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何把皇位传给了雍正,而不是被称贤明的老八?

用户58535274128


其实《康熙王朝》中康熙说过一句话,叫做为你们选了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其实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关窍。

康熙本人做皇帝,其实是颇为宽仁的。比如康熙前期两大宰相索额图、明珠,虽然一个意图谋逆,另一个试图助其外甥大阿哥允禔上位并且大肆贪污,应该说都是死罪,要是严格点,在那个年代,都可以诛九族。

但最终的结果,索额图圈禁;明珠先是因结党营私而被褫夺一切职务,但后来复职,只是不再受到重视而已。

另外,比如康熙朝后期的重臣高士齐等,都涉贪却都全身而退。这样的场景非常之多。可能这些例子相对冷门,而另一个有名的人物,曹雪芹的祖先曹寅等,在江宁织造任上,也是没少划拉银子的。

所有这些重臣最终的结果最重也就是夺职,诛杀的几乎没有。如此放纵,最终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康熙盛世已经露出衰败的迹象,文恬武嬉,是贪腐盛行。

康熙本人对之是心知肚明的。但在康熙王朝里面,康熙曾经面对心腹重臣方苞哀叹:“朕老了,做不动了。”

康熙当时已经年近60了,虽然有心整治,但是确实做不动。而且当时康熙还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就是如何“终考命”。所谓的“终考命”,现代人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在那个年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除了“生荣”,生前的荣华富贵;另一个就是“死哀”,就是“终考命”,即流名千古,死后留个好名声。

但是当时康熙的儿子争储位,所谓的“九子夺嫡”,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时康熙满脑子想的就是死的清清白白,不至于死于非命即可。康熙曾经说过,自己最不想做的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是怎么回事呢?可谓是历史上的帝王“先明而后暗”的典型。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前半生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晚年昏庸,最终病在宫中,五个儿子不仅不能在窗前尽孝,反而是为了储位大打出手,直接把齐桓公饿死在宫中。尸体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无人过问,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搞得满地都是,一片狼藉。

康熙除了全力防备自己成为下一个齐桓公以外,实在是没有精力做别的事情了。

而他内心很清楚,文恬武嬉,利益集团横行,要想矫正时弊,就必须选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继任者,不怕明枪暗箭,不怕利益集团,甚至不怕丢了帝位。这个任务可不是一般的重,意志不坚定,这事又如何办得到呢?

选来选去,只有雍正堪当此任,他也一直以“孤臣”自诩。

而老八的底子就是这些文臣武将,他的做派是做人,不是做事。如果因为这些文臣武将把老八拱上去,到时胤禩上位,他是筹功呢?还是整顿?

筹功,本来就是贪官,再筹功就只能贪上加贪,整个局面就将不可收拾;整顿?一夕变脸,由爱生恨,弄不好就会造成朝局不稳。

为了大清的万代江山,这个时候能承担这个责任的就只有雍正了。选胤禩只有让局面更加糜烂。不选雍正又能选谁?


江上一峰青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老八胤禩小时候非常聪颖过人,深得皇阿玛康熙帝的喜爱,但有句古话说的好,太聪明了,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谁都能看出你聪明,其实并不是真聪明。

老八胤禩被康熙厌恶疏远始于一个《海东青事件》,咱今天讲讲这个让老八身败名裂的故事,那是在康熙53年的11月26日,这个时候的康熙在从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的路上,一路向北经过密云,怀柔等地界,其实这个时候老八依旧受宠,所以依旧陪在老爹康熙的身边,但是这天赶得不巧,这是老八他妈的祭日,然后他便离队前去扫墓祭祀,按老理儿。做儿子的要天天给皇帝老爹请安,但由于不能分身两用,老八就办法去给康熙请安了,但派了手下去代为请安,并且和康熙说清楚到底是咋回事,然后为了讨康熙的欢心,煞费苦心的精选的2只皮亮毛滑的海东青给老爹把玩,本来这一切都是好意为之,但是出意外了,出发前还精神抖擞的猛禽,竟然在路上越来越蔫吧,不知是犯了急病,还是心情不好,反正等到了康熙手的时候,这2个海东青已经快蹬腿了,当康熙接过这对“礼物”,发现竟是如此的时候,不由的大发雷霆,因为康熙觉得,我现在六十多了,身子骨还硬朗的很,你tm给我送个快死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是诅咒我赶紧死,给你让位么?越想越气联系到以前听到的种种对老八的传闻,更加是火上浇油,着实是气炸了。

