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的画像看着像没剃发?

历史一书生


之前已经长篇撰文说过很多次了,这次就简单的说吧,原因是清代初期辫发是为了方便打仗,重点不在剃光头,而是剃了一次光头后,很长时间不需要打理头发,有时甚至几个月,因此清初人们的头发普编遍相当于现在的陆军装,红毛头,毛寸,小平头。

古代生产力薄弱,剃一次头要磨刀,劈材,烧水,洗涤,古人哪有这么多时间,乾隆以前,一般一两个月剃一次,乾隆以后,由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状况好了,有钱人家才有了五日一结辫,十日一剃头的习俗。穷人还是好久不剃。

特别是零下三十多度的东北,剃个光头出去不冷么?生存环境恶劣,早期不会生产铁器,吃都吃不饱的地方,天天拿把剃刀剃头,是不现实的。

剃发令严格执行在顺治朝,从康熙开始实行仁政,剃发令在民间就已经松弛了,剃多少没有严格限制,甚至结辫还是束发,都是听之任之,只要没有公职,不进衙署,一般不管。

直到乾隆年间,国家承平日久,小冰河时代基本结束,全球气候回暖,人们又开始穷讲究了,官民百姓逐渐形成五日一结辫,十日一剃头的风气,穷一点的基本两个月剃一次,乞丐就几年都不会剃。乾隆中后期,南方开始变成阴阳头,清末则只剃前额很少一点。

总之,以军旅征战为目的辫发从此就变味了,随着辫发越来越像大姑娘,清朝的军人也越发没了血性。看一下现在各国军人的头发,除了少根辫子,和女真兵没有区别。

附张图比较直观一点。

清朝前期正常时候的男子头发是这样的。



梓凌2018


我是“像素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揭秘。

我捋了一下楼主的问题,楼主想问的应该是,清朝实行剃发令,而为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看着像没剃发。

确实我们从历代清朝皇帝的画像去观测的话,清朝前期的皇帝的发鬓和前额都保留有头发,不经让我们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剃发?甚至我自己对比他们的画像后,都会觉得是从雍正皇帝时期才开始剃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像素君”就来为大家做个揭秘吧!

在这里“像素”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他们都是有剃发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们没有剃发呢?

大家先看一下我上面的图,其实我们看到的那些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髡发罢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这样,这个就是真相,我们看到清朝前期皇帝的画像之所以会有误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画像都带着皇冠,两边和前面的髡发漏了出来,所以我们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他们没有剃发,其实他们都是剃了发的。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满清的“剃发令”也正是因为这个剃发易服满清才能坐稳江山270年。这其实是对我们汉人的一个忠诚度检测和奴化,我们汉人一直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有更改我们服饰之类的,这等于是要了我们的命。

好了解答就到这里咯,我是像素说历史,有观点、敢说话,专注历史领域创作和输出,如果您喜欢我的解答,辛苦您点个赞哦~


像素说


虽然是野蛮人,但是酋长也是爱美的,所以喽


书生115


为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的画像看着像没剃头?

先说一下满族人的由来,其实鉴真女真和宋代女真并没有多大关联。

完颜阿骨打率女真人创立金国进入中原后,几乎所有部族也全部进入中原,成吉思汗灭金后为了复仇(注:铁木真有一先祖死于金国木驴之上)所以蒙古人打下一座城池就对所俘金人(女真人)进行清洗屠杀,等到成吉思汗灭亡金国时,几百万女真人被杀戮的只剩下不到1%,只在中原地区遗留下也就数千户。

而在辽河流域和长白山南簏也没剩下多少,总共下来也就十万人右,而这些遗留下来的也很快的溶入了蒙古族和汉族之中,到了元朝时女真族其实已经灭绝了。

鉴真女真的由来是贝加尔湖西北及西北部更严塞地区的部族,在女真人迁入中原后,这些部族随之南迁进入辽河一带地区和当地的靺羯部落溶合后定居在了辽东一带,他们就是鉴真女真的真正来源。

而满族人就是这些南下部族的后裔,这些部族合称通古斯人(今俄罗斯通古斯地区,贝加尔湖以北)所以说满族人是由通古斯地区多个南迁部落溶合后形成的,所以说他们与宋时的女真人并不属同一族群。

