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是誰?有何歷史依據?

水月長安


以少勝多專業戶,古今首推李世民!

首先申明一下,這是完全按題意來回答的,因此首先做了排除法:任何一位名留青史的名將或者開國君主,都有過以少勝多的驕人戰例,而且歷史上也有眾多家喻戶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如三千越甲吞吳戰、田單復齊戰、光武成名戰、關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而項羽一生,都是打的以少勝多之戰。

但唯有秦王李世民,是以少打多從不敗,但以多打少從不勝,真正的以少勝多專業戶。


615年,十七歲未滿的李世民隨軍赴雁門關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幾百騎闖圍大勝。李淵起兵,雖是李世民“逼父豎旗”,但統兵十萬攻洛陽,不勝。但旋即率餘兵以伏兵計破段達。

其時也,唐軍總帥為太子李建成,麾下南為李靖、北有羅藝、近衛梁師都。李世民僅率秦國公(後為秦王)府一路兵,一破薛舉,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三戰虎牢關,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 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這四場大戰,無一不是以少勝多,特別是虎牢關破竇建德,以700騎兵破十萬已紮營重兵,威鎮海內。


玄武門之變,十八騎獲勝!

便橋之盟,六騎拒敵二十萬眾!

但有趣的是,李世民再統大軍徵高麗,又是一次大敗!

縱觀歷史,以少擊多必勝,以多擊少必敗的人,算不算“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

當然,如果說是項羽也沒錯的,他可是“三萬鐵騎縱橫天下”,垓下之前天下莫當!


巴山肖鵬


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軍事統帥除了毛主席外,還有一位來自於山西五臺、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敵前總指揮、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第一縱隊司令、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的徐向前元帥,也是十大開國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膽識和謀略,敢打硬仗、惡仗、大仗,既善於游擊戰於運動戰,又善於打陣地戰,以弱抵強、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蘇區時,徐向前就提出了紅軍游擊戰的七大原則,既“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等原則,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提出的“十六字訣”有著驚人相似之處,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呀,徐向前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時就擔任了總指揮,年僅30歲。

蘇家埠作戰圖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參加震驚中外的、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就是以弱抵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1931年9月,蔣介石在發動第三次圍剿失敗後,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個師十幾萬兵力向皖西的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瘋狂推進,紅四方面軍兩萬餘人在總指揮徐向前的率領下,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駐軍,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調動了蔣軍敵前總指揮厲式鼎15個團2萬餘人的兵力前來增援,結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幾乎全軍覆沒,被圍困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部隊見援軍無望而選擇了繳械投降。


蘇家埠戰役,徐向前以兩萬多人的兵力殲滅了國民黨三萬多人並擊退了大量來援敵人,繳獲大量的武器裝備。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開創了紅軍大兵團作戰先例,也是工農紅軍成立以來史無前例的大勝仗,成為了軍史上圍點打援戰術運用最經典的戰例之一。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也被列入了美國西點軍校教材。

而在1933年曆時10個月的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中,更是以少勝多,以弱抵強經典戰例。國民黨軍閥劉湘率領20萬餘人,在空軍的配合下企圖將紅四方面軍圍剿於川陝邊境,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8萬餘人以逸待勞,集中兵力組織反擊,運用收緊陣地作戰方針,實施大縱深迂迴包抄、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並迅速給予圍殲等戰術,殲滅劉湘部8萬餘人,蔣介石對川陝蘇區的圍攻計劃也宣告破產。徐向前指揮的反“六路圍攻”取得了紅軍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也是徐向前紅軍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任晉冀魯豫副司令等職期間,率領劉鄧大軍南下後剩餘的六萬人部隊,加上地方武裝組建成新的部隊,帶病做擔架上一年多的時間裡指揮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會戰等解放了山西,均創造了我軍史上敵眾我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而我軍史上的十大經典戰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個,分別是蘇家埠戰役、反六路圍攻、晉中戰役和太原會戰均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歸功於徐向前獨特在軍事指揮藝術,陣地戰、殲滅炸、運動戰等戰術都運用得爐火純青,而蘇家埠戰役運用的“圍點打援”戰術更是我軍史上最成功的圍點打援戰術,徐帥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