于是乎,马上召开家庭会议,在会上,康熙是这么说的,这个老八胤禩是一个包衣人贱妇生的,小时候就tm的有心眼阴险,我听相面人张明德和我说,老八竟然有悖人伦,找人要谋害其二哥,搞的这事全天下都知道了,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丢人现眼。还有前段时间我得病的时候,下面这些个和老八关系好的大臣们纷纷保举他做太子继位,这一切明显是结党营私,为了自己私利,竟然这样的大奸大恶,是不是那天也找人把我给杀了?这样的儿子,我还是不要了吧!““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所以自此后,老八被夺官夺爵,地位无存。

所以老八直接从皇位的备选人中被剔除了,绝无希望。

而此时的老四胤禛,却处处低调,处处显示自己没有野心,只想做个逍遥王爷,在老爹康熙哪里处处关照,以退为进,最终被康熙传位,虽然都是套路,但玩套路哪家强,请看四爷胤禛王。


老猪的碎碎念


康熙选择雍正,有三个原因

第一,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的传位传统,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

皇子中,雍正排行老四,他前面是皇长子胤禔,母为惠妃那拉氏。皇次子胤礽,母为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皇三子胤祉,母为荣妃马佳氏。

这三位皇子的母亲里,皇次子,也就是后来的废太子虽然不算长子,但可以算嫡子,因为她的母亲孝诚仁皇后,也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是康熙少年元配结发妻子,是康熙最最疼爱的皇后。赫舍里氏不但陪伴康熙度过了早年亲政时期的所有风波,还一直在努力为康熙传宗接代,只是最开始生下来的几个皇子都夭折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二十二岁時生下(嫡次子)胤礽,就难产而亡,康熙特别难过,因此特别宠爱胤礽。很早就把他立为太子。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康熙晚年,尽管太子恃宠而骄,骄横跋扈,贪得无厌,但是康熙还是多次犹豫,多次废立,因为他对太子,对太子生母是有深深的宽容怜爱之情的。

所以,在废太子之前,康熙没有别的选择人选,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年龄最大的,唯一的嫡子,就是太子。皇长子胤禔看不惯胤礽,想夺嫡,很早就被康熙看穿,然后把他给废了,可见康熙喜欢胤礽是有多坚定。

太子被废以后,康熙肯定是遵循立长不立幼的顺序,那么,四爷比八爷长,是首选。虽然四爷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但是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姐妹。因此胤禛也就子因母贵了。八爷胤禩的母亲是良妃,出生后由惠妃抚养,也就是皇长子的母亲。康熙对他的好感不会比对别的皇子高多少。

第二,看品德。

所有皇子中,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现得与世无争,刚直不阿,敢于担当,在九子夺嫡的混乱中,雍正不拉帮结派,上蹿下跳,这一点康熙是很喜欢的。雍正早年性情急躁,康熙还批评过他,但是后来他修生养性,韬光养晦,努力与各皇子搞好关系,康熙知道他是个孤臣,很满意。而八爷拉帮结派,为了夺嫡不惜坑害自己的兄弟,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这一点,康熙是很忌惮的。

第三点,看能力。

雍正因为是皇子中年龄偏大的,早年自然而然经常跟康熙到处出访,代办政务,得到了很多历练——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康熙巡行塞外。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康熙对胤禛的工作能力很信任,相对来说,八爷胤 禩的机会就要少很多。而众多机会中,军事,祭祀活动都是比较重要的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均有胤禛参与,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和信任程度之深。

关于“好圣孙”这个说法,当时弘历的年纪很小,表现不出多大治国的韬略和才干,康熙选雍正为帝,有喜欢圣孙的因素,也只是喜欢而已,更多的还是看重雍正的才能本生。


HannibalLecter


康熙不想把皇位传给八阿哥胤禩是真的,但是要说他就想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也是有很大疑问的。

先说康熙因为什么不愿意传位给八阿哥。说到底还是犯了康熙的忌讳,不知道韬光养晦,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培植出自己的势力,而且威望太高,不由得康熙不怀疑。

重点说说康熙其实也未必决心把皇位传给胤禛,雍正的即位的确有很大的疑点,最主要的就是当时的所谓传位诏书只有他和隆科多两个人知道,完全又造假时间和条件,这也是后来遭到十四阿哥胤禵及其他反对雍正人的攻击点。当然不是篡改诏书,篡改说早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做一个假的!

因为康熙晚年已经被九王夺嫡之争搞得身心疲惫,其实一直也没有下决心到底选谁作为继承人,大家比较看好是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而且胤禵在前面,这点在他用胤禵为大将军王平定西北就可以看出,胤禵也以此自许,这也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后来人们对雍正继位合法性怀疑的源头。

但是雍正不能叫篡位,最多叫争位,或者说合法性不足的上位,因为如果诏书是伪造的,那么康熙生前也没有指定任何人为继承人,雍正篡位没有对象啊。

也许雍正吸取了康熙的经验教训,开始了秘密立储制度,把传位诏书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老皇帝一死,众臣当众宣读诏书,嗣君即位!