这些早期迁入辽河流域的通古斯人,迁到当地后因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社会地位很低下,为了摆脱这个不利因素,他们从当地为数不多的女真人口诉中知道了女真人曾今的辉煌,所以他们就盗用了女真人的族名,自称鉴真女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女真族是不火留辫子的,女真人多以短发为主,也就类似于咱们现的平头及寸头,你从史书及历史故事中可以发现,短头发在中国北部地区的各民族中基本上是同一形式,主要是便于清洁,劳动及征战。

而通古斯地区的各部族多以长发为主,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是极寒地区,夏天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清洁整理头发,所以他们很少剃发,头发长了为了方便劳作及征战,把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这就是通古斯地区名部族的习俗,当然了贵族和身份高的人就会修一下面,也就是额头剃光点,也是出于美容的目的。

蒙古灭金以后通古斯人对外的称呼就正式变成了鉴真女真,他们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处于下层,比朝鲜族的社会地位都低很多,从元朝一直到明朝期他们其实就处在奴隶阶层,明未努尔哈赤通过武为及手段统一了鉴真各部,并拥兵自立为王,从那时起鉴真女真的社会地位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到皇太极时,手下的汉族学土及官员给当时准备破关入主中原的努尔哈赤讲述了金人在中原及整个汉族地区是不受欢迎的,并提议为了以后的发展必须要改变族名及国号,皇太极就接受了大臣们的主张,从此彻底的放弃了鉴真女真的称号和后金国名,根据发祥地把族称改为“满族"改国号为清,从这一变动上大家就应该明白了满族人其实就是通古斯入,而非女真人。

早期进入辽河流域的通古斯人的发型受辽河地区民族的影响,是没有剃光前额头的,几乎是原女真人的发式,所以说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的画像上就没有剃光前额头,而以后剃光额头则表示他们不是女真人,只不过没有公开说明而已,剃光前额头表示他们是通古斯人。

本人的一点推理拙见,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与风互语


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顺治,他们确定无疑都剃发了。

之所以有人觉得他们像是没有剃发,是因为对剃发存在误解。清朝留的辫子,并没有固定的形制,也就是说并不是网传的金钱鼠尾。

因此,我们能够在清初皇帝画像的两鬓角,看到非常茂密的头发。

同理,在其他画像中,辫子的形象也有变化。

例如,下面这张《乾隆南巡图》就刻画了地方官员接驾的场景。

我将反映出辫子的部分用白框标注了出来,可以看到大家的辫子还是很粗長的,也不是传言的金钱鼠尾。

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地区的人民,或许根本没有剃发。

诸如下面这张《康熙耕织图》,老百姓还留着明朝时的发髻,根本就没有剃发留辫子。

这或许是因为国家的力量还没有深入到这里去,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当然,如果说清朝没有金钱鼠尾,这是一个纯粹的谣言,那也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我们也能发现一些金钱鼠尾的案例。例如,1799年由日本民间出版的《清俗纪闻》,就刻画了一位留着金钱鼠尾的教书先生的形象。

这就说明,金钱鼠尾也是存在的。

这些案例想要说的道理是——清朝并没有规定辫子要怎么留。

清朝初年的剃发令,最核心的要求是让汉人老百姓剃发,以示投诚之心。

但是,具体要如何操作,辫子要留多长,前面头发剃多少,这是朝廷官方管不到的。

甚至于朝廷的力量还没有强到影响到中国的每个角落,有人不剃发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理解历史的不同情况,不要有刻板印象。


HuiNanHistory


满清王朝虽然是中华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可是在发型问题上却是没少被人诟病,即便实在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接受满清的小辫子发型。


其实满清在位入关之前,女真族之间并没有规定一种统一的发型,其真正的统一发型是从公元1644年,清军在入关之后所推行的“剃发易服”的政策,这种政策只是为了从发型上区别是否投降和不投降。


可是在推行剃发令之后,数以万计的民众开始公开反抗,满清为了实行这项政策,甚至屠杀了数十万的百姓,而清军进关之后的发型并不像我们如今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种阴阳头,清军在入关之后发型演变大致如下:


他们是从鼠尾辫、蛇尾辫、牛尾辫慢慢开始过度的,随后才将牛尾辫定为一种通用并且统一的发型。


可是清军在没有入关之前,他们并没有统一的发型规定,题目中的三张照片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有鬓发,而且鬓发还十分的浓密,这种现象并不是他们三个人没有剃发,而是因为在辽东地区的他们在那个时候并不需要一种统一的发型。