賽門軍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最偉大的戰役,毫無疑問是戰神項羽的彭城之戰。

項羽以超人的軍事能力,以3萬騎兵在版日內擊潰劉邦漢軍56萬,殲滅接近30萬,餘部大多潰散,幾乎吃掉了劉邦的主力。

項羽是個不懂政治和外交的武夫,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軍事奇才。

在項羽的一生中,創造了包括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在內震驚世界的輝煌戰役,永載史冊。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不到5萬的楚軍殲滅俘虜秦軍40萬人。

即便最後的垓下之戰,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

而項羽只有10萬人,精銳部隊大多已經戰死,不輸就怪了。

我們看看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之前,劉邦形勢一片大好。他通過一系列軍事和外交行為,拉攏了幾乎所有的反項羽力量,麾下兵力高達56萬。

當時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遼東地區之外,已經盡被劉邦為首反楚力量佔據。

此時項羽還在和齊軍混戰,劉邦乘虛出兵佔領楚都彭城,掀翻了項羽的老巢。

這種情況下,項羽失去了大部分根據地,麾下兵力不過10多萬人,又面臨南北兩線作戰。從軍事角度來說,項羽必敗無疑了。

然而,這種絕境下的項羽毫不氣餒,發揮了驚人的軍事才華。

他留下步兵裝作繼續攻打齊國,親自率領3萬騎兵隱蔽行軍,長驅直入,撲向彭城尋找劉邦主力決戰。

大家想想,騎兵在沒有後勤保障情況下長距離行軍,從山東趕赴徐州,本來就是極為危險的。一旦被劉邦優勢兵力合圍攔截,不要打,自己也會因為軍糧斷絕而完蛋。

同時,就算3萬騎兵殺過去了,又能怎麼樣?

當年還沒有馬鐙,騎兵的威力有限,大多是在馬上射箭,冷兵器肉搏還必須下馬,和步兵區別不大。

誰知道,項羽不顧危險,抓住劉邦疏於防範的有利戰機,果斷出擊。

項羽3萬騎兵突然殺到彭城,完全出乎漢軍的預料。

當天拂曉,項羽集中3萬主力發動猛攻。劉邦大驚,也急忙調動主力攔截。

但項羽騎兵勢不可擋,從劉邦防禦漏洞殺入,四面攻擊劉邦的指揮中心,導致漢軍大亂。

激戰到中午,項羽大軍以一當十,已經在彭城郊區斬殺劉邦部隊10多萬人。

因為項羽騎兵來的太快,作戰力又太強,劉邦的部隊根本攔截不住,甚至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劉邦也是久經戰爭,見勢不妙立即率部向後撤退。

然而,項羽騎兵發揮機動性又是,又在谷、泗水二水堵住漢軍,趁著他們渡河的有利時機猛打猛殺。

漢軍大亂,自相踐踏。

劉邦見逃不掉,急忙試圖逃入南呂梁山區,藉助山地躲避。

但項羽根本不給他機會,連續追擊,漢軍站不住腳,又被殺死數萬人。

漢軍至此已經失去有效指揮,全軍潰敗到靈壁(今安徽宿州靈壁城)以東的睢水上。

項羽最後一次攔住劉邦,殺得血流成河。

漢軍為了逃命,只得跳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

項羽再次斬殺十多萬人。

而此時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項羽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

