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天浙黔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65歲大伯“起死回生”

2018-12-11 18: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慧仙 李文芳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大雪天浙黔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65岁大伯“起死回生”

在杭州的手術室,韓威力主任、李洲斌醫生正在修剪供體。

穿過紛飛的大雪,跨越1600多公里的路途,一份來自貴陽的生的希望,在一路綠色通道中,被火速帶回杭州。一段生命接力故事就此展開……

12月9日,65歲的洪大伯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功接受肺移植手術。正是這段“生死時速”,開啟了他的“新生”之路。

這是肺移植團隊第一次順利完成飛躍千里遠赴貴州、全程轉運護送捐獻器官的任務。洪大伯也成為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2年以來第30位移植患者。

一天2包煙、2斤黃酒的大伯 忽查出間質性肺炎

故事還要從4年前說起。

洪大伯是浙江溫嶺人,大半生都在和田地打交道的他,在家人眼裡,向來是個精神頭不錯的人。

“我父親每天都要抽上2包煙,抽了40年了,每天還要喝上2斤黃酒,身體一直挺好的。”洪大伯的兒子小洪說。

這一切,最終4年前突然出現的一場“感冒”而全然改變。

4年前,洪大伯突然出現咳嗽的情況,氣也喘不上來,走上一兩百步就覺得累。起初,他以為是普通感冒,便到溫嶺當地醫院治療。但治了一段時間之後,仍不見起色,便只好前往上海治療。

在上海,洪大伯被確診為間質性肺炎。據瞭解,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疾病,沒有發作之前,看上去和正常人無異,一旦發作就很嚴重。

儘管還在早期,但當時醫生已建議其換肺。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洪大伯,一聽換肺,內心極度抗拒,再加上家人也覺得老人當時身體尚可,便採取了保守治療的方式。洪大伯也在醫生的建議下,迅速戒掉了自己的菸酒習慣。

然而,4年過去,保守治療下洪大伯病情突然出現了進一步惡化。情況危急,洪大伯的兒女立即叫上當地120救護車,一路北上,將父親送至浙大一院進行搶救。

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韓威力主任醫師接診了洪大伯。韓主任說,當自己第一次見到患者時,患者已是骨瘦如柴、躺在床上連翻身都很困難。

“爸爸說自己的肺一直在往下‘墜’,氣喘不上來。他可能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維持不下去了,當時都開始交待後事。”說起當時的情況,洪大伯的大女兒洪女士忍不住落出淚來。

顯然,內科治療幾乎已維持不了患者的生命。同時,冬季又是肺病患者最艱難的季節。“當時患者的肺功能急劇下降,病情非常危重,肺移植成為存活的唯一希望。” 韓威力主任說。

但與此同時,韓威力也不禁懸起了一顆心:患者情況太差,很可能只有半個月時間,如果半月內沒有合適的供肺完成移植,洪大伯可能熬不到2019年了。

12月8日,當杭城開始飄起鵝毛大雪時,遠在千里之外的貴州卻傳來來了希望。一位因腦外傷而昏迷不醒的23歲青年捐獻的器官和洪大伯配型成功。

韓威力帶領的浙大一院肺移植團隊頓時興奮起來。“一天打了48個電話,與貴陽那邊的醫生反覆確認溝通。”說起那天的情形,韓主任記憶猶新。他說,不厭其煩的溝通,是為了摸清最及時有效的器官情況,為患者能獲得成功的移植手術打好基礎。

為了保證獲取供體的高質量,為器官移植爭取更多時間,韓威力主任決定,派出兩位骨幹醫生李洲斌和方程即刻啟程,趕赴貴州評估維護供體,確保萬無一失。

遠在哈爾濱開會的朱曼華醫師隨身帶著筆記本電腦等待器官分配,泮輝醫師在醫院內協調手術室、麻醉科、體外循環、監護室、輸血等團隊,準備移植。

“真的很幸運,在全國器官分配系統進行第一輪分配時,我們就分配到了。”朱曼華說,系統開始分配時,30分鐘內必須點下確認鍵,一旦錯過就可能使患者失去一份生的希望。所以當她點下確認鍵的那一刻,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一波三折 全體醫護集結待命

