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察右後旗的村子(9):白音察幹

以下材料來自察哈爾右翼後旗地名志(1988年10月版),看看與30年前相比,人口與地名等信息發生了哪些變化。

細說察右後旗的村子(9):白音察干

-


白音察干鄉,鄉政府駐地白音察干鎮。平均海拔1429米。這裡歷史悠久。1972年,在土城子村曾經出土古城門、古城牆等文物。1953年修建集二鐵路時,在這裡設站,命名為白音察干車站。名稱來歷、含義同白音察干鎮條。

1954年建鄉,鄉名從站名。1958年成立白音察干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42個自然村。9416人,其中蒙古族679人。地形屬高原丘陵區,面積195平方公里。以農為主,有耕地5萬畝。

林地9133畝,草牧場19.8萬畝,草庫倫1.9萬畝,死了基地1750畝。有蒙漢學區兩個,公辦小學8所,其中蒙古族小學2所,民辦公助學校26所,在校學生1700人;境內由集二鐵路。公路及其它一些公路通過,交通極為方便。

細說察右後旗的村子(9):白音察干

-



高家地村。在鄉駐地西南二公里。1872年前後,有高姓一家遷此地開地建村,故名高家地。人口756,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4708畝。系高家地村民委員會駐地。地勢平坦,在集二鐵路西側呈東西向矩形聚落。

丹岱村。在鄉駐地西南7.5公里。1920年前後,張、吳、陳、劉四大戶遷此地開地建村,命名丹岱(含義不清)。人口526,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4212畝。系丹岱村民委員會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在五一水庫北側呈正方形聚落。

建設村。在蘇木駐地西2公里。1952年,由缺水的三蘇木遷出部分村民居此開低建村,起名建設。人口489,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3006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土豆等。系建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地勢較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商都縣公路兩側呈東西向矩形聚落。

阿不達村。在蘇木駐地西北5公里。1882年前後建村,因村西有一座山形似櫃子,故名阿不達爾。後演變為阿不達。人口342,其中蒙古族83人。半農半牧,耕地981畝,草牧場8000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系阿不達嘎查駐地。在白音察干至商都縣公路北側山坡上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

哈拉溝村。在蘇木駐地西北5公里。1909年,蒙古族牧民遷此建村。因村北有黑色巖質深溝,故名哈拉溝。“哈拉”系蒙古語,意為“黑色”。人口327,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1800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系哈拉溝村民委員會駐地。在溝邊平地上,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高木匠村。在蘇木駐地東北9公里。1882年前後,一位高姓木匠在此居住,故名高木匠村。人口250,均為漢族。半農半牧,耕地1098畝,林地72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土豆及油料作物。系大南溝村民委員會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呈東西向矩形聚落。

杜高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2公里。1927年,由興和縣遷來一名杜高的人居此開地建村,故名杜高村。人口178,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986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系大井子村民委員會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在白音察干至商都縣公路兩側呈正方形聚落。

康三村。在蘇木駐地東三公里。1850年前後,一名康三的人遷此開地建村,故名康三村。人口380,均為漢族。以農為主,耕地2400畝。主要種植小麥、莜麥。系西泉村民委員會駐地。地勢較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商都縣公路兩側呈正方形聚落 。

化工廠村。在蘇木駐地西北12公里。1959年在此建了一個鹽場,故名化工廠(村)。現鹽場已廢棄。人口70,其中蒙古族49人。以牧為主,草牧場3000畝。系頂木其溝嘎查駐地。地勢較平坦,在集二鐵路東側呈正方形聚落。

察汗腦包村。在蘇木駐地西南5公里。1882年前後建村,因附近有一用白石壘起用於祭奠的石堆,故名察汗腦包。“察汗腦包”系蒙古語,意為“白色石堆”。以牧為主,草牧場6500畝,耕地400畝。系察汗腦包嘎查駐地,西依阿貴廟山呈南北向三角形聚落。

