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华娱周文王


我们都知道现代大学生是怎么来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小学+初中学习时间9年,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拿到初中毕业证,想继续上学,有职高、中专和高中可供选择,职高和高中学习内容和侧重不同,上高中是奔着考大学去的,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至少要考6门,6门总分过了本科录取线,就可以上大学了,四年之后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取得学士学位,“大学生”这个称谓才算实至名归。

再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科举考试到了清朝,不论身份年龄,考试程序的第一步就是县级童试,县试合格,叫“童生”,童生在古代不算功名,童生获资格参加下一轮☞州府府试,府试合格获资格参加下一轮☞省级院试,省级院试合格,就是“秀才”了,这时的学子才算有了功名。

“秀才”是古代取得功名的第一步。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多在秋天,所以又称为“秋闱科考”,乡试合格,“秀才”升级称为“举人”。

“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合格叫“贡士”,“贡士”也叫“进士”。

“进士”参加殿试才能取得最后的功名,“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出题并监考的考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了。

现代考试分科目,分题型。古代考试不分科目就一种题型,可以理解为古代的“论文”,围绕着一个题目旁征博引,阐述见解。学生的全部才华体现在文章里,放在现代,不喜欢语文也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全得“哭晕在厕所”。

古代状元和现代大学生没有可比性,不同的时代,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选拔制度是不同的,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人才,课程的多样性为所有人提供了成才的各种可能性,能不能把握住学习的机会,能不能成“材”,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阿娥你好


这也太小看状元了,现在大街上一板砖拍死的都是大学生,在古代一板砖只能拍死自己。


我们先统计一下古代状元数据。从隋朝开始算起,古代科考制度持续了有一千三百多年。而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里,总计可考究的状元也才777位,一年一个都没有。

再看看现在,大学生?一年几百万的产量总有吧?就算是博士生博士后,年年都有人考上,也年年都有人毕业。这个产量和古代状元相比,那可就太高了。


我们再看一看古代的科举制度。初入学没有学位的,叫做童生。童生学成后去参加县级考试,考过了就是秀才。秀才可以考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上了就是举人。乡试过后是国家级的会试,考上者为贡士。终极考试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试,在这里会诞生状元,榜眼,探花。

而在明、清时期的殿试,会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都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经过重重选拔的状元都很厉害吗?其实并非如此。


古代考试主要考文化,能考中的大多比较会写文章,对经书有所钻研。在走上仕途后,或钻研官场。并不求有所作为的,或游山玩水,写一些文人雅士的文章。还有一些甚至穷困潦倒到喝酒都没钱,唐朝的状元卢文焕就是如此。

但是话说回来,现代大学生在古代是什么水平呢?大概就是举人贡士这一级吧。而古代状元的水平是在研究生和博士之间!


史之策


其实大家都错了,现代大学生水平远超古代状元!我不解释,就做个比喻,南山有一片草原,草原里有100头羊和2头狼,北山有100头羊和40头狼,还有20只虎和10个猎人。南山的狼生活无忧无虑,北山的虎反而每天辛苦觅食还要防止被害。

于是乎,大家都说北山的虎本事还不如南山的狼!真相呢?要是把南山的狼放到北山来,他活不过5天你信不信,就算北山的虎和猎人不碰他,他在另外40头狼的竞争下也抢不到食物。北山的狼是过的提心吊胆,觅食困难,但就凭活着,就足以证明他的能力远远在南山的狼之上。

看完是不是有智商被侮辱的感觉?古代的状元就是南山的狼,现代的大学生就是北山的虎。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分分钟被一个大学生弄死你信吗?


螃蟹在剥我的壳77653052


这是状元被黑最惨的一次,说句不怕骂的话(我也是大学生),如今的大学生给状元提鞋都不够资格吧。

自唐朝正式确立科举考试制度,至清末最后一次开科取士,1300多年来,即便加上那些割据政权和短命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总数也不超过592个,比皇帝的数量多了不到100个。

大学生有多少?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

1300年全国不到600个状元,1年全国就毕业820万大学生,咱们这是拿顶级钻石和破铜烂铁比呢!

