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假如周平王不东迁洛邑,还会出现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

一诚不染


周平王不东迁,就没有秦国什么事,也就没与秦始皇统一了。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三门峡,南接秦岭,北临黄土高原,东西长达三百公里。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图-八百里秦川

关中成为帝王之地,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武王从关中起兵,会盟天下诸侯东出函谷,一举而夺天下,建立八百年赫赫大周朝。

周朝虽然得了天下,却并没有迁都中原,而是继续在关中建都,把中原广阔的土地分封给其他诸侯。当时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p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

在周人的眼中,关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哪儿都比不上。后来的秦、汉、唐等朝代与周朝一样,都是先立足于关中,再东进吞并天下。

西周时期,关中是块绝无仅有的宝地,是周朝的核心地带,周人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地广人众,宗室扎堆,人才辈出,文明程度极高。

烽火戏诸侯,申国和犬戎联军,在骊山击败西周大军,周幽王阵亡,郑桓公也阵亡。

犬戎人马盘踞镐京,终日奸淫宫女和民女,饮酒作乐。犬戎人将库中宝玉钱物搬取一空不说,还将百姓的财产也抢掠不剩。

犬戎走后,镐京府库空虚,颓墙败栋,申侯决定将周王朝的都城东迁,给周平王找个平安而富足的地方。

洛邑为天下之中,宫室规模与镐京相当,历任周天子常到洛邑,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贡和会盟。

公元前770年,九岁的周平王在各路大军护送下,兵不血刃平安抵达洛邑,东周王朝开始了。

图-周平王东迁

但是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带走了大量人口,关中人丁一夜之间灾难性的剧减。

周平王东迁,所造成的关中人口稀少,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在周平王迁都之前,有些先知先觉的人就开始迁移了。虢国、郑国,这些姬姓诸侯,看清了关中诸侯扎堆无法扩张土地的现实,为了自身发展进行了迁都。这些诸侯倒不是因为西周要灭亡才迁走,他们在周宣王的盛世时期就开始了迁都,他们无法预料周幽王会失国亡身。这些诸侯迁都之后要在中原站住脚跟,势必需要大量的军队和人口,这是关中人口减少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周平王迁都,不仅迁走周朝宗室和军队,连带强制移民不计其数。周平王东迁,自然不可能是周平王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宗室、大臣、军队、奴隶,普通百姓也进行了大迁移,周朝可不想留给犬戎多少人口和财富。

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国土,被黄河一分为二,南岸的是洛阳盆地,北岸是河内郡。洛阳盆地堪称一个小关中,那里有洛水和伊水流淌,土地肥沃,是农耕的好地方。而河内郡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黄河,依山傍水,也是绝佳的农耕之地。周朝安置迁移过来的百姓,不存在没有地可耕种的问题,于是周王室就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带走关中的人口和财富。

第三,周平王东迁,众多其他诸侯也跟随一并东迁。关中本来是姬姓诸侯扎堆的地方,但是周平王东迁之时,其他诸侯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抵挡犬戎人的入侵,不得已而东迁。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其先祖本来是关中的毕国,周平王东迁之时,毕国也东迁宣告失国。在秦国统一关中的过程中,除了虢国和郑国留在关中的一小撮宗室,再也没有碰到其他周朝的诸侯,说明周朝的姬姓诸侯一夜之间竟然全部拎包拖家带口迁走了。

周平王东迁,是关中人口凋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犬戎各部落的入侵和陆续盘踞关中,是关中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

周平王东迁之后,犬戎瓦解成了若干个部落,山上的犬戎部落有义渠、邽戎、冀戎等,他们不定期下山入侵关中,掠夺女人、粮食。

有一些犬戎部落更为夸张,他们走下高原就不回去了,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这些戎人竟然想将关中变成自己的巢穴。于是农田变牧场,农民变奴隶,关中的人口再次大减少。

图-封伯爵后的秦国

秦国由于护送有功,有了周朝的伯爵,很快将名正言顺地占领岐山以西的土地,并且一步步蚕食关中的土地,最后全据关中,再一步步统一天下。秦人统一天下的第一个必要因素,正是周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本是想通过一次迁都,重振周王朝雄风。

然而周平王东迁,却成为秦国由小家族向大诸侯发展的转折点。凤凰涅槃,重生的不是周朝,而是大秦帝国!


