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却为何没能称帝?

陈韬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突然离世,时年51岁,在位17年,未能考虑接班人选,爱新觉罗部族陷入慌乱之中。于是召开家庭会(大臣议政会) 来挑选谁继皇位。

①第一次“家庭会”暗自争斗不欢而散

第一人选是代善,皇太极的二哥,掌管两红旗,老资格勋贵,可他有污点,与庶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有暧昧关系,加上年已61岁,对皇位也没多大兴趣,但他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二人选是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时年35岁,战场上的勇将,屡立战功,但为人处事不够谨慎,有过3次降职和罚款的记录。皇太极从来没有流露过立他为接班人的想法;

第三人选是多尔衮,皇太极的14子,时年32岁,战功赫赫,又主管吏部,与汉人范文程、洪承畴等交情不错,多尔衮对皇位抱有很大的期待。

还有努尔哈赤第15子多铎,8大铁帽子王之一,开国诸王战功中之最,但是个急性子;第12子阿济格,能征善战,但性格粗暴,缺少智慧。

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属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又掌管两白旗,多尔衮称帝的可能性很大。

多铎看到多尔衮陷入沉默中,便大声说,14哥如果不愿意当皇帝的话,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出现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反驳道:不仅你的名字在太祖遗诏里,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有。多铎又说,那就按照长幼顺序,拥立礼亲王代善为帝。

代善连忙摆手道:我一把年纪了,没有这个雄心壮志了,多尔衮如果有意为帝,自然是国家之福。不过他不愿意。我看不如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自然众望所归。代善不想趟这趟浑水,有意挑动让两派去争。两黄旗大臣纷纷附和。多铎暗骂了一句:老狐狸。

豪格自然清楚各怀鬼胎,如果他要强行上位,难过多尔衮这一关,弄不好八旗内部得火拼一场,于是冷冷道:我福薄,不配担当重任。立马退出会场,会议开不下去了,无疾而终。

此事陷入了僵局。不管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知道想上位绝非易事。双方虽矛盾,但都不想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②第二次“家庭会”上多尔衮棋高一着

多尔衮在10天后的家庭会上提出:拥立9皇子福临为帝,济尔哈朗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为第二辅政王。济尔哈朗何许人也?皇太极时期的四大亲王之一,从小和皇太极一起长大,和其感情非同一般,成年以后得到皇太极的信任,出色的将领,执掌镶蓝旗。他自然看到多尔衮的实力很强大,而对拥立豪格继位又没多大信心,将帝系一脉留在皇太极的子嗣中,这算正统,各方都能接受。

还有一个人值得提及,那就是福临的生母大玉儿,在留存的史书中没有关于她参与夺位行动的记载。皇太极有8个儿子,从排序上福临靠后。两黄旗主张是先帝之子,而多尔衮那么多人皇子都不挑,唯独选中福临,可能年幼的福临比年长的皇子们易于控制。还只有一种解释,他和孝庄形成了某种默契,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高人,往往影响历史的进程,孝庄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其实多尔衮推举福临上位也不是什么高瞻远瞩,胸襟开阔,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客观上保证了八旗内部的统一,避免了一场因夺位可能引发的政治或军事动荡,为即将入主中原积蓄了力量,多尔衮不失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③6岁的福临登基为帝皆大欢喜

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年幼的福临登基为帝,是为顺治,而多尔衮很快使出手腕,将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力核心,独揽大权。此后的几年里,当时最顶尖的人物如吴三桂、李自成等,或投至麾下,或败亡其手中。清军席卷天下,成就了大一统的伟业。

豪格作为他的重要政敌,也被多尔衮迫害致死,在其死后两年,年仅39岁的多尔衮也因病去世。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上书控诉其罪名,遭到顺治皇帝的政治清算:削去多尔衮一切爵位,开棺戮尸,多尔衮一党被彻底清除出朝堂,由争夺皇位而引起的多年的政敌间的相互迫害,至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直到百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翻案,浓墨重彩地评定了多尔衮的历史功绩:“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了,近几年影视剧也演绎的很多,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所谓“父母疼小儿”,努尔哈赤很喜欢多尔衮,他从十七岁就开始带兵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战果累累,

被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没有自己当皇帝,而是拥立了福临也就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当了皇帝,从此多尔衮大权在握,被顺治封为皇父摄政王。可是在多尔衮三十九岁的时候,却意外坠马身亡。

许多人认为多尔衮文治武功都算佼佼者,而且大权在握、手里也有重兵在握,威信也很高,可是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却甘心辅佐小皇帝顺治呢?其实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首先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豪格

多尔衮如果要做皇帝的话,他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人就是豪格,豪格是皇长子,又是皇太极所有儿子中最出色的,皇太极生前也最看中他。豪格不仅仅是个武夫,战略眼光也颇为独到,他提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敌人,并颇有创见地建议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位高权重的人物。而且豪格坐拥两黄旗,当时的朝臣大多都是支持他登上皇位的,特别是两位重臣索尼和图赖,更是认为先帝有皇长子,理应被立。而这两位在朝堂上最有话语权,此话一出,便有更多人的人拥护豪格坐上皇位。毕竟豪格是合法继承,这样一来,多尔衮的野心也被现实打败了。

