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願意過江東的原因是什麼?

法號清塵


其實項羽本人對這個問題也很納悶,我西楚霸王又不是江東人,為啥後人總要問我為什麼不去江東呢?



許多人總認為項羽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因為他當年隨叔叔項梁創業,就是靠八千江東子弟才打拼出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的認為項羽只要能回江東,霸業復興指日可待。但問題是,項羽他到底是不願回江東,還是壓根就回不去了呢?

項羽和江東,首先要搞清楚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江東是哪裡?

籠統的說,就是現在蘇南、浙北一帶。

第二、項羽是哪裡人?

項羽的老家在江蘇宿遷,用現在的話說,他是蘇北人。另外,劉邦是徐州豐縣人,後來在沛縣當亭長;韓信是淮陰人,後來投身於項羽的軍中。因此,秦末漢初最有實力的三個人,用現在的話說,他們都是江蘇人,並且還都是蘇北老鄉。

如果再加上項羽旗下大將龍且、鍾離眜(都是連雲港人)。劉邦陣營的大將蕭何、曹參以及樊噲、周勃等(都是徐州豐沛人)。當年

所謂的楚漢戰爭,其實就是一群蘇北老鄉的爭霸戰爭。壓根沒有江東人什麼事。



第三、項羽和江東有什麼關係?

項羽和江東真的沒有很深的感情。我們現在之所以說項羽去江東還有翻盤的希望,無非是項羽當年隨叔叔項梁在江東待過幾年,後來項梁當年殺會稽太守起兵,他的班底中有一些江東人而已。但是項羽混牛氣後,西楚的核心區域卻是設在徐州的,旗下大將也多是徐淮人。龍且、鍾離眛就不說了。另外的幾個骨幹,范增是安徽巢湖人,英布是安徽六安人,陳嬰、呂臣也都是安徽人。

事實上,成就項羽霸業的江東人,在項羽陣營中根本就不受重用。

江東人不受重用也就罷了,江東這個地區項羽也根本不重視。他在分封諸侯後,江東被封給了他。但是項羽派去坐鎮江南的大司馬周殷的治所不在江南,而是設在江北的九江郡,壓根就不過長江。西楚霸王這樣對待江東,當地人能支持他就是活見鬼了!

項羽死後,事實也證明了,對他最忠誠,抵抗劉邦最頑強的地方,是他的老家。劉邦擊敗項羽後,第一反應不是渡江,是馬上返回淮北與周勃會合攻擊泗水、東海二郡下的各縣,消滅項羽殘餘的頑固勢力。而平定江東劉邦只派了灌嬰一支部隊。漢軍主力卻幾乎留在淮北。後來灌嬰平定了江東,立刻北返增援劉邦。因為江東輕輕鬆鬆搞定了,而淮北始終不投降。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第四、江東究竟有多少助項羽翻盤的資本?

按照《史記》的說法,項王兵敗後,逃到了烏江鎮,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當時的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項羽,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也有好幾十萬,足夠您稱王啦。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分封天下,給他自己分了九個郡,退至烏江時,七個郡都已經丟了,僅存吳郡和會稽兩郡之地而已。並且吳郡還是從會稽郡中分劃出來的,所以實際上,江東也就是一郡之地。全天下都是劉邦的盟友了,靠這一郡之地,區區幾十萬人,就能翻盤?

並且自古以來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項羽他把淮南丟了,導致劉邦大軍直撲江北。他自刎的地點,如果史料記載是正確的話,是現在南京和馬鞍山交接的和縣烏江鎮。

這個地方靠著長江,除了一條長江天險之外,無險可守。只靠一條長江,根本不可能擋住劉邦、韓信、彭越的進攻。不要說項羽在長江一線並沒有佈防了,就算有佈防,如果陣容不夠強大,劉邦的大軍也會很快越過長江繼續追殺。如果長江不保,項羽在江東又能過幾天安穩日子


因此總結以上四點可以發現,項羽不願意渡江的原因,是因為江東已經不足以幫助他恢復霸業了,到了江東也只是苟延殘喘,最終仍然會失敗。或許他的性格和宿命論也是不願渡江的原因之一,但項羽就算再傻,也不至於傻到有機會翻盤,卻不願意翻盤

當然了,可能有人要說,當年項羽靠江東八千子弟成就的霸業。這一次他渡過烏江,憑什麼就不能靠江東再成就一番霸業?

