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舟難過千重山
為什麼一個做了41年的皇帝,聽了一個大臣力爭要投降,而沒立即下令說,“拉出去斬了”等諸如此類的話。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劉禪的軟弱無能,毫無血性。劉禪在聽說姜維上書說鍾會要攻蜀地,自認為魏國不會來攻,所以也不設防備,粗心大意不顧祖宗基業於如此。想當年,劉備漢中之戰時費了多大力量,以至於到了“男當戰,女當擔”,傾盡了國力,才有了“漢中王”以及他父親留給他肥沃千里的天府之國。投降後司馬昭見他筵席上高興的,就問他思念蜀地嗎?他來了句“此間樂,不思蜀”。人之無情,能到這種程度,諸葛亮輔佐都不能讓他一心魏國,更不用說姜維等人了。一隻羊帶領的軍隊,不會有什麼作為,太無能。
第二,益州本土人士的影響。譙周作為巴西郡人,是土生土長的益州土著人。他學識淵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周易,知天命,諸葛亮的死,他最早知道,並迅速行動去奔喪,其他人沒能得願。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連年戰爭使益州人民疲憊不堪,戰爭的消耗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譙周一直反對,並寫了一篇著名的《仇國倫》,“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意思是大國能力強,可以四處征伐,小國要常有備無患,以休息養民為主。這篇文章深得益州本土人士的推崇,為益州本土人士反抗外來的統治者們提供了理論思想。也使毫無血性的劉禪沒什麼能力來反駁或駁斥他。
第三,譙周勸降的話,振振有詞,沒人反駁。譙周學問淵博,講的話雖是投降的話,但是每個人都能聽進去,所以力排眾議,他既不願意做無謂的犧牲和抵抗,也不願意南逃或者投奔孫權。自古從來沒有寄人籬下的皇帝,所以劉禪南逃也好,奔吳也罷,結果跟投降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投降的好,大吞小是自然之理。就是因為他的這一番話,以至於船山先生說譙周無恥不忠是第一,歷四朝十帝宰相的馮道只能排在他後面。但是,投降派譙周的話確實打動了大多數人。
最終,劉禪也覺得譙周說的有理,雖然劉備五子劉諶想做最後的抵抗,但是劉禪不同意,最後還是決定投降,做了一個“樂不思蜀”的亡國皇帝。
SHELL217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
蜀漢滅亡的原因不能完全算在譙周頭上,劉禪,甚至諸葛亮和劉備都有責任的。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省西充縣)人。他是蜀漢政權的大儒之一,是個很有學問的人 。但是譙周一直有一頂“奸臣”的帽子。
(譙周劇照)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1、他一向以反對北伐,政治上看起來“消極保守”,一點都不領會先帝劉備和先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精神。他的作品《仇國論》(主題反對蜀漢政權北伐),被很多人認為是“投降言論”“消極言論”等。
2、譙周最大的汙點,是曹魏軍隊兵臨城下之時,他力排眾議,力勸劉禪投降。
筆者覺得,有必要實事求是分析一下。
譙周作為益州本土人士,對待劉備建立的外來政權,始終是有些牴觸的。不僅是譙周,還有其他很多的益州本地士人,都持此態度。但是劉備和諸葛亮對朝政的把控還是很有力的,久而久之,這些“益州本地派”還是臣服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幾乎都沒什麼實質性的收穫)
1、譙周反對蜀漢北伐
這一點是站在益州百姓的角度的。蜀漢國力弱小,以益州一地對抗佔領北方的曹魏(佔據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州和荊州一部分,揚州一部分),明顯是以弱擊強,勝率很低啊。關羽丟失荊州控制區,劉備兵敗夷陵,蜀漢就如同一隻受了重傷的老虎,再也沒有了威風!
雖然諸葛亮和姜維等人不斷派兵北伐,蜀漢將士們也浴血奮戰,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並沒給蜀漢帶來什麼實惠——地盤和人口都沒有什麼有效增長。反之,益州百姓十分疲敝,飽受戰爭之苦。
由此,譙周反對北伐也不是完全沒理由的。他是為蜀漢的百姓著想,為自己的父老鄉親考慮。
當然,很多“尊劉派”會痛斥譙周的這些言行和言論。
2、譙周力勸劉禪投降
這一點,確實反映出譙周沒有堅定的抵抗意志。但是能全怪他嗎?