古代状元和现在大学生完全没有可比性。

古代科举考试是官员选拔制度,状元统一由会试或殿试产生,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一排名,全国只能有一个状元,在此之前要经过乡试、会试等层层选拔。


如今的高考不过是高等教育制度,各省试卷都不统一,各省排名,而且没有门槛和预选赛,只要是个高中生就能报名参加考试。

如果硬要拿现代和古代比较,只有公务员考试,而且是国考才略有可比性。

国考也是官员选拔制度,有笔试、有面试、有名额限制,全国统一命题,同一岗位全国同一排名,组织形式和考试规则极大程度借鉴了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不过国考还是比不过科举考试

古代举子一旦进京参加会试,考中了就是进士,进士一甲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一甲三名和二甲靠前的,可以选为庶吉士,直接进翰林院和国家部委,其他靠后的赶赴州县。

但凡是进士出身的官员,晋升都很快,特别是庶吉士往往十几年就能干到省部级干部,北宋时期的好几个状元更是十年就干到副国级。

国考的考霸(第一名)虽然听起来很牛,但一样要从科员,熬年头混起来,没关系没背景,一辈子能混到厅级就很不错了,退休之前混到省部级,难上加难。


再看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初的学霸,大多数还不如早早辍学的学渣混得好,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给别人打工,连古代的秀才都赶不上,在明清时期,秀才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与平头百姓是不同的。

综上,如今的大学生顶多算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童生”。他们读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经历,也就相当于古代读书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刻苦攻读的过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六月,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很多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十年寒窗苦,有人通过高考一朝改变命运,待到揭榜时各地便会涌现出文科、理科“状元”。


同样是“状元”,如果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应该是什么学历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千年,到了唐朝得以完善,自唐高祖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几年才出一个状元,而现在的“状元”年年有。


现在的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几百万,这一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跟古代的状元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古时候读书人少,科举考试也是不定期举行,经过层层筛选以后真正能进到殿试选拔的前三甲,而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也就说这个成绩是全国考试第一名,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古代的读书名头,先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几年时间苦读进阶。



古人想走科举之路并不容易,先不说几年一次的科考,就说从乡试到殿试的层层选拔,有人从稚气少年直到古稀老人也没能打通进阶之路,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也是读书之人,最后生活落魄。


古人刚开始入学是没有学位的,初入学叫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义务教育,童生学成后就要去县里参加秀才的晋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秀才,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学成就去参加乡试,考过了是举人,这个学历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但看古人的学识程度,古代的举人放到现在也是985名校学霸。


乡试过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级的考试了,叫会试,考上了就成为贡士,考过了贡士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由皇帝亲自评出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的状元地位特殊,新进状元可享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者快。


按照这个道理推算,古代的状元是有可能直接入中央政治局的,最差也能做个中科院院士,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要想跟古代的状元一论高低,那差的还真不是一点两点。



我国古代的每一位状元,基本上都是一位

书法大家,甚至还是诗词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张若虚、贺知章、柳公权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书君祝愿备考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不是。大学生比状元差太远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殿试,是科举的最后阶段。

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童生并非是孩童,而是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才能取得的最初级的功名,或者说是文凭。

也就是说,启蒙阶段,按现在讲叫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之后,才相当于童生。换句话说,童生相当于高中生。

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不好当,通过童试,六等成绩里的第一等,才能当上秀才。他们参加的是院试,即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之后,秀才会升为举人,参加乡试。大学生,仅相当于举人。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当然了,大学生的地位远不如举人,但也这么算了,就当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举人之后,是贡士。参加的考试叫会试,头名称为“会元”。贡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进士,也就是学科的最后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博士。状元则是博士里是第一名。

贡士和进士,其实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过,难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文科里的硕士和博士。

所以,大学生比起状元,那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毕竟,现在大学生很多见,但是全国范围的考试,能考到博士第一名,这就太不容易了。


纯钧LHGR



夏普洱


状元,高于大学生很高程度,相当于国家面向大学生,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第一名!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全国会试录取的、即将全部授予官职的贡士,参加科举考试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分等定级,获得三甲第一名!

一.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童生应该相当于现在接受初级教育的高中生,可以参加相似中等专业的入学考试了。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以明、清时为例,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二.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取得入县学、府学学习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政府供给膳食,不能出仕为官,向上层次考试不弟,可搞教育办私塾谋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

秀才起码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中专生,可以就业工作办学教书育人了。

三.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秀才)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竞然高兴的疯了!


举人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公务员、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取者,可以出仕为官了!