磨史作镜


康熙为何要让雍正继承大统?原因其实很简单,只因为八个字!

雍正是如何继承大统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有人说雍正是篡位的,不然作为四皇子怎么会当上太子?其实现在网上流传最广的篡改圣旨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清朝的圣旨其实有两份,一份是汉字,还有一份是满文,如果要说汉字比较好改,那么这个满文改起来实属不易。那康熙为何要让雍正继承大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说法叫做母凭子贵,而今天要说的雍正却是父凭子贵了,也就是说雍正能够当上皇帝,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在康熙后期,其实雍正也做了很多事情,这其中也让康熙看到了他真正的本领,但其实更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弘历。

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的最后一年,当时雍正知道康熙喜欢牡丹,于是就邀请康熙去圆明园看牡丹,而在这一天,康熙第一次见到了弘历。据说,康熙非常喜欢弘历,而且看到这个孩子的第一眼就觉得他不同凡响。

当康熙回到皇宫之后,过了几天,皇帝身边的太监就让雍亲王写下弘历的生辰八字,说是皇帝要看。其实康熙找了一个名算,为乾隆的生辰八字算了一下,乾隆的生辰八字是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而这个名算的解说就是此人生来富贵,聪明秀气出众,为人孝顺,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

对于中国古代的命相之说,或许并不是很准确的,但对于本就觉得弘历不同的康熙来说,这个算命的话语更加让他感到激动,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并且要自己调教,他认为弘历和他自己小时候很像。

所以康熙在死之前,就对朝廷的大学士说道,雍亲王的儿子弘历大有作为,所以康熙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孙子成功的当上皇帝,将皇位传给了弘历的父亲雍正,并且让雍正将弘历立为太子,如果其他的皇子知道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上皇帝,恐怕会被气得吐血吧。

虽然雍正继承皇位综合了很多的因素,但是他却是一位不可否认的好皇帝,康熙在世时,帮助他做了很多大事,在雍正上位之后,也是严惩贪官污吏,为后来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甚至很多学者说,如果清朝没有雍正,或许早就灭亡了。

喜欢的话,请记得关注哦。


问历史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

康熙皇帝已经59岁了,继承人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摆在他面前的候选人名单上,20岁以上的成年皇子有:老大、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

其中,八阿哥素有贤名,朝野之中呼声甚高,但康熙偏偏不选他,这是为什么?

关键词只有一个,党羽众多。

有人说,康熙忌讳“八爷党”,是担心朝野中只知有八阿哥,不知有皇帝。好像二月河的小说就透着这个味道——看来,唐玄宗剪除太子羽翼的阴刻狠毒,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符合康熙的人设。

他敢于让成年皇子参政议政,这是唐玄宗把围墙圈起来豢养儿孙所不能比拟的。

康熙思考的关键,只在于当皇帝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在他看来,保持君权的绝对性,是统治天下的不二法门。

八阿哥在诸皇子中钻营最力,在朝中广结党羽,尤其是康熙五十七年,明珠次子、纳兰性德之弟揆叙,挟其雄厚财力站队,拥护八阿哥。

这样的八阿哥一旦上位,必得酬谢臣下拥立之功。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什么要拉着王导请他一起坐龙椅,说什么“王与马共天下”?不就是因为王导有拥立之功,必得笼络。

当然,这是东晋皇权衰弱的后果,八阿哥即使登位,也不会出现这样极端的状况。但臣下恃功而骄、尾大不掉,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局面。