我們看看:
263年,曹魏大軍南下,一時間勢如破竹,蜀漢戰略要地漢中失守。曹魏軍隊和蜀漢軍隊在劍閣天險對峙。戰局膠著之時,另一支魏軍在鄧艾的率領下,千里奔襲,出現在成都城下。
要知道,自從214年劉備打敗劉璋,佔領蜀地之後,成都幾乎沒遭遇戰火。鄧艾的突襲一下打破了成都近50年的平靜。
敵軍兵臨城下,劉禪和滿朝大臣一下子不知所措。眾人的意見:要麼轉移到南方的少數民族區域,要麼投奔東吳。(《三國志·譙周傳》: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譙周的意見“別出心裁”:乾脆直接投降算了!
筆者覺得譙周的算盤是:蜀漢是外來政權,曹魏也是外來政權,誰當家都一樣。投降還可以讓成都百姓免遭戰火的塗炭。
不知道劉備和諸葛亮在天之靈,會咋想啊?滿朝文武全是一群酒囊飯袋了,“抵抗”這個選項是沒人知道的。
由此可見,蜀漢滅亡跟譙周這個“漢奸”有些關聯。但是那時滿朝文武,包括平庸的皇帝劉禪,都不知道咋辦,一門心思想著跑路或者投降,反映出蜀漢政權已經腐朽透頂了。劉禪作為最高統治者,責任最大——誰叫他信宦官和姦臣呢?
總結一下,劉禪為什麼不殺譙周?
(後期的劉禪成為了諸葛亮眼中的“昏君”)
如果要殺的話,滿朝文武都要殺個乾淨了!整個朝廷的官員幾乎都是酒囊飯袋,哪有一點抵抗精神啊?或者,這些人覺得, 蜀漢統治和曹魏統治沒什麼區別吧。蜀漢的國是劉備和他兒子的,不是他們的。
小林品歷史
大勢所趨,時勢異也,劉禪怎會殺譙周
的確,在曹魏曹魏打進蜀漢之前,譙周一直就提倡投降。譙周這人,不管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是堅定地反對北伐,後人指責他說:“譙周實為中國歷史上公然為文投降的第一個漢奸。”蜀漢是我們後人的叫法,當時他們自認是漢王朝的繼承者,正式的國名是“漢”,這樣來看“漢奸”用在他身上算是恰如其份。譙周公然反對諸葛亮北伐政策,在曹魏大軍壓境下,逼迫劉禪投降,劉禪卻不殺他,原因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諸葛亮死後,北伐只是口號
諸葛亮生前最大的國策就是“北伐中原、恢復漢室”,他先後五次北伐,無奈總是功敗垂成,最後飲恨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北伐在蜀漢就只是口號,他遴選的後繼者蔣琬、費禕都放棄了北伐。蔣琬好歹還提出收復上庸的計劃,費禕更直白,面對吵著要北伐的姜維,他每次只給不到萬人。萬人是有個啥用呢,能打出什麼戰果?費禕這態度就是很明確的不支持北伐。
至於劉禪,他本就不是胸有大志之人,從其寵信黃皓、陳祗這些只會說好話的人來看,劉禪本質也是偏安的。對姜維,劉禪雖然同意他北伐,但從來就不是鼎力支持,要不然,姜維不會在景耀五年為鄧艾所破後,藉口屯田,退往沓中。姜維拒絕回成都,正是害怕失去兵權的他,會被黃皓所害。說明劉禪不反對北伐,但沒有繼續北伐,大概也是無所謂的態度。
二、譙周並不是投降派,他代表的益州本地士族
首先要先澄清,在《三國演義》,譙周確實從頭到尾都是投降派,不過在《三國志》裡,譙周前期只是反對北伐,並不是一直都是投降派。而劉禪不對譙周下手,反而還升他的官,除了劉禪自身並非堅定的北伐派,還有譙周代表的也不只是他個人,而是廣大的益州本地世族。三國之中,蜀漢土地、人口都最少,失去荊州後,估計只剩百萬左右人口。但為了北伐,長期以來蜀漢維持十萬大軍,也就是說相當每十個人就要供養一個軍人,四川雖然號稱天府之國,這樣負擔還是很沉重的。益州本地士族長期以來早對這樣沉重的軍事負擔反感,譙周《仇國論》主張停止徒勞無功的北伐休養生息,反映的也是多數益州本地士族的心聲。劉禪如果殺譙周,那可能會激起益州本地士族的憤怒,這就得不償失了。
三、蜀漢治國秉持“依法治蜀”政爭也不輕易殺人
