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秋天的红叶882


在我国,五代十国是个混乱的历史时期。五代时期有很多英主,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其中一个。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而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前,任命其为禁军一把手,他实际掌握后周军事大权。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面对当时的纷乱局面,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里,南方数个政权并立,统一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呢?早在后周世宗时期,就有大臣提出了统一的策略。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而宋太祖建国后,大臣赵普建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主要是统一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以后的事情。


那么宋初的形势,统一为何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呢?

实际上,“先南后北”这个战略,即使在宋太祖那里,实际上也从没有被明确确立过。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宋太祖,都是无论南北,有机会就打一打。宋朝在消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的过程中,先后三次出兵北汉。

而五代之初,契丹就已经作为一个强力割据政权参与逐鹿中原了;吞并幽燕之后,更是成长为足以覆灭任何一个中原政权的庞然大物;而到了后周初年,甚至还拥有了北汉这样的附庸割据政权。后周直到灭亡前,面对契丹的附庸尚且不能战而胜之,以小博大地去挑战契丹本部,无疑是取死之道。



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并不是一个像汉朝的匈奴那样的简单的游牧民族,不是一群骑马放牧打猎的野蛮人统治的部落式王朝。辽国是一个版图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强大的帝国,而且在那个时代也是相当先进的帝国。政治上,有一套严密高效的政治制度,无论是一国两制也好还是四时捺钵也好,在那个时代都有一定的优越性;文化上,整个国家的文化兼容并包,农耕、渔猎和游牧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经济上,辽国对于商业的重视不亚于两宋,而且辽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商业发展;军事上,辽国的军队不只是简单的高速骑兵,而是一支建设完备的成熟武装力量。

宋太祖在位时三伐北汉,第一次在契丹来援后退兵;第二次在石岭关打援成功、斩首千级,并随后在河北方向挡住了契丹的报复战;直到第三次才稍有胜算,摆出了全面进攻的态势。可以看到,是一个逐步试探契丹、并不断加大对抗烈度的过程。


宋军在逐步攻取并消化南方诸国势力的过程中,才开始有了可以与契丹正面叫板的底气。其后宋辽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证明,即使在宋初步统一之后,双方在军事对抗上仍然难分伯仲。

总而言之:“先南后北”的战略可以以邻为壑,将北汉作为缓冲区; 南方富庶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便于进攻;攻取南方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北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先北后南”的战略可以直接接壤云州,可以实施两线出击,同时进攻燕云;此时辽朝正值辽穆宗在位,朝政昏聩,是北宋集中兵力收复燕云地区的大好时机;收复燕云地区之后,北宋将拥有一处坚固的屏障来防止辽国铁骑南下。


但是“先北后南”的坏处是北汉接壤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党项,攻取之后将全面和二者接壤,可能导致与两个政权进一步正面交锋。进攻北汉一时将无力攻取南方,而辽国对北汉的支援也将影响进军燕云十六州。综合考虑之下,最终决定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这也是由于赵普的建议和赵匡胤的务实性格决定的,也是不得不为。


