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深山探药


人们认为白种人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候是汉朝,也就是罗马帝国的一支军队进入汉朝并定居在甘肃境内。骊靬城就是当时汉朝安置这批罗马人的古城,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的者来寨。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者来寨定居下来。

1976年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发掘出一个古墓,专家学者考证为商代王室墓葬,根据出土的文物命名为妇好墓。妇好是商朝武丁王的妻子,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率领一万余军队击败入侵的鬼方军队。妇好墓中出土了大批文物,比如三联甗、偶方彝、大铜钺、新疆玉等,还有陪葬的奴隶尸骨。根据专家考证,陪葬的人中有白种人,也就是白种人在商朝时期就来过中国。有人认为当时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商朝,被妇好击败,不少人被俘虏,俘虏中部分人做了殉葬品。

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在鼓动戍卒时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失期当斩成为了秦法暴虐的标志,人人都引用这句话来表明秦法暴虐。山东六国尝云:秦人不觉无鼻之丑;又言“弃灰于道者弃市”,也就是在街道上乱倒灰的人会被斩首于闹市之中。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秦法十分残暴,轻微的罪过都会被施以重刑,且从无赦免。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对于秦法有许多详细的描述。从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中可知,秦法并不暴虐,并没有失期当斩的法律。秦简中记录的是: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也就是朝廷征发民夫服徭役,如果不去就罚两副盔甲,迟到3~5日会遭到训斥,迟到6~15日罚一面盾牌,迟到15日以上,罚一副盔甲。


大秦铁鹰剑士


《西游记》的孙悟空、神话故事!不 !考古学家竟然发现了孙悟空的墓碑!

时间:2005年。

地点:福建省、顺昌县、宝山主峰南天门。

墓葬:合葬墓,墓深1.3米,宽2.9米。

墓葬时间:双圣庙、建于元末明初。

考古发现:墓内两块石碑,碑高均为0.8米。左碑中间竖刻着〝齐天大圣〞四个楷书大字,上方横刻着“宝峰” 两个小字;右侧墓碑上则刻有〝通天大圣〞的字样;

考古结果: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墓葬;合葬的是他的兄弟通天大圣;意料之外:发现了金箍棒。鉴定结果,就是“如意金箍棒”,价值连城,不可能造假

颠覆认识:孙悟空不是神话,是现实中存在的历史人物。



闻而思之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真相,甚至很多还写进了教科书。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过程中,一次次颠覆了这些认知!(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1、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几乎人尽皆知。


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示警的烽火台,将急匆匆、浩浩荡荡赶来救驾的八方诸侯,给戏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弯了杨柳细腰。


后来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信了,诸侯以为周天子又在玩“过家家”,没一人前来勤王救驾,犬戎大军攻破周王都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在整理一批战国竹简时,该竹简却明确记载:

周幽王因为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组成联军,打败了周王,西周因而灭亡。而且竹简上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任何记载,那就更不会仅因为一美女而亡国了。


由此看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一个乌龙。


2、上古“禅让制”


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上古时期,帝位传承是“禅让制”,即一个君主会将帝位禅让给德行好的人。



尧和舜之间非亲非故,因为舜的德行极好,而尧传位舜,是为禅让制,是一种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会,古人在赞美人时经常会说一句话:“足下有古君子之风”。


而后来,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年》记载:舜是篡夺了尧的帝位。尧晚年丧失德行,舜反叛,把尧囚禁,为了得到帝位还把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


《竹简纪年》原文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战国时期的书简,比后来的西汉司马迁《史记》要早很多年,那个时代更接近上古时期。


何况竹简刻字有限,颇为珍贵,比后来纸诞生后用纸写字要费劲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为一代君王身份尊贵,不至于把“造假的竹简”视为珍宝,连死也要带进墓中。


3、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长期以来,历史界曾普遍有一种认知倾向:认为孙膑和孙武可能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只是同书异名。



因为都说孙膑多么牛逼,可却一直从未见过有孙膑的兵法著作流传于世,所以认为孙膑并不存在,或者孙膑就是孙武。


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的竹简出土,居然同时惊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著作,证实了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而是两个人,两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说,孙膑本来就是苏武的后裔啊,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简出土以后,后来人们才弄清楚了二人关系。


4、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抗


据《史记》记载: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张仪是苏秦的师弟,两人以“连横、合纵”相对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学,以天下为棋盘,斗智斗勇,左右天下格局

。(关注:峰子奇观,后续更多趣历史!)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时友时敌,谁也不相信谁,各自打着对方领土的歪主意。


苏秦主张“合纵之策”

,即主张六国合纵,六国抱团则势力远远大于秦,则可以从各个方向压缩强秦的扩张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六国皆存。


而张仪则站在秦国一边,主张“连横之策”,即主张做强秦的盟友,受秦国保护,既能让别国不敢再攻打你国,还可带着盟友国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会跟着大。否则,秦老大揍你勿怪。


战国七雄局势图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


苏秦的年辈比张仪要晚,张仪在秦国混到相国时,苏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坛。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张仪死了之后。


既然张仪都死了,又何来两人“合纵连横”同场对抗一说呢?