如果以上兩點還是沒有辦法說服人,那這點應該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治蜀的原則就是“依法治蜀”,蜀漢自諸葛亮主政後,軍中凡杖二十以上他都要親自過問,更別說殺人處決。像諸葛亮說“來敏亂群,過於孔文舉”,但來敏卻不像孔融被曹操夷三族,只是免職。李嚴拖延軍糧,貽誤軍機,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同樣也只是將其免職,但還是提拔了他的兒子。諸葛亮死後,雖然有楊儀殺魏延,不過那是楊儀個人行為,與國法無關。
劉禪雖然常被抨擊昏庸誤國,不過肚量倒是不錯的,對於臣下的建言雖然不採納,但也不會隨便殺人。譙周就曾規勸劉禪不要耽於玩樂,劉禪非但不生氣,還升譙周的官。反觀東吳、曹魏常發生政變不說,對政治對手動輒族誅,殺得血流漂杵。如此看來,蜀漢對政治犯是非常寬鬆的。所以譙周《仇國論》雖與“北伐”國策不同,但也不至於導致被殺或是貶官。
四、譙周身為大儒和星相專家,劉禪有所忌憚
還有一個原因,大概劉禪自己也不會承認。劉禪之所以不敢殺、不願殺譙周,與譙周是個大儒和知名的星相家有關。譙家世居蜀地,譙氏祖先是古蜀帝開明、杜宇等人的祭司,星相、算命是他們的家傳絕學。譙周最有名的傳說,就是西晉著名大臣文立曾拜訪譙周,譙周那時已經病得連話都說不清楚,於是以筆代口寫下:“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指的是司馬,月酉代表八月的時候,結果司馬昭果真在八月時死亡。這種輕易就能算死別人的能力,堪稱古代《死亡筆記本》,就算劉禪想殺,心裡大概也會猶豫不決吧。當然,這條有點八卦了哈。
重舟難過千重山
阿呆認為,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從關羽圍困樊城時候,搶了孫權東吳的軍糧“湘關米”開始,就是抽掉了蜀漢發展的基石:孫劉聯盟。從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蜀漢的滅亡。
蜀漢滅亡跟譙周這個“漢奸”有關?阿呆不這樣認為。
譙周,是蜀地的大儒,那是精研六經,頗曉天文,在蜀國是主管文化教育的,也是劉禪的老師。蜀國的穩定是和譙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譙周是蜀地本土勢力的代表,譙周如果不支持劉禪的政權,劉禪早就當不成蜀君了。
認為譙周是漢奸,是因為譙周在魏國三路伐蜀,鄧艾大軍逼近成都的時候,譙周力排眾議,勸說劉禪投降魏國。
阿呆認為,譙周是高瞻遠矚。
第一,蜀國的氣數已盡。從221年的夷陵之戰失敗,蜀國一直都是“癩蛤蟆支桌子——硬撐”。蜀國明明可以“保其巖阻”據險堅守,發展經濟和積蓄軍事實力的,卻被諸葛亮一次次不顧反對的“北伐”消耗掉。偌大個蜀國,只有區區九十萬人口,而且八分之一的人要去當兵上戰場。可見凋零到啥程度了。
第二,魏軍大舉入蜀,抵抗是錯誤的選擇。鄧艾的軍隊已經到了成都,蜀國的主力部隊還在劍門關。最後的抵抗,徒勞,而且後果嚴重,垂死掙扎,只會死的更難看。譙周的投降策略是對的,起碼保住了十多萬人的性命。正如司馬懿所謂:“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退,不能退則降,不能降則死。”明知不能戰則戰,這是找死。
第三、事實證明,譙周的做法是對的。劉禪的主動投降,不僅保住了自己和皇室的性命,也保住了大臣們的性命,也使得蜀國的百姓免遭戰爭的荼毒。放下面子,降低身段,放棄個人利益,換取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譙周雖然落了個“漢奸”的罵名,但他對蜀地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因為譙周才使得蜀國幾十萬人得到安寧,得到好的歸宿。
劉禪在投降後,被帶到許昌,封為安樂公。儘管不是君王了,但也是生活安逸衣食無憂,得到善終。是譙周救了劉禪,救了蜀地百姓和蜀國幾萬將士,何罪之有?劉禪有什麼理由要殺他?