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騎兵擊潰劉邦56萬之眾,殲滅30多萬人,餘部四散。

劉邦主力基本被殲滅。


薩沙


中國人寫歷史就好比是中國畫,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動輒百萬大軍之類的數字根本不可信。所以,講以少勝多,古人就算了,還是說說我們真正瞭解的這個時代吧。在20世紀的中國,將以少勝多做到了極致的非毛澤東莫屬。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什麼叫以少勝多?它意味著在一場戰役或戰鬥中用劣勢兵力戰勝優勢敵人嗎?你如果這樣理解以少勝多,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具體的作戰行動中,集中優勢兵力以多勝少是規律,再傑出的將領也做不到在戰役戰術行動中以少勝多。所以,所謂以少勝多,指的是總體上的少而不是局部上的少,局部上一定是以多勝少。1947年我黨了公佈了十大軍事原則,其中第四條是這樣規定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克勞塞維茨也說過,歐洲最偉大的將領也做不到戰勝兩倍於自己的敵人。

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才能打敗敵人,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問題的關鍵是怎麼在總體人數少的情況下通過機動,突襲,隱真示假、巧妙利用地形等等手段造就局部的數量優勢。做到這一點,是一個偉大的將領與庸將的根本區別,正如拿破崙說的那樣,原理是簡單的,關鍵是怎麼落實。

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戰爭,幾乎自始至終都在與優勢敵人作戰。這個優勢,既是武器裝備上的,也是武裝力量規模上的。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總能夠在總體劣勢的情況下造成局部二倍三倍甚至四倍於敵的優勢。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直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時候,解放軍的總兵力才與國民黨持平。


進擊的女武神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數不勝數,善於用兵、以少勝多的將領也如過江之鯽,如”殺神“白起、“西楚霸王“項羽、”兵仙“韓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飛、成吉思汗、朱棣、努爾哈赤等等,在軍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在冷兵器時代,這種戰例還有很多。難的是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的年代,這種以少勝多的戰例相對較少,人數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火力壓制和立體進攻防禦體系。因而,這種以少勝多顯得更為難得和珍貴。

而近代以來,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圍剿可以當成世界戰爭史上的教科書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將莫屬,堪稱中國戰爭史上近代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

粟裕經典戰例如下:

1、黃橋之戰 (1940年秋)

兵力對比: 7000粟軍——6萬國軍

戰績:活捉第二十四集團軍代總司令兼89軍軍長韓德勤,並將他放回。

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

此役歷時4天,共殲敵1.1萬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


2、蘇中七戰七捷(1946年)

兵力對比:3萬粟軍——12萬國軍

戰績:粟裕對薛嶽、張靈甫、李默庵、韓德勤等大勝,七戰七捷,共殲敵5.3萬餘人。


3、萊蕪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31萬國軍

戰績:殲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計5.6萬餘人,俘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45萬國軍

戰績:全殲國軍王牌美械之74師(全師32000人,全副美械裝備),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共計殲敵5萬。


5、豫東之戰(1948年6月)

兵力對比:13萬粟軍——25萬國軍(為挽救劉鄧遭國軍全殲的命運與桂軍主力,邱清泉兵團、胡璉兵團、孫元良兵團戰於開封)

戰績:攻克開封,全殲敵人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部、四個正規旅、兩個保安旅、一個正規團和三個保安團,並殲滅援敵一部,共9萬餘人。

敵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辛被擊斃,參謀長遊凌雲被活捉。

在豫東殲滅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等部5萬人。

活捉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師長沈澄年。


6、濟南戰役(1948年)

兵力對比:12粟軍——16萬國軍

戰績:共殲國軍10.4萬餘人(含起義2萬人),俘國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

活捉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戰

兵力對比:60萬粟軍——80萬國軍

戰績:大獲全勝,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 邱清泉陣亡,第7兵團黃百韜陣亡,第12兵團黃維被俘,第13兵團李彌逃脫,第16兵團孫元良逃脫,共計殲敵55.5萬餘人。

毛澤東:“粟裕同志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戰爭史上的奇蹟!”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主席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他所推辭了,但主席認為粟裕不當元帥,大將還是要當的,而且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此看得很淡,並稱:“評我大將,就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馬一生的戰爭中,粟裕先後6次負傷,其中三塊彈片一直在他的頭部沒有取出來,直到1984年逝世時,家人才從他火化的骨灰中,發現了這陪伴他近半個世紀的彈片。