暂时先讲四个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下期不错过,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观


河南安阳殷墟中同时发现了黑人和白人。商朝其是一个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多种族并存的时代。这个答案显然让人匪夷所思,但考古的确已经证实的这一点,下面具体介绍。


殷墟出土黑人和白人人骨

中国考古学之父与安阳殷墟主要发掘者李济先生,在殷墟发掘结束之后将依据考古发现,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安阳》。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还有高加索人的头骨,但是这些人的头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头骨的主人都被残酷的处决了,这说明河南本来是有黑种人和白种人的,最后只剩下黄种人,至于黑种人和白种人后来为什么在中原地区消失了,这又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依据这些发现,黑人来到中国的历史将从明确记载和考古证实的唐代往前拉两千年到夏商时期,下面是《安阳》一书的部分截图。




依据这一事实,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1. 夏商时期一定是一个类似今日美国多种族共存的国家,并且黄种人居于统治地位,黄种部落、白种人部落和黑人部落是相互征伐的

  2. 现代部分中国人一定保留有白种人与黑种人的母系基因,因为在繁衍艰难的夏商,肯定杀死父系,留下母系来繁殖后代。


  3. 黑人和白人被逐出中原地带。中国古代某些边缘地区政权极有可能是白种人或者黑种人,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可能是秦人,六国对西部的秦人称为秦戎,并且按照地图来看,秦的西部紧靠义渠戎和大月氏,而大月氏和义渠都是白种人,那么秦人种肯定有部分白种人,并且不排除是一个白种人为主的国家。下面贴出秦代地图。



炎黄二帝是白种人的传说究竟真假

坊间一直有文章说炎帝皇帝是白种人,大部分读者都是不屑一顾,认为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混淆视听,但是历史研究嘛,不妨试图推测一下。众所周知,蚩尤被炎黄合力击败后,蚩尤一族向湖南湖北贵州一带迁徙。苗族是蚩尤后代毋庸置疑,其至今仍有蚩尤崇拜,修建有大量的蚩尤庙。苗族的人种属性为黄种人。那么这样反推是不是可以说明,黄帝和炎帝部落中的白种人和黑种人胜利了。秦人是化外的西戎,很有可能和邻居大月氏同类都是白种人,那么做个大胆的假设,秦朝贵族是白人政权。



推翻秦的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楚国向来被称为南蛮,而南蛮就是南迁的蚩尤后代。楚人代秦,是不是有可能是黄种的蚩尤后代击败了秦朝白人贵族。当然这一切都是个人假设,没有得到过求证,但是秦人中部分是白人这一点得到了历史学家的证实。并且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以前没有文献,文献方面无法证实秦人是黄种人,也无法说明秦人是白种人。下图为某博士论文的截图片段。


匈奴人是白人,并且商代带已经进入中原

匈奴人大都是白种人,这已经被考古及文献证实,区别与传统人们眼中对匈奴在长城以北蒙古草原的事实,匈奴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河南地区,这让人诧异,是不是匈奴本身就是从河南迁到了草原,这存在极大可能性。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这样记载匈奴的来源: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后裔也

按照史记记载,匈奴的确源自炎黄部落。


2017年在殷墟墓葬中居然也发现了匈奴人。你想想,在距内蒙古数千里的河南安阳出现了匈奴人,这意味着什么。


广谏院


在如今高科技的现代社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活动中发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古代物品。这些物品,都证明了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现代科技技术!

我记得,应该是在1990年的时候,位于地中海克里特岛西北方的海面上,有个采集海绵的潜水夫,从海里捞出一个青铜制的齿轮机器,经过研究发现,那个齿轮由两千年的历史。之后,这个可转动的齿轮机器被保存在希腊的博物馆内,经过几个博士的努力,他们将机器恢复了原状,后惊奇的发现,这个齿轮机器竟然能推测出太阳、月亮以及行星的运行!与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误差仅仅只有0.01!

我还记得,好像有个德国的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的地下室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罐子,这个罐子的年代是属于公元前650年的物品。经过研究之后,考古学家们惊愕的发现那陶罐的构造和伏特所发明的电池完全一样!经过还原实验,研究发现,那陶罐竟然能发出1.5伏特的电力!


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不仅说明了古人的高智慧,而且,对高科技知识早已掌握!这也正是让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难道,在多少万年以前,真的就存在了拥有高科技的人类吗?