源稚生


从对皇帝决策的要求看,柴荣(当时应该叫郭荣)是正确的,是一流皇帝的决策,而赵匡胤的决策就是二流皇帝的水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皇帝位,北汉刘崇亲率三万人马,又借了契丹一万骑兵,共四万人马进攻后周。柴荣得报,准备亲自统帅军队予以迎击。满朝文武尤其是文官们坚决反对出征,尤其反对柴荣亲自出征。柴荣说,李世民能够名垂青史,就是每次都亲临战阵。结果,历史上最著名的滑头冯道竟然顶撞说,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唐太宗?柴荣讲,我们的兵力强,可以像大山压鸟蛋嘁哩喀喳击败北汉。冯道又挖苦说,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大山?因为,此时的冯道百分之百认为,柴荣出征,必败无疑。加之柴荣此前在郭威宫中生活,郭威给安排的是管理家务,或做些不与军旅想干的事儿,他认为柴荣没有什么能力。所以,破天荒地与柴荣唱对手戏。但柴荣态度坚决,摈除一切异议,坚持带兵出击。在高平和北汉军相遇,双方接仗时,柴荣的后军还没有到达,大家就有些担心,但柴荣志气高扬,亲自率领中军精锐临阵,左手边赵匡胤,右手边张永德。然而,柴荣东边的右路军与北汉军稍有接触,骑兵就逃跑了,留下步兵便投降了北汉。柴荣居高一看,很是愤怒,冒着飞石箭雨亲自向前冲,赵匡胤、张永德热血喷张,两人如老虎出笼,各率两千人马,直前不顾,赵匡胤一骑马冲在最前,遇马马倒、遇人人亡。不要说北汉兵,就是契丹兵,看到如此的杀法,心中大怯,节节后退,正在这时,柴荣的后军人马赶到,立即投入战场,北汉、契丹联军全线大败,刘崇昼夜逃跑,一直逃到晋阳才定下神来。此一仗,奠定了柴荣在后周的皇帝地位,满朝文武由对柴荣的信服转为佩服。柴荣的大计,先解决北汉,其实也就是契丹问题,再回过头来解决南方的小朝廷。丞相王溥认为先解决南方问题,占有了江南财赋,国力上升,再解决北方问题。那时赵匡胤唯柴荣马首是瞻,还没有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机会。柴荣否决王溥的意见,认为不解决北方问题,南方问题解决了也意义不大,柴荣更相信军队的实力作用。可惜,天不假年,柴荣英年早逝。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利用北汉威胁搞了陈桥兵变,而战略上却采用的是王溥的主意,先南方,后北方。可惜他也是天不假年,去世偏早,继位的赵匡义,其胆略气魄,不及其兄,遑论与柴荣相比。北方问题便成为威胁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直至三百多年后,让蒙古人一统中原。


二曲人


首先,两位君主都是历史上的明君,可以说这是两个很有魅力的人。但是我反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这是历史上最应该仔细甄别的地方,究竟为什么这么说,那么就让我来帮大家好好分析以下的局面。

后周世宗柴荣,是皇帝里的拼命三郎,为批改奏折通宵达旦,时常为了制定国策昼夜不休,在他执政期间,后周可谓兵强马壮,已有席卷江河之势。但最后在攻打契丹的途中病倒,白白的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让万千史学人士大呼叹息。

关于柴荣几次打幽州,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当时的地图,在后周与契丹控制的那片土地边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存在着,与他们接壤的北汉,看似病怏怏,但也不是任人宰割,背靠契丹这棵大树,在五代末期始终屹立不倒,这是一个让柴荣彻夜难安的敌人,作为与北汉交手过无数次的后周,甜头是吃到过,但苦头也没少吃,北汉与契丹的关系倒是如胶似漆,每次柴荣去攻击一方,另一方肯定会去帮忙,多次战役,后周并没有得到多少地盘,倒是威逼利诱南唐,得到不少油水,以全局战略来看,先南后北是理智的,后周也是这么做的,是以,我得到的结论是:柴荣和后周的国策并不是先灭北方的北汉和契丹,而是和赵匡胤一个思路,先南后北。原因是什么?我来告诉你正确答案。

后周的地理位置与北汉和契丹接壤,多年的征战互相十分了解,论实力来说,后周占领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经过五代时期各个王朝的积累,兵强马壮,并不是契丹和北汉联手就可以轻易撼动的,而柴荣的岳丈符彦卿这个大神,曾经将契丹皇帝打得丢盔弃甲,有这尊大神镇守北方,契丹北汉联手也只是骚扰边境,打打秋风罢了。而南方则不然,南唐的李家可是有钱人,国力与财富比后周只强不差,只因李老爷子老迈昏沉,无进取之心,屡屡让后周占了便宜,但如果南唐的新君不像李煜般荒唐,恰恰有个明君出现,加上南唐富裕的人口资源,划江而治的南唐,绝对会是后周的最大敌人。所以先南后北并不是赵匡胤的想法,他只是照着柴荣的思路继续而已。

百姓口中窃取后周的赵匡胤,也的确是按这个思路去走的,在南唐和后蜀最虚弱的时候发起了灭国行动,败天所赐,南方统一战争全部胜利了,当他腾出手来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壮年殴了,就那么不明不白的挂了,只能让弟弟赵光义来完成他的遗愿了,可惜赵光义灭了北汉后,在兵分三路大军去灭辽国的时候,在高梁河战役中,臀部中箭险些丧命,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逃跑时丢掉的武器兵甲,让辽国契丹人真正的武装到牙齿,至此有了和宋叫板的资格。

