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覺得歷史上漢人所建王朝的疆域,比不過蒙元與滿清?

蕭曉四姑娘


因為大家都很實際,大家數學都學得好,知道那個數字大,那個數字小,明顯漢人王朝領土疆域的數學定義就要比蒙元滿清的要小得多。

但是疆域的廣闊真的就是一件對於國家強盛的好事嗎?



老子說:“治國如烹小鮮”,越大的國家,國情就越發的複雜,民族眾多,文化也對樣性,你政策傾斜某一地域,必定會另其他地域不滿,你照顧某一民族,其他民族必然反對,你優待某一人群,其他人就必定怨懟,越大的國家治理起來就越困難,就好像你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和一個單身家庭之間,所面對的問題的困難度是相當不一樣的。

千里無人區,荒涼的隔壁大漠,極北之地的冰天雪地,這些地方對於漢人的中原王朝來說,毫無意義!我們家的水稻小麥能種到那裡去嗎?

不能產生實際收益,還要浪費國力派軍隊駐守, 而那些地方人口又不多,且因為民族緣故不能直接統治,只能讓他們自治,而自治又收不到幾個錢,這對漢人王朝來說,簡直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換了你會為了建一所壯觀巍峨的大房子,而花幾十倍的價格去買個山頭麼?



中國人從來都是務實的,我們要征服的,從來都不是土地,而是人心,倘若人心不齊,再多的土地也只會分崩離析。大亂來臨,你是保人還是保地?你看大清不是一直都是存人失地的典範麼?

歷史的教訓還不夠多的麼?多少疆域廣闊的帝國不都如曇花般一現,最後都消亡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麼。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無聊地去以疆域來比較王朝的強盛,空有遼闊的疆域,卻無奈地發現有的地方卻還要靠其他地方來帶動經濟提升國力,這樣的事情在我看來,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是一件極其不明智的選擇。



大國大國,不在於領土,德意志第三帝國那麼大點領土不也是搞得歐洲諸國灰頭土臉,紛紛亡國的麼……

國家的強盛,關鍵還是在於人民的生存狀態,他們是否富裕,是否認同國家文化,是否認同政府的合法性,而不在於這個國家政府花著納稅人的錢,去征服那些與自己利益毫不相干的領土。

或許一時的征服,會給國民帶來一種國家空前強大的假象,但這些新徵服之地的人民,又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多少財富去讓他們也認同這個國也是他們的國呢?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緣説


這麼覺得也很正常啊,事實就是如此,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而已。

中國歷史朝代面積排行:元朝國土面積大約1500萬,要是加上四大汗國達到3500萬,但其它四大汗國與我們關係不大,不算進去。清朝大約1300萬。唐朝鼎盛時期達到1200萬,但是持續時間不多。明朝鼎盛時期也就達到1000萬,但是持續時間都不長。唯有元清國土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比較長。

為什麼中國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而漢族政權建立的國土面積都沒有超過少數民族建立的。

原因如下:一,漢人的農耕民族屬性決定了以土地價值做為開疆拓土的判別標準。就是開拓的土地是否有價值耕種,有價值就佔領,沒有價值就可要可不要。這無疑不利於對邊疆塞外地區佔領土地的長久考量和規劃。二,漢人政權的對中國華夏的定義。長久以來,漢人對中國、華夏的定義基本是秦朝的漢地十八省,包括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就是漢地十八省,要不是袁世凱加了一句,恐怕現在的中國沒這麼大。所以這種狹隘的思想極其不利於統治和管理塞外邊疆。三,漢人政權缺乏對邊疆的有效管理和治理。一般採取同化教化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導致管理不成功。因此,一旦政權衰敗,就打回原形。所以,一直到唐宋以前,中國政權一直未能對邊疆進行有效的直接管理,直到元朝才有所改變。

總之,只要是漢人政權當政,一般都是和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政權處於對立狀態,自然國土面積擴張不起來,就是國力強盛打下來,因為管理不好,一旦內部有亂,就會收縮回來。