地图帝


周平王动迁洛邑的原因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无人来勤王,被犬戎杀死。公元前770年,姬宜臼继天子位即周平王,并迁都洛邑。那么,周平王既然已经当上了王,为何非要把国都迁往洛邑了?

由于先秦前的历史,基本无法考证,都是后来史学家进行推测。也就是说,大家看到关于这段历史的论述多是秦之后的著作,比如《史记》。所记载的原因,也不尽详细,我们只能去推测了。

一、周平王迁都是为了避开犬戎的骚扰

据《史记》记载,周平王迁都,是为了“辟戎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犬戎,其实,周人西方民族的称呼,称北方的民族则称狄,经常骚扰边境。

二、周平王迁都身不由己,也就是说他的迁都,是在诸侯要求下进行的

周平王自从登基以来,朝中的大权就由几个诸侯把持,周王室的势力衰微了。据《左传》记载“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也就是说周王室到了依靠小诸侯去保护自己,迁都也必然受他人捆绑了。

三、周平王王位来的不光彩,被诸侯鄙视。

其实,周幽王之死是周王室内部夺权的一场政治斗争,是周平王和申侯勾结犬戎进行的一场内斗,所以,周平王的王位来的并不光明正大。他的周王地位,受到很多诸侯的质疑,导致各方诸侯对王室不恭敬。也就是说周王室的天下,已经不再团结,周王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平王选择东迁,也是迫不得已,他必须寻求保护自己的势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现在的洛阳)。

周王室衰微,无论是否东迁,周王室共主地位难稳,春秋战国局面必现

周王室到了周幽王时代,已经没有了西周往昔的实力,从和犬戎一战就可以看出。周王室号令天下的局面很难为计。可能大家说,烽火戏诸侯伤了诸侯的心。其实,如果周王室能够号令天下,来十次烽火戏诸侯。那些诸侯敢说一个不来啦的话吗?应该不会。正是因为王室衰微,周王也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诸侯之间的攻伐,周王已经无力约束,春秋战国局面依然形成。


飞翼君言:周王室的衰落才是春秋战国局面出现的必然,周平王的迁都是这个局面的一个实质标志。


拓跋飞翼


即便周平王不东迁洛邑,春秋战国的局面依旧会出现,只是历史走向或许会有所改变,笑到最后的未必会是秦国。

周平王为何会东迁,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西周末期导致周幽王被杀的大战,周幽王攻打申国,申国遂联合缯国、犬戎反击周幽王,在这场大战中,周幽王失去了生命,而西周也随之结束。周王室依靠诸侯国们的勤王军才勉强赶走了犬戎,但是也仅仅是赶走了,犬戎的威胁一直都在,何况就周王室而言,不仅有天灾人祸,更有权力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平王执意东迁洛邑,于是有了春秋战国的历史。但究其西周衰落的原因,周幽王有责任,但责任不全在他。

实际上,认真算起来,西周的衰落自昭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周昭王时期最著名的莫过于昭王三次南下攻打荆楚之地。这当然可以算作周天子在炫耀武力以及威慑四方,但是结局却恰恰相反,因为周昭王不仅没有威服荆楚,反而损失惨重,周王室能动用的军队可以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第一次南下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甚至可以说是有了小小的胜利,但是第二次南下则丧失了宗周六师的兵力,而第三次南下则更加惨烈,周昭王以及他带去的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全部死在了南方。

