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反思」偽國學、假國學風行,國學現狀堪憂



「熱點反思」偽國學、假國學風行,國學現狀堪憂


“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從日本輸入中國的。 日本在江戶時期出現過國學派、後又出現了國粹派,以日本學問區別於中國和西方學問,以證明大和文化之獨特偉大,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 19世紀末,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國學”概念,後輸入中國,20世紀初得到了鄧實、胡適等人的提倡。 大抵來說,“國學”當時被理解為“中國人固有的學問”,與它含義相當的概念還有“國粹”、“國故”等。當時引進這個概念也是為了和西方學問相區別,所以是被“逼出來”的。

“國學”一詞邊緣界定的

混亂與模糊

大家知道古人從不稱自己的學問為國學,而直稱其為儒學、道學、理學、心學、佛學、玄學、子學等。它們適用於全天下,豈能限定於一國?

“國學”作為一國固有之學問,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實在是各說各話,無法統一,大體來說分三種:

一、典型的理解:以儒學為中心的學問。

比如馬一浮先生將國學理解為六藝之學及其延伸;章太炎先生在《國學講演錄》中從小學、經學、子學、史學、文學等五方面來概括國學;現代學者如方克立將國學理解為四部及其相關之學,更全面些。

二、把國學理解為以儒、道、釋為主體,兼及諸子百家的學問。

更寬泛些,指中國古代從先秦至明清的主要學術思想流派,包括經學、子學、玄學、佛學、理學、漢學等,以錢穆為典型。

張岱年先生則理解為包括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在內的“中國傳統學術”,這是現代學科式理解。

三、民間最寬泛的理解,則把國學當作“中華傳統文化”的同義詞。

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功太極、茶道飲食、戲曲舞蹈、中醫科技等等,凡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統統叫做國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籮筐了。

總之,如今人們在使用“國學”這一概念時,採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態度。

「熱點反思」偽國學、假國學風行,國學現狀堪憂


精神按摩與消費文化

國學目前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多種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大體來說有如下幾種:

一是生活方式。

在物質生活條件改進的條件下,人們希望能改進生活質量,比如茶道、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傳統生活方式近年大行其道,就是因為能讓不少人覺得,這些可以使他們活得更健康長壽。這些都可以打著“國學”的旗號來進行。

二是權謀法術。

許多企業家、管理人員對國學基本上一竅不通,但熱衷於國學的所謂權謀之道,他們聽說歷史上的鬼谷子、孫子、李世民等人如何出奇招、高招、怪招,創造了神奇的功效,紛紛欲效仿之。

其實國學中確實有極其深刻的管理智慧,只可惜很多人沒耐心去學,總想“一抓就靈”。

三是消災免禍。

人在有了錢之後,最害怕的當然是天災人禍;而在遭遇困頓之後,最希望的當然是交上好運。於是很多人在國學中尋找法寶,希望得到庇佑、交上好運,於是風水八卦風靡一時,神道鬼道大行其道。

四是附庸風雅。

有的人並不是真的熱愛國學或懂得國學,但是覺得家裡放幾部國學經典,身上穿一身漢服唐裝,臉上養幾撮黑長鬍須,嘴裡吐幾句“之乎者也”,就算有文化、有品味了。

在一個崇尚消費的時代,國學也是人們消費的對象;在一個人心浮躁的年代,國學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五是做人處世。

不少人覺得古人在做人處世方面積累了深刻的智慧,在《四書》《周易》《老子》《莊子》《壇經》以及象《菜根譚》《呻吟語》《曾國藩家書》等一類作品中,確實可以讀到古人做人的智慧結晶。

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國學而更加孝親、敬長、懂事、明理。

六是民族認同。

隨著國力的增強,國人的自信心大增,他們的民族自尊心開始以另一種方式發酵。那就是要追求與西方人不同,要在中國文化優越感中尋找滿足。您想想,要證明中國不比西方差,國學當然是最有用的工具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學研究也容易被民族主義所綁架。

七是文化素養。

從古至今,文史知識、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功太極、飲食中醫等廣義的國學內容一直是中國人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即使是“文革時期”也是如此。把國學當作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一部分,是無可厚非的,也有著強大的現實基礎。

八是精神信仰。

這本來是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可惜真正能從國學建立自身信仰的人非常少。

國學,特別是其中的儒、道、釋,本來都是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的。不過其安頓人靈魂的條件也非常嚴格,需要接受嚴格的修行,需要有大德高賢的指點,需要有極大的人格毅力。

