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一個人就像一個企業,也需要管理。”

11月17號這天,我和崔璀用一壺茶的時間,聊了聊個人與組織的問題,受益匪淺。

崔璀是誰?她是吳曉波的得意門生,6年時間從職場小白到公司CEO,再到後來獨立創業,做專注女性成長的內容平臺,她對職場管理的道與術,顯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崔璀給新書取名“做自己人生的CEO”,通過十幾年摸爬滾打的故事,讓讀者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係,進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事業上的困惑,本文也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口 述:崔璀

採 訪: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

我工作十幾年,特別是創業以來,常常有一種深切的渴望,我希望在某些重要崗位上,有一些工作更投入的夥伴。這些人不是為了獎勵而做事,而是為了發自內心的認同,為了心裡的某種聲音而做事。

因為我相信,只有在這樣的主動性的驅動下,人們才會有更大的創意和突破

前幾天,面試到一個非常理想的應聘者,但是她遲遲不肯接受offer,經過HR詢問,才知道有另外一家公司給了更高的薪酬,應聘者內心傾向於我們,但是又受更高薪資的吸引。

知道這個情況後,我跟面試者又談了一次,我告訴她:“現在情況是,你很想來,我也特別希望你加入,那我們就要為了這個共同目標而努力,那現在,我們共同遇到了一個問題:薪資。這是咱們要一起解決的問題,我們來討論幾個方案……”

最後,她沒有要求更多的薪資,仍然選擇加入了我們,因為她很詫異,第一次覺得,竟然不是你多一點我少一點的關係,而是“合作”。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為何傳統的績效工資沒效果了

十幾年前,微軟開始了一項叫作“微軟百科全書”的計劃,他們使用了我們最常見的商業運作模式,付錢給專業人士,讓他們編輯百科類的文章,有項目主管來監管時間和預算。

幾年之後,另一個百科全書計劃開始了,模式截然不同,是非盈利模式,其口號是“自由的百科全書”,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添加詞條,純粹為了喜歡而做,沒有人能拿到一毛錢。

你猜這兩種模式,誰會贏?

使用後面這種運作模式的,就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

我無意推翻傳統績效方式。那些經過百年驗證的管理方式,肯定有其價值。但我們必須承認,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智能化,很多重複、單調、機械的工作可以外包,用機器人代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越來越重要,可是,常規的激勵手段對創造力的推動並不見得完全有效。

常規的激烈方法、獎懲措施,讓我們更關注“結果”這一個點,讓人的視角更集中,會收窄人的注意力,反而會限制人的思路、想象力,讓人的視角變窄。

所以,傳統的激勵方法對於一些規則簡單、目標明確、機械重複的工作更為有效,對於非常需要創造力、想象力的工作,常規的激勵手段反而起到了反效果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為何你一直在當“救火隊長”

我總是聽到身邊很多管理者在哀嘆:“為什麼多了一個人手,我反而更累了呢?”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很疲憊的管理者身邊的人好像都很“無能”,這個不行,那個不會。而管理者呢?就像是救火隊員,覺得到處都是火燒屁股的緊急情況,到處滅火,這一天天下來,真的是感覺身心俱疲。

扮演“救火隊長”是管理的大忌,如果你不去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你就會一直處理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

我剛剛升為部門主管時,有一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隊。團隊的夥伴都很年輕,沒有經驗。做項目方案,我自己做只需要一個小時,但是交給新人的話,單是培訓的時間就得兩三個小時,最後方案還不一定能用。每到這時我都會想“還不如自己做效率更高”,然後自己重新做一遍。

這導致什麼結果呢?堆積在我身上的工作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累,覺得簡直在被團隊壓榨。

後來有一次我跟一位企業家聊天,他雲淡風輕地說:“嗯,聽上去,你也沒有很想讓他們成長呀。”

我一愣,轉而明白他的意思。看上去,好像是團隊不給力,但事實也許是我沒搞清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替代人”,而是“培養人”。很多管理者因為沒有培養人的意識,只盯住眼下的事情,一出問題就自己上手,長此以往,員工形成了依賴,覺得“反正是為你做事,你會來兜底”,潛力自然也發揮不出來

所以,在著急插手之前,按住自己,看看對方是在用什麼方法“生長“。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決定你事業高度的3項關鍵能力

1、目標力

你的生命中是不是有目標?不一定是很高的目標,關鍵看你有沒有勢必達成的信念。目標力強的人,通常有三個表現:

第一, 我有勢必達成的韌勁

第二, 我知道怎麼到那兒

第三, 我不知道怎麼到那兒,但是知道如何化解那些“不知道”


