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众多藩属国当中,哪个国家最忠诚?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文史砖家


毫无疑问,必是朝鲜。作为明朝的重要藩属国,朝鲜以“小中华”自居,处处都模范学习明朝,是汉化最为深入的一个藩属国。在明朝行将灭亡之际朝鲜王国不离不弃对大明帝国依然事奉恭谨。




朝鲜王朝是朝鲜半岛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于1392年取代王氏高丽而建国。朝鲜之国名乃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明朝赐朝鲜君主亲王衮服、大印,朝鲜王世子必须要由明朝谴使册封。朝鲜王国偏安一隅,地少民疲,其从建国一开始就对明朝实行事大主义的国策,双方的朝贡关系牢不可破。




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王国更是处处都在学习效仿明朝,李成桂建国不久就开始抑佛崇儒,确定了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理念,朝鲜模仿明朝的内阁议政制度(左相、右相对应明朝的首辅、次辅),以六曹(明朝的六部)分掌国事。朝鲜世宗发明朝鲜文字“谚文”(也叫训明正音)之后,汉字并没有被摈弃,上流阶层及读书人依然都在使用汉字。在明朝的众多藩属国中朝鲜王国是汉化最深的一个国家。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年至1597年),日本的幕府将军丰臣秀吉两次分别派兵14万入侵朝鲜,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八道尽陷,宣祖大王退守江华岛,多次谴使入明求援。万历皇帝乃下诏命总兵李如松、将军麻贵等带兵4万(后增加至7万人)入朝抗倭,中朝联军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万历二十六将倭寇赶出朝鲜半岛,八道光复,正祖回师汉城,涕零上表,感谢明朝的再造之恩。




明朝晚期东北的女真人开始崛起,并不断蝉食明朝的辽东国土,明朝与朝鲜的陆路交通被隔绝。天启七年(1627年)和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先后两次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特别是丙子胡乱清太宗黄太极更是亲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短短的一个朝鲜八道即尽数沦陷,仁祖大王被困在南汉山城,朝鲜被迫向清朝乘臣纳贡,改奉清朝为宗主国,弃崇祯年号改用天聪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


朝鲜虽表面臣服于清朝,然朝鲜君臣上下对清朝的野蛮人行径依然极度反感。在朝鲜史书《朝鲜王朝实录》里经常可以看到“胡虏”、“鞑子”等对清朝的各种蔑称。朝鲜从骨子里依然是心向明朝,对清朝的无奈臣服实际上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




明朝灭亡后,曾经长期在清朝作为质子的朝鲜孝宗大王李淏曾在国中秘密操练军士,怎么起倾国之兵十万,联络南方的郑成功南北起事驱逐胡虏恢复汉统,后无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朝鲜王国内部一直弃清朝年号,始终心念明朝的各种好,因此始终都在使用崇祯年号,甚至在朝鲜典籍中出现了“崇祯二百三十四年”这样的时长年号。明朝开国276年,朝鲜王国可谓是不离不弃一直追随到底,即便最后不得不臣服于清朝,也不过是“阳奉阴违”。


大国布衣


我认为是暹罗,没错,就是现在的泰国。



暹罗从洪武三年,明朝立国不久就开始朝贡,而且贡品也最为贵重,“年贡苏木、胡椒、沉香十几万斤”。这三样东西在明朝可以当硬通货使用,其中苏木、胡椒甚至在短期内被当成官员俸禄发放过,可见暹罗的朝贡,并不像其余国家那样随便贡点不值钱的东西打秋风。



除此之外,暹罗还是唯一一个主动提出派兵帮助明朝的藩属国。万历抗日援朝期间,中日兵马在朝鲜半岛互有攻防,陷入僵局,暹罗国王主动提出愿意派遣水师,直捣日本本土,以策应朝鲜战事。