黑石崖村。在蘇木駐地西北7公里。1880年前後建村,因村後山頭石崖呈黑色,故名。人口130,其中蒙古族110人。以牧為主,草牧場1.2萬畝,耕地700畝。系布拉格嘎查駐地,南依馬花草山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爾登達花村。在蘇木駐地西8公里。1882年前後建村,因村西有座似雙層的山,故名。“爾登達花”系蒙古語“額爾登達布哈爾”之轉音,意為“雙層寶山”。人口132,其中蒙古族98任。以牧為主,草牧場1.1萬畝,耕地500畝。系爾登達花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在白銀查干至商都公路北側呈正方形聚落。

石塔漢村。在蘇木駐地東北7公里。來歷。含義不清。人口72,其中蒙古族71人,以牧為主,草牧場12000畝,耕地300畝。系石塔漢嘎查駐地。地勢較平坦,在白銀查干至商都公里西側呈正方形聚落。

巨力更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0公里。1932年建村,因村前有個草叢卜子(窪地),故名巨力更。“巨力更”系蒙古語,意為“叢草灘”。人口149,其中蒙古族122人,漢族27人。以牧為主,有草牧場800畝,耕地410畝。系巨力更嘎查駐地。地勢較平坦,在察汗淖爾鹼湖西側呈正方形聚落。

勿蘭忽少村。在蘇木駐地北9公里。勿蘭忽少系蒙古語,意為“紅山咀”。因村前有一座發紅的山,山凸出一個尖子,故名。人口130,其中蒙古族69人,以牧為主,草牧場3000畝,耕地500畝。系勿蘭忽少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在鹼海子東側呈東南向矩形聚落。

都日布力計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0公里。1950年前後,有位“轉達”曾住於此,故名轉達營子。“轉達”系蒙古語,為蒙古族舊官名。後更名都日布力計,系蒙古語,意為“四方形”。人口235,其中蒙古族70人。半農半牧,草牧場700畝,耕地953畝。系都日布力計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在白銀查干至商都公路兩側呈東西向矩形聚落。

察汗圐圙片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7公里。1932年前,村北有個白蘑菇圐圇,當時名察汗蘑菇圐圙,後簡稱為現名。察汗圐圙系蒙古語,意為白色的場院。人口110,其中蒙古族81人。以牧為主,草牧場1000,畝,耕地450畝。系察汗圐圙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坡地,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塔斯海片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2公里。1922年前後建村。“塔斯海”系蒙古語“塔斯日海”之轉音,意為“中斷處”。因村前有個海子斷為兩處,故名。人口158,其中蒙古族139人。以牧為主,草牧場700畝,耕地300畝。系塔斯海嘎查駐地。地勢平坦,察汗淖鹼湖西側呈正方形聚落。

察汗德力素村。在蘇木駐地東北15公里。1931年建村,因村後長有枳機草,故名。察汗德力素系蒙古語,意為“白枳機”。人口60,其中蒙古族46人。以牧為主,草牧場800畝,飼料地100畝。系察汗德力素嘎查駐地,地勢較平坦,在白銀查干至商都公路北側呈南北向矩形聚落。以農為主,有耕地7.8萬畝,林地5213畝,草牧場7.3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莜麥和馬鈴薯。有年產榆、楊苗條25萬株的苗圃一個。有鄉中心學校一所,還有54個小學班分佈在全鄉各地,在校學生1512人。集二鐵路、公路縱貫鄉境內,並設有蘆家村車站,交通便利。

前紅海村。在蘇木駐地東北9.5公里。因村村居一海子西,相傳曾出過次紅鹽,又為別同名村落,故名前紅海。人口54,其中蒙古族53人。以牧為主,草牧場300畝,耕地300畝。系前紅海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地帶,在紅海西側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後紅海村。在蘇木駐地東北9.5公里。因村前有一海子,相傳曾出過次紅鹽,有位別同名村落,故名後紅海。人口94,其中蒙古族37人。以牧為主,草牧場500畝,耕地300畝。系後紅海嘎查駐地。地處丘陵地帶,在紅海北側呈東西向矩形聚落。


細說察右後旗的村子(9):白音察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