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夏朝在《山海經》中明確存在,但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呢?

茂茂171704448


首先山海經是本一部荒誕不經的巫書,非正史,該書作者不詳。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當然質疑的也就多了。山海經在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而且僅有五藏山經,沒有海經那是也不叫山海經。後劉向劉秀父子收編了四章海外四章海內共八篇。亦山經海經合本取名山海經。後至晉郭璞收錄大荒經4篇,海內經一篇,即今天的一十八篇山海經。而夏朝的存在一直沒有有力非常確鑿的證據的文字方面的證明。


許鈞堡


關於《山海經》,我做過多年研究,寫出《山海經易讀》一書,二O一五年由上海古籍出版,國家圖書館和一些大學圖書館有收藏。所以關於《山海經》我覺得我還能說道說道的。

《山海經》分三部分:一是《山經》,主要是記載中華大地上二十六例山系。這部分寫的最晚,應為戰國所寫。二是《海經》,這是黃族,即黃帝一族記載中華上古史。三是《荒經》,這是泰族,即泰山一帶民族,也就是後來的東夷部記載的中華上古史。

關於大禹治水,主要記載在《海經》《荒經》中,大禹治水範圍為九條水,最西在渭水源頭,最南為長江。根本沒有所謂兩河流域。大禹與夏王啟活動範圍主要為中原地區,根本沒到過所謂埃及。詳見《山海經易讀》,各大書店網店有售。


山海經易讀


夏朝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的人,覺得既然夏朝存在,那為什麼沒有發現夏朝的遺蹟或者說文字呢?

有人說了,你看商朝存在,是因為發現了商朝的甲骨文,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我們承認有商朝。

你既然說夏朝存在,那給我證據證明啊。你看埃及有金字塔,有各種文字遺蹟,為何你們沒有夏朝的可以證明夏朝存在的證據呢?

要說證據,我們有不少的證據擺在這,他們視而不見,那今天就再擺一下我們的證據,然後我們再來調侃一下他們的證據。

1.孔子說過:“政典,夏後為政之典籍”。

《尚書·胤徵》中記載,《政典》是記載夏朝的國家體制和治國方略的典籍,也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典章制度。

可見孔子說的並非空穴來風。

2.《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這裡介紹了夏朝的一個管轄之地。

3.《史記》中有《夏本紀》一卷。《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這都是夏朝存在的間接證據。

這些都是文獻的記載。我們再從其他渠道來驗證一下文獻的正確性。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這段記述裡明確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情況: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我們就從今天的地理結構上尋找一下大禹治水的痕跡吧。我接下來提供幾組圖片,有心人也可以自己去對比驗證。

先看下面一組:

水的力量,我們都知道非常的強大,洪水自古以來就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挑戰,歷史上留下的洪水氾濫給人類的影響的文獻,比比皆是。

雖然洪水的力量非常巨大,但洪水能夠沖斷山脈,然後還像用刀切開這樣的橫斷面,那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這個可以找你物理老師問一下。

好了,接下來再來一組,位置還是在長江上。

你看,還是這樣,長江水流到這裡,明顯的變窄了,同樣的還是直接穿過山脈,這難道是巧合嗎?

這些都是巧合嗎?如果說有幾處沒有太大的說服力,那下面這兩張圖呢

這是另一個地方哦。

一條河可以任意的沖斷山脈,那這條河真的是太任性了。

這些地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沖斷山脈而過;再一個就是,切口比較平整。

從這些遺蹟跟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可以推斷出,大禹治水並不是虛構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抹黑是沒有用的。

有人會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為啥大家口中說的夏朝的存在時間差別那麼大呢?

不僅僅是夏朝,我們就大家都認為存在的周朝的存在年份吧,也是有分歧的。

周八百六十七年指的是周國在岐山命名為周時為起點,周赧王結束,實則周朝滅商之後到周赧王只有七百九十年。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古人記錄年代往往是某一政權的起點至結束點,但舊朝的結束點往往不是新朝的起點,新朝已經開始,舊朝還沒完全結束,這就導致朝代更替或帝王更替時間段有重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大家定義的朝代的起始點的不同,造成了一個朝代的存續時間上的巨大的偏差。

夏朝存在嗎?夏朝的存在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說完了夏朝的存在問題,我們再來調侃一下西方人的文明。

西方人現在留下了一大堆的文物,像金字塔啊,獅身人面像啊,當然了還有一些造像啊,無疑不是顯示出西方文明的強大之處。

但問題來了……

所謂的埃及羅塞塔石碑,據說有2000多年……

不得不說西方人是真的厲害,這麼小的字,過了兩千年還能看的這麼清楚,我只能說,厲害了,我的哥。

所謂的四千年的埃及露天雕塑

回到中國,看看二千年前的漢朝古墓,神道、雕塑的風化程度,且還不是砂石。

是我們的石頭不行嗎?