“二十年,日本破朝鲜,暹罗请潜师直捣日本,牵其后。”。这事儿虽然最后未能成行,但不管怎么说,暹罗的态度是其它藩属国所没有的。



直到崇祯十六年,明朝灭亡前一年,暹罗仍然在一如既往的入贡,连明史都感叹:“崇祯十六年犹入贡”


何事男儿不读书


若论对明朝最为忠心的藩属国,那毋庸置疑,一定是琉球,他是唯一一个在明亡后仍然向南明政权朝贡的藩属国。

琉球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县,据史书记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曾经遣人去诏谕,所因为相隔遥远不能到达。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外交官杨载去琉球告知,琉球才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当时琉球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山、山南、山北,最早来朝贡的是中山国,而且规格也很高,中山王直接派自己的弟弟来入贡。

琉球入贡的诚意是非常足的,常常派王世子来入朝,别的国家一般是三年一贡,他们却是“一岁常再贡三贡”。

后来万历时期,琉球国被日本攻破,国王被掳走,后来放回。明朝考虑到琉球国新遭战乱、百废待兴,命他们十年一贡,但第二年琉球贡使又来了,再过一年,还来。“明年修贡如故。又明年再贡”,最后没办法,福建地方官奉命把他们劝了回去。

万历抗倭援朝期间,日本也图谋攻占宝岛台湾,多亏了琉球秘密通报消息,才让明朝有了防备。终明一世,琉球国的朝贡都连绵不绝,哪怕崇祯末年中原战乱,也没有阻止他们朝贡的步伐。

后来明朝灭亡,隆武帝即位于福建,琉球国依然第一时间前来朝贡。连明史都赞叹,“其虔事天朝,为外籓最云。”


猴格大人


在明朝的众多藩属国当中,最忠诚的莫过于李氏朝 鲜。李氏朝 鲜的前身,是公元918年建立、936年统一半岛的高丽政权。高丽创建后向中原各大国称臣,并在蒙元时期被全面降服。蒙元统治中国时期,高丽不仅被设置为行省,而且包括国王在内的贵族必须同蒙古人通婚、留辫发、穿胡服,但凡稍有不听命者,必然会遭到严惩。在这种局面下,高丽对蒙元极度忠诚,俨然已成为其“保护国”。



明朝建立之初,蒙元虽然被驱逐出中原,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度占据着辽东,而时任高丽国王王禑又奉行“亲元”路线,并对辽东的疆土怀有觊觎之心,由此给两国的冲突埋下伏笔。1388年,明朝收复辽东,随即移文告知高丽,准备将原双城总管府设置为铁岭卫。王禑闻讯后,经与宰相崔莹商议,决定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率军进攻辽东。


对于王禑和崔莹的疯狂决策,李成桂相当的不认同,所以在出兵前和行军过程中,屡屡向国王劝谏,但均遭无视。当年五月,李成桂在渡过鸭绿江后,发觉士气不振、粮饷不济,便再次上书请求班师,但依旧被王禑拒绝。李成桂为避免全军覆没的局面,便劝服曹敏修,果断在威化岛回军,以政变的形式废黜王禑、流放崔莹(两人不久均被杀),并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君。



李成桂兵变成功后,对王位产生觊觎之心,遂在之后4年时间里,又废黜王昌、改立王瑶,并大力铲除朝中的异己势力,逐渐控制了朝政大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见时机已然成熟,便废黜王瑶自立,正式创建李氏王朝。李成桂上台后,以“权知高丽国事”的身份,遣使向明廷上表,请求明太祖册封。


朱元璋虽然清楚李成桂对明朝很恭顺,但考虑到正统原则,坚决不肯正式册封他为国王。朱元璋在对高丽使者的训话中,以冷漠的口吻说道:“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不过朱元璋并不想讨伐高丽,而是接着说道“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见《明太祖实录》)。



不久,李成桂再度遣使来明请求册封,并将拟定的两个国号“朝 鲜”(古国名)、“和宁”(其父李子春为官之地)交由朱元璋裁定,后者选择了“朝 鲜”。不过,此时的朱元璋仍认为李成桂“顽嚣狡诈”,所以依旧没有给予册封。直到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才正式册封李成桂之子、第三代国君李芳远为国王。