少數民族政權能佔有空前的國土,原因如下:一,北方少數民族經歷漢唐宋之後,民族有一定融合,對華夏夷狄的界限區分的也不那麼明顯了,他們認為的中國不僅僅是長城以南,還包括塞外邊疆,因此他們有強烈的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想法。二,少數民族來源於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天生就是戰士和獵手,一旦完成了對蒙古高原和東北的佔領,西伯利亞太冷,新疆沙漠太多,唯有長城以南的富饒土地是他們非常想去統治的。三,相對於漢人對塞外的束手無策,少數民族對漢地的管理相對還算成功。對邊疆其它地區也很包容,比如宗教信仰等等。特別是元朝,政治管理極其寬鬆,唯一沒有文字獄的朝代。

四,只有少數民族管理的時期,塞外的遊牧民族和長城以南的漢人沒有劇烈的對抗,因此國土能保持很大面積。漢唐宋明的主基調就是南北打來打去,消耗了彼此的實力,因此誰都不能完全永久滅了對方。唯有握手言和和諧相處才能共同創造空前的國土。

2000多年的鬥爭經驗換來一個經驗教訓,唯有56個民族是一家,團結一心,才能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盛世!




華夏中華中國在中原


以疆域面積的大小而論,元、清兩朝要超過其他漢族中原王朝,這是不得不承認的客觀數據。

當然,擁有遼闊疆域的同時,也需要對疆域進行維護管理。如果以此而論,元、清兩朝,特別是清朝的統治技術其實也要高過漢族中原王朝。

例如,漢朝和清朝都曾經將西域納入到自身的疆域中,兩個王朝卻採取了不同的制度治理西域。漢朝採用了西域都護府的制度,清朝則採用駐紮大臣+伯克制(不考慮天山北路的準疆)。西域都護府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60年至公元23年,公元74年至公元75年,以及公元91年至公元107年,前後斷斷續續持續了100年的時間。

相比而言,清朝的政治建制顯然更穩定。

漢朝以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是要西域三十六國對漢朝保持忠誠,即“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並保護南、北兩道,管理屯田事務。

總體來講,這種管理方式不易建立西域與漢朝之間的穩定聯繫。相比而言,清朝採取各種方式,將內地與新疆聯繫在一起。

清朝對西域的統治,在很多方面都依賴於成熟的法規體系,即《回疆則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地方性法規。例如,涉及回疆地區維吾爾族的伯克職官方面,就有設置、職掌、品秩、承襲、任用、休致、養廉銀等多方面,此外還對年班、賞賜、度量衡、貨幣、貿易、賦役等各制度,作出詳細周密的規定。

對比漢朝,雖然西域都護有對三十六國的“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等土官賜予漢朝印綬的職責,但是這種管理還是過於粗糙了。

總而言之,清朝對中國疆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所以這個時期如此重要。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縱觀歷史上的漢家王朝,還真的沒有疆域面積超過元朝和清朝的。


元朝,極盛時期的疆域面積為1500萬平方公里左右;

清朝,極盛時期的疆域面積為1350萬平方公里左右。

在漢家王朝中,疆域面積唯一能和元清比肩的,是唐朝。唐朝疆域面積最大的時期是在唐高宗龍朔年間,疆域面積為1240萬平方公左右。

那麼,為什麼漢家王朝的疆域面積,都比元清要少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唯我獨尊的大一統思想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朝的建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周朝開創了宗法制,周天子居於天下之中,諸侯分在四周拱衛王室。周邊為少數民族區域,概括起來就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秦朝建立大一統制度後,宗法制解體,皇帝成為天下共主,沒諸侯什麼事了。

因為皇帝承擔了諸侯拱衛王室的作用,因此在抵抗周邊少數民族時,就只能皇帝親自出馬了。比如北擊匈奴,南討百越;漢武帝北伐匈奴;唐太宗消滅東突厥;唐高宗消滅西突厥,明成祖五徵漠北等。

此時漢家王朝的對外開拓,更多的是為了報復少數名族的侵擾,出於保護中原地區不受侵略。他們的主要目標,不是為了侵佔少數民族的土地,而是國土安全的需要。


所以漢家王朝自然對開疆拓土興趣不大。從秦朝以來,中原漢地基本限定在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的區域,保護這裡的安全是他們不斷向外征討的動力。

