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威信

威信縣城扎西,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地區雲、貴、川三省交界處,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威信,有著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化遺物的出土、 人懸棺、漢墓群、觀斗山石雕群都閃爍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光輝。


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威信


威信,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威信


1935年初,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這是我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隨即,中央原擬由瀘州、宜賓之間北渡長江,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實行總反攻,但是,因敵軍重兵把守無法渡江,被迫轉戰滇黔。中央毅然決定一渡赤水,由川南敘永、古藺地區,轉折至威信縣城扎西鎮。

中共中央在聚集威信縣期間,召開了三次會議,即政治局常委會議(水田寨召開)、政治局會議(大河灘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扎西鎮召開)。“扎西會議”是這幾次會議的統稱。


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威信


“扎西會議”使遵義會議的決議得到了具體落實,作出了縮編擴紅、回師東進、發展紅軍游擊隊,配合主力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紅軍實現了新的戰略轉移,為長征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長征進駐紮西在我黨歷史上具很重要確地位,扎西這一革命紀念地對千秋後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威信旅遊資源豐富獨特。以山、林、洞為主的自然風景資源,以觀斗山石雕群、 人懸棺、文閣、觀音寺、寶靈寺等為主的一批人文景觀資源。同時榮戴省級威信風景名勝區桂冠。


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威信


此外,威信縣城扎西鎮是一個以老城為軸心呈放射性發展的城鎮。老城中多穿逗式木結構坡頂建築,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尺度得當。有的老街至今仍保持著紅軍長征時的風貌,十分耐人尋味。

建置沿革

威信,據縣城附近兩合巖發現的新石器遺址證明,遠在“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這時就有土著先發依傍天然洞穴,順溪流而居。從舊城的漢墓群來看,中原文化早已進入威信。

唐、虞地處南交,昧谷交界之處,夏、商屬梁州、雍州地域,周為屈流大雄甸,東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屬 領地;秦屬夜郎領地;漢為犍為郡南廣縣地(公元前135年);蜀漢隸朱提郡南廣縣郡地(公元214年);西晉、東晉為寧州南廣郡地,隋、唐為協州、東安縣地;唐南詔為芒部部地,宋大理國為敘州霸糜之地易溪部,元為芒部路、強州地,隸屬雲南中書省。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為芒部隸屬四川布政司;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為鎮雄,置威信長官司(今衛靖司)和安靜(角落寨)長官司(今舊城)。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6年),“改土歸流”改隸雲南布政司,次年底降為州,同時設威信州判署(分州署址在今舊城)。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威信行政公署(在今舊城),直屬雲南省。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行政公署遷扎西,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威信行政委員會為設置局,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立威信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仍沿用威信縣名。

威信之名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威信,即威望和信譽之意。《辭海》有威信條曰:“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明朝嘉靖,改土歸流,因夷俗武悍,朝議改芒部土府為鎮雄府,設流官知府統之,蓋取宣威立信之意。

威信縣城所在地扎西鎮。扎西之名來由也有兩種說法,一曰:該壩子位於扎嶺之西而得名;二曰:“扎西”二字在彝族中作“扎息”,釋為“周圍系茂密森林,中間系一水函”之意,和這裡山埂、水溪伸入和彙集扎西壩子的地形相符。


|部分資料來源網絡,若有侵權,望告知,我們將及時刪改。感謝!

傳播正能量 弘揚主旋律

---------商務聯繫----------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