現在這方面的國學傳統非常薄弱,所以也容易被江湖騙子、假和尚、偽道士鑽空子。

由上可知,看一個人是不是熱愛國學,不要看喊什麼,要看他行的是哪方面的國學,這樣才可判斷是真假優劣。


「熱點反思」偽國學、假國學風行,國學現狀堪憂


民國與當下的對照

談消費時代裡的信仰缺失

民國時期的國學熱,如果跟今天比起來的話,算不上是“熱”了。

那時社會相對自主,不可能全民跟風學國學;再說那時是小政府、大社會,官方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力挺國學。國學熱即使有的話,主要限於“一小撮”,影響力非常有限,基本上超不出知識圈子。

至於在社會上,那時中國傳統文化還非常強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本來就已經非常“國學”了,跟知識分子倡導的國學也沒多大關係。

更重要的是,那時的國學熱(如果有的話),是由一批真正的國學大師提倡的。這些人從小家學淵源深厚,個人信仰堅定,面對歐風美雨,他們一方面以筆墨來捍衛國學的價值信念,另一方面更以自身的人格示範證明國學的永恆價值。

相比之下,我們今天是在國學傳統幾乎中斷、國學大師幾乎滅絕的情況下提倡國學的。

一方面,找不到或極難找到當初那樣傑出的大師來引領風氣,指導學習,自然容易被偽國學、假國學所矇蔽;

另一方面,在傳統中斷數十年後,人們對國學的理解也較膚淺。

這些客觀上都使得國學熱在今天容易出現不健康的現象,引導難度也比較大。

在一個浮躁、功利的時代,國學如果能建立自身健康的傳統,誠然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重要作用。

但是,就一個民族來說,人心的浮躁、物慾的橫流,有深刻的社會現實因素,其中最深刻的問題包括行業價值沒有確立、社會自組織系統沒有形成、意識形態千變萬化、國家未來無法確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系列深刻的社會現實原因。

指望靠多念幾本國學書、多恢復幾個古儀、多搞一些國學教育,就能把這些問題解決,是很不切實際的。

“國學熱”現象折射的文化困境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江湖術士開辦的國學會所、國學班;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中,有諸如讀經班、“全校齊讀弟子規”、入校時舉行入泮禮、拜孔子等一系列與國學有關的行為。

對於這些現象,我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

一方面,要肯定其價值。

比如讓孩子們讀讀百家姓、千家詩、《論語》等經典,沒有什麼不好,我也讓自己的孩子讀;讓中學生、大學生多讀一些國學經典,我認為是有價值的,畢竟那些經典之所以不朽,正因為其中有永恆的價值。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這些經典往往是一個民族在文化困境中度過難關的最寶貴資源。同時,恢復一些傳統的禮儀行為,讓人們體會古人如何把人與人的相互尊重體現在禮儀中,如何做得好,是有價值的。

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其中的盲區。

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古人的精神、缺乏古人的境界,盲目地追求形式,崇尚風雅,是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國學人才的。結果讀經變成了和尚唸經,培訓變成了掙錢機器。

一味追求外在效應,迎合大眾趣味,只能把國學教育低俗化。這不是在復興國學,而是傷害國學。

從民間狂歡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主張

“國學”的未來何去何從?

「熱點反思」偽國學、假國學風行,國學現狀堪憂


國學回歸課堂當然是好事,包括設立國學專業,我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中國來說,重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步。

大家只要研究一下猶太這個民族就知道,這個民族數千年是多麼地注重自身的歷史和文化,並且正是靠著對自身歷史和文化堅韌不拔的信念,猶太人才一次次起死回生,重建輝煌。

像我們過去那樣,把自身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全盤否定、必欲除之而後快,乃是斷子絕孫的做法。

但是在提倡國學的同時,也千萬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荒唐地認為凡是國學思想都不能拋棄,凡是中國文化都不能批評。

甚至有的人認為國學是萬能的靈丹妙藥,無往而不勝;或認為中國古代的政體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中國古代的智慧是全世界最高明的。

如此下去,將樹立起一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情緒,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我認為,在提倡國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全球視野,對外來文化持高度開放、全面學習的態度,千萬不能再犯清末士大夫的錯誤。

我時常想,國學的研究者和提倡者們,最好要能夠跳出國學看國學、跳出中國看中國,才能真正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窘境。看不到其他文化的精華、體驗不到西方文明的價值,必然容易自我陶醉、自以為是。

另一方面,對國學的內容要有分辨,不能片面提倡、盲目接受,一定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去看國學。如果設立國學專業,最好不要一窩蜂地做,現在最稀缺的是好的、高素質的國學人才,而國學人才的培養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嚴格說來,國學教育的開展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幾十年、幾代人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