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于帅历史与诗歌


豪格在推戴新皇帝的会议过程中途离场拿与会者一把,在技术上、程序上固然算是弄巧成拙玩砸了,但是并不是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试想,如果两黄旗集团的代表人物坚持要立豪格,多尔衮提出的折中方案还是不能通过——当然,这样一来也许会导致兵戎相向,鹿死谁手也未可知。但是,两黄旗并没有坚持要立豪格,他们的诉求是立先帝之子,那么福临(未来的顺治帝)继位在硬件条件上也是符合他们的诉求的,在己方的诉求已经在博弈过程中被对方认可的情况下,如果两黄旗继续要支持豪格来当这两个摄政王中的一个,也又是一种掀桌子大家不玩了的行为,这自然为成熟的政治人物所不取。

如果换一个角度,说豪格或者他的利益是被两黄旗集团的代表人物出卖了,也是合理的。

但是,从两黄旗集团的代表人物角度,虽然皇太极已经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皇权,他们对满洲政治结构的认知还建立在诸贝勒共同治理的格局框架上——在他们看来,豪格作为一个拥有武装拥有话语权的成年贝勒,即使不当皇帝不当摄政王,在满洲统治集团内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不当也就不当了,虽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也不至于遭遇悲惨的命运。

他们不曾想到的是,随着满洲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因为夺得江山的盖世奇功和本人的威望实力发展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局面彻底改变了,皇权本身负载的能量和实力得到了匪夷所思、超出预期的放大,这样一来,豪格的死期就临近了。

换言之,本来豪格和多尔衮的政治斗争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所以两黄旗并不特别坚持拥立豪格,但是如果索尼、鳌拜等人知道豪格包括他们自己在多尔衮掌权期间会遭到如此打压迫害,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

只是,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谈古论金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索尼和鳌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位亲王也支持豪格,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支持多尔衮,多尔衮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战主力军。双方势均力敌,一旦动起手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崇政殿开会议定继承人那天,鳌拜提前带兵包围了会场,喊出了拥立皇子的口号,给多尔衮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但表面上多尔衮并没有服软的意思,剑拔弩张的态势致使气氛十分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提出了折中的办法,让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己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摄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为什么不是豪格而是济尔哈朗?

论能力豪格和多尔衮没法比,皇位应该是多尔衮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

会议刚刚开始,鳌拜就粗声大气的喊,我们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没有先帝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坚决拥立先帝之子!这话一出,实际的两派成了皇太极之子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之子,是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皇太极的所有儿子都是可选项。



多尔衮做出让步,同意福临继位。保皇子派胜利了,也要做出让步,就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权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个人当摄政王。这时候,豪格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辈分比较低,虽然是亲王,但威望差很多。论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号。而且豪格是多尔衮的竞争对手,以后配合工作上也会有障碍。



济尔哈朗就不同了,他辈分高,资历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强,和多尔衮矛盾也没有豪格那么对立。多尔衮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优势在于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长子。争皇位失败,再争摄政王,豪格没有丝毫优势。所以,争皇位失败,豪格马上被孤立,他想当摄政王没戏。

自己当不了摄政王,为什么不阻止多尔衮当摄政王。实际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尔衮,势单力孤,已没有可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在讨论皇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人选的时候,豪格中途退场,被视作弃权。我来简单聊聊,

皇太极去世后五天,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索尼和鳌拜首先出来倡导立皇子,多尔衮针锋相对,认为诸王尚未发言,他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厉声喝退二人。

接下来,阿济格和多铎便出来劝多尔衮即皇帝位。多尔衮见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犹豫不决,没有立即答应。但多铎却急不可耐,高声说:“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

上图豪格剧照

多尔衮不同意多铎的大胆自荐,反驳说:“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说,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为条件。

多铎遭到哥哥的反对,就提出第三个候选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长者,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见形势紧张,本不想掺和到里面去,但这时多铎点到了自己头上,便不能不开口说话:“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继大统,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

上图多尔衮

事情进行到这里,如果豪格沉住气,再继续参与会议,也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可是,他鬼使神差的站起来说:“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任?!”说罢力辞而去。他不过是见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想以退席相威胁,事后后悔不已。

豪格离开后,他属下的两黄旗按剑向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饭,穿的是皇帝的衣服。皇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与地下!”

上图顺治皇帝

多尔衮见两黄旗以武力相逼,不想让豪格即位又要堵住两黄旗的嘴,思索了一下,说:“你们大家说得不错,既然肃亲王豪格谦让退出,没有继统的意思,那么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不过他还年小幼稚,最好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俩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等到福临长大,当即归政。

这个提议被与会者通过了。至此,豪格发现自己弄巧成拙,见此建议,却也不好再说什么,当不上皇帝的懊恼只好咽到肚子里。


古道犀风


向敬之

豪格与多尔衮争夺帝位,论单方面能力,多尔衮要远胜豪格。

虽然豪格年长十四叔多尔衮三岁,但皇太极在位期间,虽然任命豪格管理过户部事务,也是短暂的,而多尔衮却深得皇太极倚重,不但负责过吏部,而且长期综理六部事务,且具有丰富的统兵经验。

就连同时出任辅政王的济尔哈朗,也明确规定,百官处理事务,必须先请示摄政王多尔衮。足见,他是佩服多尔衮主持国政的能力的。幼主登基,国情难料,大清国急需多尔衮这样的大才稳定朝局,图谋发展。不仅济尔哈朗赞同,同时得到了礼亲王代善和两宫皇太后等满洲统治集团的支持。

