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進化的祕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十三年前,楊浩湧與李想經過高燃介紹認識。

十三年後,楊浩湧已成為擁有瓜子二手車和毛豆新車兩大品牌的車好多集團CEO,而李想的身份則是造車新勢力車和家的創始人。今年,車好多和車和家分別宣佈完成了9.8億美金和30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

資本寒冬下,並肩戰鬥中,泰合資本近距離接觸了他們的所思所想和商業實踐。

於是決定邀請兩位頂級創業者對話,探討商業與人生,倡導真問題、真思考、真答案。而這些探索和思考,終將成為新一代商業文明的重要史料。

以下是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郭如意和李想、楊浩湧的對話,精華在此,與諸位共享共勉。(文末有彩蛋!)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那時候融資流行‘一句話把你的商業模式講出來’”,李想說,“如果現在還有這種,我看那就別聊了”,楊浩湧笑著說。

十三年前,楊浩湧與李想經過高燃介紹認識。2005正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現象級的一年——百度上市,阿里併購雅虎中國,騰訊收購了張小龍的Foxmail,校內網、去哪兒、58同城都在這一年誕生。垂直類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楊浩湧和李想也分別在這一年創立了趕集網和汽車之家,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二代明星創業者。

十三年後,楊浩湧已成為擁有瓜子二手車和毛豆新車兩大品牌的車好多集團CEO,而李想的身份則是造車新勢力車和家的創始人。在剛剛過去的3月,車好多和車和家分別宣佈完成了8.18億美金和30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走得更近:在車和家的最近一輪融資中,楊浩湧的車好多集團和山行資本參與投資了車和家。兩人在汽車產業的不同環節,卻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相近的預判。從歷史的同一個起點出發,他們在今天再次產生了奇異的交匯。

曾經的年輕創新者,成了今天的成熟企業家。泰合資本也有幸參與了他們的成長與縱橫——車好多集團B輪和C輪總計超14億美金的融資和車和家新一輪30億人民幣的融資,都是由泰合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泰合認為,兩個擁有創業執念的創業者通力合作,充滿想象空間。因此,我們邀請他們成為首期“泰合煮酒”的對話嘉賓,與泰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一起,談一談他們眼中的商業和人性。

驚喜的是,我們意外促成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促膝長談。原定只是一頓飯的時間,他們卻整整聊了五個小時。

這十三年來,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那些創業者痛苦進化和時代變局的秘密,都濃縮在了這五個小時的談笑之中。

現在,我們把這些秘密分享給你。

價值觀:誰在數據上做一點假,就把他幹掉

郭如意:

我發現今天在座的兩位都有很相似的一點,報融資金額時,一分虛的都沒有,有零有整,多少錢就是多少。

李想:對,很多公司報的時候後邊加零,或者把人民幣報成美金。到底是為什麼?沒必要啊。

楊浩湧:沒必要,“你多報別人就覺得你多牛”的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

李想:我還有另外一個感受,數據真實太重要了。一旦我們選擇了誇大、說假話、報假數,這會上行下效;一個數據驅動的企業,一旦有人在數字上做假,整個數據就都毀了,從創始人到員工連自己數據到底什麼樣都不知道,就像礦泉水只要有一滴汙質,水就沒法喝了。

郭如意:但很多從業者習慣了這種小動作。

李想:

我在汽車之家時感受特別深。當時汽車行業,我可以說很多網站的數據都在做假,賣廣告要把流量刷上去,讓廠商看才會好看。07、08年那會,行業內瘋狂做假數據,汽車之家堅持不刷。最後廠商意識到了,拿4s店最後的銷售來作為結果,假數據就沒有用了,所有人全暴露了。

楊浩湧:我們有個習慣,是很多創業公司可能不敢做的,我們會把公司一個月的所有財務指標給VP級別及以上的同事分享,所有VP都可以看到我們掙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花在哪,效率有什麼變化,賬上有多少錢,大家一起看。

李想:我們公司也一樣。我們VP和高級總監看我們每個月的財報,現金流多少、人員流動怎麼樣,非常透明。很多傳統企業的人來了車和家之後,對我們不太不理解,說你們怎麼透明到這種程度?我們的數據、車的造型,所有同事百分之百都能看得到,萬一洩露了怎麼辦?其實我最擔心的不是洩露問題,我最擔心的是你不知道。

楊浩湧:是的。涉及公司戰略層面的選擇,你們會怎麼和同事溝通?