一般王朝前期,國力強盛,足以支撐起對外出擊,所以疆域可以成倍拓展。而中期國力衰落後,中原王朝基本就是以長城為界進行據守,所以前期拓展的疆域丟失,疆域縮水嚴重。

另外,從古至今的漢人王朝,在唯我獨尊的思想下,對少數民族缺乏起碼的尊重,所以對他們的土地更是看不上。

在民族政策上做得比較好的是唐太宗,他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所以漢家王朝疆域不如元清。

2、缺乏有效的邊疆管理模式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是啊,打江山從來就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面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時,他們居無定所,只要他們不在家,這片土地就是白地,不要白不要。

但是,漢家王朝要怎樣守住這裡呢?這裡每年降水量不超過400mm,氣溫又低,根本就種不了地。

這種情況下,你把中原的農民拉過來放牛羊吧,牛羊多了草原又承受不住。漢家王朝也很頭疼啊,怎麼辦呢?

以夷制夷。

漢唐在邊疆設置都護府,任用當地的部落首領管理當地。作為老大,中央政府派遣少量軍隊駐紮,遇到戰事,從少數民族地區徵調軍隊。


這種形式固然省力,但是畢竟大部分不是自己人。而且一旦漢家王朝衰落,這些地區少數民族就紛紛脫離中央,非常之無奈。

到明朝時期,朱元璋開始用自己人治理,這就是衛所制度。明朝在長城以北大量設置衛所,派軍隊駐守,這是兵農合一的制度,成本低,效果好。

但是,什麼也架不住自己搞自己,比如軍事地主吞併土地,這導致朱棣之後,衛所制基本就名存實亡了。

事實證明,經過了數千年來的嘗試,漢家王朝還是沒有找到邊疆治理的有效辦法。

而元清不一樣,他們本來就是邊疆少數民族。所以他們對治理自己土地很有經驗,比如清朝的盟旗制度,將軍轄地制度。他們需要面對的,是如何管理好中原,這隻需要向漢家王朝學習就可以了。

所以,元清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兩個王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暢談風雲歷史,看小人物眼中的中國歷史。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長河裡,我們都喜歡羨慕別人的優點,卻總是忽視在那些優點的背後其實還有更多的缺點與醜陋。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我心中的蒙元與滿清的那些醜陋與缺點。讓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元朝與清朝。

一、民族歧視

蒙元對於漢人的統治非常殘酷,對於人的社會地位分為四個等級,漢民族被劃分為第三等民族,可以說所有的漢人都是他們的奴隸,可以隨意的變賣、佔有、哪怕殺死也就只許稍稍的進行一些金錢賠償。而在管理制度上對於漢人二十戶設一“甲”,甲主為蒙古人,受甲主統治的漢人家的大小事務都要向甲主報告,甲主可以肆意虐待治下漢人。

二、各類社交文體活動限制、肆意殺人

不允許,漢人學習武術、攜帶武器、祭拜宗祠、趕廟會、夜行等等。在諸多的限制後,蒙古軍隊在行軍期間,可以肆意殺害漢人聚集區,男的殺光、女的姦淫。可謂毫無王法,拒絕學習漢人文化。

三、殘酷統治、毫無人性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為了征服我大漢民族,讓其不敢反抗。從男人髮飾、女人裹腳等等都用著非常殘忍的手段去對待我們的大漢同胞。一個不剃頭就殺全家、全族、甚者全村。膽敢反抗著、窩藏包庇著等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全部屠殺。

四、奴化教育

在對於大地主、貴族進行安慰平復後,對於所有的漢人進行奴化教育。不管男女老幼統統進行灌輸其思想。讓血性、響噹噹的一個個漢子,變成了一個個家僕。從各類制度上、禮儀上、教育上等對於漢人都有著嚴格的限制與區分。

總之,就是這樣讓我們永遠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度,變成了東亞病夫、讓那些宵小之輩也可以對我們進行侮辱。從1840年到1949年,我們用著百年的時光去洗清我們曾經的恥辱。

喜歡我的回答嗎?喜歡請關注一下!成為我的粉絲!