康熙的童年、少年时期,就是在四位顾命大臣的阴影下度过,用皇权搞掉权臣,是漫长而痛苦的体验。康熙绝不能容忍往事重现。

如果你认为乌梅的回答有帮助,就请点个赞。


生姜乌梅


康熙帝死后皇位由雍正继任,个中缘由如今已混沌不清,历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可以明确否定的一种说法是:雍正是通过篡改诏书,把原本“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这明显是一种民间戏说,原因在于清代的传位诏书都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改得了汉文也无法同时改满文,此为其一,其二是“于”的繁体字是“於”,十是无法改成“於”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传说很可能是比较晚近的说法。
那么,如果康熙帝生前已有明确的继承人选,为什么是“四爷”而不是“八爷”呢?按理说,“八爷”也足够优秀啊,“八爷党”也很多啊!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为什么选“四爷”
胤禛利万物而不争,不仅与诸兄弟保持和气,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但同时他的勤勉务实精神也是出了名的,而且并不是装出来的,这在他继位后一直勤于政事也可以看出,应该说,康熙最看重他的就是这一点。另外,在“九子夺嫡”的事件中,胤禛善于处理政敌和朋友的关系,不仅让诸阿哥不以其为意,也拉拢了一批支持者,如隆科多、年羹尧等得力干将。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韬光养晦”。
2.为什么不选“八爷”
“八爷”胤禩虽号称贤明,但康熙一直对他保持警惕,根本原因就在于胤禩善于结党营私,搞什么“八爷党”,这是最犯忌讳的一条,你让康熙怎么想,康熙至少会想到两个要害问题:第一,你觊觎王位,心术不正,这叫不忠;第二,搞小团体,让诸位阿哥不合,这叫不义。英明如康熙,怎么会不知道胤禩如果能够上台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且,一些小事也加剧了胤禩与康熙关系的恶化,典型的如“毙鹰事件”。
电视剧《步步惊心》里的“八爷”和若曦
当然,针对康熙帝为什么会选雍正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些还很有趣,比如,认为康熙帝是看上了乾隆才选的雍正。且不管康熙爷有没有那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雍正的最终获胜,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是和他本人的才干、性情分不开的,如果你是康熙帝,我觉得你也会作出一样的历史选择。

历史研习社


其实雍正即位,本来就是一桩历史的悬案,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说始终存在着雍正继位之谜,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很好的,而且楼主的推测也不无道理,康熙晚年,宫廷争夺皇位的斗争非常激烈是事实,康熙自己说:他说朕,我考终之后,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儿子不争气,目光长远一点也未尝不可,对乾隆的宠爱是确实的,对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较认可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庙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首先打西藏,进军西藏。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不会飞的鸟


老八贤明不贤明,康熙大帝很清楚。以下是老八老四之间的对比:

1、在太子胤礽第一次失宠的时候,主要被处理的是老大。但是老八和老大勾结的事情被大帝知道了,估计这次是老大是主谋,老八也就是个从犯,所以,老八只是被关了一段时间。虽然后面又放出来了,但是,这颗对老八失望的种子就被埋下了,毕竟,太子胤礽是大帝最喜欢的孩子,更何况老大老八这是要杀亲兄弟呢。而胤禛也就是老四在此次太子失宠时为为太子求了情。这把兄弟情分很是让大帝感动。

2、在太子二次失宠之后,老八转而支持老十四,老九老十附庸老八。老十三支持老四。自此之后双方都在结党营私。这种情况下,就要比谁的手法高明了。从后期队友的表现来看,老八党的猪队友比较多(雍正登基以后处理了一大批老八党的贪官污吏),而康熙大帝跟前的红人大都支持老四胤禛,比如说隆科多。

3、大帝驾崩的时候,老八支持的老十四离京城太远,估计回来也得个十天半个月的。先皇驾崩,首要任务就是新皇登基,否则朝政动荡。大帝作为一代天骄,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在同等表现的情况下,自然选的是离得近的老四。

4、老四胤禛,雍正陛下,能人帮手多。隆科多,年羹尧,多是居于要位之人。在夺嫡路上,老四的表现更是深得大帝欢心。毕竟,除了政治才干,他表现出的对兄弟的友爱更是让大帝觉得,位子交给老四阖家欢乐。

总之,老四老八之间,老四更胜一筹。


SanaLi


公元1722年,在位了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的继位仍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皇八子胤禩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老八最终还是落选了,胤禩一直有八贤王的称号,但是康熙为什么没有选择老八做自己的继承人。

  一、胤禩看似聪明,实际上不懂帝王心术

  皇八子胤禩以宽厚贤明著称,在朝中有人称他为八贤王。胤禩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势力集团,而且是最大的势力集团。在太子胤礽还在位时,胤禩就时常进行一些小动作,搞得胤礽很被动。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一场争夺继承人位置的好戏就开始了。在推荐太子人选时,推荐其他皇子的官员很少,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推荐老八。这样一来,老八看上去已经坐稳了太子的位置。但是他太幼稚了,一点也不懂帝王心术。皇帝不希望继承人触及自己的权力,而老八在朝中势力很大,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希望继承人在自己去世以后再触碰政治,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毕竟皇宫中的政变与厮杀太多了,而康熙作为老江湖,不可能一点也不了解。

  与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优势很明显。看上去老四一直在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似乎从来没有考虑皇位的问题。而且老四做事情杀伐果断,几乎与整个官场为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老四的势力比老八小得多,所有的帮手也就只有胤祥、隆科多、年羹尧这些人。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老四的特色,他每干一件事就会出现满堂彩的效果,但平时做人十分低调。他从来不不会公开表示自己觊觎皇位的野心。这让一些官员认为老四是一个实干家,有这样的人继位更利于国家的发展。康熙作为一个精明的皇帝,不会考虑不到这一层,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四比老八更让康熙放心。这个放心,无论于公于私都可以打满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