朱元璋在钦点其国号后,明确指出朝 鲜在侍奉明朝、谨守藩礼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充分的自治权,不用担心中国会对其进行并吞(“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国好土地而欲吞并也。”引文同上)。



李氏朝 鲜视明朝为“父”,凡国中重大事务,如国王、世子、王后的废立事宜,重臣的任免,对外的战争、签约及媾和等等,必须要争得明朝皇帝的同意后才能施行。与此同时,朝 鲜还采用明朝正朔、服色、官制,学习其文化,并将“事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贯彻始终,容不得臣民有任何违逆之意。不仅如此,朝 鲜还向明朝进贡各种物品,包括大量的美女(“人贡”)。朝 鲜对明朝之恭顺,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朝 鲜的效忠,明朝也“报之以李”,在其面对亡国覆邦的危险时,总会在第一时间出兵相救。万历年间,日本大举入侵朝 鲜,正是在明朝的救助下,才使其避免灭亡,正因如此,朝 鲜对明朝更是感恩戴德。满清统治中国后,朝 鲜在一直坚持“不剃发、不易服”的政策,以表示对明朝的忠诚和思念。不仅如此,朝 鲜孝宗还谋划联络南明、郑成功、日本等势力,共襄反清复明大业。



虽然朝 鲜版的“反清复明”计划无果而终,但朝 鲜对明朝的忠诚与思念却在清朝年间延续下去,并通过“大报坛”祭祀、袭用崇祯年号等形式体现出来,并一直持续到1909年。次年,朝 鲜正式被日本吞并,由此,朝 鲜王国与大明王朝也算是“与国同休”了。


史料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朝 鲜王朝实录》


文史砖家


明朝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藩属国,以明朝为中心的亚洲封贡体系绝对是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这些藩属国中,与明朝关系最好,对明朝最忠诚的毫无疑问是朝鲜。那么朝鲜这个国家如何而来,又为什么与明朝这么好呢?


朝鲜王朝之前本来是我们熟悉的高丽王朝,1388年,高丽国王派李成桂进攻辽东,而李成桂则趁机发动政变,把持了朝政,1392年,他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朝建立后,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十分亲密的藩属关系,他们学习儒家文化,效仿明朝官制,衣冠。双方也经常互通使节,两国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友好协议,两国关系迅速升温,朝鲜为了表示自己的地位不超过明朝,自愿把国王爵位降低一等,朝鲜国王的爵位其地位等同亲王,并受明朝皇帝册封,还定期向明朝进贡。只不过明朝皇帝特批朝鲜国王可以身穿胸前绣有五爪团龙的袍服,但袍服的前后和双肩只能绣象征亲王的四龙,而不是象征皇帝的五龙。还有朝鲜国王不能自称“朕”,只能称“孤”或者“寡人”,大臣只能称国王为“大王”,总之一句话,朝鲜国王的一切礼仪规格都严格按照亲王的标准,不得有半点逾越之举。


在朝鲜和平发展了二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大敌—日本。当然了,日本入侵朝鲜的最终目标还是明朝,丰臣秀吉乃是一代奸雄,区区朝鲜这个弹丸之地怎能满足他的欲望?可是他低估了明朝和朝鲜的关系,更低估了明朝的军事力量,面对气焰嚣张,咄咄逼人的丰臣秀吉,万历皇帝下旨出兵朝鲜,帮助朝鲜击退了日本侵略者,于是朝鲜更加对明朝感恩戴德。此战过后,朝鲜便死心塌地的跟随明朝。甚至在明朝晚期,快要灭亡的时候,也对明朝不离不弃。



直到皇太极出兵朝鲜,才迫使朝鲜国王投降清朝,而之后明朝灭亡,朝鲜才正式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但朝鲜依然坚持着汉服,行汉礼,没有剃发易服,还祭奠崇祯皇帝,使用崇祯年号,就连去清朝也是如此,这种发自内心的生死相随,现在想来依然令人动容!


