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有人说木匠皇帝朱由校一生做过最有水准的事情就是将皇位禅让给了崇祯,并且对这个平日里很是疼爱的弟弟说:你会成为像尧舜一样的皇帝。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也是出于一句玩笑话,一日还不懂事的朱由检问哥哥,能不能将皇位给他坐坐。朱由校非常爽快地答应他:过几年就给你坐。


朱由检可以说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之下登上了新皇之位,这个时候魏忠贤确实在朝堂之中只手遮天。朱由检的养母李选侍因为被魏忠贤和客氏百般刁难抑郁而死,这件事在幼小的朱由检心中留下阴影,对于魏忠贤既恨又怕,他登基之下基本不动声色,看似毫无主见,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除去阉党的时机。

魏忠贤刚开始对新皇肯定是有所防范的,但是朱由检是一个好演员,他像天启皇帝一样器重魏忠贤,当年天启皇帝答应给魏忠贤的匾额,到了崇祯手上还是二话不说赏给了他。魏忠贤为试君心,小心翼翼对崇祯提出了要辞去东厂提督一职,崇祯帝果断拒绝了,还安慰他不要乱想,好好工作。

朱由检身边全是魏忠贤的耳目,他不得不忍着,直到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撬开阉党的突破口,那就是崔呈秀。崔呈秀是阉党五虎之中的老大,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可以说是阉党的重要首领之一。朱由检打听到了阉党内部的矛盾,逼得崔呈秀辞职。

崔呈秀垮台之后,朝堂上的官员们得到一个讯息:崇祯要动魏忠贤了,你们可以表态了。于是许多官员都趁此机会弹劾魏忠贤,甚至有嘉兴贡生上书崇祯,列出了魏忠贤的十大罪行,很快,这十大罪状在官员们的添补之下最终变成了二十四条罪状。

阉党已经开始动摇,很多官员立刻表态站队到崇祯这边。魏忠贤十分惶恐,竟然跑到崇祯面前去哭诉。崇祯冷冷看着他的装模作样,还叫人将官员弹劾他所列的罪行全部念给魏忠贤听。魏忠贤立刻提出辞职,他已经不在乎什么九千岁了,只想保财保命。

崇祯准了魏忠贤的辞职,将他打发去给天启皇帝守陵。而魏忠贤竟然带着一千名卫队和四十箱财物浩浩荡荡地上路,一副要去地头蛇的模样。崇祯皇帝一怒之下派人去捉拿魏忠贤,魏忠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选择了自缢。

崇祯帝将客氏囚禁在浣衣局,并将她折磨至死。魏忠贤死后,他的尸体被崇祯皇帝下令肢解,并将他的首级悬挂示众,以平民愤。


木剑温不胜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后诛魏忠贤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还是从明朝的政治结构来说。

明朝皇权集权程度之高,仅次于清朝,是之前历朝所没有的。但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这么勤劳,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实际上,废宰相之后,也就明太祖从头到尾都勤政,明成祖虽然精力充沛,但后期也没那么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权与官僚体系的斗争早晚都要来。每一个朝代开创基业的皇帝权威一般都还比较强大,能够应付官僚体系,不至于被官僚集团挟制。但每个朝代到中后期,都会出现皇权受制于官僚体系的状况。当然,开国的时候就受制于世家大族的西晋和东晋,皇权就没强过,是个例外。即便如此,西晋在司马炎时期,世家大族也还是老实的,不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所以,皇权在与官僚体系的斗争中,必须要依赖一些常规的官僚体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来说,这种力量最强的无非是宗室、宦官、外戚这几个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都会难以避免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光靠皇帝一个人,赤手空拳,要对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体系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朝代越往后,皇帝都会越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每个朝代越往后就会出现越明显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问题。

明朝的问题就在于,宗室在成祖登基后被打压得厉害,也就是能保持个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连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夹辅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为和功臣之家相互联姻,外戚多少还可以给皇帝提供点支持。但到中后期,皇帝的生母出身多数低微,也没有形成有政治影响力的外企家族。

那么,留给皇帝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体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里说的,明朝几乎每一个有点作为的大臣,都要得到宫内宦官的支持。就因为有宦官在皇帝与大臣中间做中介,皇帝与大臣才能保持相互信任。典型的比如张居正,没有冯保在宫内的支持,张居正也很难施展得开。