我是通辽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想把更好的历史故事写给大家看,真心希望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关注我。





大通辽人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个问题有点问题,先南后北是周世宗和王朴定下的国策,赵匡胤和赵普只是继承了周世宗的遗志。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先南后北这个策略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后周,或者北宋先统一南方富庶之地,磨去了统一之坚定决心。先易后难,使军队战斗力降低。

但是守仁君认为,先南后北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后周和北宋各有各的苦衷。

五代十国,王朝更迭迅速,中原王朝虽然是名义上的正统,但是从后梁到后周四十余年,中原几乎年年大战,百姓穷苦,府库空虚,而且境内藩镇林立。周世宗继位时后周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

那个时候如果先北后南,极大可能会被契丹反噬。具体例子就摆在那里,周世宗继位之初,北汉趁后周新君初立,国基不稳,联合契丹南下攻打后周。

高平之战,要不是赵匡胤和张永德超常发挥,扭转战局,后周的结局很难说。


高平之战打完,周世宗回朝之后立即整顿内整。经过了整顿禁军,灭佛聚财之后。后周又马不停蹄攻打南唐。周世宗三征南唐,南唐国主李璟割地求和。后周的领土从淮河以北扩展到常江以北,后周补充了大量的人口,财富。这才有了统一之势。

后周国力大大增强,周世宗调转马头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在收复三州三关后周世宗病逝。

后来大家也知道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过程非常和平,未打一仗,未扰一民,仅仅是清理了几个政敌。后周的国力基本保存下来。


但是赵匡胤毕竟是篡位,朝廷内外,各个藩镇不服他的人大有人在,典型代表就是北面的李筠,南面的李重进。北宋建立之初其实是比较凶险的,好在赵匡胤机智避免了李筠和李重进的联合,将他们各个击破。

随后赵匡胤求稳起见,继续先南后北,但是未等赵匡胤大举北伐,就莫名暴毙。两代雄主皆遭天妒,实在可惜。赵匡胤继承人们和赵匡胤比,就差得远了。


守仁看剧


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是因为柴荣在位几年,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国内稳定、经济发展、军力强大,具备与契丹进行一战的综合国力条件,而且柴荣本人军事才能高超,有战胜契丹的把握。打败契丹之后,守住边关隘口、迁民外附、发展生产、巩固边防,自然形成有效防御契丹的力量,这时候再挥师南下,趁着战胜契丹的余威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扫平南方,轻而易举。这是当时的国家实力条件和客观形势决定的。而赵匡胤要先南后北,也是考虑到当时的国家实力和客观条件。一则,新旧政权交接之际,本身内部不稳,如果与契丹交战,战败或形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都不利于自身政权的稳固和建设,而发兵南下,先扫平南方,则有必胜的把握和优势,在平南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和实力,然后再与契丹一决雌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只是天不假年,平定南方后没多久,赵匡胤就去世了。柴荣和赵匡胤作为五代宋初不世出的2位颇有才干的帝王,都是天不假年,不然,任何一人都可以完成中国统一并有效打败契丹。只是“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时代不许两位英杰并立”,才有了柴荣欲战契丹而早亡、赵匡胤平南后欲再战契丹而先逝。


史文弓之父


从中国历史上经验来看,大多数政权,如果一开始,就是由北往南发展的,都能统一全国,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而如果是从南而北的,大多数都会功败垂成,这个是历史定律,除了明朝的朱元璋。

从这个历史规律来看,赵匡胤尽管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政治、军事高手,但是从整体的政治、军事能力来看,周世宗柴荣选择先北后南,是更有战略眼光的。

南方一直就不是问题,后周过于强大,南唐、南平这些诸侯国,国力衰弱,国主并无大才,就算不去打他,他也只能自保,何况南方还有四五个割据政权,互相掐的厉害。

但是北方就不一样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大患。更何况契丹人已经实现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几十年,不仅霸占着幽云十六州北方的门户,还有个干儿子北汉做前锋。