阿呆夢話
蜀國承丞相諸葛亮連年征戰,和魏國交戰,沒有打下幾座城池,在五丈原勞累病死,姜維接任諸葛亮軍隊,繼續伐魏,勞民傷財,消耗國力,和鍾會相戰,漢中失守,退守劍閣,魏將鄧艾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為先鋒,延山路度陰平攻打成都,鄧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延山路度陰平攻打成都,鄧艾父子趁江油城守將馬邈不備,回家與妻李氏飲酒,攻入江油城,收降馬邈軍馬,並以馬邈為嚮導官,攻進成都,兵至綿竹,鄧艾子鄧忠及師篡被蜀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打敗,鄧艾自引兵到,將綿竹城圍住,諸葛瞻見救兵不至,引三軍殺出,鄧艾令眾軍放箭,諸葛瞻中箭落馬,力竭自吻而死,諸葛尚於城上見父戰死,遂策馬殺出,死於陣中,守城三將,張遵,黃崇,李球三人,各引一軍殺出,蜀兵寡,魏兵眾,三將亦皆戰死,鄧艾因此得了綿竹,勞軍已畢,遂來取成都,後主劉禪在成都,聞鄧艾取了綿竹,諸葛瞻父子已亡,大驚,急召文武商議,光祿大夫譙周曰,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吳,吳不能吞魏,若稱臣於吳,是一辱也,若吳被魏所吞,陛下在稱臣於魏,是兩番之辱也,不如不投吳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則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以保安黎民,願陛下思之,次日,眾議紛然,譙周見事急,覆上疏諍之,後主從譙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風後轉出一人,厲聲而罵周曰,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後主視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劉椹也,後主令近臣推出宮門,遂令譙周作降書,遣私署待中張紹,附馬都尉鄧良同譙周賁玉璽來雛城請降,從始至終都是譙周奏請降魏,劉禪也沒有遠大志向,只圖苟且偷生,落一個消遙自在,所以,譙周降魏之言,正合蜀主劉禪之意,譙周不會被劉禪所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江龍入海
劉禪確實是接受了譙周的建議才投降魏國的,但這不足以說明他是“漢奸”。
我們習慣將投降者定義為賣國求榮,將寧死不不投降者定義為忠君愛國的典範。事實上,大多數投降者也確實如此,而那些寧死也不投降的人大多也都留下了很好的名聲。但是,問題還得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投降的不一定就是錯的,不投降的也未必就一定對。
現在說說譙周。
譙周是當時蜀國文壇的老大,有名的大儒,陳壽都曾是他的學生。就譙周的生平來看,雖然他從來沒有當過管理軍政的官,但是他很關心民生國事,也是一個典型的愛國主義者。歷史上記載譙周的幾件事我就覺得很說明他的為人。
第一件事是,劉禪當時喜歡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也喜歡聲色犬馬,外出遊玩。譙周很看不下去,就寫了個很長的摺子遞給劉禪,摺子裡引經據典,大談先主劉備生前品德如何好,他的遺志是多麼偉大,希望劉禪減少享樂,把心思都放在國事上。劉禪看了很受用,改正了很多,而且還升了譙周的官;
第二件事是,譙周非常反對諸葛亮屢屢北伐,因為這樣很傷國力,百姓的賦稅很重,生活質量很差。但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劉禪明令禁止官員前去奔喪,譙周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去了五丈原。這說明,譙周不是再否定諸葛亮這個人,他也知道諸葛亮是為了國家發展著想,他們僅僅是政見不同罷了;
第三件事是,魏國攻打蜀國,鄧艾直撲蜀國都城而來。劉禪因為聽信黃皓的讒言,認為魏國不可能打得過來,於是不守城不佈防。結果前方諸葛瑾戰死,鄧艾又天降神兵,打到了蜀國都城城下。這個時候,譙周勸劉禪投降,理由:現在的形勢對蜀國不利,失敗是遲早的事,早點投降也可保全許多士卒百姓的生命。
第四件事,如果大家覺得譙周是因為想苟且偷生,賣主求榮,才勸劉禪投降的,那我們看看蜀國投降後他是怎麼做的。魏國滅亡後,司馬昭封譙周為陽城亭侯,讓他到洛陽任職,譙周走到漢中的時候就稱病不前。後來司馬昭派人去看望譙周,譙周與之交談,連話都說不清楚,又沒走成。等到司馬炎稱帝之後,又派人去催促譙周來洛陽,譙周沒辦法,這才去了洛陽。在洛陽的三年裡,譙周一直稱病在家休養,後來又以病重請求會封地休養,但司馬炎不準。不久之後,譙周就去世了。
從上面幾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譙周是怎樣的一個人。至於是不是別人眼中的漢奸,大家可以自己判斷一下。反正在劉禪眼裡,譙周是他尊敬的學者,他也認可譙周是個忠臣。投降之後的劉禪在魏國過得也蠻滋潤的,怎麼可能殺譙周呢?
