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PART 1

杭州的精裝房購買者,現在應該很振奮。

昨天傍晚,杭州住保房管局發佈了一則《通知》,對開發商銷售現場信息公示,進一步提出了具體要求。

各房企對企業主體資格、合法建造憑證、價格及銷售情況等基本信息公示,設立“公示臺”,並要求放置在銷售現場固定且明顯位置;對地下車位(庫)價格承諾書、不利因素、區位示意圖、銷售人員、監督舉報電話等重要信息的格式、規格等也提出了明確要求,確保購房人獲取信息的便利。要求房企在設置樣板房時,應根據銷售形式進行區分。尤其是全裝修形式銷售的,對樣板房處設置展示板的內容,以及樣板房內具體部位的標註進行了規範。


樣板房自然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

我向相關部門求證,得到的回覆是:現在開始,只要是精裝修樓盤,必須明確交付標準。

另據公佈,截至目前,已有14家房企,因樣板房關閉、拆除等嚴重違規行為被約談。可見,政府對規範樣板房,動真格了。


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不得不說,這條“精裝新政”的出臺,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

因為從目前日漸冒頭的維權潮看,大部分與精裝標準的爭議有關。而且當中,有的確實是被開發商“套路”了。

比如,之前有項目開盤,樣板房根本不對外開放,只有交了10萬8萬的定金,坐下來籤購房合同時,才能看到材料清單。結果一看,前期號稱幾千的裝標,實際成本可能就一兩千。

但這時就算不滿意,一般也不會放棄,因為定金會被罰沒。加上整體房價看起來仍比較實惠,忍忍就算了。

還有一些近期鬧糾紛的樓盤,則是因為簽訂購房合同後,開發商遲遲不肯公佈裝修明細,或是業主發現“嚴重減配”,不符合預期

如果按新《通知》進行交付標準公示,這樣的糾紛就可避免。

PART 2

實際上,關於樣板房和精裝的相關規定,最近幾年一直在升級。

早期時候,在舊版購房合同裡,關於精裝修部分條款,各家標準都不同。合同附件中,也只需列明各大項使用的品牌,或其他同級別產品即可。

2016年10月,省政府發佈通知,要求此後讓的地塊,且地塊出讓時有明確規定需全裝修交付的,精裝修部分將納入質量驗收。

2017年5月,《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浙江省全裝修商品房樣板房保留時間,從交付日起不少於6個月,或者從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日起不少於兩年

但由於是非強制政策,執行情況並不樂觀。比如,有些樓盤造的是臨時售樓處,早早就拆除了(新政杜絕了這種情形)。

到了2017年8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於加快建築業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和住宅全裝修


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自此,杭州樓市進入“全裝修時代”,毛坯房越來越少。

而2017年前後,正是杭州樓市最瘋狂的時候。加上全面限價,精裝成了不少開發商“變相漲價、提升利潤”的法門,過於模糊的合同條款,開始讓矛盾加劇。

於是,今年2月,浙江省建設廳下發了2018版《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示範文本》。

明確提出:全裝修交付樓盤,裝修部分應在合同裡寫明主要材料,設備的品牌、產品、規格、級別、數量等。不能出現“其他同級別產品”這樣模糊的字眼。

今年9月底,政策再次升級。除了前述規定外,還要求銷售現場設置的樣板房,應當說明實際交付商品房質量、設備及裝修,是否與樣板房一致

而昨天發佈的《通知》,相當於政策的進一步規範和重申。

PART 3

因為政策推行較早,今年以來,其實已有部分房企做得很不錯。

至少在我跑盤過程中,就看到多個樓盤將裝修品牌型號、不利因素等相關信息,都完整展示在售樓處跟樣板房外。

比如城東的三湘印象森林海尚,裝修內容就列得特別詳細。

樣板房門口貼著交房標準公示牌,牌子有將近1.5米高,從公共部位到內部裝飾,具體到品牌、產地、規格、級別等。光是內部裝飾部分,足足列了67項。

比如寫到複合地板,不僅會寫上德國某品牌 ,還會註明產地是(進口)。

不同於有些樓盤將樣板房設計在展示中心,森林海尚直接把它放在了實體樓裡,看起來更為直觀。


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同時,還做了一個不放傢俱的清水樣板間,讓人一目瞭然,避免出現“樣板房精美華麗,交付簡陋不堪。”