而他们在未入关之前的发型大概有如下几种:



而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的发型大抵便是图一、图四一样的地中海发型,他们带上王冕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便是脸颊两侧带有大量鬓发的感觉了。


历史总探长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剃头发这事,最开始的满人还真没有啥统一的发型,剃到是每个人都剃,但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他剃的样式又不一样。

这有剃头顶当中间一块,留着后脑勺和两鬓的,也有干干脆脆除了头发外围一圈,里边全剃了的,还有眉毛上边留俩小编,其他全剃了的。

他样式也多,不一而足。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这头发压根就没啥统一的标准,头发是自己的,爱咋剃咋剃,就没人管你。

那么题主说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他们就属于这种情况,你说剃了吗?他肯定都剃了,你把他那帽子一摘就能看出来。

所以你说的瞅着没有剃,那是他们把两鬓之间的那头发给留了下来,这帽子往脑壳上一扣,这瞅起来似乎没剃,这就是个视觉角度问题。

就跟咱看这三人的画像,俩眼皮耷拉着似乎是睡着了一样,但真睡了吗?那不能够啊!

咱们认识中的大辫子

那么咱电视剧里看到的情况,后边拖着一大辫子,那是满清入驻中原,为了驯服咱汉人,提出的一项政策。

想要活命,这就把头发剃了,你不想剃头发,这就得把脑袋砍了。

在当时讲这叫剃发易服。

那么既然是政策,所以他这就有了规定,这脑瓜除了当中间偏下的一小块要留下,其他全得剃了,这剃完事了,要求这头发的发辫能穿过铜钱那方窟窿眼,这叫金钱鼠尾。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电视剧里边满清留的大辫子,油光水滑的跟小姑娘的大辫子一个模样,他们为了好看还特意在这辫子末端扎红绳子。

这走一路摇头晃脑的,挺不好看!

压根就不是你说的啥金钱鼠尾?

这你就不明白了吧!满清这大辫子,他也是有变化的。

开头这叫鼠尾,中期这叫蛇尾,后期这叫牛尾,在往后咔嚓一下没了。

所以他有一个演变过程,是越来越粗的。

为嘛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前期他管控的力度大,这越往后越就放松了,所以留下来的头发就越来越多了。

您要知道前期就因为这剃发易服的是,激起了多少反抗,嘉定三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满清为了掩盖这一事实,通过文字狱的手段,把这些个事都从史书上删除了,这要不是后来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在日本读到了这段历史,咱还不知道有这事。

满清篡改的历史多了,还有扬州十日,满人攻入扬州进行了掠夺,十日不封刀这就是以军令的形式发出的,仅仅被和尚收敛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这还有没被和尚收敛的。

就这些个事还是咱辛亥革命前夕才知道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从清朝皇帝的画像来看,是前面几个皇帝的画像头发多,后面几个皇帝是光的,没有看见丝毫头发。

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是游牧民族的髡发 (其特征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根据性别、民族、历史时期及个人成长阶段不同,髡发有多种发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这样,这个才是真相。(从涂上可以看出来满族女真人的两鬓是有头发遮盖或者长着头发的。)

况且皇太极继位后推行了剃发易服的制服,要求汉族人按照满族人头发的形式来剃发,虽然当时这个举动在短期内给满清带来了很大麻烦,但从长远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所以清朝前三个皇帝的画像两边的鬓发看着有,其实是真的存在的。



和小波一起看历史


近些年清宫戏大行其道,“阴阳头、牛尾辫”也为大家所熟知,有人甚至直接将清宫戏称为了“辫子戏”。人们就此认为,清朝人的发型就如同电视剧里一般,“阴阳头、牛尾辫”。其实不然,清朝的发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谓“阴阳头、牛尾辫”只是晚清时期的一种主流发型而已。

清朝发式的变迁

女真时期,无统一标准

女真时期,满洲人对于发式并没有明确要求。换言之,留什么发型都可以,一些与明王朝关系亲密的女真贵族中甚至还有蓄长发、着明服的。与此同时,女真人的常见发型也不止一种,有女真式的金钱鼠尾,也有其他如契丹式等诸多发型,同样没有统一标准。因为马背民族的特殊需要,无须刻意打理的金钱鼠尾为长期处于混战中的女真人所喜爱,渐渐成为了主流。