對此我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也。

在在秦末那種背景下,以幾千人起家,而迅速成為擁兵十幾萬、幾十萬的大佬,那是多的數也數也不來。最典型的例子是陳勝和吳廣,兩人振臂一呼,區區九百人,很快就拉起幾萬軍隊,然後天下諸侯紛紛響應,拉開了秦帝國磚崩瓦解的序幕。

後來一個叫周文的人拿著陳勝給的將印,率軍一路向西。他一個無名小將,居然一路上聚集了幾十萬大軍,並且還一鼓作氣攻入函谷,打到了秦都咸陽城附近。後來只是因為碰到了章邯才被打敗。

從這層意義上,項羽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其實也沒什麼非常神奇的地方。在當時那個大背景下,只要膽子大,許多比項羽起點要低很多的人,也都取得過類似他的成就。所以項羽當年靠八千人打出霸業,除了他自己有本事外。歸根到底,還是時勢造英雄!

但是在楚漢戰爭時,這種時勢已經沒有了!


首先,像秦末那樣只靠幾百人就能聚集幾萬人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後來英布起兵反劉邦,根本沒掀起什麼浪花。

其次,項羽分封的地盤是最大的。坐擁九郡之地、擁兵數十萬。然而經過四年大戰,他身邊的小弟卻是越來越少。甚至而言,項羽從垓下突圍時,身後還跟著八百人,問題是走著走著就剩下了28個人。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項羽耿直,中了劉邦那個奸詐小人的詭計?不要搞笑了!這說明項羽經過四年戰爭,已經不得人心了,甚至已經是不得楚軍的軍心了!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就算跑到江東,江東父老又會怎樣看項羽?

人的成功,自然與他的能力分不開。但是更多的是時也、勢也。如果陳勝、吳廣沒有趕上秦末的大變局,而是生活在戰國時代,以他們的地位,肯定不會有機會振臂一呼,能讓千萬人響應。因為在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中,類似的事從來也沒有發生過。



同樣的例子也適用於劉邦和項羽。他們正好趕上了秦末的大變局,所以扶搖而上,成為時代最風雲的人物。如果沒有秦末那種大變局,劉邦估計會終老於沛縣,一生只是個亭長。項羽本事稍大一些,但他的成就也是順著秦末亂世的那把梯子往往上爬而已。當這種大勢不復存在了,項羽也就再也沒有任何的翻盤機會了。

我們總相信,英雄可以超越時勢。其實,大多數的英雄都只是時代的產物。


Mer86


項羽在經歷十面埋伏戰敗後,逃至烏江,後面追兵甚緊,後面大江攔路,同時內心遭受失敗帶來的重大心理打擊和創傷,年輕勇猛無敵的項羽,當面一路擊敗秦末軍隊,秦軍聽聞項羽大軍一到便膽戰心驚,各起義諸侯王也紛紛懼怕示弱,一路順風順水的他何等的驕傲。何等的威風,滅秦後分封諸侯,將劉邦分至苦寒的蜀地,以為其再也無力返回。誰曾想,好不起眼的劉邦居然能給她突然來個十面埋伏,以泰山壓頂之勢打敗霸王,霸王心裡落差有多大,難以想象,以他自傲、自信、自視無敵的豪爽性格,如何能忍受這等戰敗的屈辱,因此他不願過江東。

項羽帶著28個人到烏江時,烏江亭長說:“我知項王今要路此,特泛舟在此等候,項王只要過了此江即是江東,可再稱王。”然而項羽卻說:“當年江東8000子弟隨我征戰,今無一人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我,尊我史為王,我又有何面目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言,我也有愧於心啊!”後來,將千里馬送與亭長告別。