八零印記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之後,蔣介石將矛頭對準了紅軍。1930年12月,蔣介石任命魯滌平為10萬國民黨軍隊的總司令,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對紅軍發動了第一次“圍剿”。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毛澤東命令4萬紅軍部隊避實就虛,在後退中尋找戰機。12月30日,紅軍在龍岡以突襲的方式將長驅直入的國民黨軍張輝瓚第18師9000餘人全殲,師長張輝瓚被活捉。次年1月,紅軍又向東挺近,將譚道源師消滅大半。第一次反“圍剿”消滅國民黨軍1.6萬人,紅軍取得勝利。



1931年4月,蔣介石調集20萬軍隊,由何應欽任總司令,對紅軍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國民黨軍仍然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從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寧700公里的戰線從紅軍壓來。毛澤東、朱德以3萬紅軍仍然誘敵深入,在運動中尋找戰機,使得國民黨軍疲於奔命。5月紅軍擊潰王金鈺、公秉藩兩個師。此後紅軍15天之內消滅國民黨軍3萬餘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1年7月,蔣介石親率30萬國民黨軍,以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對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朱毛紅軍3000萬人仍然以迂迴戰術與敵人周旋,紅軍消滅敵人3萬餘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歷史軍魂


徐向前


表字同魯肅,子敬有才幹。出生在山西,家住五臺縣。黃埔一期生,大名徐向前。

紅四方面軍,指揮大軍團。數次反圍剿,威震鄂豫皖。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

動員閻錫山,攜手來抗戰。大戰神頭嶺,大戰鳳凰山。捷報滿天飛,揚名晉東南。

內戰開始後,組建新兵團。以少能勝多,以打代替練。晉中大決戰,連下十四縣。

擔任總指揮,奮勇克太原。一生多豪氣,轉戰幾十年。太原走出去,又回到太原。

槍林彈雨裡,轉了一大圈。為家更為國,做出大貢獻。建設新中國,向前再向前。

布衣好元帥,功德人人贊。


萬里彈


寫在開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往今來,中華名將如同繁星無數,點綴在歷史長河中。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人物就是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土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優秀的軍事家,傑出的指揮官,一生征戰勝多負少,尤其擅長以弱克強。著名的護元顥還北之役,使一時洛陽孩童盡傳歌謠: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白袍將軍之名從此威揚天下。

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南北政權長期對擂,王朝走馬燈似地更替不休,不同史書因政治宣傳需要,記載的內容出入極大,導致史學界至今對陳慶之的戰績都保持爭議。

然而,陳慶之的善戰是不爭的事實,他在各次大小戰役中表現出的能攻擅守,善於以少勝多的卓越能力,相信不會有人持有異議。因此,我選擇為大家介紹這位傳奇將軍,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本次的閱讀。

本文著重講述陳慶之的精彩戰例,史書中如存在有過於不靠譜的兵員數字,將會特別說明,見仁見智,由讀者朋友自行判斷真偽。其他部分如有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朋友給予指正,先謝為敬。


本非將種,自有夢想

公元502年,正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在推翻東昏侯暴政的一年之後,南齊宗室蕭衍在建康接受了齊和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梁。南朝的第三個朝代,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時的陳慶之,只有18歲,出身平凡,也沒有出眾的弓馬武藝(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但憑著儉樸低調的為人處事,以及陪領導下棋的經歷(蕭衍酷愛圍棋,且喜歡通宵對弈,只有陳慶之每叫必到),得到梁武帝蕭衍的信任,先是被任命為主書(管理文書的文職,等同秘書),後來又授奉朝請(閒散文職,有資格參與朝會)。

按理來說,這本應是高俅那樣的投機者成功發跡的故事,這樣清閒富貴的生活,已是多少布衣夢中的巔峰,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相信都可以讓人感到心滿意足。(不管你們滿不滿足,反正換了我肯定是非常地滿足哈。)