剃发易服,全国统一标准

清军入关之后,汉奸孙之獬为了讨好新主子,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了“剃发易服”的建议,被多尔衮采纳。自此,“剃度易服”具有了政治象征意义,是否“剃发”与是否效忠清王朝挂上了钩,于是便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用何种发式作为标准也成了多尔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最终,广受女真人喜爱的金钱鼠尾成了首选,全国范围内的“剃发运动”正式拉开了大幕。在清王朝基本一统天下之后,全国男丁也近乎全部光头、只留下一绺金钱鼠尾……当然,这主要是针对汉民,满洲贵族如果选择女真时期的其他发型还是可以的。但留汉式发型政治象征意义太大,满洲贵族也基本上抛弃了汉式发型。

审美进步,金钱鼠尾改良

金钱鼠尾,顾名思义就是在光光的满门上留下铜钱般大小的一块头发,将这一撮仅存的头发编成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可想而知,这种发型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网络上就曾经有人拿吴奇隆饰演的“四阿哥”进行过调侃,吴奇隆是公认的帅哥,“阴阳头、牛尾辫”的扮相也依然帅气不减。可是,再看看金钱鼠尾,一切尽在不言中……

清朝中期,随着满洲贵族的迅速汉化,金钱鼠尾也越来越不符合新的审美标准,于是铜钱般的一撮头发变成了巴掌大,老鼠尾巴也慢慢变粗了……于是,新的主流发型出现了。

随着满洲贵族的进一步汉化,清朝人的发型也在与时俱进。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头发越来越多了、辫子越来越粗了。但清王朝“剃发易服”的祖制摆在那里,剃发、留辫子是必须的!于是,一种新的“妥协”产物出现了,就是人们熟悉的“阴阳头、牛尾辫”。既没有光头那么难看了,又基本上遵循了清王朝的“祖制”。新发型一出,立时受到了贵族、百姓的追捧,成为了晚清事情的主流发型。

从现有的清宫画像来看,至少到雍正、乾隆年间,“阴阳头、牛尾辫”还没有流行或出现。因此,清宫戏中“皇阿玛”们的阴阳头纯属“穿越”,别太当真。下图中的清世宗所留的发型,基本还类似于清初的金钱鼠尾,诸位看到清世宗头顶盘着的那条细辫子没?像老鼠尾巴吧?

至于易服,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从来都只是要求别人的,对于自己没有这方面要求。清宫画像中,皇帝穿着汉服的画像太多太多,尤以清世宗和清高宗为甚,下图就是清高宗穿着汉服的画像之一。如果不说,您会想到他是清朝的皇帝“乾隆爷”吗?

所谓“剃发易服”只是政治象征,从来都只是用来驭民的,不适用于清朝皇帝和统治阶层。清朝后妃着汉服的画像也同样在少数,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世宗的后妃画像图卷了,尽皆汉服,哪里像清朝的后妃?

为何清朝皇帝画像会有发鬓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无论清初的金钱鼠尾还是晚清的“阴阳头、牛尾辫”,前半部分都应该是光头才对,为什么清朝众多皇帝的画像中都有发鬓存在,以至于让人觉得他们并没有剃发。从前面清世宗的画像来看,清朝皇帝就汉式发型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为什么会出现发鬓呢?个人认为有两个可能性。

保留部分发鬓的发式

细心之人想必会发现,清朝皇帝画像中出现明显发鬓大多是清初皇帝的画像,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等等。从清世宗开始,清朝皇帝画像中的发鬓已经不太明显了。很可能清初几位皇帝留的本就是一种保留发鬓发型,从金代女真人的画像也能看得出,女真剃发是可以保留发鬓的,并不一定完全剃光。或许清初的皇帝依然保留了这种旧的女真发式也未可知。