李想:透明。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則。比如說我們的小車項目吧,外面很多人都在說,這在很多傳統企業看來是個要死要活的事情,但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做小車的出發點原本是為了進入出行場景,今天我們和滴滴深度合作,有機會把進入出行場景的時間提前3、4年,那麼我們就堅定不移地擁抱這個選擇。並且我們更重視對內的溝通和上下理解一致,我們就和幾十個部門單獨開溝通會,講明白這個事情,整個過程是怎樣,原因是怎樣,讓大家都知道。

郭如意:這是價值觀主導的事,這個詞聽起來很虛,但是最終你會發現,價值觀作為公司的主軸很重要。

李想:如果出了問題,不是下面的問題,一定是上面的人有問題。我最早創業做網站的時候,也學著別人做過虛假的東西,做得痛不欲生。後來打死我也不能作假,誰敢在數據上做一點假,我就把他幹掉。如果不報實際數字,我信仰的東西就崩盤了。

楊浩湧:

是的,有人給我們提過一句話,叫“上下同欲,左右同心”。上下同欲就是大家有共同的願景,左右同心是我們配合的時候,彼此能理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不是說我在做我的事,你在做你的事,我在給你提要求。

所以如果說一個高效的企業應該是什麼樣的,那就是大家對這個公司未來的發展會有共同的認同。但願景、使命、價值觀和目標這些你要不停的去跟大家嘮叨,不停的去講,然後你就發現越來越好。這需要時間,需要體力。

郭如意:作為CEO,作為掌舵人,你自己得特別相信,別人得看得到,否則大家就會困惑。

李想:你說得特別對,真的要你不停的跟大家說,而且還要真的去這麼做。我自己做投資、做DD(盡職調查)的時候,看這個公司的高中層包括基層對公司的認知,如果是一致的,就是好的。我們車和家的商業計劃書,給員工、管理層和投資方看的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改動。

楊浩湧:好多投資人調研我們,一開始都會猜,你這個兩年的公司,底下這麼多人,管理起來有不少問題吧?但是最後一致的感受就是到了前線,發現我們說的那些,員工真的是相信。

李想:同事能力不同,但大的原則、大方向是一樣的。靠著制度和流程,可能能做成一個合格的公司,但是價值觀和使命,才能幫你成為一個卓越的公司。

楊浩湧:關鍵時刻體現價值。我們去年業務沒有這麼順,融完資以後有兩三個季度做的並不令人滿意,但是我們比較坦誠,跟團隊透明分析,跟董事會交流,我們在面對什麼問題,打算怎麼解決。到後來我們融資,這麼多老投資人願意追單,是看到了我們團隊成長。

郭如意:如果團隊正在往前衝的狀態,這時候剎車或者轉向,對團隊來說是很痛苦的,這種團隊的痛苦會帶來一些分歧,這個怎麼解決?

楊浩湧:舉個例子啊,我們在去年第二季度做了一些管理和激勵機制上的改變,試圖去把我們看到的商業模式的問題給解決。去年六月份,當時我們把全國的總監拉在一起,幾百號人,我在臺上講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變,我們是要為消費者創造價值,講這個的時候,大家的表情上跟我是沒有什麼互動的。

開完這個會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之前我去講大家都聽得很興奮,為什麼我在講這些東西的時候臺下是這樣?

李想:當時你已經決定了線下開店了?

楊浩湧:沒有,我們在之前的模式裡面想做一些改良,來把之前存在的問題解決掉。這個改良也是挺傷筋動骨的,我們做了挺大的決心去做。把一些銷售的權力,和一些激勵機制去做改變。

郭如意:所以當時最大的挑戰是沒有線下直營的店?