一切準備就緒,下午5點30分,一場從杭州飛往貴陽的旅程正式開始。

“當天的貴陽,氣溫只有零下3度,遭受著低溫凍雨天氣的干擾,我們的飛機晚點了。” 李洲斌醫師說,直到當晚10點半左右,他們才趕到貴州當地醫院。

到達醫院後,沒有半刻休整,兩位醫生馬上對供體進行評估。

“在所有大器官移植中,肺的要求很嚴苛,人體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很容易感染,為了保證移植手術的成功,必須嚴格評估並保護供體。”李洲斌說。

彼時,已幾乎走完生命歷程的捐獻者氧合指數不斷下降,逼近臨界值。記者瞭解到,氧合指數是評估肺臟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數值小於300mmHg說明,肺功能將達不到捐獻指標。

於是,當機立斷,來自杭州的幾位醫生立即與當地醫院ICU共同參與供體維護。通過氣管鏡吸痰、控制液體量、加強利尿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將氧合指數糾正至392mmhg以上。

一直到午夜12點他們才得以休息。

12月9日一大早,李洲斌和方程兩位醫生再次來到醫院參與供體維護,按照計劃,這天下午2點30分將獲取捐獻器官。

當天另一邊,儘管是週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以及手術室、麻醉醫師、體外循環、監護室、輸血等團隊卻早已冒著大雪全部集結,隨時待命。

但到了中午11點,等待過程中又出了波折。李洲斌告訴記者,由於供體將同時捐獻心、肝、肺、腎、胰腺等多器官,受體方又是來自全國各地,彼此的時間需要整體協調,因此,器官獲取時間調整為10日凌晨5點。

然而,僅僅一個多小時之後,原先的時間安排再一次被打亂。

原來,由於供體血壓一直維持不住,醫院決定下午2點緊急啟動器官捐獻。12點40分,原本在酒店候命的浙大一院器官獲取團隊收到臨時消息後,便一路狂奔去往醫院,同時將信息及時發回給杭州“大本營”,還完成了機票改簽、綠色通道協調等一系列工作。

在浙大一院,剛剛回歸到各自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們同樣再次“集結”。“我感覺那天的經歷就像一部大片,自己就是其中的導演。”韓威力說,但作為醫務工作者,他們其實早已習慣了這樣的變數,隨時投入戰鬥是醫務工作者的一種必備素質。

無縫銜接 順利完成生命接力

9日下午3點半,捐獻肺臟獲取順利。

現場完成器官保護工作後,李洲斌和方程立即趕赴機場。一隻如小行李箱大小的器官轉運箱,承載著捐獻者的大愛,此時已經成為洪大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路護送的兩位醫生知道,捐獻的肺需要儘快進行移植,缺血時間越短效果越好。“在器官移植手術中,肺離體後徐儘早開展移植手術。” 李洲斌說,分秒必爭才能順利完成肺移植。

之後,在機場綠色通道的幫助下,下午5點23分飛機按時關閉艙門,5點29分飛機開始滑行。

“前方飛機滑行,馬上送手術室!”手術團隊得到消息後,立即將洪大伯送進手術室準備。

連續兩天雨雪天氣,飛機在杭州能否順利降落,韓威力主任心中最大的擔憂。好在,因為經過提前報備,搭載愛心器官的航班得以優先降落。

9日晚7點半左右,飛機降落,愛心器官離醫院幾乎只有“一步之遙”。手術室醫生立即啟動開胸手術。分秒必爭、無縫銜接,一路小跑乘上早已等待在機場出口的救護車,一路駛向浙大一院。

在10餘名醫護人員的精誠配合下,經歷4個多小時,手術終於順利成功。

韓主任告訴記者,昨天下午,術後16小時,洪大伯身上的ECMO已成功撤離。儘管接下來他還將面臨感染、排異等難關,但他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

“冬天的確是肺病患者最難熬的時候,也是肺移植工作最緊張的時期。”韓威力主任說。

據瞭解,從12月2日至12月9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已完成3例肺移植手術。除洪大伯外,還有2例分別是在12月2日和12月5日順利完成的,一位是患有慢阻肺、氣管切開插管4月有餘的“特困戶”,目前正在申請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的救助,另一位同樣是患有間質性肺炎的患者,目前已經轉入普通病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