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为什么要周郑交质?郑武公为什么能独秉周政?

黎小洁


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是发生在郑庄公时期,并非郑武公时期。

从郑国开国始,历代国君在朝廷都担任重要角色。

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被封为诸侯,郑国的历史便自此开始。公元前774年,周幽王任命他为司徒(掌管土地与户籍)。在骊山之乱中,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被被杀害于骊山脚下。

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作为周天子的近亲,他对周王室颇为效忠。在王室遭到犬戎打击后的那段惨淡岁月,他仍然忠心耿耿,派出军队护送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为周政权的重建立下汗马功劳。

感激涕零的周平王将卿士的重职交给了郑武公。卿士相当于太师、执政大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调动诸侯国的军队,当然前提是这些诸侯国效忠于周王。

郑武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开启了诸侯兼并战的先河,先后吞并了郐国与东虢国,并且向东开疆拓土。郑国成为春秋早期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国家。

武公去世后,郑庄公上台。郑庄公与父亲一样,同时担任周室的卿士,处周王室权力最顶端。郑庄公雄心勃勃,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有霸诸侯的雄心,便利用“卿士”之职权,动辄调用周王室及其附庸国的军队,为自己所用。

比如公元前722年,郑国与卫国爆发战争,郑庄公便以卿士之便利,把周王的御林军以及效忠周室的虢国军队也一并拉上战场。祭出“王命”大旗的郑庄公不仅占据政治上的主动权,同时也拥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后来,在进攻宋国时,郑庄公再次假公济私,调动周王室及邾国的军队,挥师东进,一直打到宋国国都的外城。

我行我素的郑庄公的确不太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让周平王既愤怒又无奈。

怎么办呢?当时除了郑国之外,对朝廷比较效忠的还有西虢国。为了限制郑庄公的权力,周平王起用西虢公,玩起政治平衡术。然而,周平王的这个决定,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郑庄公显然认为,周天子能在诸侯中有几分薄面,还不都是靠郑国撑腰么?

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愤怒,周平王想出了一个拙劣的办法:将王子姬狐送到郑国当作人质,而郑庄公则将儿子姬忽送到周王室作为人质。这种互为人质的作法在诸侯国之间是很普遍的,但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互换人质,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个现象表明了周王室其实已经沦落到诸侯国的地步,失去了往日号令天下的威严。


君山话史


郑国是春秋初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这得益于郑国第一位国君郑桓公的远见卓识。

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异母弟,在前806年被周宣王封于郑地,从而建立郑国。周幽王继位后的第八年,郑桓公做为周幽王的叔叔担任了司徒,很得百姓的喜欢。

然而周幽王不施仁政,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打压忠贞大臣,让本就日益衰落的周朝雪上加霜,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郑桓公不得不为郑国的将来做打算。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向东虢国和郐国借地,将郑国民众迁至这两国之间的京地安顿下来。

两年后,骊山下,周幽王被申国、缯国和犬戎的三国联军围困,被杀,郑桓公也站死。世子掘突被拥立为新的郑国国君,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同秦、晋、卫三国击退犬戎,立已废太子姬宜臼为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害怕虎视眈眈的犬戎,决定东迁洛邑,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至洛邑,接任父亲之职,做了周朝的卿士,辅佐周平王处理政事。

自此,东周开始,可控土地不过洛邑周边,东周势微,不得不借助各个诸侯国来对抗犬戎。而周天子威仪不再。



郑武公既是东周卿士,又是一诸侯国君,权力甚至在三公之上,职权的便利让他开始打着“尊王”的旗号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先后灭掉郐国和东虢国,吞并周边的八个小国,并在郐国都城建立新都。自此郑国得以在中原立足。

郑武公死后,他的长子寐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同时继承了卿士一职。郑庄公有雄才大略,善谋略,有外交才能,他继位后,开始考虑诸侯间的争霸,认为不能完全依靠周室,而是要让郑国强大起来,于是逐渐将经历放在郑国国内,发展经济,解除内乱,武装军事力量。对外讨伐小国,联合诸侯。



周平王惧于郑庄公的势力,看到他经常不来洛邑处理政事,就想把他的权力分一部分给西虢国国君。郑庄公知道消息后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赶紧否认,并提出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去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

相互交换太子做人质,本该是发生在对等的两国之间,如今却发生在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由此可见周平王是多么的惧怕郑庄公,周王室衰弱至斯,而郑国强大至极。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他主张打压郑国,先削弱了郑庄公的权力,后来直接辞退他,激起了郑庄公的不满,于是收了温国的麦子,成周的谷子,后来更是兵戎相见。

