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影《降臨》中“學習一門語言就能預知未來”的理論? 有何依據?

拜獨


沒啥科學依據。

預知未來是一種前科學時代的樸素哲學思想,古人的宇宙觀是循環重複式的。像中國古代的周易,就是用來預知未來,認為通過八卦的演變過程,可以推測出來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

當然對於一些歷史現象來說,確實存在預測的可能,太陽底下無新事,掌握了哲學規律,就可以把握歷史發展的進程。但這種理論主要是一種思維觀念,而不是科學意義上實證性的預測,跟數據推算和分析的推測,並不是一回事。

而本部影片的晦澀之處,在於運用了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拔高了語言本身的作用。

比如外星人的文字,很像中國的象形文字。其實使用字母文字的西方人,一直覺得象形文字很神奇。因為他們的字母文字是線性排列的“編碼”,強調一種按照時間順序來表達的因果關係;但象形文字卻是表意型符號,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也擺脫線性邏輯的思維,而是一種整體性思維的語言體系。

外星人的特殊文字,就利用這種語言學的理論,把功能誇張化了。把語言符號當作一種能解釋未來的神奇符咒。當然就像你學習周易的八卦符號,也會感悟到一種哲學思想,和整體化分析的思維方式。語言確實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但並沒有那麼超越性的神奇作用。


不許非議


語言關聯性理論認為語言塑造人的思維,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假如一塊石頭掉了下來,對於所有的觀察者來說,感覺到的內容都應該是一樣的。但是當這些觀察者們將這個事件表現在意識上時,他們就要用語言來做到這一點。這時,使用不同語言會帶來不同的思維模式。英語會將其分析成'石頭'這個物體以及'掉下來'這個運動兩部分;法語將其歸於陰性類;而德語則是成看陽性。再來,在所有這幾種語言中都必須確定石頭是確指的'這塊石頭'還是泛指'有一塊石頭'。但如果你是講俄語,就會覺得這是不必關心的。如果講奇普瓦語你得立即指明,這件事屬於無生物。而誇千烏都語就需要說明這物件是處在說話人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地方,還要說明這物件是處在靠近說話人,聽話者或是某個第三者的地方。對於說英、法、德等語的人來說,你必須說明掉下來的是一塊還是幾塊石頭,而對說誇千烏都語的人來說這樣的差別不重要。對於說英、法、德等語的人來說,你必須說明這個運動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但對說中文的人來說,這點並不必要。

如此,女主學會了外星人“非線性”語言,感知時間的方式也變得非線性。雖然對時間這個萬能科幻梗有點審美疲勞,不過電影的理論框架還是夠硬的,我猜原作者受薩丕爾的影響一定不小,電影裡女主以類似座標的結構分解方法研究外星語,薩丕爾也曾把各種不同的語言比作不同幾何座標,同樣一個幾何體,會由於處在不同的座標中而具有不同的表述,其幾何點之間的關係也會由此而顯出差異。雖然這個假說因過分強調語言對思維決定性作用而爭議頗大,但不可否認語言結構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

就像電影裡揶揄的中國人用麻將與外星人交流,而美國科學家則是建立符號系統去分析解構外星語,其實這個設置不無道理,完全是東西方語言特性影響下不同的思維偏好: 西方印歐語系的字母語言驅動的思維崇尚建立體系,邏輯縝密分析客觀事物;而中國漢字意符式的語言讓我們偏向經驗,感受式,而非系統式地去獲取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