猎奇旅行者


传说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

根据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头骨。那一天是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玛雅历法的终结。除非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否则地球将飞离轴心。只有那样做,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是,科学家在对已经发现的水晶头骨进行深入的研究时,却发现水晶头骨具有人类不为人知的功能,或者说是秘密!

科学家们曾把水晶头骨和真正的人类头骨作了比较,发现除了眼部特征稍稍偏于人类的正常范围以外,其他参数都与真正的人类头骨相差无几.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十七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是怎样掌握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的呢?水晶头骨都是用高纯度透明水晶制成,上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工具切割迹象,它们在制作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水晶的自然轴,这在现今的科学技术也很难办到。如果将激光射入水晶头骨的鼻腔时,头骨就会发出光芒,表面出头骨的棱镜作用。

传说水晶头骨共有13个,并且13个神秘水晶头骨在世界各地散布着,其中最着名的一颗水晶头骨就是“末日头骨”。1924年,这颗水晶头骨被安娜-米切尔-海吉斯(Anna Mitchell-Hedges)持有,她是从养父——英国探险作家F.A-米切尔-海吉斯(F.A. Mitchell-Hedges)那里继承的。据安娜称,这颗水晶头骨的历史可追溯至3600年前,头骨的眼睛可以释放出蓝色光芒,当它摆放在计算机旁时,曾多次导致计算机硬盘“崩溃”。目前,这颗水晶头骨从未接受任何实验检测,原因是现持有人并不允许这样做。为什么呢?

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根据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头骨。那一天是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玛雅历法的终结。除非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否则地球将飞离轴心。只有那样做,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

此外,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水晶当作信息的存储介质,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写进去,一段时间后又用指令将它恢复,里面的数据完好无损。实验证明,如果在数千年、数万年前有人把数据写进水晶头骨的话,它依然可以保存到今天。如果水晶头骨真的是一个信息存储器,那么,数千年前的古代玛雅人是怎样将信息储存进去的呢,他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现代人还没有掌握的科学技术呢?人们又该如何将信息提取出来呢?科学家们对此束手无策。小伙伴们,你有何感想呢?

欢迎关注自媒体【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


读闻世界


史记上记载,秦始皇本来想立扶苏,然后赵高和李斯沙丘之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篡位,勒令扶苏自尽。这段历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前段时间北大竹简发现了《赵政书》里面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昔者秦王赵正(政)出游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始皇出游得病之后,觉得自己不行了,让手下众臣推荐继承人,结果李斯、冯去疾推荐胡亥,秦始皇同意了,于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这实在非常的颠覆认知。虽然这个《赵政书》也是个孤证,需要进一步考究是文学性大一点呢,还是史学性大一点,但是其所言倒也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着一起出行,或者坐镇首都监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边疆去领兵。所以扶苏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内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带其他的儿子专门带胡亥,就算不说一定要立为太子,但是至少说明秦始皇对胡亥是有偏爱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谋还有一个最大的真实性的漏洞。那就是时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记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台广宗县,距离山东德州的平原县,从地图上看,大约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游的速度,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考虑到秦始皇当时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难道赵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会挂掉,所以压着诏书不发?如果皇帝真的恢复了过来,一旦问起,赵高岂不是灭门之罪?

当然这里面我们可以抠字眼,说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后来病很重了,临要到沙丘了才发诏书,这么解释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诏书内容又如何解释了?『於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怎么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传位给扶苏的意思,顶多只是说自己不行了,让扶苏准备回去,在咸阳给他出殡。秦始皇的时代,没有什么柩前即位这一套,传位不传位总要有一个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么时候立的胡亥呢?根据《赵政书》,是在柏人。柏人和广宗(沙丘)都在河北邢台,但是两者相距七八十公里,并且从平原津来的话……我们可以看地图:

平原在山东在东边,秦始皇发现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结果走到柏乡县的时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后走到沙丘彻底挂掉了。这一路按照现在发达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会更多,也就是说秦始皇从生病到死,也撑了十天左右,这十天里面,赵高和胡亥想要彻底的掌握秦始皇,并不容易。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结合赵政书和史记,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诏给扶苏,让他到咸阳准备给自己出殡。但是在李斯和赵高看来,扶苏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泄露出去,扶苏又有长子的名分,难保不会先进了咸阳,加冕正位。那个时候扶苏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遗诏,也毫无办法。

于是赵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苏的诏书,密不发丧,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阳,抢先登基称帝。称帝之后,矫诏处死了扶苏这个定时炸弹。这样一来,整个过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赵高为什么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拥有大义的名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偷天换日之谋恐怕是莫须有,有的只是向扶苏隐瞒秦始皇死讯,以期让胡亥先入咸阳的计谋。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无底洞————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圆体,如果把地球打一个洞会怎么样,是不是有无底洞的存在。

