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期刊的影響因子不高卻是一區的?

執而不惑


搞科研的人,如果能在NSC這類雜誌上發表幾篇論文,走到哪都很神氣,申請基金、職位、出訪、報獎啥的也都有底氣。以至於許多時候,有了一個想法,做到一半的時候覺得可能發不了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就放棄了,半途而廢。可是,很多時候,大家(包括我們自己、審稿人和老闆們)真的明白我們所做的研究到底有多大價值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加拿大59歲的物理學家、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憑著33年前的一篇不怎麼顯眼的論文獲得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了物理獎歷史上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


唐娜的那篇獲獎論文,是她和導師Gerard Mourou教授合作的,她是第二作者,發表在《光學通信》雜誌上。這個雜誌的影響因子在2017年只有1.887,國內的博士研究生為了畢業很可能也不願意把論文發表在這樣的雜誌上,在學術刊物中根本不入流,唯一的好處就是發表快。


當時,Mourou教授有個很聰明的學生兼科研助理叫史蒂芬·威廉姆斯,有一天突發奇想地向教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光纖和放大器換個順序會有什麼結果呢?但問完後,他就回家了。晚上,教授覺得似乎有意思,就給威廉姆斯打電話,希望他做個實驗看看。電話是威廉姆斯的妻子接的,不過,已經回家的他已經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興趣了。教授便把電話打到實驗室,讓還在實驗室裡讀書的女博士生唐娜去做一下這個實驗。實驗很簡單,唐娜很快就做完了,當時連Mourou教授也沒意識到這個結果有多重要,就讓唐娜把實驗結果寫成了一篇僅有3頁的小論文,投在《光學通信》雜誌上。然而,當時誰也沒想到,正是這篇不起眼的文章,開啟了被後人稱之為“啁啾脈衝放大”的新型激光技術,為人類超強超快激光脈衝技術鋪平了道路,並在工業、醫療、激光核聚變等領域帶來了廣泛應用。而且,也正是這麼一篇小論文,為師生二人33年後贏得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人說唐娜副教授只是撞上了大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她曾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美國光學學會的會士,2013年還擔任美國光學學會主席,不是大牛,能有這些頭銜嗎?


很多時候我們研究一個科學問題,其實並不一定完全清楚這個研究有多大意義的,許多研究結果,往往要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人們才能真正明白它們的價值。


對於做研究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也許便是把你想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善始善終地做完,解決掉,然後把它們寫成完整的論文(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科研積累),發表出去才是硬道理!

影響因子,就像網紅,其實並不重要!


三觀糾正器


不同的學科領域確實差異很大。

先談談JCR分區的標準

JCR的全程是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證報告。主要有2種統計來源:一是Thomson Reuters(湯森路透)公司制定的分區,一是中科院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這兩個分區方法都基於SCI期刊論文的影響因子。


第一,Thomson Reuters的分區是按照學科進行的,就是把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第二,中科院做的分區,更為細緻。劃分為醫學、地學、工程技術、地學天文、管理科學、化學、環境科學、農林科學、生物、數學、物理、醫學等學科門類。根據從科學網上整理的資料,中科院分區的方法: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二區刊:前6% ~ 20%,三區刊:前21% ~ 50%,四區刊:後51%~100%。假如影響因子在某學科領域中排名為TOP 5%之內,中科院分區為第1區的可能性很大。


優先投影響因子高的還是1區top的?

這個和研究領域有密切關聯。有些領域雖然影響因子不高,但確實領域1區top期刊。在化學、材料等領域,1區top期刊的影響因子自然也低不了。因此,如何選擇,自然很明瞭,就是在工作質量較高的前提下,儘量嘗試領域內最好的期刊。


碩博天地


176個小類,每個類的雜誌總數不一樣,所以即便有的分值低,但是輩分高。如同小微企業的部門經理才拿5000月薪,而百強的卻拿幾十萬。都叫部門經理,機構容量不一樣。腫瘤四區有四分的,因為腫瘤雜誌多啊,急診四分都要一區了,因為急診雜誌少啊。


斯普林格


不同學科,影響因子的高低跟期刊分區之間沒有特別的關係,有的專業也許2分的都是都是一區,有的專業六分的可能也不是一區,這就是學科差異!換句話說就是不同學科之間,影響因子沒有可比性!一般來說,所在學科的前5%為一區期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