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为何失败?

好酷龙仔


夷陵之战发生在蜀国和吴国之间,刘备亲率大军,逼近东吴,而面对八万大军的孙权,慌忙求和,刘备拒绝,愤然率军东上。

这一年,刘备才刚刚称帝。

这一年,关羽才刚刚去世。

这一年,张飞也相继去世。

怒火中烧的刘备,不顾大臣反对,毅然决然的挥师东上,讨伐孙权。诸葛亮在后勤负责镇守大本营,供应粮草。

刘备的军队大多是南方蜀地人,大多擅长山地作战,而孙权的军队则擅长水战,率领孙权大军的统帅乃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陆逊。

陆逊的家族,乃是江东的大族,在陆逊二十一岁的时候,年轻有为的他便成为了孙权的幕僚。

而陆逊和吕蒙联手大败关羽,更是让年幼的陆逊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他自己而言,他只需要一个机会,方可一战成名。

终于,夷陵之战,让他彻底走上人生巅峰,封侯拜相,成为千古佳话!

对于久经战场的刘备而言,陆逊是年轻而稚嫩的,所以当他被陆逊诱敌深入,长驱直下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败在陆逊的手上。

人到中年的刘备,出生入死的兄弟纷纷离他而去,而他现在面临东吴的陆逊,又无可奈何,七百里安营扎寨,为的是步步紧逼,打败东吴。

奈何天公不作美,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这一战,彻底败了。

白帝城托孤,刘备含恨而终。

而夷陵之战的夷陵,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可以说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刘备在夷陵长驱直入,东吴的多年的根基,也许会因为而被撼动。

当诸葛亮看到刘备的战略部署,也是大叹一声,因为他知道,刘备这一次必定大败而归。

长达六个多月的战斗,而六月的江东,酷暑难当,刘备的士兵也无法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持续大规模的作战。

夷陵之战,陆逊终于赢了。

很多人说刘备的失败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刘备太重感情

身为三军统帅的刘备,为了兄弟情义,置将士性命于不顾,只是为了所谓的义字当先。

2、刘备称帝

刘备依靠诸葛亮的辅佐,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和军事实力,但称帝后的刘备却不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几乎身边没有重要的谋士陪在身边,这也成为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

3、痛失两员大将

关羽和张飞的相继离世,给刘备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而作为军队的绝对统领,关羽和张飞凭借多年跟随刘备作战,在军队中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威望,他们两位的离开,必然会造成军心动摇。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作为三国中重要的一次战争,刘备败得一塌糊涂。

但是分分合合的三国,却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看不完的精彩故事。

三国,英雄的时代,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看的一个时代。


历史总探长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蜀立国后对吴发动的一场大的战役,历时近一年,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称三国三大战役。此战刘备先胜而后大败,多名将领或死或降,蜀汉的精英集团受到很大程度的打击。这场战役之后几年间,魏、蜀、吴均进入防守阶段。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东吴杀关羽,夺荆州三郡”而引发的刘备复仇之战。目的是夺取东出门户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时期的荆州下辖九郡,后世称之为“荆襄九郡”,分别是:南阳、江夏、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襄阳、章陵。关羽北伐身死后,荆州被曹操和孙权瓜分。荆州为三国必争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鲁肃说荆州地区是:“此地水流顺北,外带汉江,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那么刘备出兵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下:

首先是政治需要。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而荆州地区是重中之重,“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因此,刘备为了自己的汉室正统,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必须出兵伐吴。

第二,为了“义”之名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关羽更是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刘备身为兄长,向来以以德服人彰显于世人面前,刘备也曾向天下人起誓,誓死维护三兄弟情义。若不伐吴报仇,张飞有会寒心,更会被天下人耻笑为沽名钓誉之辈。这也是他不得不出兵的理由。