圍爐煮酒話春秋
首先,譙周說不上是漢奸。因為他沒有出賣國家給日本,也沒有出賣國家給美國。他僅僅是出賣了國家給曹魏。曹魏也是漢族政權。
現在問題的核心是,當時蜀漢降魏是正確還是錯誤?
有人認為,劉禪和譙周降魏是正確的,因為它避免了成都人民的傷亡。
按照這種理論,從古至今的一切抗戰,包括岳飛的抗戰,文天祥的抗戰,史可法的抗戰,都是錯誤的了。因為這些抗戰,無一例外,都有大量的死亡。
有些人批評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是窮兵黷武。但從當年曹操和曹丕的伐蜀以及之後的鄧艾鍾會的伐蜀可知,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雖未成功,但時時震動著曹魏的神經,使之無瑕組織伐蜀。如果沒有諸葛亮和姜維,劉禪的政權別說四十年,就是二十年恐怕也維持不下來。
現在具體說一下劉禪和譙周降魏。
鄧艾偷渡陰平,總共帶了三萬人馬。綿竹城諸葛瞻有七萬人馬,足以對抗鄧艾。而且諸葛瞻派人向東吳求援,東吳已派丁奉率五萬軍增援。在這裡,諸葛瞻犯了兩個大錯誤,第一,沒有及時通報姜維。第二,沒有堅守城池,而是貿然出戰。
當其時,鄧艾以三萬兵力深入蜀境,利在速戰速決,倘延以時日有被全殲的危險。於蜀漢,正是殲滅鄧艾的機會。諸葛瞻以七萬兵力對三萬,倘深溝高壘,堅守不戰,四外堅壁清野,斷敵糧道,持以時日,魏兵不戰自疲,待姜維和吳援兵到來,鄧艾一鼓可擒。
諸葛瞻戰死,其兵馬按一半被魏軍收編算,鄧艾應已有六,七萬兵馬。此時成都城中,按劉禪之子劉諶所說,尚有數萬人馬。成都即為都城,必高大且厚實。倘君臣一心,憑堅固守待援,尚有可為。姜維之才,在鄧艾之上。倘知信,必來救援。其他援兵也會到來。姜維來,在本土作戰,勝鄧艾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劉禪和譙周輕易就投降了。劉備的萬丈雄心和一生奮鬥付之流水。諸葛亮和姜維的赤膽忠心和殫精竭慮付之流水。換來的只是一句流芳千載的成語一樂不思蜀!