对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容易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里面有宦官,外戚与宦官之间就会相互制约,不至于外戚或宦官一家独大。而在明朝中后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况下,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过来说,如果宦官从中弄权,皇帝是不大容易发觉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东林成党的“争国本”问题。

万历跟整个官僚体系关系闹僵,最起初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想立福王,而整个官僚体系都认为,必须立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两边相持不下,万历就干脆不上朝,官员奏疏也不及时处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长达十年之久。这个问题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万历和官僚体系都不肯让步。一开始,官僚体系还算是坚持政治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维护祖宗成法,到后面就纯粹是意气之争了,对士大夫来说,就成了个政治正确的事。

其实所谓祖宗成法说的立储立嫡,无嫡立长,用意不难理解,无非是怕皇帝因为私心宠溺,立小儿子为储,造成主少母壮的情况。但就光宗和福王的情况来说,其实只差了两岁,并不用太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一开始,官僚体系是争国本,要求万历立光宗为太子。但光宗无宠,万历显然更喜欢福王,所以,万历后期的官僚体系极力要做的,就是保护光宗,不让福王夺嫡成功。这才有了梃击案。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梃击案至少在当时来说,要说是郑贵妃指使,证据是不足的。郑贵妃就是傻子,也不可能找一个疯子去光打死光宗。以郑贵妃宠冠后庭的情况来说,宦官争相攀附,郑贵妃如果真的想害死光宗,办法多的是,比如让人给饭里下毒,在操作上要简单多了,何必找个疯子去明火执仗的行凶?反而是主持审讯张差的东林党人锻炼成狱,以牵连郑贵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从这个角度说,万历在处理该案的问题上捣糨糊,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林党人后来又说,光宗之死可能也是郑贵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崔文升给的泻药究竟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也没什么证据,李可灼的红丸,更不见得就跟郑贵妃有关。至于所谓郑贵妃给光宗送了八个她宫里的宫人,累死了光宗,显然也不可信。光宗从登基到驾崩,总共才一个多月,他不干别的事了,天天就在宫里和八个美女乱搞至死?

反倒是东林党长期坚持反对万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矿和收商税,显得问题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多数出身江南,而江南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所以,东林党人反对收商税,其实就是保护江南手工业的利益,而不顾朝廷死活。也是因此,才有所谓阉党更顾全大局,而东林党人只是保全家乡利益而已的说法。

东林成党,多数是从所谓言路开始。后来被视为东林的刘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张,则六官无实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绳其愆,言官陈事,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东林之所以能够成党,把持言论,也就是因为万历长期不补充六部长官,都御史也长期无人,所以下下面的大小言官纷纷上疏,或者弹击大臣,或者指斥时政,甚至直接谩骂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更是党争不已,不顾大局。

比如杨涟。杨涟确实看上去很悲壮,这没问题,这些年也有不少电影以他作为背景。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杨涟的做法显然过于激愤,没有考虑全局。天启四年的时候,叶向高还在当首辅,魏忠贤并没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杨涟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贤,要和魏忠贤决战。

其实魏忠贤也并不见得就容不下东林党。比如他对叶向高,就一直还是比较尊重的,在杨涟上疏之前,并没有对叶向高特别不满。还有朱国桢。他被迫上疏求罢的时候,魏忠贤也没有对他下杀手,反而说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对孙承宗在辽东的举措,魏忠贤也是比较支持的。虽然派了宦官去前线观察,但并没有真的下杀手。

本来叶向高还想着能够笼络魏忠贤,逐步扭转形势,杨涟的上疏一来,等于提前发动决战,非要一战定生死,叶向高也被逼进死角,无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罢。叶向高一走,剩下的刘一燝、韩爌更加不是对手,就把朝廷留给了阉党。

从这个意义上说,而是意气之争,乃至卖直求名,党同伐异。

天启帝刚继位,出现了所谓的众正盈朝的情况,结果东林党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辽东局势、财政等重大问题上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舆论,在朝廷内部搞斗争,非要和阉党争个你死我活。最后把一些原本并不见得就是阉党的人也推到了阉党那边去。到天启四年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有心想为国家和朝廷做点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附于阉党。

所谓东林和阉党,本来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当初三党和东林互斗,三党得势,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东林,东林得势,又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三党邪党,魏忠贤为了和东林斗,又拉拢各种反对东林的人。其实两边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东林这边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阉党的人;阉党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东林。