浩中一內


首先說項羽一路東歸,他有沒有突出重圍逃生的意願?肯定是有的,但為何最後可以渡烏江他卻不走了呢?這其中有幾點原因,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但是項羽是何許人也?天下無敵之人,韓信還是不放心,派人在江邊一顆樹上用糖蜜在樹上寫下項羽死於此處,因為樹上有螞蟻,螞蟻喜歡吃甜食,所以排成蜜糖的字樣,項羽看到此處後,他以為是天意,他不知道這是韓信安排的。,所以他就想,這是上天的安排呀!不是我打仗不行。不過最後一仗確實項羽打的很出色,28人乾死灌嬰幾千騎兵,斬殺幾個大將,項羽還活生生嚇死一個人。第二項羽為了天下蒼生著想,如果他渡過烏江還會與劉邦開戰,受苦的是老百姓。第三他回家鄉只有一人,昔日8千江東子弟,未嘗敗北,多麼風光,今天他們都未能再次回來,項羽覺得愧對他們的父母。第四虞姬死了,誰能體會他那種心情,背痛無比,生不能在一起,只能黃泉路上在一起了!第五,四面楚歌讓項羽誤以為其它幾個城池都被攻破了,即使回去也沒有多少兵馬,當年年輕的江東子弟都跟著項羽出來了!所以他自吻於烏江


用戶99717654141


這個問題我分2方面來答。第一個方面,是項羽是否能夠到達烏江邊上。因為《史記》中雖然對這一段有著生動的描寫,但同時在司馬遷最後的評價中也出現了身死東城的語句。而且,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項羽很有可能是在東城戰死,根本沒有過烏江的機會。

第二個方面,項羽真的擁有撤往江東的機會。那麼,他也是不可能過江東的。如果,你認為死亡是最可怕的事,那麼為了求生你當然可以選擇在江東苟活。但項羽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作為一名戰士的榮譽是最重要的,因此,他選擇了赴死,而非逃生。

其次,就像項羽說的,8000子弟兵僅僅剩下他一人,他是沒有臉回去的。這就像一些大學生陷入校園貸,寧可自殺也不告訴父母是一樣的。


亭軒歷史故事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公元前202年,年僅三十歲的項羽自刎於烏江邊,一代霸王就此落幕,此前下屬勸他乘船過江,更有烏江亭長對他說道: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是具備客觀條件度過烏江的,但他自己選擇了放棄。

項羽為什麼不願意渡江,史記中也做了說明: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從紙面可以看出,項羽自認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不願意過江。

那麼項羽如果如烏江亭長所言,渡過烏江,是否有機會捲土重來,再與劉邦一爭高下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江東之地,主要指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嘉興等地,放在今天,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人口總量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區域,但在當時卻是個邊緣地帶,人口有限,地域狹小,要知道九里山之戰,劉邦匯合彭越英布韓信,號稱有百萬之眾,三面合圍項羽,即使項羽逃回江東,江東的人力物力也不是劉邦大軍的對手。

再者,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麾下大將死亡殆盡,龍且戰死,英布叛逃,范增病死,薛公戰死。。。縱然能收攬部分兵馬,但有兵無將,也難以抗衡劉邦。

第三,項羽失道寡助。與劉邦識人用人、收天下英雄為己用不同,項羽可謂人人棄之,韓信、陳平、英布都是從他賬下叛逃去了劉邦那裡,即便是他的本家項伯、項襄也都與劉邦暗通曲款,究其原因還是項羽自身管理出了問題,即便給他再來一次機會,也難以逆轉乾坤。

失敗後的項羽對自身的出境是有清醒認識的,加之他年少成名,自尊心極強,與其拖泥帶水苟且偷生,不如轟轟烈烈一死了之,如此這般,自殺就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能不說,最懂男人的還是女人!



日慕鄉關


我們對項羽的印象是怎樣的?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種英雄氣概是項羽給我們後人的印象,這個真的應該要多謝謝南宋詞人李清照的《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然項羽真的會少很多粉絲,甚至被很多人看不起。

至於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有這麼幾種說法。

最普遍的說法是項羽帶領著江東子弟兵出來打天下,最後兵敗而歸,無顏面面對江東父老。這很有英雄氣魄,慷慨激昂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還有一些浪漫奇葩的人士是這麼說的,他們覺得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是因為項羽心懷天下,最大心願亡秦復楚,不願意再發兵使天下大亂。

現在他心愛的虞姬死了,傷心欲絕,覺得獨活沒意思厭倦了戰爭,所以要自殺。之前之所以帶著八千子弟兵突然僅僅是為了證明給虞姬看,他有能力突圍,虞姬不應該自殺。


個人覺得杜牧的這首《題烏江亭》體現的項羽比李清照的《烏江》更真實。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裡認為項羽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烏江自刎的決定做出了惋惜和失望。