周桓公率领周军并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在繻葛列阵御敌。此战以周军大败,周桓公被郑将射中肩膀而告终。周王室颜面扫尽。



而郑庄公俨然成了霸主。

只是郑庄公死后,郑国迅速衰落。


萧晓四姑娘


这里先介绍一下周平王,周平王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人物,老爹是周幽王,就是历史上因烽火戏诸侯而闻名天下的二货,结果戏诸侯这出戏玩大了,敌人打来时再点燃烽火,没有诸侯来救,最终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为了避难,将都城东迁到洛邑,即开启了东周时代。

郑武公(郑庄公的老爹)、郑庄公都当过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怕郑国一家独大,就想暗地里把权力分给虢君。郑庄公听闻消息后就跑到王都去找平王理论。结果周平王怂了,坚决否认这事。最后被郑庄公逼得没办法,就把王子狐作为质子安排到郑国,让郑公子忽作为质子来到王城。历史上把这一事件叫做“周郑交质”。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周朝自从东迁之后,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权威不再。

结果到了春天三月份,周平王驾崩了。朝中大臣想把郑庄公的权力分配给虢君。郑庄公就急眼了,四月的时候派兵抢了周朝温地的麦子,秋天的时候又抢了成周的稻子。周郑交质最终的结果变成了周郑交恶。


写到这里只有长叹一声,偌大的一个王朝最终守在一个弹丸之地,被下面分封的诸侯欺辱


也得忍着,多么的凄凉。


趣撩历史


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后,黄泉见老母,两人其乐融融。安慰完母亲,家庭矛盾化解之后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安心发展国内经济了。

五十多年之前周王室遭犬戎之乱而东迁,已经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风。在当时的思想观念里,要想号召诸侯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依靠周王室行不通,这一点郑庄公心知肚明。

周王室似乎嗅到了郑庄公霸气的味道,对日渐强盛的郑国细思极恐,而且对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周平王想要把他的权利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得知后怨恨周平王,双方矛盾由此加深。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周郑交质事件如图1】

我是简图史,用简单的示意图呈现复杂的历史。


八句乾坤


问题虽然提了两个,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所在的西申国集团(包含犬戎、鄫人、西申国)杀入渭河平原,摧毁了镐京城,并杀死了周幽王及伯盘。周王国诸侯随即在东虢国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集团对抗。此时,周平王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儿童。由于有弑父的恶名,平王政权除了西申国及鄫人外,基本得不到周王国其他诸侯国的认同,基本是一个“伪政权”。

但是,转机却在于携王政权逐渐失去了人心。

公元前769年,郑桓公姬友设计灭了郐国,把郑国东迁至中原。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在投靠西申国集团后,一举灭了东虢国,消灭了携王姬余臣政权的最强大后台。随后数年内,郑武公沿着洛阳平原周边一路南下扩张土地,一直到763年吞并了胡国。至此,郑国完全占据了洛阳平原周边的交通要道,为周平王东迁创造出了安全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762年,晋文侯也倒向了周平王政权。他从西申国将周平王迎至泾水流域的京师,立之为王。公元前759年,平王东迁至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悍然杀死了携王姬余臣,使得周平王正式成为了天下“唯一”的王。(以上过程,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西周到东周,公元前771-公元前722年,找回中国历史消失的那49年》)

从以上过程可知,即便是周平王成为了天下“唯一”的王,但由于平王政权并未得到天下诸侯国的普遍认同,东迁之后的政治根基也不稳固。晋国、郑国是平王政权赖以生存的两股最强大支撑力量,所以后世周王室都不得不承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然而,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姬仇去世,晋国随后陷入了长达数十年晋侯与曲沃争斗,在长达67年的时间里内斗不休,一直无暇涉足中原事务。公元前744年,在老搭档晋文侯过世后两年,郑武公姬掘突也去世了,郑国也陷入了长达22年的内部权力斗争。

由于晋国的内部斗争更早开始,而且持续时间更长、斗争更加激烈,使得东迁后的周王室权力逐渐被郑国所把持。但从时间上判断,郑武公独秉朝政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左右。