崇祯在天启朝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对阉党自然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贤的时候,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进入阉党的,都一律打倒,结果朝署为之一空。当初为了做点事不得不结交阉党的人,崇祯也不管还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当初反对阉党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过了几年一看,东林的人也就是夸夸其谈,实际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官僚体系不要和万历闹僵,就让万历立福王为太子,让福王登基,难道就一定会比光宗当皇帝更糟糕吗?其实也不见得。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驾崩,天启登基时才15岁,要他能有多大作为,自然不太可能。

天启和崇祯都曾在东林和阉党之间摇摆,先引用东林,发现靠不住了,再引用阉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登基的时候年龄都太小了,没有能力驾驭本身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局势。而福王的健康状况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继承皇位,也许结果并不会比光宗继位更糟糕。


萧武


崇祯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杀魏忠贤。魏忠贤的权势滔天是皇帝赋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势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只手遮天,朝局还能稳定,税赋还能基本正常。崇祯被东林党人迷惑,上任就杀魏忠贤,魏忠贤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只狗,杀来简单,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势力独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税赋不能正常征收运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财政崩溃,流民四起。历史是文人写的,东林党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贤压迫多年的东林党自然要不惜笔墨在史册中写尽魏的不堪,何况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阅大明史料,有时候会想,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会不会多挺几年?可见,帝王的平衡术还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祯没有学会。补一句,读史书可以参考不可尽信,首先,史是文人编撰的,文人是一个阶级,这说明史书不过是仅仅代表一个阶级的说法而已,其次,司马迁等等,抛开个人品性不说,其写史也只是一家之言,局限性很大,难免偏颇,第三,史是由统治阶级主持编撰的,自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画像很丑,为什么岳飞死了,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赵构却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崇祯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理所当然就是一个万恶之人,不过一个偶然得势的阉人,在史官的笔下,文人的口中,哪里会有一丁点儿的好?


乌拉盖纪事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明朝太监写的非常厉害,只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个很大的差别。唐朝太监是真正掌握了兵权的,因此可以结交权贵,反过来挟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内阁、六部、言官三层机制,太监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而魏忠贤魏公公为什么能够这么嚣张呢?其实是源自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贤才能手握大权,才能对文武百官为所欲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的政令也就没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换上一个对魏忠贤没什么好感的崇祯皇帝,魏忠贤的风光也就到头了。皇帝根本不需要“斗”这个太监,因为这个太监的权力全部是皇帝给的,皇帝一句话收回权力,魏忠贤就成了软脚虾。。明朝内阁大臣和皇帝斗,背后还有祖宗家法、有满朝大臣、有那“亢声直言”的美誉给他支持,至少还有斗下去的底气。魏忠贤一个太监,在圣人文章里面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凭什么和皇帝斗?

魏忠贤要想继续只手遮天,唯一的办法是把皇帝控制住。无论是花言巧语迷惑住,还是威胁住,还是直接用武力软禁彻底变成傀儡。问题是,崇祯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贤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语迷惑他,重崇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已经做好了收拾他的准备,快得魏忠贤来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决心拼)。于是,一旦皇帝布置好了后手,魏忠贤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巴山夜雨涮锅


我认为对天启皇帝或者崇祯而言,要除掉魏忠贤,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想不想!

魏忠贤本是街边混混出身,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一手遮天等等,不是因为他有多强大,而是天启皇帝根本就不想管。这才是关键!

大家都知道天启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木匠皇帝”。他对木工活的执着、迷恋可以说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他可以没日没夜地干,乐此不疲。要是给他干一辈子,或许他就是下一个鲁班。

对于国事,他可以不管不问,这才给了魏忠贤机会。魏忠贤投其所好,深得天启信任,最终得以一手遮天。对天启而言,魏忠贤干得那些事他根本不知道也无所谓,只要不影响他研究木工就行。

崇祯却不一样,他没当皇帝,没进宫之前就对阉党、对魏忠贤深恶痛绝。他一心想把魏忠贤干掉,所以处处小心,麻痹魏忠贤。最终取得了魏忠贤的“信任”,魏忠贤放松了警惕,等坐稳皇位后开始对魏忠贤、对阉党下手,最终肃清阉党。

他是皇帝,要铲除一个太监,终究不是难事。魏忠贤说到底就是个没见识的太监,哪怕他曾经权利再大,能大得过皇帝吗?