第三,为了个人的威望。关羽死于220年初,221年初刘备立国称帝,三个月后伐吴,按说刘备刚称帝,应该稳定局势,处理内政,发展经济,提高国力,再图中原才对,为啥要这么急出兵伐吴呢?在这点上,曹魏看的非常清楚。在刘备还没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咨询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这也可说明刘备当时的心理,刚称帝,必须用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为什么不用诸葛亮为帅,赵云为将呢?因为诸葛亮和赵云都反对伐吴。种种因素,让刘备不顾文武众臣的反对,以报仇为名,在参谋团队没有组建完成,大将也不齐的情况下,御驾亲征,亲自挂帅,即显示蜀国的兵威,也显示刘备重情重义,更符合武力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还能通过胜利实证自己的雄才伟略,百利而无一害,何不为之!但也说明了刘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心理。但这也是刘备出兵伐吴最主要的原因。


下面再探讨下他失败的原因。

首先是天时。秦宓劝刘备是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刘备初称帝,百废俱兴,外忧内患,正需安抚民心,稳定朝政。且北方与曹魏对峙于汉中,东与孙吴隔三峡而治,西南更有羌、氐、南蛮等少数名族虎视眈眈。而荆州是吴国的西大门,就好比汉中是蜀国的北大门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因此,孙吴必会举全国之力抗争,而曹魏更是不会看刘备势大的,因此,无论如何,其结果都必然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地利 。当时两国的边界在三峡巫山附近,长江三峡为两国的主要通道。刘备军前期自奉节出兵,夺取峡口,攻入吴地,占领秭归。吴国在陆逊的带领下,果断实施战略退却,全面退防至夷道、猇亭一线,至此,吴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并退出秦巴山脉不利地形,集中兵力,遏制蜀军,准备择机决战。而蜀军只能在兵力难以展开的几百里山地停留驻守。而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水军只能屯兵长江两岸,而刘备主力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的山区安营扎寨。两军相峙半年之久,因酷暑难耐,只好令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数百里的山道上,后勤保障非常困难,且加上刘备分营驻守,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魏曹丕评价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其三是人和。刘备欲起兵伐吴,众文武大臣均劝阻,诸葛亮劝说:”不可,方今东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诡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赵云也劝其先放下仇恨,联合孙吴,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那么关东地区也会相应。到那时,孙权就不值一提了。但刘备一意孤行,让诸葛留守,派赵云守江州,更是把秦宓打入大牢。自己带7万余人就想拿下荆州五郡,可他没注意到自己所带的谋臣太少,武将不齐,而且战士们年年征战,士气低落,疲惫不堪,且孙吴军有5万余众,且君臣用心,上下一致,占据有利位置,以逸待劳,刘备焉能不败!

最后,就是刘备自身的原因了。先是盲目自信,目中无人。马良曾对刘备说:“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而刘备:“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在内心看不起陆逊,认为吴国已不堪一击,抱着这种思想,咋能不败啊!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其次是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战场变化。在战争之初,马良就劝他说吴国是诱敌深入,刘备却认为是自己天下无敌,而当陆逊不再退却了,又认为是退无可退了。在僵峙几个月期间,仍不反悔,顾自己见。最终落个兵败身亡的下场。第三是不听忠言,刚愎自用,应对无策。马良看到了依山而建,分散扎营的缺陷和问题,向刘备进言:“近闻诸葛丞相在东川点看各处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刘备却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诸葛亮在知道刘备的部署后拍案叫苦说:“汉朝气数休矣!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

而陆逊看到蜀军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对众将说:“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为此上书吴王,开始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并最终大败刘备。

此战过后,刘备郁闷而死,蜀国国力由强转弱,魏、蜀、吴进入相对和平期。而刘备一统中原的梦想也彻底破灭。


历史中的往事


刘备发起夷陵战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荆州是刘备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要一环。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提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一旦失去荆州,仅仅靠益州一隅之地,不仅力量大打折扣,而且不能威胁到曹操的核心地区,北伐将事倍功半。

第二、刘备长期占据荆州,因此手下的荆州人很多,比如马良、马谡、张南、冯习、傅彤、庞林等人,诸葛亮也长期居住荆州。这些人里大部分都希望夺回荆州,其他的即使不支持,也是持默认态度的。