如果选择先难后易,解决了北方的问题,就可以将国门恢复到长城以北,就可以额关起门来,轻松统一全国,然后再举全国之力,深入漠北,重现当年汉武大帝的荣耀了。

此时契丹在幽云十六州经营的时间,不过一二十年,根基不深,攻下比较容易。而周世宗柴荣经过一番国内的军政改革后,国力军力强盛,此时举全国之力,消灭北汉统一山西,再夺回幽云十六州,不是难事。而他亲征开始,战场捷报频传,收回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无奈突然患病,大业未成身先死了。


收回幽云十六州,合并山西,后周就拥有了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关中地区,这些地域范围,可是霸业最好的跳板。

赵匡胤也很有才华,政治军事能力都非常优秀,但是他选择了一条先南后北,也就是先易后难的路子。这个路子,看似容易成功,其实等于葬送了后周一统全国的大好前程。


因为一旦政治军事中心向南发展,就没办法和北方的骑兵军团相抗衡了。就像跆拳道练拳,如果一开始就和高手过招,那么成长的更快,如果一开始就和弱者过招,只会拉低自己的水平。

每个王朝从一诞生开始,就逃避不了时间递减衰退率。时间越往后推,一代不如一代,过了几十年,就会走下坡破路了。

假如赵匡胤能或者统一南方,然后再回兵北上,或许有可能打败契丹。但是偏偏他在刚灭完南方的诸侯国,就死了。接下来的太宗赵光义,打仗就是一个草包,北伐了好几次,都是失败而回,有一次还屁股中间受了伤,从此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亲征幽云十六州了。

后面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宋的军事战斗力,很快就走下坡路了。

大宋一代,一直缺乏神一样的军事高人,这都是宋太祖赵匡胤埋下的种子。

~~三生有画,画中有话,欢迎关注哦~~


三生有画


题主的题目给人一个误导,或者说大家都有一个误会:

柴荣采取先北后南策略,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策略

但事实上,无论是柴荣,还是赵匡胤,采取的都是先南后北的策略。柴荣从来没有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在误传。


先南后北策略提出者

提出先南后北策略的人,是北周柴荣重视的后周大臣:王朴。所谓的先南后北策略,就是在王朴给柴荣上书的《平边策》中。现在贴出全文,让大家真正去理解为什么要先南后北:

“唐(后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后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当失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僣。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吴国,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必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其力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此岁夏秋,便可于沿边贮纳。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望陛下宽之。”

王朴认为南唐(吴)的江北之地非常关键。有了江北之地,就可以建立水师。有了水师,南可以进攻钱塘、闽粤、南汉等地,西沿着长江攻打荆南、巴蜀。只有北汉所占据的并州,才是必须死战夺取的地方,其他政权不足为患。

柴荣对王朴很是重用:因为《平边策》,柴荣任命王朴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在柴荣南征南唐时,先后任东京副留守和东京留守。在听到王朴突然死去的消息时:

“世宗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

柴荣、赵匡胤都采用先南后北 从未有先北后南的行动

现在来对比下柴荣和赵匡胤的战争顺序

柴荣:

1、954年即位元年的高平之战是防御北汉刘崇的进攻;

2、955年柴荣攻打后蜀

2、956年及之后柴荣三次攻打南唐;

3、959年柴荣攻打契丹,意图攻取燕州;

先攻打后蜀,后攻打南唐,最后攻打契丹。柴荣用事实证明了他也是采用先南后北策略。


赵匡胤:

1、960年,赵匡胤篡位,后周的李筠和李重进先后反叛,后被平定;

2、963年,赵匡胤灭荆南、湖南两个政权;

3、965年,赵匡胤灭后蜀;

4、968年,赵匡胤两次攻打北汉失败;

5、971年,赵匡胤灭南汉;

6、976年,赵匡胤灭南唐。


史料对柴荣、赵匡胤先南后北策略的记录:

柴荣:

《宋史·陶蒨传》:

“乃命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其略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蒨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欣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赵匡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太祖开宝元年》:

“已而开封尹光义至,即普堂设重裀地坐,炽炭烧肉,普妻行酒,上以嫂呼之。普从容问曰:‘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上曰:‘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上曰:‘吾欲收太原。’普嘿然良久,曰:‘非臣所知也。’上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吾意正尔,姑试卿耳。’于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

综述

无论是从史料,还是历史事实,柴荣从来没有采取国先北后南的策略。柴荣和赵匡胤一样都是采取先南后北策略。

为什么我们会有柴荣先北后南策略的误会?原因就在于柴荣的平南定义和赵匡胤所有不同:柴荣的平南更多是在于征服各个政权,即打服;赵匡胤的平南是灭国,不存在打服就留你性命一说。

于是给人这样一样印象: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政权还在时,就率军北上攻打契丹,这不是先北后南吗?