所以说要铲除魏忠贤只在于想干与不想干,想干就能干掉魏忠贤!





小壹读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宦官最为典型的三个王朝:东汉、唐朝、明朝。

东汉的宦官是皇帝为了和外戚相抗衡;唐朝的宦官是皇帝为了要直接指挥军队,建立威信,巩固地位,确保不受藩镇军力的威胁;明朝的宦官刚开始是皇帝为了偷懒,让他们和文官集团处理繁琐事务,后期是作为抗衡文官集团的依靠。

即:皇帝需要宦官去抗衡外廷文官,宦官需要皇帝支持才能生存和避免被文官扑杀,二者是相依相生的关系。

皇帝和宦官是以信任、控制为基础;皇帝和文官是以委托、支持为基础。除了开国君主不需要宦官,可以直接震慑文官之外,一般的守成君主都需要宦官去抗衡文官


东汉的宦官——抗衡外戚

东汉在汉光武帝、汉明帝时期,都不存在外戚和宦官问题。到了汉章帝时,开始大力任用外戚。汉章帝死后,继位的汉和帝只有10岁,于是朝政就被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所掌控。汉和帝14岁时,就联合宦官郑众寂灭外戚窦氏,年纪比16岁擒拿鳌拜的康熙帝还小。

由于皇帝总是有外戚,外戚也总是此走彼来,于是官宦就成为皇帝抗衡外戚的工具。

汉和帝死后,东汉朝政落入外戚邓氏之手。邓氏吸取窦氏是教训,联合宦官进行共享权力。邓氏的这一做法,导致了宦官失去了作为抗衡外戚工具的作用。因此汉安帝即便亲政后灭了外戚邓氏,但改变不了外戚和宦官联合的结果。

125年,外戚阎氏所立的刘懿即位200多天就死去,于是宦官王康、孙程等19人就发动宫廷政变,拥立汉顺帝刘保,灭了外戚阎氏。但在汉顺帝的放任下,外戚梁氏达到了外戚权力的最高峰。

汉桓帝即位后,在159年联合宦官单超等5人击灭梁氏,并封单超5人为侯,即“五侯”。在166年的党锢之祸中,汉桓帝为了不让外戚崛起,不惜得罪天下士大夫,下令将200太学生终生禁锢。

汉灵帝是汉桓帝的堂侄,虽然他的即位得到外戚窦氏的支持,但想要夺回权力,只有依靠宦官。汉灵帝在即位后,依靠宦官曹节、王甫等灭了外戚窦氏,并将反对的太学生进行流放、关押,形成第二次党锢之祸。

为了降低儒家经典的地位,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倡导士大夫更多进行辞赋和书法的创作而非研究儒家经典,以此来消除和转移士大夫的注意力。

汉灵帝为了保持对外戚的压制,尊设了十常侍。汉灵帝在死前为了让汉献帝刘协即位,不惜让宦官蹇硕统领几万骑步兵的西园八校尉军,来对抗有军权的外戚何进。

汉灵帝意图的失败,主要是何进之所以能够成为外戚,也是因为宦官。很多宦官都是亲近何进和何太后的,于是就拒绝执行蹇硕杀何进的计划,导致宦官们最后不得不在生死关头反目何进而杀之。杀尽宦官的袁绍又不敢对抗直接来抢权力的董卓,于是东汉结束了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直接进入权臣模式。

小结:

从汉章帝开始重用外戚,到汉和帝利用宦官夺权,外戚和宦官的争斗 ,就成为了东汉皇帝用来扩大自己权力的途径。汉桓帝和汉灵帝重用宦官,以此压制外戚,并不惜两次得罪士大夫,形成两次党锢之祸,导致了原本是出于权力平衡的外戚和宦官争斗,变成了宦官和外戚、皇帝和士大夫的混战。

在外戚和宦官都灭亡后,皇帝和士大夫的混战,升级成为了汉末的诸侯之乱。东汉皇帝也从原本的依靠宦官斗外戚,进入了依靠权臣斗士大夫诸侯了。

宦官张让的话很有道理:汉朝的灭亡,只是宦官和外戚的责任吗?天下士大夫就没有责任?

