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在某些地方,還有“潘楊不結親”的說法。在婚姻自由的今天,這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潘”是指潘美,“楊”是指楊業。說到這,我們似乎就清楚了。在傳統的戲劇、說書、小說中,這個故事愈演愈烈,潘美成了奸臣,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楊業則由於忠於大宋,勇於抵抗遼軍,最後戰死沙場,從而名垂青史。
其實,這就是一種是非善惡的二元對立的歷史觀,是極不成熟的。那麼,歷史上的潘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那我們就重溫這段歷史,讓潘美的形象更加鮮活起來。
根據《宋史》的記載,潘美生於925年,卒於991年,是大宋王朝有名的開國功將。他是行伍出生,與趙匡胤出生入死,直接參與了擁立趙匡胤稱帝的“陳橋兵變”。就這樣,不殺一人,趙匡胤就輕易地當了皇帝。但是,歷代皇帝都存在一個難題,就是該如何妥善安置這批曾經跟隨他出生入死過的兄弟。是封侯拜相呢?還是該“飛鳥盡,良弓藏”呢?趙匡胤想出了一個辦法,“杯酒釋兵權”,就這樣,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可謂是四兩撥千斤,由此可見趙匡胤的政治智慧。但是,在這次“杯酒釋兵權”中,唯獨一個人沒有被解除兵權,這個人就是潘美。《宋史》說:“潘美素厚太祖,信任於得位之初,遂受征討之託。劉鋹遣使乞降,觀美所喻,辭義嚴正,得奉辭伐罪之體;則其威名之重,豈待平嶺表、定江南、徵太原、鎮北門而後見哉?”從這也就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於潘美的信任程度。
事實上,潘美也並不像戲劇中那麼無能,他為宋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一路南征北戰,在征服南漢,剪除南唐的戰爭中皆是主力。由此也可見他並不是一個“草包”,是有傑出的軍事才能的。
既然這樣,那他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奸臣呢?這事還得從契丹進攻北宋說起。根據《宋史》記載,宋太宗雍熙三年,遼軍舉兵十餘萬,一路南下,妄圖滅亡大宋。這個時候,宋太宗派兵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以赫赫大名的曹彬為統帥,西路則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統帥,而楊業則作為潘美的副將。
此外,為了遙控指揮,節制諸將,趙光義又派了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周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就這樣一路北進,在朔州與遼軍短兵相接。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宋代為了節制武將,皇帝除了遙控指揮以外,還會派遣參軍來隨軍監視武將。這些參軍軍事素質低下,但由於有皇帝的撐腰,便在那裡頤指氣使,隨意的指揮諸將。這個王侁就是參軍,也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但是基於這種軍事制度,統帥又能怎麼辦呢?我們知道北宋的軍事制度是“軍將分離”的,只有在打仗時,統帥才有統兵權,平時是沒有治兵權的。所以,武將的地位可想而知,不得不對皇帝派遣的參軍敬畏三分。
而這個楊業呢,本是麟州土豪,後來過繼給北漢劉知遠做養子,所以改名為劉繼業。宋朝滅了北漢後,連皇帝都投了降,楊業則選擇了棄暗投明。投宋以後,趙光義為他賜名楊業。他的身份畢竟特殊,因此不得不處處謹慎。儘管也為大宋立下赫赫戰功,但還是受到排擠。
而王侁則立功心切,急於求成,強令楊業進軍。但是稍有點軍事素養的人都知道戰場進攻是講究戰機的,不是想進攻就進攻。但楊業也沒辦法,一方面,自己本身就是降將,倍受排擠,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另一方面,王侁又是皇帝的“欽差”,自己如果稍有異議,他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自己的處境真是難以想象。
沒辦法,自己只能硬著頭皮出戰。而諸將呢?明知此戰必敗,但懾於王侁的權勢,都作壁上觀,沒有站出來為楊業說話。潘美正是這諸將的一員,裝聾作啞,也沒有為楊業說任何話,只能聽任楊業悲壯地出戰。
後來的情況我們也都清楚了,由於敵我兵力懸殊,加上中了遼軍的誘敵深入之計,楊業不幸被俘,但拒不投降,絕食而亡,維持護了自己的最後一絲尊嚴。
楊業戰死沙場後,他的氣節收受到人們的讚賞,街頭巷議都在傳唱他的英雄事蹟。人們欽佩英雄,同事也憎恨小人。楊業顯然是被人陷害的,且在被包圍後沒有人出來救援。由於潘美是軍隊的主帥,他明知此戰必敗,但作壁上觀,眼睜睜地看著楊業出戰。所以後人把罪責都歸咎到他的身上。可是後人並不知道,軍隊的統帥是說了不算的,真正說了算的是王侁。王侁才是害死楊業的元兇。如果要追究潘美責任的話,頂多在客觀效果上成為了害死楊業的幫兇。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我們看看歷史上是如何評價潘美的,朱元璋說:“如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節義,兼善始終,可以廟祀。”明末黃道周也說:“潘美丈夫,羞稱碌碌。宋祖開基,美為力戮。袁彥諭歸,峒蠻徵伏。擒鋹送京,數萬斬獲。同下江南,其功更足。上徵范陽,幽州以屬。美善守之,屯兵積粟。再破遼兵,徙民入腹。不意遼兵,突攻陳谷。楊業戰亡,降秩削祿。試問功名,是榮是辱。” 今人馮君實則說的更明白,“平心而論,潘美一生的戰功要比楊業大得多,宋朝廷實際將他看作是大忠臣。”這些人只是就事論事,從潘美的才幹、生平表現來評價,未深入他所處的時代,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而王夫之在《宋論》則寫道:“曹彬之謙謹而不居功,以避權也;潘美之陷楊業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將避權而與士卒不親;將避功而敗可無咎,勝乃自危;貿士卒之死以自全,而無有不敗者矣。”如果要怪罪的話,首先是我們前面講得參軍王侁,其次才是潘美和曹彬。但弔詭的是歷史既沒有怪王侁,也沒有怪曹彬,獨獨怪了潘美。王夫之提到了“避權”和“避功”,為什麼會這樣?還不是皇帝不信任武將,使得人人自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嗎?
後來,與《楊家將》相關的小說、戲曲將潘美的名字改為潘仁美(或潘洪,字仁美),對之進行了汙名化。他變成了一代權奸,處處與楊家將作對,並且暗通遼國,妄圖奪取大宋江山。這是文學對潘美形象的藝術化塑造,但這種傳播途徑畢竟比史書廣,所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潘美就成了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形象,但請記住“熟知非真知”。
而在今天,開封市還有兩個湖,一湖清,一湖濁。人們把濁的叫作楊家湖,把清的叫作潘家湖。此外,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由於潘美害死了楊業,所以姓楊的都看不起姓潘的,“自古潘楊不結親”的說法就流傳開來,在歷史上也確實這樣做過。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宋史》《宋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更多 歷史大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