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導讀】為適應國家自然資源管理及規劃體制改革新要求,促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加強空間規劃領域學術交流,中國土地學會土地規劃分會在2018城市規劃年會舉辦以“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為主題的學術對話。中國土地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曉玲研究員擔任學術對話主席,中國土地學會土地規劃分會秘書長賈克敬研究員擔任學術召集人並作主題報告。會議邀請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生態規劃和國土調查的專家開展交流,共同研討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發展。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本次學術對話受到了規劃師們的高度關注,胡序威先生、沈遲、鄒軍等知名專家與會指導,參會人員摩肩接踵,甚至席地而坐,氣氛空前熱烈,學術對話取得圓滿成功。

主 持 人 發 言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學術對話主席、中國土地學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總工程師張曉玲研究員

介紹了學術對話的背景、主題和意義。她認為,本次學術對話涵蓋了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生態規劃、空間數據等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謀劃國土空間規劃發展,是一次多學科融合、多領域互通的學術盛宴。

專 家 發 言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孫安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孫安軍結合城鄉規劃轉型發展提出了鮮明觀點,他指出,國土空間規劃創新發展是一種“揚棄”的過程,國土空間規劃應繼承城市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和統籌作用,加強規劃的傳導機制和決策機制建設,市縣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有戰略思維、全域思維、統籌思維、系統思維、民主思維。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土地學會土地規劃分會秘書長賈克敬提出了國土空間規劃應重點關注的六個方面:

(1)強化底線安全意識;

(2)繼承相關規劃優勢;

(3)以“雙評價”為基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4)實現空間全域覆蓋;

(5)關注存量空間與空間品質;

(6)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清華大學教授譚縱波認為,國土空間規劃應分級分類、自上而下、底線管控。未來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應做好4個方面:

(1)全域保護與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2)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

(3)全域用途管制;

(4)各類用地用途、強度、形態管理。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徐德琳副研究員認為,生態空間格局構建有5個工作重點:

(1)以生態保護需求為基礎;

(2)強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導向;

(3)處理好自然生態空間與非生態用地之間的關係;

(4)從供體-受體關係佈局生態空間;

(5)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土地學會土地規劃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鄧紅蒂通過回顧我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歷程,總結了各個部門針對不同的地類的管制依據和實施機制,介紹了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地區探索全域全類型用途管制方面的經驗,提出全域性、約束性和強制性的管控做法,以及對差異化考核機制要求的思考等。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土地學會土地規劃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林堅介紹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農用地轉用審批——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土地執法監察”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體系,提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應該包括三類職能(規劃、實施、監督)、三級規劃(國家和省級、市縣級、縣級以下)、三類管控(指標、邊界、名錄),注重三類空間和土地分類相銜接,探索不同主導功能的單元管控模式等。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調查所主任工程師周連芳介紹了我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特點和創新,以及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底數、底盤支撐作用。結合規劃人員關於基礎數據口徑不一致的困惑,詳細講解了全國國土調查用地分類系統,重點闡述了用地分類比較和融合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中國土地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數據中心副主任白曉飛提出了自然資源綜合數據模型,建立了“數據+計算規則+業務規則+可視化四位一體”的決策技術機制,推進空間數據快速轉化,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大數據支撐保障。

8位專家講解-國土空間規劃展望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