難怪詩人感慨,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歡迎點評。
WM曉奇
據說只能是據說,是對於蜀漢和三國曆史很淺顯的認知,譙周建議劉禪投降曹魏,那是因為當時譙周是個認清事實,敢說真話的一個人,和漢奸這個名詞是打不上邊的,劉禪雖然沒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並不是像孫皓那樣的昏庸妄殺。
鄧艾和鍾會一起進攻漢中,鍾會和姜維相持的時候,鄧艾率領一支軍隊從陰平小路一直到了成都,當時在成都的蜀漢朝廷面對這魏軍的包圍,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去南方去孟獲的地方避難,一種是到東吳去避難,說白了就是成為一個流亡政府繼續存在,再劉禪不知所措的情況下。當時的一個有名無權的光祿大夫譙周,說出了各種利害關係之後,劉禪選擇了放棄抵抗開城投降,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也就都是普遍的認為劉禪是個昏庸無能扶不起的阿斗,譙周是出賣自己國家利益的漢奸。但是在基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譙周真的就是蜀漢滅亡的漢奸罪人嗎?劉禪沒有殺譙周到底是彰顯了何種意義?在這裡,筆者就帶著大家的種種疑問,翻開這個歷史性的謎團。
┃先簡單瞭解一下譙周的生平履歷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就是益州本土士族,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一個人,在《三國志·譙周傳》中記載,當時的州府因為譙周的名氣很大請他出仕,但是譙周不答應,州官就藉著他老師和朋友的名義才讓他願意出來當官。譙周父親早亡家中貧窮,長大之後就知道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也不說去找個事業,被人稱之為“通儒”,讚譽譙周是通曉古今的儒士。諸葛亮領益州牧的時候封譙周為勸學從事,也就是教育局長之類的工作,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朝廷不允許私人去弔唁孔明,譙周因為跑得快才是第一個去弔唁的人,孔明去世之後劉禪加劇生活腐化,譙周上書進諫可以說是整個的長篇大論,彰顯了譙周心存社稷的政治心態。國家因為屢次北伐,造成了國家經濟的奔潰,人民生活質量非常的低,譙周和尚書令陳袛討論國事,寫出了《仇國論》的文章(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裡就不在贅述了),譙周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態躍然紙上。
┃譙周因為說實話說真話做了歷史背鍋俠,譙周勸降並非賣國而是心存天下。
說到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投降,很多的人都把歷史的罪責放在了譙周的身上,因為譙周做了投降派唄,不怪他怪誰?這也只是我們很多人片面的理解。鄧艾圍城的時候,蜀漢朝野上下都是想著逃跑,有說去東吳有說去南中,沒有一個人想著要保衛蜀漢政權。從大家的言論中可以體現的是對蜀漢政權充分的一種失望,失望到了只有用逃跑才可以保全的一種境界。而當時的譙周指出裡兩點意見:
第一:投靠東吳就要稱臣,根據當時的三個割據國家的實力而言,東吳遲早也是要被曹魏滅亡的當時的情況,魏國是最強大的,吳國也從來沒有發動過要兼併魏國的戰爭,如果投靠了吳國以後吳國投降還要再次的向魏國稱臣,與其兩次稱臣還不如一次徹底,還能為東吳做出投降後得到優待的榜樣,在定程度上減少因為戰爭而導致的人民遭受苦難。後來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就提到了,蜀國被滅亡的時候百姓沒有受到迫害主要就是譙周的功勞。
第二:逃往南中七郡,那個地方是蠻夷孟獲的地盤,因為諸葛亮用兵才征服了,如果以一個亡國之君去了那個地方,肯定沒有好日子過。再說了即使孟獲接受了劉禪,帶領的一班人等那麼多人,肯定要加重了地方的賦稅,時間久了是必定維持不下去的;而且很多人是在益州本地的,哪怕是東州和荊州來的人都在這裡紮根了,又要遷徙到南中,會有人願意去嗎?孫權用建業遷都到了公安,也是反對聲一片,後來就有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典故。
┃當時作為士大夫階級來說,譙周的做法是因為國家的定義和天下的定義不一樣的
譙周建議劉禪投降,在我們現在人眼中就是賣國賊,毫無血性的表現,然而真實的譙周並沒有向石敬瑭和汪精衛一樣的把國家的土地和民族的利益給了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當時的天下是在黃巾起義開始都幾十年過去了,天下紛爭的程度用曹操的一句話到了“千里無雞鳴的”境界。一般的讀書人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譙周也是如此,作為通曉古今的“通儒”似乎已經看到了蜀國的命運和天下的走勢。當時的國家是代表了幾個別的集團利益,天下才是所有人的利益。而只有了天下的穩定統一,才能有天下人的安寧和安居樂業。蜀國和吳國都沒有在當時能夠到達統一的能力,所以在譙周的認知當中,統一是對於天下有利的,而能達到統一不在於誰當了皇帝,而是誰能將天下安定下來,這才是真正的心憂天下。用現在的理解可以認為的是譙周的建議只是集團兼併,不是股權轉讓。
┃譙周晚年安度,劉禪非妄殺之主,天下一統才是眾心所望。
譙周在泰始六年病故,和劉禪這個安樂公是一年死的,兩人都在晉朝的國度度過了晚年最後的時光。而因為譙周的一席話而導致了劉禪從一個蜀漢皇帝成了晉朝的安樂公,而劉禪並沒有怨恨譙周,讓很多人不解。其實當中的原因很簡單,筆者個人認為劉禪這個歷史人物吧,通過一系列的史料分析出,劉禪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沒有殘害過任何一個大臣。相比於曹操逼死荀彧和孫權逼死陸遜,劉禪沒有做過任何一次逼死臣子的事情,所以說劉禪就不是那種喜歡殺人的人,他也就做不出那樣的事情,譙周寫了《仇國論》也沒有被定罪。而且在三國當中人與人的關係,並非都是刀光劍影的存在,和我們現在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妄殺的只是極個別的暴君而已,並不針對所有的帝王。
綜上所述:譙周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紛爭多年的三國亂世,對於當時國家和天下的定義不同,譙周選擇了天下也是證明了他是一個名士的作風,無論是任何人的任何學說對譙周的非議都是不願意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而劉禪不殺譙周的原因是劉禪是個和平主義者,而譙周的言論和劉禪視不謀而合,只是劉禪作為一個帝王,他是不能說出來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劉禪為什麼不殺譙周?不能殺,也沒必要殺。
為什麼不能殺?