四.会试,由国家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贡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研究生了。

五.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会试、殿试应该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考试,全部授予官职,第一名称状元,历史上多有成为乘龙快婿——驸马爷的。



六.连中三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皆中者称连中三元,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不过极少,十几人而已。


z山海


这个本身没办法类比。单从知识面上讲,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超过古代状元。但古代状元是全国考试第一,并且考完直接授官职,大学生怎么可能这样呢。如果还要对比,大学生相当于秀才到举人,事实上乡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中举后就有做官资格。


而会试殿试相当于从全国公务员中再次选拔高级干部。前面都说的对。就最后一段有点问题。古时候的状元和现大学生,这两个根本就不能比,两者学习的体系就不一样。如果硬要比较的话,我觉得古时候的状元也比不过现在的大学生。比如现在学习的数理化外语及大学专业知识等都是古时候不敢想象的。

如果一个基础知识优秀的现代人能穿越到古代,这个人将是神一样的存在。状元大学生相题并论,不能按人数多少对比,从前的中学生比现在的大学生少的没法说,不能说中学生知识比大学生高。当然了从前的高中生比现在的大学生在单位还重要。状元是全国第一名,现在清华北大的博士生也比不上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是难度很高的,考的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而是一个人综合判断能力,文字功底其次,最主要是要抓住事情的七寸。我看过一些考题,真的很不错,但是这一块不合格的人,他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考官要考的是什么。古代的状元千里挑一,是全国第一名,足够秒杀现在的清华北大的大学生,更不用说一般大学生啦。古代考试没有分数这一说,能考上状元那是有真材实料的,玩不了任何假。不仅文章写的好,才思敏捷,而且状元个个都算是个书法家。字写得差了,甚至是颜值低了都不行。


春日盛宴


状元,本来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现在也比喻在本领域中成绩最好的人。在高考中获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经常会被人们称为“高考状元”,于是就有人将大学生和状元进行对比,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相当于古代的“进士”了,这其实都是不对的,高考状元其实说的是高考的第一名,这里的“状元”和水泥工行业的“技能比赛第一名”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古代的状元到底是什么学历呢?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哪级读书人呢?

1、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等级录取者: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清朝结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时期,是以本文都会按明朝的科举制度作为例子。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级读书人依次是:

识字者-童生-秀才(生员)-举人(孝廉)-进士

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一般的读书人必须经过县试和府试才能成为童生,而童生在院试中被录取者称为生员或秀才,生员经过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

2、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在各级考试中,院试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各级考试的第一名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状元,全国考试就那么一个,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创造奇迹者,居然还有17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北宋名相王曾就是三元及第者。

但还有比连中三元更奇迹的,是“连中六元”,明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都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位“六元状元”。

3、哪级考级录取者可以做官?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只有通过乡试被录取的举人才具备入仕资格。举人本来是指被推举之人材,隋唐宋时,也指被地方推举而赴京应试者,明清则指称乡试录取者。

在各级录取者中,秀才是一种身份,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功名”在身,受到尊重,也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知县不可随意用刑等。而举人则是有了当官的资格,比如可以当学官或知县,当然也不一定能当官。至于进士身份,那肯定可以当官了,而且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

明朝的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大约是从六品官位,一甲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官位,而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大约是正七品到从正八品之间的官位。

4、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科举考试哪级读书人?

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真实情况会让很多朋友不高兴,正如上文提到了,古代的举人已经具备了当官的基本资格,而进士是铁定当官了,最低是正八品官员,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来说,举人至少可以出任副科长或副主任科员,也就是相当于副镇长或县级副局长了。

而当代的本科大学生毕业生如要从政,还必须通过国考或省考,被录取后从最底层的行政级别开始,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好点,能考取副主任科员的岗位,按照这样的对比,硕士毕业生只能相当于秀才,其参加的国考或省考相当于乡试,而本科大学毕业生也就相当于童生,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当于院试,也就是说:

高考只是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第二极的府试而已,大学生就是科举考试最低级别的童生身份。

5、状元相当于哪级学历?

明清时期,每三年才举办一次会试,也就是说,每三年才出一个状元,在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数百万举人和十多万进士,但正式状元只有592人,算上短命政权及武状元,也才777人,这个数字比各朝代一品官职的人数都要少。

能考上状元者,当然都不是泛泛之辈,其中就有王维、郭子仪、房玄龄、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翁同龢等各代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水平至少相当于当时的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水平。

通过以上5个小问题,相信已经解答了大家的疑问,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