但陳慶之卻並不這樣想,出人意表地,他散盡家財,挑選並招募優秀江淮子弟以及流落到南朝的強壯北人入伍,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與他們一起征戰沙場,為國效力。(朝臣私結軍伍還不受猜忌,這得和皇帝有多鐵啊……)

文官陳慶之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夢想,直到他41歲的那一年。


圖一:網上找到的古裝帥哥圖,但衣著服飾不是那個年代的說……


中年為將,自顯鋒芒

南北朝是一部紛亂的歷史,雙方的宗室、將領互相傾軋、背叛、投靠,南北之間的往來總是那樣的熱鬧。

1.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

41歲的陳慶之終於迎來了第一次領兵出征的機會,準確地說,是當保鏢。

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發動叛亂失敗,在彭城向南梁投降,梁武帝按照對方要求,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任務完成回師之後,陳慶之馬不停蹄,接著擔任宣猛將軍,率領2,000梁軍,由文德主帥,送豫章王蕭綜(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進入徐州,兵鋒直向北方。

同年五月,北魏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軍20,000前來迎戰。元延明派遣魏將丘大千先修築營壘,意圖拒梁軍於國門之外。陳慶之領梁軍向營壘進逼,只用了一通鼓的時間就將魏軍擊潰。

六月,徐州的頭號人物蕭綜和梁話、淮陰苗文寵一行三人,乘夜離開梁軍,投降北魏。天亮後,梁軍發現蕭綜等人的房門始終緊閉,正在驚疑不定時,聽見魏軍在城外叫陣:“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梁軍搜查全城,發現蕭綜確實失蹤,於是軍心大亂。

魏軍乘勢入城,梁軍迅速潰散,緊接就是一場追擊戰,魏軍從彭城一直打到宿豫,幹掉了七成以上的梁軍,並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佔的城池。

這是一場慘烈的失敗,但敗者中並沒有陳慶之。

他當機立斷,“斬關夜退”(我的理解是梁軍一整天都在彭城內搜索蕭綜,直到夜晚,陳慶之預感次日魏軍將發起攻城,於是在全軍混亂的情況下,帶領本部2,000人馬向南突圍),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

(存疑:因為徐州是兩國交界,南北戰線的焦點,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結合梁軍的戰損情況,判斷梁軍數量應當在8,000至10,000人左右,陳慶之本部人馬的數量為2,000,護送豫章王入徐後與主帥文德以及徐州守軍會師,向北方擺出攻勢。)

這場戰鬥,摻雜了政治因素在內,雙方的宗室都因為內部鬥爭,出現了叛逃情況。陳慶之在這種風雲突變,詭譎莫測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迅速作出正確反應,已經證明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將才。

不過,也有可能是他長期圍棋鏖戰,打磨出來的功夫。以戰為棋,不亦快哉。


2. 普通七年(526年)

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為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李長鈞築兩城以拒之,陳慶之攻拔兩城。十一月,李憲力屈而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後,陳慶之轉為東宮直閣(即直閣將軍,是值守皇宮的武官),賜爵關中侯。

這裡的兩城,應當理解為與壽春成犄角相望的兩座兵寨,或指月城(城門外所築用以屏蔽城門的半圓形小城),翼城等,而不是真正的城池。因為古代築城耗費人力物力相當可觀,夯土需要時間乾燥,加上天氣和季節的影響,不是年內就可以築成兩座城的。後面亦同。


圖二:其實我認為更大可能是兩座獨立的兵寨


3. 大通元年(527年)

陳慶之與領軍曹仲宗進攻渦陽(今安徽蒙城),。北魏遣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150,000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40裡。陳慶之慾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

陳慶之卻說:“魏人從遠方而來。現在已經疲憊不堪。他們離我軍那麼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