“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东汉末年之乱,哪一个能说自己没有责任?何进、袁绍、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父子、吕布、袁术等,哪个是忠清者?


唐朝宦官——皇帝权力的军事保证

唐朝的特点是:唐玄宗以前,唐朝依靠女官制度;唐玄宗之后,唐朝依靠宦官掌权。

唐玄宗以前,唐朝沿袭的是北魏以来的女官制度,女性政治不可小觑。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就让隋文帝不得不成为第一个离家出走的皇帝。李渊女儿李三娘子依靠降伏盗匪在关中起兵夺地,闹得不亦乐乎。长孙皇后、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最具女权意识)、上官婉儿、韦后等都是中国政治中闻名的人物。

唐玄宗出于对女官制度的厌恶,于是开始重用宦官:文用高力士,武用杨思勖。唐肃宗就宦官李辅国的力劝下,发动了马嵬驿之变,又在未达效果 后,离开唐玄宗,最后在灵武不告而即位。

李辅国成为了唐朝第一个以内廷太监掌握有军权的太监,也是第一个或许也是最后一个以太监身份当上丞相的太监。

唐朝真正掌握自己军队的太监,是鱼朝恩。鱼朝恩以神策军作为太监掌权的势力,开创了唐朝太监真正掌握军权的时代。

而神策军也成为了唐朝皇帝最为依赖和信任的禁军。

唐朝真正的败亡,在于唐昭宗开始不信任宦官,改而信任文官。在杨复兴死后,宦官杨复恭掌控神策军,即位的唐昭宗“恶之,政事多访于宰臣。故韦昭度、张浚、杜让能每有陈奏,即举大中故事,稍抑宦者之权。上性明察,由是偏听之衅生焉。”

在宦官景务修、宋道弼被赐死后,宦官季述等发动政变,拥立太子即位,幽禁唐昭宗。虽然文官集团击败了季述,但唐朝朝廷中央的宦官和文官的内斗,导致了文官集团邀请朱温进入长安诛杀宦官,导致了唐朝皇帝被朱温所控制,最终因为禅让而亡。

小结:

在藩镇割据时期的唐朝,皇帝用宦官去掌握神策军等禁军,以此保证自己的军权和威权。当皇帝不再信任宦官,宦官反目皇帝时,唐朝就被藩镇所灭。


明朝的宦官掌握权力,完全是皇帝的授权。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于是所有治理国家的大小事情都得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朱棣等勤奋的人可以勉强处理得了,但继任的皇帝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于是就设立内阁和司礼监这两个部门来代为处理大小政务,尤其是繁琐而大量的治理事务。内阁提出治理意见,司礼监审核同意,不出问题就诏令执行。

明朝的太监 ,其实就是皇帝为了防止文官欺瞒自己、诺虚作假而派遣自己信任的太监去监督、审核。

由于权力是皇帝的授予,加上明朝太监和掌握长期掌握军权的唐朝太监不同 ,基本上明朝太监除了听从皇帝命令之外,再无第二个保命的渠道。

别看明朝的太监似乎权力很大,但离不开皇帝的授权。一旦皇帝取消授权,即便如魏忠贤等不可一世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综述:

东汉的太监,是皇帝从外戚手里夺取权力的方式;

唐朝的太监,是皇帝对抗拥军自立的藩镇而诏令天下的保障;

明朝的太监,是皇帝偷懒而授权治理的代理。

一个刚即位的17岁皇帝,就可以将9000岁之称的魏忠贤给处死。原因就在于此:明朝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和朝中文官的任职其实是一样的。

皇帝杀一个外官,和杀一个太监,是一样的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皇帝任命的,并无独立权限。

东汉的灭亡,在于本来联合宦官的外戚,投靠了士大夫;

唐朝的灭亡,在于皇帝不信宦官改信大臣藩镇;

明朝的灭亡,在于崇祯帝用自己的勤政废除了司礼监,却又无力抗衡内阁,最后双双玩死自己。

没有能力,就让有能力的人去做,这是明朝重用太监的原因。天启帝自己玩木工,让魏忠贤去搞,明朝有声有色。崇祯帝不认命,自己没有能力,又不肯让有能力的人来搞,最后在碌碌无为中弄死了明朝。