柴荣和赵匡胤对于平南定义的不同,导致了出现了先平南还是先平北的争议。柴荣用征服而非灭国的方式来进行先南后北策略,节省出很多的时间,能够快速达到一统——虽然是形式上。赵匡胤用灭国而非征服的方式来进行先南后北策略,虽然达到了实质一统,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失去了一统的时机。

另外,还有就是在攻打北汉问题上。柴荣和赵匡胤也存在不同。柴荣由于在即位初就在高平之战击败北汉,因此他没有着急攻打北汉的需要,而是夺取燕州,从而夹击北汉。赵匡胤两次攻打北汉失败后,才攻打南汉和南唐,这就意味着在北汉不灭的情况下,即便赵匡胤能够打下燕州,也无力守住燕州——北汉和契丹的夹击,让防御燕州的宋军无能为力,只能失败而回。

最后结论:

1、柴荣和赵匡胤都是采取先南后北策略,只是柴荣用征服去平南而赵匡胤用灭国;

2、柴荣击败北汉而赵匡胤被北汉击败,决定了柴荣可以攻打燕州而赵匡胤不能。

3、大家也不只用指责赵匡胤的先南后北策略是造成宋朝无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原因了。契丹不是你想灭就能灭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认为周世宗柴荣的“先北后南”的战略和宋太祖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都是符合各自国情的。现代很多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周世宗柴荣北伐优先的策略是正确的,这个可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平定南方的战略不一定就是错的,我觉得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方向没有错。只是二人都去世的太早,柴荣是北伐中,而赵匡胤是刚准备北伐。所以,孰是孰非结果难料,只能靠史料进行分析了。下面分别分析一下二人的统一战略。

(周世宗柴荣)

一、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战略分析

在统一的问题上,周世宗柴荣并未完全遵循“先南后北”的战略,他在攻占南唐后便挥师北上直取契丹,誓在夺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次征仅42天,柴荣就占领燕南各州,然而在大军逼近幽州时,柴荣病倒,大军班师。作为一个改革的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从石敬塘手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屏障燕云十六州后,就变得相当强大。

后周世宗时期,契丹已经平静的发展了几十年,这样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政权,消灭它当然是越早越好。柴荣早已嗅到了这样的战机,在后周不断对北汉用兵,还多次在攻占北汉城池后,顺便要捎带上契丹一起揍,夺回了燕云多座城池。不得不说周世宗柴荣在这一战略的决策上是高瞻远瞩的。可惜,柴荣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

(宋太祖赵匡胤)

二、宋太祖赵匡胤“先南后北”战略分析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北有契丹,南有大理、藩镇割据各部。“先南后北”战略是在北伐后汉遇挫后制定的,当然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此搁浅。当时的北汉已摇摇欲坠,完全依靠契丹的支援勉强存活,契丹内部当时也是有矛盾的,国力也有所下降,其实这个时期是北伐的最好时期,但前提是燕云十六州的收复。

大宋开国,政权还不稳定,经济方面也不宽裕,如果死扛契丹,胜则大宋一劳永逸,败则可能大宋就此灭亡。宋太祖的“先南后北”战略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先消灭南方藩镇割据各部,等经济充实了,再进行北伐。在赵匡胤的治理下,北宋出现的盛世“建隆之治”,此时各方面条件都已满足北伐契丹,可惜的是宋太祖突然间的撒手人寰。所以,此战略本身是合理的,宋朝后来屡战屡败是有多种原因的,战略本身没有错。

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历史评价都很高。大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取得了大宋王朝的基业。二位皇帝的统一战略都没有大的问题。个人认为,如果柴荣没有抱病而死,历史将有另一个面貌。

(契丹王室)


野史也是史


柴荣选择由北向南,而赵匡胤选择由南向北,哪个的策略更好呢?这个疑问,其实核心点是采用这两种策略,能不能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像)