西楚霸王是好戰殘暴的,從他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就可以看得出來,項羽一點也沒有什麼心懷天下,更沒有像李清照的《烏江》裡表示的那樣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項羽只是一個接受不了失敗,萬念俱灰,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與決心的人。

個人覺得他之所以不肯過江東,自刎有著兩個原因。

第一他的性格問題

因為項羽本身就是一個富二代沒有經歷過失敗,而且他的性格心高氣傲,殘暴好戰,自視甚高,在他的內心是容不得自己失敗的,是一個很極端的人。

第二,沒機會東山再起了。

還有就是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回去了江東又能怎樣?能短時間的募兵成軍、集草成糧來對付劉邦嘛?根本不可能。再者就算他能短時間的做成,劉邦會給他機會嘛?不用想都知道,劉邦一定會乘勝追擊,根本不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



大唐都護


先說說秦楚的關係。秦朝末年,暴秦無道,民不聊生。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於是紛紛加入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一天,范增去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裡也說“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說,即使就剩下三戶氏族了,也要反抗暴秦到底。這充分說明了楚國反抗秦國的決心。正愁反抗暴秦沒有出師理由呢?此時,項梁順勢而為揭竿而起,豎起了反抗暴秦的大旗。項羽,這個時候跟隨叔父項梁加入了反秦的大部隊。

在反秦的鬥爭中,項梁戰死。項羽就接過了叔父的旗幟,帶領叔父項梁的隊伍,繼續討伐無道。項羽,自幼習武,少有大志,熟讀兵書,通曉兵法,力大無窮。叔父死後,新仇舊恨,更加堅定了項羽反抗暴秦的決心,磨練項羽了堅強的意志。經過短暫的修整,項羽帶領江東8000子弟兵出發了,過長江的時候,他命令士兵把船鑿沉,並且發誓說,不破暴秦終不還,號令全軍,以示決心。後經過鉅鹿之戰,大破章邯率領的秦軍,奠定了亡秦的基礎。

後與劉邦約定,先攻咸陽者為王。秦滅,項羽進咸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都漢中。楚、漢以鴻溝為界,這就是楚河漢界。此後,項羽和劉邦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項羽兵敗,感覺愧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

有詩為證“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以這麼說,項羽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霸王別姬,令人肝腸欲斷。蒲松齡說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說的就是項羽這段!



越桔王孫


項羽不肯歸江東的原因,筆者認為可歸納為以下原因:

1.性格所致。項羽歷史記載,幾乎是個孤兒,為了生的慾望,從小不喜歡讀書,領兵打仗多靠義氣,少謀略,義字當頭,必為義死。

2.與讀書人相左。項羽進咸陽,一把火燒出了霸氣,也燒出了暴虐之氣,更甚的是燒掉很多書籍,這種反動,至少證明,不受讀書人歡迎。

3.在關鍵時機很難正確決策,鴻門宴以及後來對韓信的連橫失敗,註定其戰略失敗。

4.項羽遇到挫折是武將盡失,失去了一路成功的基礎。

總之,崇義氣而不變通,排斥讀書的文人,戰略能力差,武將盡失,而遇到秦亡之後,新霸主和他的人心向背中,明顯不佔優勢,想想江東,還是在烏江和兄弟們相聚吧!


韓旦之搞笑頻道


生當做人傑 ,

死亦為鬼雄 。

至今思項羽 ,

不肯過江東 。

這是藉助名家的很好答案了。



徐克文0


江東其實也稱之為江左,說白點,就是江南那片,秦漢那裡人口不多,也不發達,不如中原。

項羽在司馬遷的筆下,頗有蓋世無敵的意思,司馬遷還為他寫了一首《垓下歌》。

至於為何不去江東

一是為英雄結尾,顯示項羽英雄到底的一面,這個結局一出,很多人都對劉邦白撿江山感到有些瞧不起,達到司馬遷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是,即便司馬遷確實沒有任何私心,本著客觀態度寫史,項羽不過江東也好理解,因為中原沒有了,要一個人口少,也不繁榮的江東,項羽也自知難以翻盤,還不如血性些,不關項羽的性格,自刎本就是無路可走才做出的舉動,因為他不想被劉邦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