新生毛发未及时剃除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新生毛发及时剃除了,男同胞们都知道,一两天不刮胡子,胡茬子就会非常明显。头发也不例外,一两天不剃就会生出很多短短的新生毛发。清朝皇帝虽然有专人伺候,天天剃头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几天不剃,光光的鬓角处长出新生毛发再正常不过了,前面的那张清世宗画像其实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光头部分都生出了短短的毛发。画像不是照相,是可以人为修饰的,将新生毛发修饰得像鬓角一般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当然,个人还是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否则清世宗之后皇帝的画像普遍没有鬓角就不太好解释了,不是吗?综上所述,清初的皇帝们看到了很可能延续了女真人的旧发式,因而保留了鬓角。康雍乾时期,尤其是雍乾之后,旧的女真发式被彻底抛弃,清朝皇帝的画像自然也就没有明显鬓角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满洲的男人发式为编发,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的肃顺时代就是,如果认为没有图,不知道具体样式,这就给下图:

这图来自韩国官方旅游网站,来源平壤的高句丽墓内的壁画。我们知道高句丽是高句丽人与靺鞨人联盟的国家,在高句丽国家里有很多靺鞨人,壁画进行脚戏的人就是满洲的先人靺鞨人,留着辫子,留辫子一直是满洲人的形象特征,发式跟清朝的没有变化,也证明韩国跆拳道的前身脚戏是满洲人的先人靺鞨人的武艺。

古满洲人女真人建立的大金,也曾要求过统一发式,就是剃发。但只发了命令,而没有去强制执行,主要就是正面宣传引导,而不强制。

明初绘制的尤家祖先容像,汉人却身穿蒙古族的服饰,并且像蒙古人一样剃发留辫。在元朝的时候,跟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也没强制剃发留辫。但各时期都有现象,对官员权利的崇拜,而自发的向统治者学习,所以元朝汉人也是剃发留辫,这现象一直到明初,改朝换代,要求的发式也变了。

历史上汉族的小孩也是剃发留辫的,下边给一组图。

宋代

宋代

明代

明代

这也说明古时候,汉族儿童是剃发的,只不过成人后不再剃发。汉族要求的终身不理发,头发很长很乱,只梳辫发髻,也不时候正常生活,所以儿童还是要剃发的。

清代儿童

清代儿童的发型基本没有变化。

清代成年男子发型

关于满洲人的剃发垂辫这种发式源于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宗教意识。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所以发辫为其族人所重视。古代时,满族在战场上捐躯的将士,其骨殖如无条件带回故里,其发辫则必须带回,俗称"捎小辫",这是满族天穹观的一种反映。尤其是他们头发"尽剃",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满族长期以来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的吃穿用都出自山林。满族男子一年四季常结伙进山,进到森林深处,十几日或几十日采集狩猎。在深山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至于头发梳成什么式样,自然要放在其次,并且要服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即山势陡峭、林木遮天,在这里与野兽搏斗并采集山货,就需要剃头辫发,以减少树枝的刮扯;同时,前部不留发,还可以避免在跃马疾驰时让头发遮住眼睛。他们颅后留一条大辫子,在野外行军或狩猎时,又可以枕辫而眠。所以,负责外出狩猎或耕种的男子大多不披发,而在家从事家务和织布的妇女大多披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说,满洲的发式是适合渔猎生活和行军打仗需要,重点的剃发。重要是事情说,三变,剃发、剃发、剃发。就是前边一定要剃了,至于后边梳什么辫子,那完全是个人爱好,清朝的强制剃发,说的也是留人不留发,留发不留人。重点也是剃发,没有要求你后边梳什么发式。只不过因为过去感觉经常理发麻烦,所以后边梳辫子的比较多。看清朝黄帝的像,看到是有鬓角,但前边的发还是要剃去的。

说起清朝强制剃发,提建议的也是汉族大臣孙之獬,他代表汉族要求剃发,以此来分辨敌友。过去也没法实现全民公决,汉族也就被这位汉族大臣代表了。

关于剃发,还有卫生的考虑。

汉族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上体毛不仅头发,连胡子也不能刮,终身不剃发,头条留的很长,然后盘起来,叫椎结。

古代卫生条件不好,普通百姓是没有洗澡的条件。各地的公共澡堂,均是清军入关后带到各地,您可以去考证,清朝以前是没有公共澡堂,像西安华清池,只有皇帝和最亲近大臣才能洗澡的设施。所以古人有一种生活用品叫篦子,就是经常用来刮头发上的虱子。过去古人一过,那苍蝇都要围着头发转。

所以就当时条件,自然剃发,要更有利于卫生。当然这些都不是现代法式,所以随社会进步,当然是现代的发式最好。


满族文化网出品,欢迎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一起讨论有关历史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