有一個朋友經常向我抱怨,“老闆把指標定得太高”“合作伙伴太不靠譜”,以為說出來老闆肯定應該懂。但其實,這樣喊無數次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老闆看來,她只是在吐苦水,並沒有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老闆會覺得,這樣的員工不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會在這裡發洩情緒。

畢竟老闆請你加入公司,是為了解決問題,達成目標,遇到困難不要緊,但是提出方案,或者準確提出“我要什麼樣的配合,才能達成目標”,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老闆給你的任務是這個月至少再新增1萬個用戶,這只是一個“結果”,我們需要了解清楚,老闆想要通過這個目標實現什麼,是為了提升產品銷量?還是為了提升品牌?理解老闆的真正訴求,才能提出自己的建議,打開更多的思路。

很多員工為了自己的面子或不辜負老闆的信任,會選擇妥協,不敢質疑老闆的決策,選擇默默忍耐悶頭幹。表現上,這種員工是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好人”,但是問題最後解決不了,時間長了,情緒只會越積越深。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這樣評論:“如果你的出發點就是討人喜歡,你就得準備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妥協,而你將一事無成。”

2、領導力

目標力對應一種能力,領導力。你知道自己要幹嘛以後,還要會一點點拆分。

比如,我以前覺得自己經驗不行,要準備好了才能成為領導,“等我再過幾年吧”。後來的經歷證明,剛好相反,你只有站那兒立一個flag(目標),倒推你要做什麼,那一刻就是領導力的開始

我23歲就被吳老師(吳曉波)推出去當總編輯,下面的人全都比我年長,那時候我才做過一年出版,可能連一些基礎工作都沒搞明白。

吳老師問:“你做不做?”

我說:“做。”

這些年,我一直在做管理,也接觸了很多女同事。我鼓勵她們有任何問題都跟我聊。她們走到辦公室,經常告訴我KPI肯定完不成,或者因為工作壓力大,準備辭職,但你往下聊會發現,其實不是這些原因,多半是她覺得委屈,得不到老闆的認可,或者她跟搭檔有矛盾。當這個問題聊開之後,她們很聰明,自己有180種辦法解決工作本身的問題。

女性不同於男性,她們在某些情緒節點上非常需要傾訴;男性處理情緒的方式則是壓下去,迴避。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敏感地察覺到團隊的情緒,保持團隊的活力。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我很喜歡:“高效能人士的腦子裡,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

3、放過自己

第三種能力,就是放過自己的能力。不是勸你佛系,什麼都不幹,而是你要不斷學會接納真正的自我。

今年我開始跟大家講,我是一個產品型的人,流量和營銷是我的短板。當我敢說這句話,其實我是接納自己了,一年以前我還不願意承認。所以後來我會大量挖跟我互補的人,比我在營銷上更厲害的人。

放過自己,也有助於我們調整自己的狀態。有一位創業者朋友,因為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常常焦慮到睡不著覺,她很想調整狀態,卻適得其反,“我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焦慮,就越煩躁不堪,有什麼辦法可以擺脫焦慮嗎?”

心理學有個重定向理論:無論你在一個方向上增加還是減少關注,最終結果都會是加強關注。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引入新的刺激,擾動原有的注意定向。換句話說,就是轉移注意力,讓自己關注一些更有意義的事。

這不是什麼高深的技巧,可是我們經常忽略它。比如,我有一個治療失眠的絕招:在失眠的時候,放棄“要睡著”這個念頭,去想想一些美好的願景,或乾脆起身翻翻桌上的那本書,結果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總之,目標力、領導力,再加上放過自己,這是我過去幾年很受益的部分。


“不花一分錢”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你的不是技術,而是認知

一個“天大的誤解”

我們每個人都在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追求自己生存的意義感),這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你必須要承擔一部分不喜歡的責任。

每個年輕人在工作當中,可能都有800次辭職的念頭,但我認真問你,換一個工作就會快樂嗎,你現在一切的焦慮和困難都會消失嗎?肯定不會,因為你現在的困難,十有八九是因為你還沒有做好當下的事。

很多人羨慕我現在的狀態,“做自己人生的CEO”,你看我的新書封面照片,笑得恨不得牙齒都露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創業、做自己人生的CEO,這些似乎很讓人羨慕的狀態,並不等於天天快樂。就拿創業這件事來說,你不摔個鼻青臉腫,打碎重建,連門都入不了

但是你擁有了力量感。

什麼是力量感?可以概括為三個字:有選擇。“所有的境遇都是我選擇的,我為此負責“。

辭職回家帶孩子?我選的,我就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代價?我自己有辦法。

工作遇到了困難?熬夜通宵,到處請教。我選的。

人生總會有低谷,大大小小,跌進去,渾身疼,當下覺得動彈不得。躺一會兒,再怎麼辦?只要心裡有主張,腦袋裡有辦法,一定會站起來。

願你充滿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