。

  為了廣開思路,我們不妨看一下聖經對道的釋義:“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接著他造的。”

假如老子如果也站在道與上帝一體的角度,那麼“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夫天下,神器也”(29章)等經文理解就迎刃而解。老子的神鬼之說,也就更容易理解。老子還將“道”稱謂“眾父”,在21章講:“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聖經講:“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二者表述的意思豈不是一樣的。如此讀道德經,則一通百通。

老子的道德經,一是講了道本體及道的法則;二是講了道所創造的物質世界所存在的陰陽辯證規律及應用,並佔其經文主要篇幅;三是指出真正行道者精神生命可以獲得永生——“死而不亡者壽”(33章)。其中第二條陰陽辯證規律是聖經未深入涉及的。聖經重點講的是上帝本體及人間神性法則應用和如何實現精神生命(靈魂)到達天國永生的道路,與老子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淵呵,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老子兩個“似”與“象”字疑問,使研讀道德經的後人對道永遠難以解讀明白。這是老子的疑惑,也是聖人最大的遺憾。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就是答案。上帝的道是超越人類思維、時間和邏輯的。聖經講:“上帝的意念高於人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於人的道路”。

做人要敬畏上帝,崇道尚德,就有生命平安喜樂;

做事要腳踏實地,勤工好學,方得工作事業成就;

身體要科學養生,強身健體,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補記:

此文發表後,有人認為論點不對,甚至只會惡語謾罵攻擊,但卻拿不出一條具體的反駁論據。這些人對《道德經》一知半解,自認為比全盤繼承老子衣缽的莊子還高明,在《莊子·雜篇·天下》一文裡,莊子把「道」表述為「造物者」,主張“上與造物者遊”。莊子還認為得道者要“澹然獨與神明居”,和“神明往與”。基督教也常把「上帝」表述為「造物主」。聖經“以馬內利”一詞的意思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並提出要“與神同行”。難道兩千三百多年前的莊子也是一個基督徒嗎?這些人對「道」的理解豈能比道家創始人老莊的智慧還高明嗎?


桐鄉梧桐643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道德經》裡的道講的是:自然之道,自然包羅萬象,那就是萬物的相互生存制約發展依賴的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規律,即宇宙自然的規律。它包含著天道、地道、人道,萬物間的自然之道。道儲萬物,道生萬物,萬物生道。大道自然,大道無形,大道無私,大道無極,大道無為。這“道”也是萬物生存、依賴、發展、變化、制約、相互作用的自然通用之“道”。宇宙萬物是在宇宙中自然的通用之“道”下,宇宙萬物各自都有各自的自然之“道”,這個“道”中對於人而言不但要遵守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萬物的自然 法則,而且還包含著人類之間的具體相互生存、發展、變化、相互依賴作用之“道”。《道德經》的精髓主要講了宇宙萬物所遵循自然“天道”,也就是宇宙自然規律法則。《道德經》的“天道”是概括濃縮了宇宙自然的幾大規律(即宇宙自然法則)是:萬物間陰陽根本律,萬物間陰陽互根律,萬物的極反律,萬物的質量互變律,萬物的陰陽平衡律,萬物的螺旋升降律,萬物之間自然調控律,萬物的因果律,萬物的捨得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