楊浩湧:

不是,早期我們線上撮合的模式,發現平臺上有些車被偽裝成個人的車商收走了。

李想:在汽車之家我們也遇到過,最好的車源都被車商收走了。

楊浩湧:然後我們就覺得,我們體現了什麼價值?我們做了一個C端平臺,號稱沒有中間商,賣家多賺錢,買家少花錢……

郭如意:然後車商有機會在混在裡面。

楊浩湧:對啊,我是效率很高,車商說好啊,你幫我快速地拿到車源了。

李想:所以要把好的車弄出來,直接給C端。

楊浩湧:我們首先試了各種辦法,去調整調度機制等等。以前銷售可以決定的,現在權力收歸總部,然後各種打壓、強管理,一方面要業績,另一方面還要求他們價值觀要正,不能再讓車商在平臺上收車。但這些就讓前線非常痛苦,那時他們認為公司更多要的是快速做業績,所以動員大會上大家就不會響應你。

李想:對的,而且這些你堅信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快速獲得收益,往往越是能快速獲得收益的,越是不好的東西,越是好的越是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收益。這個過程中,價值觀就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郭如意:有的時候容易的事情和對的事情真是衝突的。

楊浩湧:對,高管團隊是有這方面認知的,因為你如果不為消費者服務,最終肯定走不長遠,瓜子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必須跟用戶站在一起,才有後市場、金融等業務空間。最後我們花了三四個月做調整,甚至不惜放慢業績增速,還做了通過技術篩除平臺上的車商,所有的調整都圍繞用戶,全員都看到了我們整個團隊服務消費者、提升體驗的決心,大家會相信,後來收入做得也很好,最近連創新高。這裡麵價值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到底堅信什麼。當時我自己覺得我們這個團隊挺崇高的。

李想:後來就是把好的車直接做to C了?把好的車放店裡了?

楊浩湧:你迴歸二手車的交易本質,賣車的人想要更好的價格,而且要確定性,買車的人要好的體驗。我們就開始跟車商競價,你敢出價我也敢,理論上我效率比車商高,我(對賣家來說)的出價也可以越來越高,這就跟消費者利益是一致的,我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強。所以這個事情後面對應的一大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得改。這一天來了,就得做保賣把車源固定、建店。

李想:也許過幾年你會覺得,幸好這一天來了。

楊浩湧:是啊,晚來的話,你的壓力肯定更大,按照原來那個模式如果跑到全球最大,你崩盤會很快,因為你的口碑就沒了。

李想:當消費者利益和商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肯定優先管消費者利益。因為商家往往是短期利益。

楊浩湧:當然了。我們做二手車圖什麼,你銷量搞這麼大,是為了什麼?你是想IPO上市套現?還是短期想怎麼樣?要想清楚你是為了什麼。對我們來說,

我們是希望去重構二手車行業的。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

李想:所以創業者的成長真的是來自於解決了更大的挑戰和困難。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退路,要往前走。用原來的方式,你做不下去,你要去升級方式。

我的心態比較好的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我對我做過的選擇從來不後悔,有人問當時賣了汽車之家的股份,後悔嗎?我完全不後悔。因為我當時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由我當時的能力和資源決定的,我堅信我當時就是做了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面對各種問題和困難,我也不糾結。當一個大困難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太好了,總算來了,你老怕這個公司什麼問題都不出,那就麻煩了,大困難一出來,總算來了,因為我們就是靠解決意想不到的大問題,真正的團隊才鍛煉出來。

楊浩湧:說到成長,這裡我插一句。前兩天和一個汽車之家的老員工交流,聊起李想這個人,他的評價是

“以前覺得他很聰明,現在覺得他很睿智”,很高的評價。這種解決大問題就好像是學游泳嗆了一口水,記住這個動作,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一個最快的學習方法。

郭如意:這個很重要,我們自己也經常說,不盼事兒,但也不能怕事。找事不是初衷,但來事,大家都很興奮,覺得我要去解決它,很正向的情緒。

楊浩湧:我也在挑戰舒適區,最近突然開始做一些線下非常重的東西,發現自己要碰倉儲、物流等重的資產,動用很大的資金,說實話,非常不熟悉的領域。但你發現,你的商業模式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要做這個事情,就沒什麼可選擇的了,它就是來了。事兒就是來了。

李想:這個我超級有體會,第一從底線上而言,任何錯誤都不能讓我們死掉,如果死掉就是戰略方向上有問題了。一個合格的創業者或者是CEO應該讓團隊看到我們獲得的成長是什麼,這是很關鍵的東西,如果盯的都是損失,那一定是焦慮得一塌糊塗,但是如果盯著的是我們的收穫和成長,其實,這東西我們避免不了,

除非你什麼都不做,就永遠不會犯錯

楊浩湧:這就好像你套個游泳圈學游泳,不嗆水學得會嗎?

李想:寄希望於永遠不犯錯的創業者,這是扯淡。


管理:把員工當用戶,研究系統的規則

楊浩湧:李想,你有多少人現在?