於是,首戰告捷。

陳慶之以200騎兵趁夜色突襲初到戰場的敵軍前鋒部隊(如果史書描寫魏軍150,000人沒有誇大,那麼按五軍劃分,其前軍的數量約為2,000~3,000人),是很有可能達到“擊破”的效果的。因為沒有記載魏軍傷亡情況,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次通過破壞營防、焚燒輜重或軍械為主要手段,來打擊敵軍士氣的臨時行動。

結果如陳慶之所願,魏人震恐。


圖三:陳慶之的200騎具備短距突擊力,很有可能是具甲騎兵


接下來是持續一年的枯燥的拉鋸戰,陳慶之和諸將佔據渦陽城,與魏軍相持,雙方交手上百次,彼此都很疲勞(師老氣衰)。北魏援兵又想要築壘於梁軍後面。曹仲宗等唯恐腹背受敵,打算撤軍。陳慶之立節仗于軍門說:“我們來到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麼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


圖四:只找到漢節,作為節杖的示例圖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陳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其餘九城,兵甲猶盛。乃排列俘馘(通常指敵人的左耳,作為戰功統計;這裡應指逐趕戰俘作為衝鋒的炮灰部隊),鼓譟而攻,遂大奔潰,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圖五:鉗馬(用器具包住馬口)銜枚是古代夜襲的要求,發聲者死,枚失落者死


渦陽之役,是陳慶之的首場勝利,意義重大。其中兩次夜襲,體現出陳慶之鮮明的作戰特點:善於使用少量精兵,在敵人意識鬆懈時(比如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敵人防禦陣地或營壘,並且通過戰略轉進等方法,將戰果擴大。


觖望風雲,自綻芳華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由於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一場針對皇族和朝臣的血腥屠殺,從此掌握北魏權柄),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央求南梁幫助他撥亂反正。梁武帝接納了他,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飈勇將軍,領7,000人馬,送元顥還北。

大通三年(529年)四月,元顥到了渙水,即皇帝位,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都是不要錢的官職,目的在於綁定陳慶之和他的軍隊,順便讓自己的帝位穩固一些),軍隊從銍縣開拔,到達睢陽。魏軍守將丘大千率70,000軍隊(此處數量可疑),分築九城以相拒。陳慶之從早晨開始發起攻擊,一直打到下午(自旦至申),攻克了三個營壘,丘大千投降。

當時北魏的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羽林庶子20,000人趕來救援梁地和宋地,屯據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這座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令部隊在水面築壘(對此理解為在護城河建造跨河兩岸的大型塔樓),攻陷城池,全殲魏軍,生擒元暉業。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

元顥非常高興,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又有北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70,000人(此處數量可疑),據守滎陽(今屬河南)抵禦元顥。魏兵精銳強悍,滎陽城險要牢固,陳慶之未能攻下。時魏將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9,000,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10,000,據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這時滎陽還沒攻下,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解下馬鞍餵馬,對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7千人,敵人有30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存疑:這不可能是陳慶之的原話,因為戰場上全部敵人:滎陽守軍加各路到場的援軍,總數尚不足100,000,而且當時北魏正集中力量平定各地內亂,去年八月爾朱榮鎮壓葛榮領導的河北起義剛結束,現在正在鎮壓流民;而元天穆還在山東那裡對付邢杲那支“逾十萬”的義軍,洛陽等腹心地帶空虛,前來應戰的各路人馬又組織倉促,300,000這個數字實在有些誇張,也不可能出自陳慶之的口中。)

戰鬥在動員之後打響,只用一次擊鼓,梁軍中的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湣便首先登上城牆,滎陽終於被勝利拿下。不久,魏軍圍城,陳慶之率騎兵3,000背城而戰,再次擊破敵軍,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單騎逃跑。

攻佔滎陽,是梁軍首次出現大量傷亡的一場硬仗,計有500人戰死,為此梁軍“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以告慰袍澤英靈。