郑武公去世后,其执政卿之位就被他的大儿子姬寤生继承。作为13岁的少年,而且还面临着母亲与弟弟夺位的威胁,姬寤生对于周王室能作出什么贡献,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郑国内乱彻底解决之前,郑国根本不可能对周平王政权作出丝毫贡献。甚至,为了专心致志地对付母亲与弟弟,郑庄公姬寤生在长达二十二、三年的时间里都没去王室朝觐过。

周郑交质是在哪一年,史书并未明确。由陈国国君朝觐周平王时见过姬忽判断,大约是在姬忽十余岁时,此时郑庄公三十岁左右,也就是公元前727年左右。公元前727年,距离郑武公去世已有十七年——王室执政卿在这么长时间里没去过洛邑,周平王作为周王国名义上的“带头大哥”,心里会怎么想?

因此,周王室想提拔任命另一位执政卿是必然之事:其一,是方便日常政务的处理;其二,也是为了与实力日益强大的郑国相抗衡,想扼制郑国功高震主的势头。

郑国得知孱弱的周王室还敢在背后玩弄政治阴谋、分郑国之权,当然极为不满,立刻就向周王室提出抗议。

此时,中原诸侯还没有普遍承认平王政权的合法性;郑国在洛阳平原周边,实际上就是平王政权抵御中原敌方势力进攻的第一道防线。一旦郑国脱离了平王政权,甚至学晋文侯那样杀了周平王、另立新王,平王政权孤立无援,根本无法抵挡。所以,考虑到这些可怕的后果,周平王不得不主动低头认输,不但放弃了分政之举,还主动提出交换质子,以换取郑国的信任。这可不是周平王太过谨慎,郑国确实是有这胆量。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一上台就想再次分郑国之权,结果郑庄公立即派兵两度进攻王室两大城邑,以武力迫使周桓王放弃了分政之举!

所以,郑国之所以能独秉周王室朝政,首先是平王政权并未得到广大周王国诸侯的认可,其次是因为晋国陷入长期内乱,无法参与周王室朝政;郑国一家独大后,周王室不想其过于功高震主,想分郑国之权;但是在郑国强烈抗议之后,为避免郑国报复,周平王不得不提出周郑交质来缓和与郑国之间的矛盾。


欲云谈史论今


鲁隐公三年,郑武功、郑庄公相继做了周王室的执政大臣。周平王又让同族的西虢公监督分割庄公权力。庄公为此而心怀愤懑,找平王评理。周平王张口否认绝无不信任郑庄公的事。

周平王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要求和郑国交换人质。郑庄公把自己的儿子忽送到周室为人质,周天子同时也将王子狐送到郑国为人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桓王继位后,便把执政大权全部交给西虢公。

郑庄公心里更加怨恨,便在收麦季节派大夫祭足领兵把王畿之地附近的麦子全部割夺。九月,再次派兵把周王室的谷子抢光。从此后周郑交恶。

郑国原来在陕西,公元前770年护送周平王迁都到河南。郑国就成为周王室的护卫,所以郑武功和儿子郑庄公相继充当周室的执政大臣。


子衿读历史


在古代,分封的诸侯王可以不就国,而在都城呆着,可以参与政治,比如,姜子牙就没有就国,而在都城带着,周公封地在鲁国,周公也基本在都城呆着,汉朝的好多侯爵和诸侯王,喜欢在都城呆着。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而周天子的朝廷呢,卿大夫的职权跟诸侯国国君的权力一样大,就如同后世的九卿跟郡守都是秩二千石一样,诸侯国国君在朝廷担任公卿的职务也很平常的,如姜子牙、周公旦一样。

郑武公由于在周幽王被太子宜臼带着申侯和曾侯、犬戎灭了后,护送平王东迁,因为有“功”,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在周朝担任“卿士”,这样他同时兼顾这郑国国政和周朝政务。

在西周时,王权虽然衰弱,但一般还不敢挑战天子,诸侯王在担任公卿之时,也不敢不把天子当回事,其他的三公也敢跟诸侯王平分秋色,但到了东周,王权衰弱,三公自然也矮一截了,而诸侯王势力崛起,强势诸侯王在天子面前都是嚣张跋扈,何况其他公卿?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周天子都没实权了,公卿又算什么呢?强势诸侯王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公卿放眼里,

就像后世的东魏权臣高欢,让皇帝待在洛阳,自己在晋阳远程指挥,遥控朝廷,因为皇帝是傀儡,没有实权,公卿也是他的人担任,其他官僚敢怒不敢言,自然可以实现了独秉朝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