惜花公子


簡單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佔領,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吐蕃當時是兩京制,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吐蕃國都一個在拉薩,一個是陪都在西安(長安)。

唐朝是定都西安(長安)的最後一個朝代。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直到唐朝,吐蕃都打不過,甚至國都被吐蕃攻破,疆域如何擴大?

到了明朝,兩萬東廠加兩萬錦衣衛,滿清都打不過,還想收復新疆外蒙東北庫頁島?


用戶67724358697


我國雖歷史悠久,歷經的朝代很多,但大一統的朝代卻只有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等朝代。在這些大一統的王朝中,漢人所建的王朝佔了絕大多數。但漢人所建立的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卻明顯比不上蒙元與滿清時期的疆域。如唐朝的疆域雖在唐高宗時期達到了極盛,但這一極盛的疆域卻只維持了四年;明朝的疆域在朱元璋時期,達到極盛,但到仁、宣時期,已開始全面收縮。而蒙元與滿清的極盛疆域卻維持了很長的時期。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蒙元與滿清時期的軍事,在歷史上最為強盛。其實,並非如此,按同時期橫向比較,蒙元與滿清的軍事都非歷史上最強。蒙元雖在一段時期內,打遍天下無敵手,但蒙元的壽命也僅百年。而滿清的軍事,衰減得更快,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兵的戰鬥力,自滿清入關後就大力衰減,滅南明、平三藩都已主要依賴綠營兵了,而進入近代以後,更是隻有被打的份了。而漢朝與明朝對周圍國家與民族的軍事優勢,都維持了近三百年之久。那為何漢人所建王朝的疆域,卻比不過蒙元與滿清呢?

其一,漢人的天下觀念。過去的士大夫總是提“修、齊、治、平”,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治學修身的四個階段。但是,在先秦時期,階級是較為固化的,並不怎麼流動。“修、齊、治、平”,其實是對應著貴族的四個階層。其時,“天子”的疆域稱“天下”;“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采邑稱“家”;而“士”無封地,只能靠出仕(需修身)來養活自己。故而,這平天下對應著天子,治國對應著諸侯,齊家對應著大夫,修身對應著士。

在近代以前,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國”,其實都是指的“郡縣”(郡國);而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天下”,其實就是指的華夏,也即中國。那些王朝開國君主,所提的所謂“平定天下”,都是指“平定華夏”。也即,在漢人的“天下”觀念中,“天下”其實並不包括周圍的“蠻夷”。而在“蠻夷”的“天下”觀念中,這“天下”卻是“蠻夷+華夏”。所以,漢人觀念中的“天下”也就自然要比“蠻夷”觀念中的“天下”疆域要小。

其二,過去的那些“蠻夷之地”,對漢人來說,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明太祖朱元璋期間,其時,日本對大明無禮,朱元璋還是強忍怒火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的國家之一。這並非當時大明缺乏征討日本的軍事實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而不願妄動干戈。而是朱元璋認為征討日本無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征討日本也不過是徒耗錢糧、徒流將士鮮血而已。

我們是農耕民族,在歷史上對不適宜的農耕區並無太多的興致,也不具備對這些地區的開發條件。漢人的生活疆域,其實在秦朝時,就基本奠定了。我們對照清末時期的漢人所居的“關內十八省”+遼東的部分,與秦朝時期的疆域版圖,可以發現大致相當。

而歷史上的徵匈奴、滅突厥、徵蒙古等等,過多的是出於戰略安全上的考慮,而非利益上的誘因。漢、唐雖降服了匈奴、突厥,卻並不能居其地。其結果也只能是,走了匈奴,來了鮮卑;走了鮮卑,來了柔然;走了柔然,來了突厥;走了突厥,來了回鶻;走了回鶻,來了契丹;走了契丹,來了女真;走了女真,來了蒙古;走了蒙古,又來了女真等。就是如此循環往復,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對中原華夏的最大威脅。