譙周是蜀地的大儒,號稱“蜀中孔子”,不但學識淵博,而且桃李滿天下,是蜀漢當地士族的代表,在蜀漢派系中屬於益州派,隨著蜀漢政權的建立時間不斷推進,益州派在蜀漢政權中起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當時譙周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是不能隨便殺的,可能要動搖國之根本的。
為什麼沒必要殺?
首先,眾所周知,譙周一直以來的態度是反對北伐(諸葛亮死之前,並沒有反對諸葛亮北伐,可能是對諸葛亮能力的認可,但對姜維北伐一慣持反對意見),認為北伐導致國力過度消耗,主張休養生息,徐圖發展。甚至寫了一篇《仇國論》來說明姜維北伐有多大的後患。總說譙周勸降後主投降,但是實際上後主的意見是什麼呢?
- 《漢晉春秋》中有說: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 20.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也有類似說法: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 21. 《漢晉春秋》還提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可見,鄧艾打過來的時候,蜀漢政權內部不是沒有反抗力量。北地王劉諶就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無奈劉諶先把老婆殺了,然後自殺了。 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 譙周只是說出了後主內心所想,或者說譙周和後主的想法是一致的,那還有必要殺了譙周麼?難道要學某些人那樣先立牌坊再做婊子,殺了譙周明志,再降曹魏保命?
再多說一點,蜀漢政權中不論是支持北伐的陣營,還是提倡休養生息的陣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都不算是什麼錯誤,一方寄希望於快速突破,以求一統天下;另一方打算徐圖發展,靜待敵軍犯錯。到了鄧艾偷渡陰平、逼近成都之時,頑強抗敵,以保一國之尊嚴,自然是可敬的,不過從中原華夏整體考慮,三國混戰多年,民生凋弊,能和平保一方百姓之周全,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譙周可以說成是“漢奸”,也可以說是和平主義者。
角度不同,結論自然也不盡相同。
水一白
譙周絕對不是漢奸,咱們先簡單瞭解下譙周的基本情況,貧寒家庭出身的譙周,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好學,一步步努力而走入仕途。縱觀歷史上對譙周的記載,沒有一點劣跡的存在,他身上的標籤大多是“樸實”“大儒”“才學”等一些褒義詞。
譙周還是蜀國有名唱反調反對北伐的人,他認為北伐會耗費大量的國力,其實譙周的這個觀點並不能把他打成反動派,不能說他和諸葛亮、姜維的思路相反就不對了。後世對他的印象不好,主要還是在蜀國危機時,他主動勸劉禪投降這個事。其實當時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貽誤戰機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機會,對曹魏的凌厲攻勢是毫無準備的,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劉禪接受了譙周的建議投降。
有人也許會說劉禪沒有骨氣,後來他樂不思蜀的故事也證明了,還不如他兒子劉諶骨頭硬。有沒有從另一面看劉諶忠烈名聲代價有多大?劉諶殺死了自己的妻兒,隨後自殺!而他做了這一切之後,事情的發展卻什麼也沒有改變。如果當時劉禪堅強的做垂死抵抗,那麼不但他劉氏家族會被屠戮殆盡,全城的老百姓也會遭戰火的洗禮死傷無數。譙周是審視大局之後,才做出勸劉禪投降的決定,以譙周這樣有才能的人,難道不知道勸劉禪投降會被後世唾罵嗎?那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是他在看清形勢後,不得已而為之。譙周自己背上罵名,卻解救了蜀國大量百姓免於戰火,隨後沒多久譙周就抑鬱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