第三,刘备一向以“弘毅宽厚”,待人有“高祖之风”出名,对部下宽厚仁爱是众多人追随他的原因。而关羽不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军中的首号大将。如果关羽被害而刘备不做任何反应,那么对于刘备的声望是很不利的。

所以刘备讨伐孙权,去争夺荆州是有其必要性的。

而失败的原因主要一是蜀汉当时力量还很弱小,荆州之败让蜀汉损失了很大一支力量,孟达的背叛又丢了上庸,汉中为了防御魏军也不得不留下相当部队守御,能用于对孙权作战的兵力很有限。

二是刘备在指挥上轻敌,面对陆逊依靠地利坚守不战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蜀军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吴军避而不战然蜀军斗志涣散,刘备又因为天热酷暑让部队在密林中扎营,最终让陆逊抓住战机实行火攻,大败蜀军。



不沉的经远


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明面上刘备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就是为夺回荆州,重拾战略主动】

荆州是天下之腹,四通八达,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荆州都是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首先荆州地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东吴的命脉所在。同时荆州又扼南北咽喉,是南军北上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再看蜀汉刘备集团,没有了荆州,蜀汉政权将被困在益州山川之地,再难有发展。所以,如果刘备集团要跳出益州山川之地,要重拾战略主动权,要争霸天下,就必须拿下一个与益州相连的地盘【比如西凉、荆州】以实施战略进攻和扩张。而刘备选择打荆州而不打西凉,除了私人情感以外,还有捏软柿子的原因【魏国强大,打不过,先打弱的。刘备自信能够打赢东吴】

再看刘备兵败夷陵。

再演义中刘备兵败夷陵的主要原因是安营扎寨的问题上出现了失误,让陆逊钻了空。



在演义中,刘备兵团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但是在正史中却不是这样,刘备军并没有数量优势。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过于匆忙【匆忙称帝后数月便调兵遣将出兵了】

夷陵山川之地不利于步骑兵布阵、作战。

刘备自赤壁之战后迅速夺荆州、益州、汉中,连年用兵,虽连战连捷但早已是强弩之末。此次更是劳师远征【兵疲马乏、士气低迷】



【数量不占优势、部队士气低迷、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具体的作战方案(也就是战术)实施也不是很到位(全程显得很被动)】这样一个情况怎么打得赢!


左将军


三国时期,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他出身贫寒,后依靠投奔他人起家,最终刘备得诸葛亮等人相助,取荆州,占益州,攻汉中,最终三分天下。


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

为何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呢?刘备东征,发动战争除了为了夺取荆州大本营外,还是有其考量的。

当时关羽已死两年, 刘备又已经称帝,蜀国内部北方元老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和益州派系之间矛盾重重,但是经过一两年的安排,刘备政权暂时站稳了脚,内部暂时比较安定,而且经过一两年的生息,后勤粮草有稳定的保障,刘备对于发动战争有了充分准备。

刘备漂泊半生,终于在晚年打下一片地盘,但是刘备看人很准,深知自己儿子未来很难在如此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有所斩获,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天年不假,自己去要尽力为儿子争取更多的地盘,而对面孙权很年轻但是并不好惹,因此进攻孙权显得很迫切。而跟随自己到处征战的老兵们大多来自北方和荆州,老兵们肯定渴望打回荆州和北方,而且随着这些人年龄增大,军队必然逐步被蜀地人逐步取代,未来自己军事集团的规模和战斗力能不能保持和现在一样很难说,因此必须要在自己的军事力量减弱前进行行动。


外部局势也很明朗,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不能领兵打仗,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将领,将领有兵权会威胁到自己,最好的结果是不打仗,或者只打有把握的仗,或者只进行规模有限的小冲突依靠军事实力进行恫吓,外部吴蜀不敢进攻,内部的政敌不敢轻易妄动。这使得曹丕的军事行动一直显的比较保守而且后动,他没有吃掉吴蜀或者拿下战略要地的决心。刘备也是充分分析了这个情况,所以才敢对东吴全力压上。