因为毕竟赵匡胤由南向北已经实现了“小统一”的目标,按照柴荣超强的战斗能力,如果他采用由南到北策略的话,赵匡胤的这种成功,他肯定也是能够达到的。当然了,前提条件是柴荣要保持健康。如果他不能保持健康,那么,不管是由北向南,还是由南向北,都得由赵匡胤来完成。而这个问题,也变成了如果延续柴荣的策略,采用由北向南打,赵匡胤能否成功的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赵匡胤如果采用由北向南的策略,成功性很小。也就是说,他这样做的话,不但不能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连“小统一”也未必能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赵匡胤的性格决定了他不适合打攻坚战。

赵匡胤的性格是非常求稳的,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他一般不会轻易做。事实上,赵匡胤并不是没有打过由北向南的战争。当他在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以后,虽然没有直接和契丹硬碰,去攻打燕云十六州,但是,他曾经率军攻打北汉。他是希望拿下北汉以后,再去攻打契丹。就在他的军队已经包围北汉都城晋阳的时候,听说契丹已经前来救援,赵匡胤立刻放弃了继续进攻,撤退回国。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求稳妥,绝不轻易进攻。

包括在南方的统一战争中,赵匡胤也一直很稳。攻打南唐的时候,他也是反复在政治上试探,最终才采取军事行动。在南唐的战争,赵匡胤打了一年半。因为打的不顺畅,他甚至一度想撤军再等时机。

当收复后蜀后,有人建议他一鼓作气把大理拿下来。但是他想到南诏国曾经给大唐带来的麻烦,不想去搅这趟浑水,因此明确表明不攻大理。

(赵匡胤剧照)

第二,赵匡胤必须要顾及自己国内的稳定。

赵匡胤的皇位是从后周夺过来的,虽然赵匡胤做得非常温和,善待后周皇室,善待后周的旧臣,极好地处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但是,对赵匡胤不满的肯定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没有机会,一旦有机会,他们肯定会起来造反。

假如赵匡胤先去攻打最困难的契丹。毕竟契丹当时的实力非常强大,柴荣三个月打下契丹三个州,不过是打了契丹一个措手不及,契丹没有缓过神来而已。现在契丹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赵匡胤再前往攻打,必然是硬仗,必然没有那么容易。一旦赵匡胤打败了,国内的怀疑情绪就起来了。大家都会觉得,这就是对比,要不是赵匡胤夺了柴荣的江山,肯定不会败。有了这种情绪,肯定就有人利用这一点,趁机拥兵作乱,这样,国内就不稳定了。

所以赵匡胤要走另外一条路线,一条不用和柴荣对比,容易成功,又容易保持稳定的路线。

(赵光义剧照)

第三,赵匡胤稳妥的策略其实是最佳策略,只是后人没操作好。

赵匡胤采用先南后北,最后打败契丹,收回燕云十六州的策略,肯定比柴荣一开始就冒险攻打要好得多。毕竟后方稳定了,并且有充足的财力来打这场硬仗。再说了,在赵匡胤统一的过程中,契丹也并没有因此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匡胤并没有因此就贻误战机。只不过,在南唐统一,还没有实现北汉统一的时候,赵匡胤就去世了。最终这个计划他并没有全面完成。

赵光义继位以后,他需要解决的稳定问题,比赵匡胤更复杂。一方面,赵宋必须要继续消除夺取后周政权的影响。另一方面,赵光义还得消除他夺取他哥哥赵匡胤政权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让赵光义对大将们严重猜防,而他本身又不会打仗。因此最后连续两次败给契丹后,终于完全放弃了打败契丹,实现从“小统一”到大统一的想法。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觉得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无所谓对错,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贵在看形势。收复燕云十六州要看时机,辽国景宗时期,内乱四起,国力受到削弱,正是北伐的好时候。当时赵匡胤在南方忙的不亦乐乎,等赵匡胤南方忙完了,辽国内部也安定下来了。宋祖在个人和圈子内部不失为英雄人物,若论国际大局观,比汉武差了不止一点半点。中国的事,大体上先北后南,先西后东就比较好办。倒过来,就容易人心思定。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对外战胜了一般评价都不高,败了就认倒霉。宋朝具有典型的农业国际观,基本上就是盼着天下太平,硬着头皮过日子,在辽金灭亡的时候进行了军事投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