济尔哈朗曾说,豪格之所以夺位不能,有一个致命弱点,即优柔寡断。这样的人,除了军功卓著和大行皇帝长子外,并无其他优势,自然受不到其他王公的推选。

六龄童福临能登基,离不开其生母永福宫庄妃(孝庄太后)和嫡母清宁宫皇后(孝端太后)的斡旋争取,是她们联合舍弃豪格另选皇子的两黄旗大臣,并得到两红旗共主代善的支持,迫使多尔衮退出竞争。

福临胜出,朝政需要多尔衮主持。两宫皇太后和两黄旗大臣都明白,力挺多尔衮出任摄政王,于公于私皆有利,多尔衮擅权自立,不免投鼠忌器。但是,一旦让豪格摄政,或辅政,都是明摆着方便他擅权称帝。他是先帝的皇长子,在满人择贤而立的原则下,他是最有资格即位的。两宫皇太后与两黄旗大臣自然不会给豪格争抢摄政王的机会。

大家推选济尔哈朗出任辅政王,其实就是对豪格的安抚和平衡。济尔哈朗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竞争帝位的。


以礼观书


其实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多尔衮还是豪格都知道,现在还不到彻底撕破脸皮的时候,因为还有一个取代明朝得目的,只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达到了,两人才能彻底撕破脸皮。

其实福临能继承大统其实并非走了狗屎运,因为他能即位,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互放下成见相妥协的结果,以及皇太极皇后哲哲操作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一下豪格和多尔衮的实力,豪格有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的支持,因为这三个旗是皇太极亲领的,他们支持豪格天经地义;代善一系的正红旗、镶红旗属于中间力量;济尔哈朗表面上支持豪格,但是对于济尔哈朗来说,他无缘帝位,因为他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他只要看戏就行了,自己待价而沽。多尔衮则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的支持,而且多铎不仅有镶白旗,还有努尔哈齐留下的15个牛录的亲兵,而且这15个牛录必然是齐装满员的,所以多尔衮实际上实力并不弱。

但是支持豪格的三旗未必会支持豪格,因为他们的底线就是立皇子,所以是否立豪格,他们未必会坚持;但是只要是立皇子,他们绝对会支持。

所以搞清楚三旗底线的多尔衮立马给豪格设了套,并把豪格排除了继承的可能,毕竟要立皇子嘛,只要不立你豪格就可以了,之后咱们再斗的你死我活。

另外,为什么会立福临,因为福临他妈布木布泰是科尔沁的女人,而皇太极的皇后哲哲也是科尔沁的女人,还是布木布泰的姑姑,所以出于维护科尔沁利益的以及维持爱新觉罗氏同科尔沁的联盟这一角度来说,立福临为帝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福临此时乳臭未干,主少国疑,那么自然需要大臣来辅佐,代替皇帝行国政,也就是说要有人当周公。多尔衮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是福临的叔叔,是长辈,而周公就是成王的叔叔,叔叔辅政理所应当。同时,多尔衮为了避嫌,把福临的堂叔济尔哈朗拉出来,和他一同辅佐福临。济尔哈朗不是多尔衮得人,而是皇太极的人,所以有人牵制多尔衮,大家都能接受,豪格也说不出话来。

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维持表面的和气,等大清入关的目的达成之后,再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代善做为努尔哈赤失宠皇子,早没有了争夺皇位的资本,多尔衮虽有问鼎之心,又有两个亲兄弟倾力扶佐,但遭到两黄旗的誓死反对,豪格本有希望继位,但在各方角力时却使气离去,不仅失去了继位机会,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还怎么反对?多尔衮提议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获得通过。济尔哈朗本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性情随和,这为多尔衮以后独揽朝政布下一招好棋,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对大清的贡献是巨大的,或许是由于不知节制而遭天谴吧,三十多岁就因骑马摔伤而亡。他死后被戮尸抄家,可见顺治对他早已恨之入骨了。


蔽之84791796


在满清朝廷入主中原的时候,多尔衮是为满清朝廷立下最大的功绩。而豪格在满清军队进军四川时犯下巨大的错误,后来被多尔衮依法追究责任被关进了监狱,不久后,豪格就死于狱中。拿什么出来反对满清朝廷对于多尔衮的任命?在豪格死后,多尔衮没有了比较强大的对手,才被封为皇父摄政王的。在满清军队入主中原这件事情上,对于满清朝廷来说,多尔衮功不可没。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靠的对象就是多尔衮,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的也是以两白旗为主的清军。所以多尔衮在满清朝廷里的话语权大增,有鉴于此多尔衮顺利的登上了满清朝廷权利的顶峰。


爱看爱思考


皇太极死后,支持豪格的几个旗和支持多尔衮的几个旗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是最合理的继承人,却不知是做“三辞”的戏做过,还是本人真的过于谦让,主动退出皇位争夺,最后两方势力协商然后年幼的福临登皇位,并各出一人摄政,对双方都好也缓解年幼满清的内部矛盾,当然豪格也就错失登位的机会,最后被多尔衮弄死,至于多尔衮说是和孝庄不清不楚的关系才没过于在意皇位这个就没定论了,而且干死豪格之后当上皇父摄政王和皇帝也没多大区别了,只能说两个人死得太早便宜了顺治


小子嚒跑


我讲简单点,

1. 一开始的确势均力敌,八旗中有支持豪格继位的,也有支持多尔衮的

2.提出顺治继位的方案后,支持豪格的分裂了

3 多尔衮够狠,军功高,辈分比豪格大,特别是又有了孝庄的支持

天平一下倾斜到多尔衮这边


礼襄研究室


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有孝庄太后的存在,皇太极死后其军队主要凝聚力也是分散散在了多尔衮,豪格,孝庄为首的主要三人手中,加上多尔衮对于孝庄的感情,孝庄也就倾向多尔衮,这时豪格也就有些势单力薄了,加上鳌拜等人也是比较倾向多尔衮,所以豪格也就翻不起身浪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