陳慶之收繳了大量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不可勝計),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逃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恐懼,出奔幷州。北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領群臣備下法駕,迎接元顥入洛陽宮。

元顥“龍顏大悅”,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這是對陳慶之的第三次綁定,如果北魏局勢未明朗,食邑肯定沒希望;如果大局已定,陳慶之也不可能留在北魏作貳臣)。

這時,北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這是個猛人)與王老生、李叔仁又率軍40,000殺來,攻陷大梁後,分遣王老生、費穆帶兵20,000,佔據虎牢,派遣刁宣、刁雙進入梁、宋地界,陳慶之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只帶著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梁武帝聽到捷報,再賜手詔給予嘉勉。

至此,從銍縣出發直到洛陽,歷時140天,平32城,47戰,陳慶之所向披靡。因為麾下軍士全體穿著白袍,所以有洛陽童謠傳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元顥據守洛陽的這段時間,也是南北聯軍蜜月期結束,開始出現裂痕的時候。據說元顥終日沉迷酒色,並縱北魏兵大掠洛陽,對南梁軍則處處猜忌提防。

於是,65天之後,北魏將爾朱榮、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等眾號稱百萬,挾持著魏孝莊帝元子攸(爾朱榮擁立的傀儡皇帝,後被絞殺)來攻洛陽,陳慶之為爭取戰略主動,渡過黃河駐守北中郎城(今山東萊州境內),雙方在三天之內共進行了11場戰鬥,梁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之前所得城池全部失守。

因為魏軍損失也不少,而且當時天氣炎熱,爾朱榮也有心先撤退整頓,這時有個善觀天象的人叫劉靈助,他對爾朱榮信誓旦旦地說:“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爾朱榮於是堅定了信心,與元顥再次會戰於河橋。元顥大敗,於大通三年七月廿一日(529年8月11日)逃亡到臨潁時被擒殺,洛陽重新歸入北魏勢力。

此時在北魏,梁軍已經沒有繼續戰鬥的理由。陳慶之率領殘餘騎步兵結陣向東撤離,正逢嵩山附近河流水位上漲,被爾朱榮親自追擊而至,南梁軍最終“死散略盡”。

陳慶之於亂軍中逃出生天,剃去鬚髮,化妝為僧人,潛行至豫州,有本地人程道雍等將他偷偷地送出汝陰。回到南梁後,梁武帝仍然因為他的戰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還北之役是由一場場慘烈的戰鬥串連而起,在外無援軍,內有豬隊友的情況下,7,000白袍軍越戰越少,最終導致失敗。

陳慶之的指揮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南梁的政治策略和元顥個人。

一方面,梁武帝希望以有限投入獲取最大收益,並不想傾一國之力壓注在元顥身上;

另一方面,陳慶之雖利用北魏內部矛盾的時機成功地“乘虛陷滎陽”,但由於元顥在北魏的政治基礎太過薄弱,才能和情商也太低,既沒有去試圖爭取爾朱榮麾下的勢力重新選擇站隊(元天穆等都是北魏宗室),又沒有過人的胸懷將依附自己的胡羌勢力整合,統一交由陳慶之指揮,使得數量有限的白袍軍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反撲浪潮,無法補充兵員,導致後續乏力,難以為繼,終於倒在回家的路上。


揚名竹帛,自遠槽櫪

雖然護元顥還北以失敗告終,但陳慶之的個人勝利還在繼續。

陳慶之任北兗州刺史時,有個名叫強的和尚自稱皇帝,土豪蔡伯龍起兵響應,人數約有三萬,攻陷了徐州北部,濟陰(今山東菏澤境)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鍾離(今安徽鳳陽境)太守單希寶被亂軍殺害,結果被陳慶之奉詔,在12天內討平,蔡伯龍、僧強被斬,首級被傳四方。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任命陳慶之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包圍懸瓠(今河南汝南),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此後又免除了義陽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並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北魏於534年分裂為兩魏)派遣侯景,率領70,000人攻打楚州,並乘勝進軍淮上,還寫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急忙派湘潭侯蕭退、右衛將軍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軍趕到黎漿時接到消息,陳慶之已經擊破東魏部隊,侯景拋棄輜重,冒著大雪逃走,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