曹魏的兵力大部分在东吴前线,刘备出兵伐吴,直接让孙权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孙权受不了压力,乖乖送还荆州求和,甚至消灭东吴;即使打败了,刘备退回来就完了,吴军也无法扩大战果,于是经过一番考量以后,刘备于公元221年,东征孙吴。

那么刘备为何在夷陵之战大败呢?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为:“蜀军分居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这三段史实记载,说明蜀军有三大弱点:首先 ,放弃水军,只以陆军沿长江前进; 其次, 进攻时间很久,人马疲劳,思想放松,偷袭容易得手; 最后, 营垒分布各处已经固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利于部署攻击。 占据各地险要,实际乃蜀军的优势,只是后来,兵败如山倒,没有发挥作用罢了。


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


源稚生


现在很多人评论刘备伐吴,基本上是以结局议初衷,或纯粹从利弊角度出发。但是我们必须从刘备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荆州之于刘备,其实就是第二家乡。刘备在荆州呆的时间很长,那里是他的起点,有他的梦想。有荆州,刘备才象有家的人,有荆州,刘备梦想仍在。

其次,关羽之于刘备,既是臣子,也是兄弟,更是死党,孙权偷袭荆州,杀害关羽,此仇不能不报。

其三,刘备的手下,很多都是荆州人。刘备如果不夺回荆州,他怕这些人心寒。

其四,刘备在荆州比较得人心,从他在赤壁之战后很快夺取四郡可以看出,刘备如果放弃伐吴,他怕荆州的人心不可收拾,到时候荆州永远失去了。

所以刘备一定要征吴,否则他就不是刘备了。

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必败?

一、刘备失去荆州,代价惨痛,从此成为最为弱小的一方,刘备与孙权力量不再对等,只能力求速胜,反而制约了刘备取胜。

二、蜀国内部一片反对声,对刘备军队的士气有很大的影响。

三、地形因素。蜀军出三峡攻吴,后勤补给是大问题,就算刘备取胜,后续的支援和补给终究是问题。

四、东吴立国已久,基础很好,也很稳定,绝不会一战而亡,双方很大可能陷入相持,比消耗,刘备耗不起。

五、吴蜀相争,蜀国就算胜了,最终也是对魏国最有利,因为魏国实力比吴蜀二国总和还强。

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必败。


羽书迟


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必争之地。在关羽失荆州之前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双方就在荆州发生了一次大的冲突。当时孙权派吕蒙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和关羽已经准备和东吴开战了,只不过恰好曹操平定汉中,刘备怕蜀中有失,不得以赶紧同孙权中分荆州,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属刘,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属孙。

219年,关羽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包围樊城。而孙权背信弃义,通过背后偷袭夺下荆州,可以说是很不厚道的,道义上是理亏的。再说,刘备对关羽恩若兄弟,怎么能坐视关羽父子被孙权斩杀?

当然,刘备之所以敢御驾亲征,发动夷陵之战,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东吴周瑜鲁肃吕蒙等都已经不在了,剩下这些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是结果却是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不是一直秉承汉贼不两立的信念,刘备也学孙权那样,邀请魏国在荆州和合肥两个方向同时出击,自己率领大军水陆并进,相信东吴一定难逃灭顶之灾。可那样就不是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皇叔了。


靖远0204


关羽失荆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荆州首先来说一下,参于者东吴吕蒙曹魏于禁,也就是东吴跟曹操串通一气夺荆州,夺了给孙权,也就是说孙权称臣于曹操,作为本来联盟孙刘,孙权叛盟,所以刘备也不让孙权好过,也要拖孙权一起下水,反正孙刘没戏了,不如也拖孙权一起亡国,荆州之败定胜负,曹操胜。


历史文笔记


太仓促,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听取诸葛亮,赵云的意见,一意孤行。上了东吴的当。


展翅125698472


我认为主要还是意气用事,没有统筹全盘之得与失,缺乏对天时、地利、人合三要素的细致剖析与权衡,失去了一个主帅应秉持的沉着与稳定,造成失败再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