李想:1000多,年底兩千多人,在2020年肯定一萬多人。大家總是對互聯網出身的人有兩個擔心,一個擔心是互聯網公司到底能不能管那麼多人,但是後來發現,管得好的都是互聯網企業,管那麼多人沒出什麼問題;二是擔心互聯網會搞不定供應鏈,看亞馬遜搞Kindle、搞Echo,看小米搞這些東西,也沒比別人搞得差,而且還比別人搞得好。

郭如意:傳統企業管好多人已經難受得要死,這出事那出事,但好像你很少會聽到互聯網企業管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人會出什麼跳樓自殺之類的事。從來沒有,背後的原因在哪裡?

楊浩湧:昨天我跟莊辰超也在聊這個話題,做互聯網的人有一個特點,愛總結方法論。為什麼呢?大家天生想要可複製。比如在大規模企業中做跨城市管理是一個課題,大家都不斷地去研究,看優秀的團隊是怎麼做的。

你會發現像阿里這樣的公司,他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甚至把顆粒度細到從早到晚每個時間段要去做什麼事,都是標準化的。然後,這些人怎麼去考核,形成一個非常體系化的東西,最後就可以各處複製來用起來。

李想:互聯網企業在管人的時候,有點像一個遊戲或者一個操作系統,每個人能夠得到很好的激勵,人數就能夠承載那麼多。

楊浩湧:對,你會去研究這些系統的規則是什麼。

李想:我除了去想給用戶創造好產品,其實還會考慮怎麼創造一個好的產品來服務員工。很多傳統企業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傳統企業會說,我有流程有制度啊,但這是基於人治的流程制度,今天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先天就有流程制度,因為有系統和數據,所有過程他都有完整的記錄,不過,這個系統不是人治的,是真正的數據化和軟件來驅動的。

郭如意:傳統企業傾向於把人當成工具去用,那些SOP是管工具的辦法,但是沒有辦法把活力激發出來,互聯網的這種對方法論的追求,也允許了大家在某個點操作上的靈活性,激發了大家潛力

李想:當成人,或者說是當成用戶來看待。

郭如意:

對,就是把員工當成用戶。

李想:大家很容易把成功歸功於天上掉餡餅,有時候真不是,也許真的就是產品好,產品好的背後你會發現是管理體系好

郭如意:浩湧你們團隊是有很多阿里的人吧,有了一些阿里的基因。

楊浩湧:我們也招了很多傳統行業的,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他們(傳統行業)對這種節奏超級不適應,我在說公司大的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時候,他們首先是不相信,覺得不可能。其次我發現他們的優點是做事非常講究體系化,12345按步驟,反而我們找的一些互聯網的人,衝勁十足,哪怕公司的這個目標是一個月翻三倍,他們也認為能做到,往前衝就行了。但傳統行業的人,就是覺得這很難。你要把這些人點燃,需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我不知道李想你是什麼感覺。

李想:讓傳統行業的人找到感覺,我真的用了兩年時間。汽車是所有傳統行業裡面最穩定的,我們招了好多人,他有十年二十年的工作經驗,到我們這是他們第一次換工作。我們把過去幾乎不可能在一個屋頂下工作的人放到了一起,有做汽車研發製造的,有做智能手機的,有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的,還有零售的。

怎麼讓他們認識到我們是在一個世界裡,這個世界是長什麼樣,這是很難的事情,否則他們會在各自的世界裡去各幹各的。

郭如意:你們怎麼調和這種衝突?

李想:一個是方法論,根據方法論建立系統,這系統有軟的有硬的,軟的包含價值觀,硬的包含整個數據的分享體系和授權體系。

我們做汽車是一堆大工程放在一起,巨大的工廠建起來,研發是個大工程,36個月,零售也是一個大工程,不是說我努力了做到哪算哪,而是最後所有的東西要放在一起。這種過程和進度是有很強的控制性,而這個控制是整個團隊在自我控制。

最終我會讓大家明白,我們活在一個2.0的世界裡,汽車的智能化會決定我們的生死,是我們的一個基礎,未來我們還要往3.0時代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上去走。他們要很明白我們在哪,我們要去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我們要往哪些方面走走。