二:多尔衮没有儿子

多尔衮只有女儿,自己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儿子继承大统,而且这点也是弱势,所以自然也降低了他称帝的冲动。

三、 皇太极的发妻哲哲皇后背后阻止多尔衮做皇帝

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皇后在皇太极去世以后,极力推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做皇帝,除了按照祖宗家法,还有就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她如果支持福临做皇帝,那她就是母后皇太后,如果多尔衮当上了皇帝,那她是什么?皇太嫂?有这称号吗,她肯定不能把自己置于这种尴尬的局面,所以肯定动用了皇族内部大臣,对皇族大臣们说,既然豪格和多尔衮火拼,那么干脆两个都不立,再找一个皇子当皇上,此话一出,大臣都认为有理,所以纷纷对多尔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多多少少有动摇多尔衮内心称帝的想法。


四、为了大局为重,祖宗基业

多尔衮如果一定要自立皇帝,势必会和豪格开战,现在清朝最重要的使命是跟明朝争江山。清朝人口这么少之所以能把明朝摁地上打,很大一个原因是清朝这边人跟人之间很团结,如果因为这个事闹内讧的话,谁都不想当这个罪人。况且内讧这样导致八旗分裂,百姓也会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满洲基业毁于一旦,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为了大清江山而考虑,让他自己动摇了称帝的想法。

五、孝庄的作用

这里孝庄的作用可不是电视剧里面演的那种小儿女情长,孝庄这个女人吧,很有忧患意识以及大局意识,皇太极死后,宫里又面临皇位斗争,她看清了局势,自己孤儿寡母的,孤立无援,得找个靠山啊,于是呢,她想到了,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就挺合适。因为她和豪格没有交际,豪格也不可能帮她,所以她找到多尔衮,对多尔衮说皇帝最好还是从先皇的皇子里面找一个最合适,如果多尔衮能保着她儿子福临上位,那就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孝庄抛出来的“橄榄枝”表示不错,他一想啊,这样福临是明面上的皇帝,多尔衮自己还是实权在握,天下还是自己说了算。因为一方面自己权力没丢,就是个名分的事,他可以不要。再一个他也想早点把这事解决,然后好指挥军队跟明朝争天下。所以就这么着吧,况且皇太极曾经夸赞孝庄为满清第一女谋士和第一才女,多尔衮认为福临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反正自己当皇帝很压力大,很困难,倒不如成全了孝庄,做她的盟友,这样还能显得自己很高姿态,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们看后怎么认为的呢?


小聪历史客栈


事实上,当时的多尔衮,并不具备绝对的实力问鼎大位。在满清朝廷里,拥护皇太极之子豪格继位当皇帝的人占据了大多数。甚至于多尔衮兄弟俩都准备火并掉这些势力,多尔衮和多择只有自己两白旗的支持,实力并占据优势地位,这时,博尔济吉特氏积极出面游说各方势力,(这博尔济吉特氏就是人们所熟知孝庄太后)最后,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让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当上了皇帝。结果最具备当上皇帝的资格的豪格,也没有如愿以偿。后来满清朝廷进关夺取了大明王朝的天下后,多尔衮将豪格问罪下狱不久后豪格死于非命。这时的多尔衮权倾天下,受封皇父摄政王。达到了权利的巅峰,


爱看爱思考


我看了一些书,但是不太多。我只把我的想法表达一下,如果有不对的请多多指导,我从你以下三个当面说:

原因一,皇太极虽死,多尔衮其实只是手中有权力,实际上这个权利是摄政王和大臣之间相互牵制的,而且多尔衮手上也只有两白旗和一镶蓝旗,两面黄旗肯定在皇太极嫡系手中,其他三旗的立场也并不明确,如果多尔衮要当皇帝,满洲八旗分裂,只会让明朝得到好处,所以多尔衮当时只能让皇太极的子嗣成为皇帝。这是为后金江江山的长远考虑,还是有大局意识。

原因二,多尔衮本人没有子嗣,这个很悲催,连年就知道打仗了,居然没有生个儿子。若夺位自己也要背负骂名得不偿失啊。

原因三,多尔衮死时顺治才十三岁,所以多尔衮在此之前代行皇权。正经八本的摄政王。

还有说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有关系,即使有我认为也是为了皇太极的后代,是为了皇帝宝座传承给自己老公的后代,也就是皇太极的后代,孝庄皇后有牺牲也牺牲了很多,但是为了皇统的纯正传递,付出多少都是无怨无悔的,孝庄从今天来看也是对的,也是受人尊敬的。


五彩缤纷006



why142435885


说白了除了正白旗镶白旗是多尔衮所掌握。其他六旗都是敌对的。想取胜基本没可能,就算取胜了,八旗内部也会元气大伤。没法问鼎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