临死还不忘记倒打一耙的推卸责任: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于是崇祯帝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千错万错总归不是我的错的亡国之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魏忠贤权力再大,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奴才,一条皇家圈养的狗。只要换个主子,他的倒台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明代的宦官之所以如此擅权,其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的势力。两种势力是要谋取平衡的,不能有一家独大,更不能联手起来架空皇帝。如果文官集团被压制的太凶,皇帝就要扶持;如果文官集团彻底依附于宦官,那就必须要进行干预了。



天启七年末和崇祯元年初的大明是什么样子呢?东林党已经被整的奄奄一息,魏忠贤大权独揽,朝中和地方的官员很难有不依附魏忠贤的。所谓阉党,其实太监没几个,几乎全都是由文官组成的。太祖、成祖、宣宗三朝皇帝处心积虑构建的均势体系,基本被魏忠贤打破了。



这么样子的情况,朱由检要是不收拾魏忠贤那就没天理了。但是魏忠贤就那么傻吗?他就那么任人宰割吗?

答案还真的就是,他只能任人宰割。因为两百多年的奴性教育,让明人基本已经忘了怎么用权力斗争废掉皇帝。大臣如此,太监更如此。他们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的出现,本来就只是皇帝的雨露恩赐。他们是没有做人的资格的,哪怕再怎么光鲜,也是随时可以被皇帝一把夺走的。更不用说,兵权这个东西,明代皇帝从来没有完全交给太监的手里。



因此尽管魏忠贤再怎么权倾天下,当皇帝要收拾他的时候,他却根本不敢反抗。最后只能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很简单,他的一切都是皇帝赐给他的,而那个皇帝早就翘辫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还能干嘛去?



青言论史


魏忠贤明末著名的太监,权倾朝野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奇葩”。自明成祖废除明太祖“不许内臣干政”的祖训。明朝就开始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魏忠贤因为巴结上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进入司礼监,但凭借魏忠贤自身不识字是不可能进入司礼监的。因为明朝司礼监有个规定,司礼监的太监必须识字。而明熹宗朱由校又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加上客氏的劝说,魏忠贤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司礼监,后来成为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极度受天启帝的宠幸,又和客氏相互勾结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时称“九千岁”。

任用自家臣,培植党羽。将自己的侄子安排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假传圣旨将明光宗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赐死,裕妃张氏有孕,魏忠贤和客氏相互勾结将其谋害,皇后张氏妊娠,和客氏勾结将其堕胎。还得明熹宗没有子嗣。

魏忠贤又和东林党党争,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将其投入镇抚司并罗列罪名。借御史林汝翥的事侮辱当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使叶向高致仕。

有在全国各地建立生祠。冒领边功,如:忠贤冒领汪烧饼擒获阿班歹罗铁的功劳,累计庇荫锦衣卫指挥使达十七人。

就在魏忠贤权倾天下的时候,明熹宗天启七年,秋八月。天启帝朱由校病逝,传位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

崇祯帝素知魏忠贤祸乱天下,但有不得不顾及当时魏忠贤的势力,故意隐而不发。假意接受魏忠贤呈松来的美女,又假意允许已经停工的魏忠贤生祠继续建造。主要是给魏忠贤及其党羽假的意象。

在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后,崇祯帝立马允奏,将魏忠贤发往安徽凤阳,后崇祯帝听说魏忠贤已培植一班死士,立刻将其押解京师。魏忠贤就在途中自知难逃法网,在途中自缢。后崇祯帝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


陆弃


魏忠贤错误的估计了崇祯的政治水平(非褒义,魏忠贤深谙权力制衡且忠心于明朝)

崇祯虽然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却有这么点意思!

九千岁早已摸透了明末官场,很明白权力制衡,但是崇祯却打破了这个制衡,只是魏忠贤始料未及

而且魏忠贤本人的膨胀,很关键

九千岁此时权倾朝野,怎会惧怕一个刚登基的新帝,只是崇祯皇帝的水平出乎魏忠贤的预料,在九千岁眼中,这个少年听话,而且还有点懦弱

朱由检深知魏忠贤的权势滔天,但是他的应对方案还是值得肯定的,化险为夷并最终扳倒了此人

反观魏忠贤,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幡然醒悟的时候,为时已晚了

初期想干掉崇祯但却失手——“权力还是我的就行”

中期能造反得天下但却退却——“天下还归我管就行”