歷史聞知社


漢人真的是以文化德行臣服天下 ,特別是漢民族在文化、技術和治國理政方面的文明進步,基本上就是靠儒家思想來統治國家和人民的思想,在那個年代裡,是有極其的正確性的,但是這樣的統治需要平穩的時代來配合,即所謂3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耕文化來支撐,儒家思想靠的是個人在自己的修養下,自我管理,奉公守法,國家法律只是用來懲罰,破壞規則和謀反的人,只有當饑荒和戰亂來臨時這種平衡才會打破。

而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靠的是力量和強悍的暴力民風來對付惡劣的自然環境,因此上更願意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這樣基本上少數民族都是馬上得江山,靠殺靠搶,靠暴力維持秩序,這個在古代特別是在爭取領土資源和政權上是很有優勢的。

在取得政權後,通過法家的酷法來維持統治也是具有管理優勢的,特別是在邊疆地區,生活、工作和屬地人民管理情況都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暴力管理確實比講道理和自我約束強的多。我想這是漢民族作為思想、文化、技術及管理雖然先進但是邊疆建設不如少數民族時代的根本原因。



李三萬的三萬裡


又是一個誤導性的提問,從提問的角度就有毛病。。

古代漢族王朝沒有領土概念,尤其是大統一的王朝,都直接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央,認為中國是中央王朝,漢人佔領和開發了可以耕種的部分,那些距離遠且不適合耕種的土地棄之如敝履。

現代國家領土觀念十分強,因為大家都知道了地球就這麼大,你少佔一塊,別人就多一塊,且商業發達,幾乎每一塊都有價值,荒無人煙,鳥獸絕跡的沙漠底下都有可能藏著巨大的油田。甚至海洋大陸架的資源都能被開採,所以現代國家會寸土必爭,寸土不讓。

提問的人混淆了現代領土和古代勢力範圍的概念,傳說中的我大清過千萬的土地,其實際控制的也就是明代的控制區域,西藏蒙古和新疆照樣是和以前一樣,發個小本子,冊封一下了事,不能由中央派遣行政官員治理的地方,能叫做領土?明朝還因為太遠,信息不暢通,直接放棄了統治越南。

漢族自古不好戰。

第一是因為周邊已經沒有了肥沃的耕地可以吸引漢人耕種。

第二是因為疆域太大後,信息傳遞太慢,很難有效管理。

第三是荒野開發難度太大,漢人開發江南用了將近一千年才完全開發出來,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最終還是因為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兩個北方戰亂時代,人民為了躲避戰爭大量南遷,才把江南開發成為富饒之地。

第四,東北三省到了民國時期才開始大規模開發,出現了大量闖關東漢人,還是日本人主導下開發出來的,同時期臺灣也是日本主導下開發出來的。

第五,新疆以前只是名義上臣服滿清,真正有效統治是左宗棠在的時候,是左宗棠率領漢人軍隊打下來的,當時軍費也是漢人自己籌措的,開發新疆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組織的生產建設兵團去開發的。

第六,西藏到現在還只是一個風景區,開發難度五個星。。。


oOo獨自傷神oOo


1.唐朝全盛時期的版圖比清朝大。

2.元朝拋開不談,清朝的版圖基礎是明朝。就輪從基礎版圖擴張百分比而言,繼承秦朝版圖後擴張而成的漢朝也不比清小。

實際上,中國朝代的版圖一直在擴大。從秦到漢,從十六國和南北朝統一到隋朝後的領土也擴張了不少,隋朝到唐朝,領土更是爆炸性的擴張,成為了世界中心,盛唐。隨後的五代十國雖然是分裂時期,但是本來按照原來的中國歷史進程,理應出現一個大一統朝代再次把中華文明推向高峰。可惜,五代十國之後的中國迎來了五千年來最懦弱的朝代,宋朝。宋朝不但自己不進取,還魔改了儒家學說,弄出了個程朱理學,禍害後來的漢人朝代。這也直接導致明朝明明打敗了元朝。卻沒有想辦法繼承元朝的疆域。因為此時的漢人早已沒了尖牙利爪,擴張領土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