再來談一個嚴肅的問題,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說完不要笑。

村裡一個小偷,平時就靠村裡偷雞摸狗為業,村裡的名聲很不好。

突然有一天,大家發現小偷好像不偷東西了,有人還發現了,小偷家的房子翻新了,還買上了四個圈。

村裡人很好奇,沒聽說小偷有很富有的親戚,小偷也沒做什麼大生意小偷怎麼突然這麼有錢了呢?就有人去問小偷,小偷就說了,這是一個國外的親戚,沒有後代,死了就把遺產留給了自己。

這個故事裡為什麼一定要是一個死了的親戚呢?因為如果不是死了的人,這真的不好解釋這次鉅款的開路。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親戚”一定要死了。

拿到西方也一樣,為什麼文明要斷層了呢?

因為,如果不斷層,他們真的沒有文明。


珍愛君


我們一直說華夏文明,炎黃子孫,但是真正的夏朝,還有人在爭論是不是存在,夏朝的相關記載主要是在史書當中,確實難以定論。

至於題主所說到的《山海經》,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本奇書,成書時間不詳,作者不詳,內容也是包羅萬象,有神話,有歷史,有地理。

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山海經》並不像其他正史古籍一樣,具有一致認同的參考價值。

實際上對比《山海經》中的描述,和中原大地的山川對比,還真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有些研究者就開始與世界其他地區對比,發現和兩河流域確實有所相似。

於是就有研究者推論《山海經》所記錄的,實際上是兩河流域的地理,而這也說明了,數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人在兩河流域建立了文明;還有猜測說,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中的一部分,遷徙到了中原地區,帶來了《山海經》中的相關記載。

通過《山海經》中的記載推測夏朝所在地的研究者很多,但是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對

《山海經》本身的史學價值,依然是有爭論的,所以通過它研究出的結論,自然無法被所有人認同。

以上的觀點在網上有很多文章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不足之處望指正,多謝評論關注。


七追風


根據最近分析,我已經考證出崑崙山所在,就是如今的天山,有圖有真相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1赤水,塔里木河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山經,西山經)

2黑水 獨山子石油河 烏蘇縣誌》記載:考諸西域古籍,漢唐時代,就將今奎屯河標為“黑水”,皆因其上游獨山子、巴音溝一帶富蘊石油,未開採之前原油四溢,匯入奎屯河中,水呈黑色,故稱“黑水”。 http://topic.ts.cn/2015special/2016-05/09/content_12119284.htm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海內西經) 其外有炎火之山 吐魯番有火焰山

《水經注·河水一》中記載的更加明白:“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三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4,天庭海拔2500。 5,玄圃。海拔2300. 最下層,南疆北疆伊犁河谷

大概遠古時候巴爾喀什湖,南疆北疆很多地方都是海,後來氣溫變冷然後遷徙了,另外古人認為黃河源頭是塔里木河經地下潛流而來。

所以伏羲氏:伊犁河谷西遷的,蘇美爾人;北疆北遷的,雅利安人;南疆東遷的,華夏人


rickey2018


現在的所謂史學界觀點(歐美為主),都是以考古為根據,那些否認夏朝存在的說法往往也是認為沒有夏朝遺址。現在啪啪打臉吧,已經發現多處遺址了。

但國際史學界還不承認,其實呢有兩個原因:

一,華夏曆史不同於其他文明的一點,就是有專門的人員或者說官員記載歷史,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所以,以前沒發現夏朝遺址只有記載出現,就否認夏朝的存在這是不對的。看看歐美那些專家,歐美歷史才多少年?考古當然好考了,而夏朝歷史距今多少年,大約4000多年啊!