楊浩湧: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員工對於企業也是一個特殊的資產。我們有不少從傳統行業過來的,比如4s店過來的。來了以後我就跟他們聊,他們就說,我之前在4s店,朝九晚五挺好但也沒什麼意思,現在來了以後我發現,幹得特別辛苦,每天都9、10點鐘,一年都沒休息幾天,但我真是挺開心的,我覺得我回不去了。

郭如意:這話之前李想說過,回不去了,哈哈哈。

李想:要麼就是三個月被淘汰掉了,要麼就是說我再也回不去了,變得比原來更有效率了。

郭如意:所以傳統企業並不是人不行,還是體系的原因。

李想:我們的商業是從工業時代開始的,我們這些互聯網的真正從業者,其實已經把互聯網、把數據當成生產力而不是當介質,生產力改變了,商業模式、組織結構也會發生改變。再往下,其實到了AI以後,就會發生更大的改變。

我們要想怎麼去搭建一個體系,讓這些牛人在這裡面很好地工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大家都能在上面越做越好,然後我們的硬件和系統也要跟著系統迭代升級。

郭如意:一定程度上,等於把企業給平臺化了。

李想:這時候就有很多挑戰。你想工業時代很多的商業精英想要進入互聯網,進入不了,很吃力,為什麼呢?他們本身也是互聯網的使用者,但是他的管理和結構,他還是在用著傳統的工業方式,這就是挺大的一個挑戰。

行業:想象由無人駕駛的網約車組成交通網

楊浩湧:剛才提到一下你們的戰略,你們和滴滴的合作是怎麼想的?

李想:在我們整體規劃中,認為出行長遠來說是很關鍵的,智能車決定了我們的生死,出行則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出行到時候會變成按公里、按里程來交易。但是會有不同的角色,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角色紮根很深。我們替代不了整個滴滴的角色。

楊浩湧:比如數據的積累。

李想:但我們有自己的角色,怎樣做一輛好的車,怎樣像一個資產管理公司,把整個資產管理好。這是我們可以很好積累的能力,不能說到那一天再做,而是從今天就要來做。

我們最開始要進入網約車領域,做網約車的產品,是想要三步走,先是特別便宜的小車、再到便宜乘用車、再到網約車。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車好多集團CEO楊浩湧

楊浩湧:這也是我想問的,和滴滴的合作,決策時是怎麼想的,你們時間和節奏是怎麼把握的?

李想:原本先通過SEV小車嘗試出行市場,花一二十億把出行業務鋪出來,隨著零售的豪華SUV利潤上升,出行服務的低速車換成高速車,最後走到做網約車產品,但是滴滴和我們的合作把我們進入出行領域的計劃提前了四五年。

楊浩湧:你們是怎麼定義未來的這個網約車?

李想:交通出行領域,大家還是在提升效率,而中國的出行現實是,車不比美國便宜,但是每公里收的錢其實比美國便宜。養路費、高速費、油費、停車費和限牌等等都很麻煩,誰能降低每公里的出行成本,誰就能在出行領域做出價值。

如果看清了未來的趨勢,你就會理解現在。電動化讓每公里的成本下降,拼車模式和網約車可以下降成本,無人駕駛也能進一步下降成本。因此,

網約車會成為私人駕車和公共交通之外的絕對主流

這才是分時租賃模式頭疼的地方,只要一拼車,分時租賃就毫無成本優勢。

楊浩湧:目前來看,分時租賃不是那麼樂觀,整個市場不會那麼大。

李想:我最開始想象,市場上會有分時租賃和網約車等其他的出行業態同時存在。但現在看,電動化的成本在降低、拼車的成本在降低、無人車的成本在降低,這三個趨勢,會直接斬斷分時租賃的成長路徑。

郭如意:拼車的經濟模型其實就類似在線教育裡的小班課?

李想:對,我甚至能想象更可怕的一個場景,無人駕駛的網約車同時能夠拼車,坐多個乘客。交通最後由兩種方式組成,城際之間是高鐵和飛機的公共交通,在城市內,網約車加無人駕駛能替代一切,公交車都不需要存在。


產品:數據驅動帶來的終極生產力

楊浩湧:正好聊到這,你怎麼看保時捷最近和特斯拉的PK?我看保時捷的車型設計,發現傳統汽車的設計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從用戶角度,有可能成為特斯拉的對手嗎,你怎麼看?