同樣做了清水樣板間的還有公園1872,我也去參觀過。裡面只有少量提示是非交付標準,這樣在買房時,購房者基本不會被感性誤導

還有一些樓盤,比如濱江金茂府,2016年底就開盤了,當時政策並未要求裝修清單細化到型號。

但近期應業主要求,他們又補了三個戶型的含具體品牌型號的裝修清單。

細到什麼程度呢,比如牆紙是“上海欣旺 無紡布”,後面括號註明粘合劑是“防黴糯米膠”,165㎡戶型的馬桶是勞芬8209560000001,產地是奧地利。

當然,按新政執行,樓盤交付時,仍然會有一些不確定性。

比如,從籤合同到交付,往往需要2年左右。如果開發商按合同清單施工時,發現其中某個材料質量不過關,要不要換掉?施

工過程中,某個品牌的廠家倒閉了,某一個款型停產了,怎麼辦?

有樓盤在細化的裝修清單裡,給出了這樣的應對:

若已約定或確定的材料、設備、物品品牌或型號,在交付前因廠家停產或關閉,或因市場週期、供貨及技術更新等原因,出現缺貨或升級現象,將選擇品牌或品質標準不低於約定品牌和型號的產品,予以替代。


PART 4


可以說,當某種莫名的情緒在樓市蔓延時,這份《通知》來得正是時候,可以將許多隱患扼殺在搖籃之中。

開發商通過銷售道具誤導消費者,後期又“死無對證”的現象,將會逐漸成為歷史。

但換個角度看,《通知》保護的不僅是購房者,也是開發商。雖然前期各種緊箍咒“做筋骨”,讓開發商如履薄冰,但後期也因此會減少很多爭議。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從始至終,政策都沒有提及“裝修報價如何算合理”。

新政強調對樣板房的保留,以及相關條款細節的清晰,其預設的一個事實就是:既然信息對稱,那麼一旦簽定合同,就表明購房者認可“備案裝標=交付標準”。

今後若出現維權,一切裁定標準以交付樣板房和合同為準。

至於裝標報價算不算虛高,開發商賺取的利潤是否“合理”,可能很難再成為維權理由。

也就是說,現在很大一部分“意識流”維權者(前期看過樣板房,合同附件裡也有相關裝標清單,但聲稱測算出的樣板房實際成本無法達到,要求整改),會失去生長的土壤。

就算逛淘寶店,同一樣商品也有不同標價,對不對?關鍵還是“貨要對板”。

其實,大家也不用太過擔憂。隨著相關部門審核越發嚴格,開發商申領預售證時的裝修價格水分,已被擠得越來越幹。


來得正是時候!杭州“精裝樣板房”新規,保護的不只是購房者


數據顯示,

2017年8-11月期間,杭州市新申領預售證的樓盤,6成申報的精裝價格,在5000元/㎡以上。當中不乏剛需、剛改樓盤,而在以往這可都是造豪宅的標準。

但今年9月後,除少數高端項目外,大多數樓盤裝標在3000-4000元/㎡。

其實,早先許多裝標5000元/㎡以上的樓盤,稍有點裝修經驗的,看樣板房就知道裝標虛高。只是為了買到“超級便宜的房子”,想想也就忍了

但現在,一二手倒掛不再那麼豐厚,加上有些開發商確實有不規範的地方,氣就難免撒在精裝上。

這些遺留問題怎麼解決,還要看有關部門的智慧。

至少從今天起,《通知》消除了購房交易中的大量模糊地帶,而許多底線不夠高的開發商,也不再有精裝修“偷工減料”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