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七旬老者章尚远 孤独的竹琴传承人


蓬安七旬老者章尚远 孤独的竹琴传承人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扬琴调又称“成都派”,其创始者贾树三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来丰富唱腔,以委婉细致、韵味醇厚、善于刻画人物著称。中河调的代表是重庆的吴玉堂,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有气势。

2008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普通人来说,竹琴不算是热门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于蓬安老人章尚远来说,小小的竹琴却陪伴着他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2013年,蓬安竹琴被评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为数不多会打竹琴的表演者,章尚远被评为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作为一名竹琴传承人,章尚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竹琴这门艺术得到了重视,忧的是愿意学习传承这门艺术的人寥寥无几。年过七旬的章尚远很孤独,如果没有年轻人学习竹琴,竹琴这门民间表演艺术到底还能走多远?

热爱文艺 自学竹琴表演

日前,记者来到蓬安县周口镇章尚远老人家中,老人小心翼翼地从卧室取出两把用布袋装好的竹琴,“竹琴历史悠久,非常古老了,就是民间说的道琴,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身上背的就是竹琴。”章尚远一边打开布袋一边向记者介绍。

褪下布袋,一把由竹子做成的竹琴就呈现在记者眼前,竹琴长约1米,竹筒直径约5厘米。不一样的是,竹琴没有琴弦,琴体就是一截竹筒。章尚远告诉记者,竹琴就是将两节竹筒连接处的竹节清理掉,在竹筒的一个末端,用较为厚实的塑料膜覆盖,并用结实的绳子紧紧箍住塑料膜。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一把竹琴就制作完成了。演奏者坐着,将竹琴托在怀里,用手指敲打紧紧覆盖的塑料膜,只需要轻轻打击,一阵清脆的乐声就流淌而出。除了竹琴,演奏者还要制作两块竹块,打击手法与金钱板相似。竹琴音色清脆悦耳、小竹块节奏明快,再搭配演奏者唱的唱词曲调,就构成了一场完整的竹琴演奏。

据章尚远回忆,在他十一二岁时,一个成都来的艺人在蓬安表演竹琴。“那个艺人唱得好打得也好,欣赏他的表演就是一种享受,我印象太深刻了。”章尚远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12岁的他便暂时停学跟着蓬安川剧团老师学戏曲,一段时间后章尚远再次进入学校学习。虽然学艺的时间短暂,但却激发了章尚远对艺术的热爱。参加工作后,跳舞、吹笛、打金钱板等都成了章尚远的业余爱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蓬安竹琴老师张晴初和陈杰经常在县文化馆练琴表演,章尚远常常去观看。“我小时候在茶馆里也看过竹琴表演,那时就入迷了。”章尚远告诉记者,两位竹琴老师的演出真是“味道十足,余味悠长”。慢慢的,章尚远就和两位老师熟络了,便开始向两位老师讨教竹琴的表演技艺。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拜师学琴,但两位竹琴大师对章尚远也不藏私,经常提点他,本就喜爱文艺的章尚远一来二去便学会了表演竹琴。

孤独传承人 刻录光盘保存

虽然是半路出家,但章尚远学习制作竹琴却一点不含糊。会竹琴的人不多,自然会制作竹琴的也不多。为了制作一把好的竹琴,章尚远一直在钻研。为了选择好的竹子,章尚远托人在达州买回来一截上好的楠竹。“楠竹制作的竹琴音色好,音质清脆。”章尚远告诉记者,竹子需要经过盐开水浸泡,使竹子保持水分,防止竹子干燥破裂。除此之外,章尚远还对竹子进行打磨上漆,使外观更加精美。

“竹琴和金钱板一样,打竹琴和打金钱板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是演奏者的曲调唱词,向观众传递的内容思想,所以最重要还是嘴里的吞吐功力。”章尚远告诉记者,以前竹琴的演奏者大多传递孝老爱亲的故事,深受群众喜爱。为了让大家喜爱竹琴表演,章尚远自己写词谱曲,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歌曲。

作为蓬安竹琴的非遗传承人,章尚远感到有几分孤独。“我愿意免费教,但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章尚远告诉记者,竹琴虽然简单,但没有人去传承,也许以后就没有这门艺术了。

“别说竹琴,现在很多戏剧剧种都面临着传承乏人的问题。”章尚远有些落寞,没有人学习竹琴艺术,他就将竹琴表演刻录成光盘保存起来。今年79岁的章尚远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竹琴,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指导教学,只希望有人将竹琴这门艺术传得更远。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衷心感谢您对四川人民网的关注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