李想:我覺得挺簡單,傳統的汽車廠家做電動沒有任何問題,電動無非是把發動機變速箱換成了電機和電池。就跟傳統手機廠商做手機一樣也都沒有問題,但是真讓他們去做智能,做系統,做雲服務,就是很大的挑戰了。

郭如意:你的意思是說,這個車的本身,比如保時捷這麼多年的設計工藝,有品牌,有用戶認知,這些勢能還是有的。但是在未來場景裡面,跟用戶的交互和體驗上來說,就沒有那麼有優勢,對吧?

李想:

它們沒有這方面的意識。舉個例子,我們講硬件智能化,其實汽車是智能化最差的一個,很多車上都有屏,但這個屏其實並不實用,就連導航數據都可能是兩年前的。我覺得這裡面最大的一個挑戰是,智能對硬件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原來諾基亞能待機一週二週,今天智能手機只能用一天,大家還是選擇智能手機?

郭如意:這還是剛才講的工業時代的商業問題,傳統車企是工業時代的驕傲,但是整個產品體系還是工業化的。

李想:就是數字化,數字化驅動信息,驅動金融,再驅動交易和驅動硬件。從1995年到今天,有些行業被驅動,有些還沒有,比如當零售被驅動了,就有了新零售,但車是最慢的,因為汽車行業的領導者是日本和德國,而日本德國在互聯網和智能化的表現又是非常糟糕的,他們沒有數字化的使用場景。

什麼是合格的智能企業和智能硬件,首先必須得掌握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1、掌握用戶;2、掌握數據,

其實很多廠家連車賣給誰都不知道,更不要說車上用戶在使用的這些數據。3、掌握體驗和掌握交易。那麼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你怎麼能把數字化帶到應用中?你連基礎都沒有。

郭如意:之前也有一個觀點,傳統的車銷售出去就是終點,背後的整套包括團隊和管理都是為了銷售這一個終點設計的。

李想:車就是智能硬件的一種。而智能硬件得益於你前邊的數據,可以不斷地長出生命力。iPhone是隨著ios不斷去迭代,特斯拉也是不斷迭代。雖然傳統汽車廠商2013、2014就出了L2級的自動駕駛,但是它只是一些功能的拼湊,到現在也不能放心用,讓你多花十幾萬的選裝費用(ADAS)買一臺車,出來以後就再也不更新了,而像小米、蘋果、特斯拉,它認為智能硬件是個服務,它有生命力的,能不斷迭代。特斯拉Autopilot剛開始出來的時候只能直著跑,而迭代了好幾代了以後,在輔助駕駛上已經開的跟老司機一樣了。而且用戶其實一分錢都沒有多掏。

郭如意:

現在汽車的終點已經改變了。

李想:對,理解他是有生命力的硬件和有生命的軟件,那你最後所有的決策會完全不一樣。你不會出一堆型號的諾基亞,真正的個性化不是來自於硬件,是來自於千人千面的內容和應用。如果你認為,賣出去以後是為了更多服務,那麼你的研發人員,就會有20%、30%甚至50%的人員是為了把硬件賣出去之後的事存在的,而不像諾基亞或者今天傳統的汽車廠商,他有95%的人是當這個車研發完,就結束啦。

這就相當於,智能互聯的車,上面給你加了一個QQ,但開了三年以後,發現QQ還是三年前的版本,他沒法更新,因為他沒有云服務,也沒有賬號,也沒有數據體系,包含人員,如果你認為負責這一塊的人很重要,就在你的董事會里了,是高層了,而不是一個總監。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郭如意(左)、楊浩湧(中)、李想(右)

楊浩湧:那你劇透一下你們的車吧,因為我看那個SUV,高端的一些功能也出來了,有哪些是可以讓用戶感覺很不一樣的?

李想:從大的方面講,我們就是一個用戶的全新終端,它平行於手機,舉個例子,我們會每8個月就讓用戶感覺又獲得了一款新車。這從研發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了,接下來的這幾年裡,每8個月,車上增加什麼新的功能。另外我們說導航,永遠跟你的手機的數據是同步的,而且它也不會拋棄手機,比如說你的朋友給你手機上發了一個地址,你也不用傳到車上,而是到車上自然就同步了,因為你上了車以後,該用高德賬號還是用高德賬號。

楊浩湧:其實在互聯網認知裡面,就應該是這樣。

李想:應該是這麼做,過去大家沒這麼做,我們第一個把應該屬於車的應用迴歸到車上去,跟手機形成親密的關係,比如你在家裡,在手機上看愛奇藝優酷視頻,你上車以後就自動同步,在車上繼續看,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

郭如意:你剛才說的這些,包括智能、用戶體驗優化啊都是賣出去之後的事。但在賣出去那一刻,作為用戶,吸引他的還是一些偏硬的東西,車的設計、內飾這些吧。

李想:我們現在智能服務在用戶的決策裡,可能連10%都佔不到,但在後邊的口碑傳播裡佔到90%。

郭如意:作為一個新品牌,你首先怎麼保證這個硬件足夠好?