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州民李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他會喪。陳慶之的長子陳昭襲封他的職位。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 蕭武帝蕭衍因渦陽之役,勉勵陳慶之的原話。



圖六:南北朝,南梁時期地圖



補遺:

528年,有一位叫楊忠的勇士,隨北海王元顥一起投奔南梁,並加入陳慶之的軍隊。在參與元顥還北之役後,留在北方,成為西魏宇文泰麾下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魁偉雄壯,巨力過人,曾空手搏虎,併力拔虎舌(《周書》: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

他的兒子就是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國家的隋文帝楊堅。

由此可以想見,在陳慶之任朝廷散官的這段時間內,許多勇猛能戰之士集聚在他身邊,並最終成立了一支機動力強,服從性高,敢打硬仗,百戰百勝的軍隊。

一支7,000人就敢打遍半個中原,最終如流星墜散,只成就一人英名的鐵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關注歷史,堅持原創,見仁見智,歡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題外話:如果有朋友對陳慶之的故事感興趣,推薦一部很好看的小說:《奔流》。其中描述了著名戰役鍾離之戰(那時候白袍將軍陳慶之還是位青澀青年),並且其中還穿插有梁山泊與祝英臺的動人愛情故事哦。


萬里長空夜未央


中國的歷史,從有記載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戰亂不斷,幾千年來,不斷出現各種人才,以及超級的軍事天才,可以說每一個勝利者,都是從以少打多,以弱勝強開始的,而且不斷創造出,軍事領域的奇蹟。


我們從秦朝末年的楚霸王項羽,背水為戰,以幾萬人的軍隊大破趙國40萬大軍,那小市民劉邦,與項羽作戰是屢戰屢敗,只有烏江一戰,讓項羽四面楚歌,上演了悲壯的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所以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東晉與前秦的淝之戰,前秦那80萬大軍,卻在東晉的七萬人軍隊面前一觸即潰。

我們就把古時候的例子舉到這裡。

其實這戰爭的勝敗,並不是憑匹夫之勇,而是智慧。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看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如何戰勝強敵的?

毛澤東一生的軍事生涯是奇特的,他打仗從來不用槍,而是用筆。

在井岡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論著,激發了全軍將士,以頑強的鬥志,使根據地逐漸擴大,從一千多人的部隊,一直擴展到30多萬大軍。

在長征路上,更是以少勝多,以弱打強,毛澤東親自指揮軍隊,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四渡赤水,把蔣介石的幾十萬大軍拖得疲憊不堪,最後從長征路上走出了困境,保留了革命的火種。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在延安的窯洞裡,揮毫寫下的《論持久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抗戰決心。

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更是以少勝多,以弱打強。

從遼瀋戰役,以關門打狗的戰術,以錦州一戰,便收穫了東北全境。

在淮海戰場上,以60萬對80萬戰績, 讓斯大林,丘吉爾,艾森豪威爾這些個二戰的軍事巨頭,刮目相看,讚歎不已,稱毛澤東是軍事奇才。


更讓世界震驚的,是那立馬橫刀的彭大將軍,在異國的戰場上,以劣勢的裝備,與美國為首的十五歐洲的經濟強國軍事強國,組成的聯合國軍,打的那場現代化的戰爭,讓美國為首的軍事集團不得不承認失敗。

雪洗了百年近代史上的恥辱。


趙志軍001


劉裕。

十來個人殺上千敵軍,還追的數千敵軍狼狽逃竄。

《宋書武帝紀》: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這不算什麼牛逼的,最牛逼的是劉裕二十七個人起義,把桓玄五十萬大軍打得落荒而逃。

劉裕一生無敗績,都是以少勝多。滅燕滅秦。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絕非虛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