在我们学过的地理中明确指出地球,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一般看到的山洞,裂缝,或者火山🔥🔥口不管多深都有个终点🏁,在希腊的就有一处,滨海的地方有口山洞,每次涨潮就会有大量的水流入其中,但是从来都么有把洞灌满。


人们很好奇,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无底,就猜想是不是洞底象连通器一样,底部和大海相连。于是科学家们就组织人员对这片海域进行探索,在洞口投放易于溶解的染料和不溶解水的有色颗粒,都石沉大海渺无音讯,颠覆了人们的认识,也许在科学的发展定位的技术的熟练才可解开之迷。


异域小妖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里面牵扯到一点秦朝的律法。对于服役的人,失期,按律当斩。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接着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都是死,为什么不起义呢?”



当时看了,一是热血沸腾,佩服陈胜吴广,两人是真汉子;二是认为秦法未免太过苛刻了吧,“天下苦秦”也不无道理。

但在1975年出土的1155枚云梦竹简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失期不是重罪,因客观原因造成的失期,是可以免去处罚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失期还有具体的规定,失期4天左右只是遭到斥责,过了6天才开始罚钱,如果不去,也是可以交钱的。



史记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明显矛盾,但想到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顿时也释怀,历朝历代编写前朝史书,也都是这么干的。那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呢?是否也是黑秦始皇的呢?

当然,也不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司马迁了解的东西已经“变味”或者说司马迁被迫这样写;

二是秦二世上台,改了秦律;

三是陈胜吴广的别有用心。在贾谊的过秦论之中,有“以愚黔首”四个字,也就是统治者希望自己所统治的国民无知,这样下面的人才会老老实实服从统治管理。为什么“士农工商”排名?商人狡猾奸诈,不从管理呗。而陈胜吴广恰恰利用这一点,制造舆论,带着节奏,揭竿而起。



实际上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执行者出了问题,但云梦竹简的主人也不是不懂法呀,二世皇帝改法更是不可能。我认为,很有可能是陈胜吴广的别有用心。

后来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也是印证了这一点。司马迁这样写,也不难解释,当时的大势是从秦朝灭亡吸取教训,不乏贬秦。

最后,你怎么看?


非常茴香豆


1.《道德经》或改称《德道经》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传世的《道德经》一书,前半部分论“道”,后半部分论“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两个版本的《老子》,但均是前半部分论“德”,后半部分论“道”,与传世版本上下两部分刚好相反。研究者认为出土的帛书是西汉初年抄写的,其版本早于传世《道德经》,更接近古书原貌。如此一来,《道德经》或许应该称《德道经》了。

2. 张仪时代早于苏秦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组和传世《战国策》类似的竹简,经整理成书后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本古书有很多内容与传世《战国策》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记载与传世史籍不同。研究者认为,根据这本古书,张仪生活的时代要比苏秦早。传统说法认为,苏秦与张仪是同一时期活动的人物,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这是后世的误传。

3.胡亥或许并未篡改诏书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整理后其中有一篇名为《赵正书》,研究者认为成书年代可能为西汉早期。书中记载,秦始皇临终前,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主动上奏请求立胡亥为储君,并非如《史记》记载的是篡改了诏书。书中还记载,赵高是被秦将章邯所杀,而不是《史记》说的被秦王子婴所杀。

4.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只是想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其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开始兴建阿旁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故,此时阿旁宫并未建成。胡亥即位后继续修建阿旁宫,李斯、冯去疾等人因进谏停止修阿旁宫被下狱而死。关于阿旁宫的规模,唐代杜牧的《阿旁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称,从对遗址发掘来看,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更没有被项羽焚烧的痕迹。千古名篇《阿旁宫赋》中对阿旁宫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

5.蔡伦是不是纸的发明者?

《后汉书》记载:蔡伦发明了“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造纸术,从此大家都开始用这种方法造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称“蔡侯纸”。近年来在陕西省和甘肃省多地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根据它们的发现地分别被命名为灞桥纸、中颜纸、放马滩纸、悬泉纸、金关纸。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认为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认知。有研究者认为,西汉时期的造纸法是“浇纸法”,蔡伦发明的造纸法是“抄纸法”,这是两种不同的造纸方法。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西汉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如果这些“西汉纸”是纸的话,埃及的“莎草纸”也是纸,那么“莎草纸”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甘肃放马滩西汉地图

埃及莎草纸

6.孙武、孙膑究竟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虽然汉代及其以前的史籍对孙武、孙膑二人均有所记载,但传世仅有一本《孙子兵法》。从宋代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无孙武其人;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后世之人伪托“孙武”之名而作的;有人认为有孙武和孙膑这两个人,但现存的《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确定了《史记》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孙武和孙膑各有其人,他们都写了“兵书”,传世《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做。

暂时先写这么多吧,其实还有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