李想:對,消費者不會因為我們是個新企業來同情我們,來給我們額外的機會,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就只能拼著命的幹 ,拼著命的去迭代,沒什麼可商量的,沒什麼退路。

這對我們團隊是一個磨合兩年以上的事情,我們的產品是要對標寶馬、對標沃爾沃,但是我不可能一上來就能做到寶馬、沃爾沃這樣的水平,人家積攢了幾十年。我不斷跟團隊講,就是我們要迭代,可能寶馬在這個週期裡設計了一個環節,我們要在這個週期同時設計四個環節,而且每一個環節都在上一個環節上去進步,從而把過去的這十年,二十年的過程,我們要在三四年裡完成。

楊浩湧: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出現一個像奔馳寶馬品質的一樣的車,但是價格又是非常有吸引力?

李想:是的。我們只有一次出牌的機會。做一款車,十億美金就花出去了。如果你花出去之後,這車賣得不好,你說我再找十億美金再花個三四年時間,那就沒戲了。供應商已經不跟你玩了,客戶也不跟你玩了。

我跟下面的人說,這個車必須做成你們自己買車的首選。如果我們第一步出牌成功,我們就有第二輛車,第三輛車,如果出牌不成功,那麼你們所有人都回家,我們這麼多年,等於是浪費掉了。

郭如意:大家能相信嗎?

李想:事實在這裡。過去可能是說,我們要把車做的像奔馳寶馬一樣的質感 ,我們得用日本的最好的模具廠,那你就會發現,日本模具廠跟你說,我沒有時間幫你做。然後別人的做法也許是,算了算了,我找個國內的就行了。但我們不是,我們是哪怕是死磕,也把日本最好的模具廠搞定。我們每一個環節,都要求找全球最好的供應鏈。博世、法雷奧、寧德時代、佛吉亞這些主流廠商,我們反覆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讓他們看到我們的工藝能力,你跟他們信息越透明,他們越願意合作。

郭如意:價格的問題怎麼解決,其實你新車沒有規模效應,從採購的角度談起來,反而價格比傳統車批量的要貴。

楊浩湧:所以在邏輯結構上這兩個是矛盾的,又要高質量,又要低價格。

李想:價格上,我們有兩個機會,第一個來自於宏觀機會,說白了就是稅費,我做的是國產新能源汽車,而進口車交完稅的價格就翻了一倍,這算是國家政策的窗口。第二,是商業模式的機會。傳統車企的利潤要的太高了,一個一百萬的SUV,算上中國區和經銷商的,他還有接近30萬的利潤。所以你經常看到一臺一百萬的車優惠個二三十萬很正常。層層分銷也增加了他們的終端銷售成本。

郭如意:你說的就是整個商業的鏈路變了,減了中間很多環節,最終還是拼效率,像特斯拉、蘋果那樣,就開始搞自己的直銷體系去了,搞直營店去了。

李想:車是低頻大額的交易,整個直營體系都需要建立,但如果保證銷量,我們肯定是需要浩湧他們這樣的網絡體系,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把銷量做大。

楊浩湧:我們其實也在看,第一,從毛豆新車網的定位來看,你肯定要創造一些別的廠商一段時間內做不到的東西。未來三年五年內,我們可能要下沉到幾百個城市,你很難想象車廠會在遵義那樣的一個城市有一個線下體驗店。第二,你能給消費者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金融產品、風控等等,這些都是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可能需要的。

李想:我們本身就是數據型企業。像這些小城市,我們做售後也是很頭疼的問題,但確實是你應該要掌握的用戶,要服務的用戶。我們的思路就是我們自己會做,然後找個毛豆這樣的平臺來一起做。小米有自己的直營體系,同樣他也有天貓和京東店。是一個道理。