二,歐美意識形態註定了他們要貶低華夏的光輝。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使得他們在精神上矮我們一大塊,否認夏朝的存在,就是硬生生截去了好幾百年的歷史,縮短了我們的文明史,打擊貶低我們,抬高他們。

同時,華夏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往往在我們面對民族危亡時,爆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而力挽狂瀾,使得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歐美磚家那樣做,也有打擊我們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古今縱橫談


我們學的中國歷史一直就是從“三代夏商周”開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我也是這幾年才知道,原來史學界對“夏朝是否存在”這件事情還有很大爭議。


要確定一個朝代的存在,簡單地說有兩點:一是要出土那個朝代的文物,二是要發現那個朝代的文字。

1953年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定的遺蹟,使夏文化的存在有了實物依據,但並沒有發現確鑿的那個時代的文獻。

因此很多外國學者質疑夏朝的存在,甚至認為夏朝只是後人編出的神話。他們認為:一個民族的“自我認證”,需有這樣的文獻做證明——必須是書寫而非口傳的,是當時的記錄而非後來的,是用本民族語言寫成而非其他民族語言寫成的。

我國目前關於夏朝的史料,主要有《史記》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中也有提及。從這些文獻中,人們才知道了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夏朝大事。但這些史料都是一千多年以後才寫成的,並非“當時的記錄”,也就無法證實夏朝的存在。

更別提《山海經》這種志怪古籍,歷來被認為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根本不敢作為參考。



本來商朝的歷史也存在相同的問題,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力地證明了商朝的存在。


所以目前只能說,商朝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貓熊姐姐


首先,現在普遍認為《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在戰國至於秦漢,並非是所謂的禹、益所作,所以《山海經》的證明力並不會比其它文獻強,甚至可以說比其它文獻弱。





其次,史學界普遍上對於夏朝是認可的,如果不認可的話,怎麼大多數稍有歷史知識的人提到朝代的時候會把夏、商、周連在一起呢。


而對夏朝提出質疑的主要是以考古界的幾位學者為主,這其實是學術界的一小部分。


二里頭文化和文獻記載的夏朝確實在年代上有所重疊,所以很多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直接聯繫,但是由於二里頭文化並沒有考古遺址能夠明確證明為“夏”,既沒有文字,也沒有與夏有關的其它內容,所以以許宏先生為代表的幾位學者對此存疑。


另有一點就是,按照文獻來看,夏和商兩個族團分佈地區相近,所以很難通過年代、地域和考古特徵上將兩者分開。所以,二里頭和夏的關係變得很難確定。


很多人認為“否認”了夏朝極大的傷害了民族感情,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對夏朝存疑並不是否認夏朝,只是在一些學者看來這是一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這無需質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很自信的用科學的態度去討論夏朝。




扶搖郡主



商朝的甲骨文中沒有夏朝的記載,但提到了祭祀用的“羌人”,我認為“羌人”就是夏朝後裔。“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明商朝統治者很可能是來自美洲的頭上插著鳥類羽毛的印第安人,他們歧視夏朝,否定夏朝,所以在商朝甲骨文裡沒有關於夏朝的記載。

《詩經》中說商朝“海外有截”,就是在國外還有親戚,很可能就是美洲印第安人。





商代武士:

西漢時期的人根據夏朝的甲骨文整理出《山海經》。


東漢時期出現了中醫,夏朝甲骨文漸漸被當成中藥吃掉了,所以現在很難找到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




常行居士


題主的這個問題簡直讓人覺得是在釣魚……《山海經》裡有那麼多的鳥首人身、虎首鳥足的怪物,這些都要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嗎?如果史學界因為《山海經》而確認了夏朝的存在,那才是中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悲哀。

確定一個朝代是不是存在,歷史記載當然是一方面,但關鍵更在於有沒有出土文物證明。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名義上就是想研究證明夏朝的存在,結果這一工程僅以一份富有爭議的《夏商周年表》告終。為什麼專家們底氣不足?因為實在是沒有出山文物,《夏商周年表》的依據依然是文字記載,但僅憑文字記載怎麼能確定一個朝代是否存在呢?

這裡倒要提一擔朝鮮了。朝鮮傳說中,有一位檀君,從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天知道這麼精確的日子是怎麼確定的)一直活到公元前425年,建立了古朝鮮國。上世紀90年代,朝鮮還真發現了檀君的墓,並真的將檀君朝鮮當成了信史,於是朝鮮教科書就將其青銅時代史從公元前1000年擴展到了公元前2000年。你別笑,檀君在《三國遺事》中也有明確記載,為什麼不能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