咸鱼闲聊


朝鲜,明朝最忠心的小弟。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朝鲜的建国史。

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经过长年战争和蒙古帝国的入侵已经岌岌可危。1388年,中国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王瑶为王。

朝鲜太祖李成桂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李成桂还通过招抚、武力征服中国在朝鲜半岛东北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倭寇在李成桂当政期间基本不敢再骚扰朝鲜。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兴起。

我是品典论经,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品典论经


看了一下别人的回答,很多都提到朝鲜。这是有原因的。

朱元璋、朱棣执政期间,大笔一挥,鸭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都划给了朝鲜。反正是“不割地”,划出去不心疼。万历时期,日军侵朝,也是靠明军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能得以幸存。明朝费了那么大劲,除了闹得国库空虚什么都没得到。有这么个凯子当大哥,不跟紧才怪。

可是,朝鲜很多时候并没有把明朝当回事。洪武7年,高丽国王颛被权相所杀,并前来朝贡,明廷开始并不承认,但后来不得不正视既定事实,给后继者封号。洪武21年李成桂发动兵变,并于24年称王,明廷也没有大的反应。所谓,朝鲜统治者需要明廷认可完全不合实际。

前来朝贡,不过由于明廷“厚来薄往”的朝贡政策捞取更多经济利益。获取(明朝)封王的程序也是同样目的。

明朝的朝贡贸易很奇葩。不是看朝贡物品的多少来回赐赏赐。明礼部规定,按来使的等级高低来定赏赐高低。所以来华商人动辄自称是王,有的还诈称是大明以前所封。

嘉靖间,明枢臣王宪曾奏言其事,“西域称王者,只吐鲁番、天方、撒马尔罕。……今吐鲁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马尔罕五十三王,实前此所未有……今谓本国所封,何以不见故椟?”明世宗采纳了王宪的意见,对外国来使讲了一国无二王的道理,哪知逐利的商人根本把告诫当做耳旁风。三年后,甘肃巡抚赵载急来上奏,称西域来华的外国王已至150余人。

《明史》所载:“诸蕃贪中国财帛,……多伪称贡使,声言进献”。尽管入明的多是商人假冒的藩王和贡使,而其中一些还在中国作奸犯科,明廷以及后世的明粉也还是被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伪像所陶醉。

而朝鲜近在眼前,没有被册封就无法冒充王使来贡,加上当时朝鲜本来身处儒家文化圈之中,对于被册封并没有抗拒之心。这也是由于中华文化圈千年影响所致,并非明朝一朝之功。

而朝鲜对明朝也并非衷心。萨尔浒之战,明军和朝鲜军联合作战。朝鲜军统帅姜功烈一开始就磨磨蹭蹭拖延时间,不愿前行。在得知刘綎全军覆没后,立马派人去跟金国皇太极等人谈和,愿意放弃抵抗。为了能够苟活下来,朝鲜统帅姜功烈把朝鲜人的忘恩负义、恬不知耻发挥到了极点。几次派使者求饶不说,金国不允许,他把所部明朝军人全部交给金国杀死,以此换取金国饶恕。

至于明粉所说,“朝鲜”国名是明朝所取,所以对明朝有特殊感情,这点更不可信。“越南”的名字也是清朝所赐,还不一样是白眼狼。


卧枕梅闻花


要说明朝藩属国当中谁最忠诚,毫无疑问便是邻居朝鲜王朝了,而朝鲜王朝从建立到获取明朝承认,中间还是颇为经受了一番挫折的。朝鲜王朝一直将明朝奉为宗主国,两国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朝鲜经常入朝朝贡,而大明也经常性的帮助其抵御外敌。简单介绍一下朝鲜王朝建立的过程吧。

李成桂政变夺权,朱元璋赐予国号“朝鲜”