后期可以解甲归田但却贪财——“但为富家翁的异想天开”

最后一刻,九千亲卫一哄而散,自己三尺白绫自缢而死,结束了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魏忠贤是如何迅速败亡的

最初的两年,崇祯表现的服服帖帖,至于后来被崇祯的演技太过高明,魏忠贤自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力

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天下已经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祯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并非是一个用力过猛但却欠缺政治才华的愚笨君王,只是历史这辆大车禹禹而行,并非一般人能改变他的走向

至少,崇祯不能。而且,崇祯杀魏忠贤的方式,其实是自毁长城


  • 错误的妥协

天启皇帝总会长大,他总会明辨是非,比如曾经魏忠贤为了迫害东林党而制作一百零八将点将录,作为排号要一一收拾,结果天启这个天才木匠竟然是个文盲,连《水浒》都不知道是啥,还得魏忠贤这个半文盲一顿解释

但是,天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正直,在听了魏忠贤的解释之后,拍手叫好,认为梁山好汉各个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贤很没面子,本来要搞东林党的嘛

所以,他意识到了威胁,他意识到了不应该再让天启成长下去,那样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有一天不复存在。之后天启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灵药不久全身浮肿而死

据传,当年魏忠贤与客氏一顿忽悠,差点就让天启做出了决定,传位给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这孩子都要抱到宫中去了

还好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她对着即将走人的天启滔滔不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做出传位给其弟朱由检的决定

紧接着,魏忠贤开始搞事,三番五次设计收拾朱由检,但均被他躲过去了,直到顺利即位,成为大明新的皇帝

而魏忠贤也觉得,这个朱由检年纪也很轻,而且也没什么根基,是很好控制的,应该可以继续当傀儡,等到他长大了再搞掉换个人做皇帝就好

就这样,朱由校拉着朱由检的手,说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话:“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撒手去老朱那里汇报工作了

  • 错误的判断

好了,朱由检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自己的装孙子之路,他依然将国家大权交于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也做出了判断,这个皇帝是个聪明人

这个时候,不是崇祯不动他,而是说他动不得

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谁敢呢?所以还是默默的行动,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动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里都开始明白,只是我们的九千岁却浑然不觉危险的靠近,他认为自己和崇祯心灵相通,皇帝不会动他

而且,好像扳倒阉党也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直到其党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弹劾一事,才让此事的进度大大加快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危险,不过他做出的判断是:皇帝不会杀我的

所以,他决定丢车保帅,并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这一动作,让阉党之人大失所望,连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

魏公公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所以此时的阉党已经濒临土崩瓦解

  • 错误的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魏忠贤造反,是很有可能胜利的,因为无论军政大权此时还牢牢的握在他手中

但是,他却决定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中之事,崇祯也惧怕他造反,所以决定同意并责令其快速离开

然而,魏忠贤竟然以为皇帝是真的不杀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东西

而这一决定,彻底触怒了崇祯

他回去收拾了80大车的金银财宝,携带大量的仆人家眷,甚至还有9000名隶属于他本人的护卫,仿佛游街一般浩浩荡荡的启程

崇祯的极限已经到了,他无法再忍受

于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贤

结局,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贤上吊身亡,其财产被护卫仆人一抢而空,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绝望的太监

说来凄凉,除去后期被捕治罪的无数文臣武将,曾经号称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千子千孙的九千岁,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只有身边这一个太监以死相随

  • 深渊的开始

崇祯其实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然而政治水平比较有限,典型的后天努力型

所以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实际上有很多漏洞

魏忠贤固然罪恶滔天,也陷害忠良,但魏忠贤掌权期间却是大力压制富商士绅,让文官集团十分痛恨

崇祯解决魏忠贤之后,选择将阉党一网打尽,要知道当时很多为国效力的大臣为了做事不得不依附阉党,而这些人属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

反而是一些连阉党都看不上的渣渣,成为不攀附阉党的正直之臣,被崇祯重用去审判阉党,结果可想而知

而随后东林余孽的上台,百姓则成为他们压榨的对象,敛财能力不输阉党,要知道阉党虽然狠毒,却很少欺负穷人。而自称正直之士的文臣却不那么正直

至于到了后期,出现国难捐款拒绝却在李自成进京后进献数十万白银的“清官”,也有嘴上口口声声说着不迁都,不放弃抵抗,却转身就投入李自成怀抱的内阁大学士

实在是可笑之极,故而崇祯临死之前,发出“诸臣误我”的怒吼。而在死后无处下葬之时,这些昔日的国家大臣也都丝毫不理睬,还是李自成安排的下葬

所以说,崇祯干掉了魏忠贤,却面对更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奸臣”