低頻大額的都跑到線下去,而且今天大家發現,數據驅動跟線上線下根本沒有關係,線下一樣可以數據驅動,一樣可以改變生產力。

楊浩湧:我覺得這波所有人都看到的機會,就是所有的線下場景,完全可以由一些數據的東西來分析它來改造它,來讓它效率更高。

郭如意:其實就是一個過程,就像先有在線化,再有數據化,智能化。線下的東西早幾年,大家去想象數據化是很難的事,都是靠經驗,現在不一樣了,有互聯網基因的這些公司,從一開始就在打造這些體系。

李想:說到交易,浩湧,我還想問一個問題,做交易這件事,美國也有,但是中國這些企業做的都比美國好,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郭如意:瓜子用2年多,做了CarMax 20年的事情。車和家計劃5年做特斯拉14年做出的銷量,這個速度是很快的,一定有宏觀原因吧。

楊浩湧:很多人說是因為我們團隊執行力強,我覺得不是,你執行力再強,也很難實現這種倍數量級的增長。歸根結底,車這個行業,還是你不進入這個行業,你根本不知道這個領域有多落後。

中國相比國外,在這個領域可能更落後。一個新的體制往往是在舊體制最弱的地方,最先出現。美國是從工業時代一步一步迭代過來的,從小的零售到連鎖,連鎖把自己做得非常高效,再到今天這樣。CarMax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方式。從小的夫妻店,到美國最黃金時代,也就是過去30-40年一波的連鎖店大潮,從沃爾瑪開始,誕生了一大堆零售連鎖企業,效率非常高。他們的一整套的管理方式還是通過規模化的系統,來提升品牌效應,僅此而已。而在中國這個市場裡,現有的體制比美國要落後很多很多,這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調用很多資本,通過技術的手段在這個行業快速去迭代。

郭如意:傳統的力量也沒有那麼強大。

楊浩湧:對,我們從夫妻店一下就跳到新零售,用數據驅動的一個商業模式。我們店剛做了半年,就有很多人管我們叫carmax 2.0。

李想:這個行業還沒有被數據驅動所改變,他們自身也改變不了,所以是我們拿到了這個機會。

楊浩湧:所以很多投資人問,為什麼CarMax車的週轉是20多天,而瓜子在一週左右就轉掉了。你要去做跟CarMax相同的東西肯定是不行的,人家做了那麼長時間,但為什麼能超越,就是背後基於數據驅動。

今年瓜子在北京要開幾萬平米的店,裡面放2000-3000輛車,然後7-10天左右週轉一次。我們跟所有人講這個事情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都是為什麼能這樣?數據驅動給行業帶來的巨大的變化,就是讓我們直接從夫妻店一下子跳到數據驅動的新零售。

李想:這是我們堅定的互聯網受益者相信的,數據驅動就是生產力。既然週轉率差了好幾倍,除了生產力還有什麼能解釋這個變化。

楊浩湧:可以想象,體驗會很棒,你買二手車,進入一個2-3千輛車的大場地去挑。你怎麼比呢,你去一個小店,3、5輛車放在那,沒有挑選的空間,甚至沒法瞭解質量如何。

李想:就可以直接去影響整個二手車行業的定價體系,因為有數據。

楊浩湧:我們的交易量可能還沒到可以去影響整個價格體系的階段,但我們製造了一個透明定價的模式,不賺差價,透明定價,這種機制本身就比那種我一頭壓低,一頭賣高的模式要好。

李想:生產力的提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透明,透明是最關鍵的


一個彩蛋

郭如意:來吧,各自披露一個不為人知的、反差的特點。

李想:我暈車特嚴重!基本上就是大巴100%坐不了,基本上就是感覺快死的事兒。普通車我能堅持一段時間,看司機水平,在我家都是我自己開車去機場,司機把車開走。參加廠商活動,必須給我搞輛車,我開一點事兒都沒有,就是不能坐,從小就暈車。大巴15分鐘就跟死了一樣。暈得特別嚴重。暈船更嚴重,半個小時心臟就受不了了,針扎一樣痛。

楊浩湧:王者榮耀開局的時候,每次一開始,人一上去就有一個人說“猥瑣發育,別浪”,這就是王者榮耀對我的戰略指導。這還真的挺有道理的!自己實力不強,別自己瞎搶戲。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原文發表於2018年4月8日

創業進化的秘密:李想、楊浩湧相識十三年首次對話

席間菜單首次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