其实在明朝初期,高丽和明朝的关系并不融洽,尤其是在东北领土方面存在争议,双方关系一度极为紧张。

△高丽国王王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行文告知高丽,同时要求高丽归还占领的开元路。此事不仅遭到高丽的拒绝,而且高丽国王王禑和权臣崔莹还密谋进攻辽东。同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辽东。

李成东在率兵渡过鸭绿江后,发现行军困难、粮草不济,于是想要班师回朝,但遭到拒绝。之后李成桂说服曹敏修,双方回军发动兵谏,王禑被逼退位,崔莹则被流放,李成桂转而拥戴王禑之子王昌即位。

△李成桂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王禑又派人暗杀李成桂,但事情败露,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并将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随后又将二人杀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杀死重臣郑梦周之后,废除了恭让王。同年七月,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

△李成桂

李成桂即位之后,便确定了和明朝友好的国策,先后多次遣使访明,历数前朝诸多不是,意图使明朝承认其正统地位,但朱元璋认为李成桂乃是谋反夺国,因此除了赐予其国号“朝鲜”外,并不承认其为朝鲜国王。

两次王子之乱,朝鲜一度陷入混乱

第一次王子之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在重臣郑道传等人的劝说下,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这令在李成桂夺国之中功劳卓著的五子李芳远极为不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李芳远发动军事政变,乱刀砍死了异母弟弟,十七岁的世子李芳硕和十八岁的李芳蕃,之后又率兵冲入重臣郑道传家中将其杀死。为了避免王子间的互相残杀,李成桂决定提前退位,将王位传给了第二子李芳果,是为朝鲜定宗。

△李芳果

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果虽然继位为王,但朝中大权却被李芳远所掌握,定宗对其言听计从。建文二年(1400年),为争夺王位,李成桂第四子李芳干又发动政变,矛头直指掌权者李芳远,但由于计划泄露,只得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起兵,之后兵败被擒,流放兔山巷 。之后不久,李芳远被立为世子,同年十一月,李芳远受禅为王,是为朝鲜太宗。

△李芳远

李芳远执政时期,终获明朝承认

李芳远继位之后,同样需要明朝承认其正统地位,于是遣使访明,希望得明朝皇帝的册封。

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明惠帝朱允炆遣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明惠宗朱允炆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在得知朱棣已经成为明朝新的皇帝后,李芳远立即派遣使臣前往明朝朝贡。同年四月,李芳远再次派遣臣子李贵龄入贡。

自此之后,明朝与朝鲜关系开始变淡极为密切,且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由于朝鲜与明朝一直比较亲近,不仅经常入朝朝贡,且对明朝的各种要求都是尽量满足,而明朝也多次在朝鲜需要帮助的时候派兵予以支援。


香茗史馆


在古代,中国疆域辽阔、国力鼎盛,有着许许多多的藩属国,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定期向中国皇帝朝贡贡品,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藩属国心生二志,跳脚闹独立。但有这么一个藩属小国却始终对中国不离不弃,即使在中国国力式微、内忧外患的时候,依然愿意成为中国领土,这个藩属小国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琉球王国。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为一群岛,也就是今天的“琉球群岛”。自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起,琉球王国就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每年都准时向中国朝廷进攻,这种关系延续了长达5个世纪之久。

直到明朝灭亡,满清政权建立清朝,1654年琉球王派遣使臣到清朝请求册封,琉球成为清朝的藩属。到了清朝晚期,清朝国力衰弱,而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变得强盛起来。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政府开始不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胁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属关系,但每次都遭到严词拒绝,琉球王在回复日本的信中,说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与此同时琉球请中国出兵“尽逐日兵出境”,但当时清朝的掌舵人——慈禧却认为琉球不过是区区化外小国,大清朝如今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根本没必要也没能力派兵援助,就这样对中国始终忠心耿耿的小琉球王国由于国小势微、没有外援,被日本灭绝!


影视大集锦


明末年号,朝鲜一直在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