魏忠贤有权势,有水平,也对大明忠心耿耿

但是,他无恶不作,排除异己,却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虽然比那些文臣要好很多,但绝非国家之幸事

崇祯有能力、又勤奋,属于励精图治的帝王。但是,他解决魏忠贤的方式错了,虽然很快,但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

直到他搞死魏忠贤的那一刻,做法基本正确,只是在善后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大明少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恶犬,却多了一堆只会喵喵叫的馋猫

故而,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下来“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更多精彩,请点个关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真实的历史不一定就是历史书写的那样,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书上的历史可称得上是第二历史了。魏忠贤是宦官,应该是属于皇室走狗之类的人物,东林党人可算是大地主,南方大财阀之类的文人代表,东林党人和皇室并不是一条心的。魏忠贤在世的时候,明朝的财政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反而在魏忠贤死了后,明朝皇室的财政却出了大问题,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件很奇怪的事。魏忠贤号称收刮民脂民膏,那时的老百姓的负担应该很重才对,反而没有什么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样就可以认为,魏忠贤收刮的钱财并不是来自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东林党人代表的大地主、南方那些大财阀之类的人物。自然东林党人恨魏忠贤入骨,欲除之后快了。崇祯是属于志大才疏的人,东林党人是文人也玩嘴皮子行家,忽悠年纪才17岁的崇祯是很容易的事,崇祯代表皇室,皇室自然是很有实力的,魏忠贤是属于皇室的人,东林党人自己是动不了魏忠贤的,东林党人也是很有谋略的,鼓动崇祯去动魏忠贤,那就是皇室内部的事了。魏忠贤其实就是皇室的走狗,走狗在怎么狂也还是走狗,皇室是能控制的,特别是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的政策下,但崇祯那时年纪太小,并不懂这些道理。崇祯听从了东林党人的忽悠,把魏忠贤给弄死了。魏忠贤的作用其实是代表皇室去地方收刮钱财的。崇祯他不知道这些啊,他把魏忠贤弄死了,自然皇室的财政就会出问题。崇祯就像东林党人讨教对策,东林党人代表大地主大财阀们的利益,不愿动自己的奶酪,就叫崇祯对普通的老百姓加税,来增加皇室的收入。财富有种很特别的特性,就二八现象,十分之二的人掌握十分之八的财富,即使这十分之二之中也还是这样,十分之二掌握其中的十分之八,以此类推。财富在没外力的干扰下,就是这样。财富正常情况下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魏忠贤可能是知道财富在哪的,是在那些大地主大财阀手中。东林党人叫崇祯给普通老百姓加税,普通老百姓哪有什么钱,又遇上了灾害,对老百姓就是灭顶之灾,自然就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国老百姓其实是很老实的,不是被逼到绝路是不会起义的,毕竟人都是怕死的。东林党人为了掌握权利,可称得上不择手段。满人其实就是东林党人养大的,对满人采取养寇自重的政策。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就是以袁崇焕代表的东林党人,还有就是代表皇室的毛人龙。后果是东林党人赢了,毛人龙被杀。明朝讨伐满人怎么都赢不了,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有东林党人这些内奸在,能赢倒是件奇怪的事。其实满人开始根本就没多少兵力,满人没粮草了,运些粮草放那给满人抢,四路大军,分兵不说了,见满人兵力不够,投降一路。满人居然能绕道攻北京,也不怕老家被端后路被截。当时领兵的正是东林党人的代表袁崇焕。崇祯后来反应过来,把袁崇焕杀了。但已经晚了,关内农民起义,关外满人作大。崇祯就是发军饷都没钱了,想向东林党人要钱发军饷,东林党人不理崇祯的那一套,崇祯根本要不到钱。因为明朝皇室的实力给东林党人耗干了,代表大地主南方大财阀的东林党人根本不怕皇帝了。崇祯最后只能自杀,还发出感慨,他没误国,是臣子误国,这些臣子其实就是代表大地方大财阀利益的东林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