周天子死亡,其实在当时也不会有产生多大的动荡,因为紧接着登基的周穆王当时已经是五十岁,至少民心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当时这军队的损失确实极为惨烈的,要知道一支军队的养成是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 而那个时候的西周实际上经济已经跟不大上了,要将损失的军队补回原先的编制基本不可能。而这样就又影响了周天子的地位,毕竟周天子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周天子需要靠实力来威服诸侯,而军队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但周昭王造成的军队损失很显然让周王室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达到原先的水平,况且他后来的继承人也没有休养生息,周穆王不仅喜爱打仗,还喜欢四处逛逛,徐偃王之乱就是在周穆王外出游山玩水的时候发生的,当时周穆王的马夫造父拼了命日夜兼程将周穆王载回去平定叛乱,被封在赵城,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国和赵国。

昭穆之后更是没有有作为的周天子,虽有周宣王的短暂中兴,但到底并未善始善终,而周幽王继位的时候,西周早已经大厦将倾,即便周幽王不作,西周也坚持不了多少年了,内忧外患早已经让周天子疲于应付,而诸侯们更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为自己谋发展,很多强大的诸侯国开始慢慢对周王室造成危机。

当然这里并非为周幽王辩白,实际上他确实是亡国之君,是他让西周的灭亡异常惨烈。当时犬戎已经很强大,不断犯边已经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而周幽王不仅没有好好解决这个问题,反而让内乱发生,他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废掉,申王后更是被送回了申国,宜臼也逃到了申国,而褒姒和其子伯服上位,成为新的王后和太子。这本就是动摇国本的事情,但是周幽王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他也知道申侯还成为一个祸患,于是出兵攻打申国。申侯自然忍不下这口气,于是联合了缯国和犬戎就反过来围攻周幽王。

周幽王终于作死了,后来申国又和包括秦国、郑国、晋国、卫国在内的勤王军一起将犬戎赶跑,大战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这一战之后,周王室实际持有的军队就更少了,而且当时出现了两位周天子,一位是周携王,一位是周平王(宜臼),两人算起来都不是那么的令人信服,又一轮全力争夺战拉开序幕,最终周平王胜出,他迫不及待的迁都。

至于为何迁都,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点:

一是犬戎虽然被勤王军打跑,但是犬戎的威胁一直都在并没有消失,他们稍作休整还是会卷土重来,周平王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对抗犬戎,因为属于周天子的军队实在是没有几个人了。

二是经过这次大战,再加上天灾人祸,镐京实际上虽然京畿之地不少,但是确实遭到一定的毁坏,周平王不愿意继续呆在那里。

三是周平王虽然继位,但是他并不得人心,毕竟当初申国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幽王的时候,他就在申国,并参与了这次战斗,虽然后来反过来又将犬戎赶跑,但是他是有错的,即便登基,权力也不稳,必须借助于迁都来重新将权力洗牌。

当然迁都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镐京即便再怎么经历战火和天灾,其土地也是很大的,远远超过洛邑的土地,更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土地,这本是周王室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现在周平王放弃了它,等于自己削减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即便是周平王不迁都,周王室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同样是会出现春秋战国这样的大环境,即诸侯国们一个个起来,而周天子式微,虽为天下共主,话语权却小的可怜。

不过虽然未来的大走向不会改变,但是很多诸侯国的命运却会发生改变。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秦国。秦国为何会在西部争得了那么多的土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平王许诺秦襄公,只要能从犬戎嘴里夺肉,那么夺得的原属于周天子的土地都归秦国,关于这段历史,《史记·秦世家》记载周平王对秦襄公这样说: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这是秦国立国的根本,也因此,秦国继续和犬戎无休止的战斗,一步步将犬戎占有的土地纳入秦国的版图,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倘若周平王当初不肯迁都,秦国就无法拥有那么多的土地,他不可能向东扩张土地,而向西也只能和犬戎争夺资源,但是即便能争到,其资源也是有限的,至少在未来几百年间,它都不可能越国周王室而向东扩张,毕竟即便是周天子式微,没有实力没有话语权,但是东方的诸侯国们也不可能让秦国任由向东发展,“尊王攘夷”可是大家一直信奉的准则。

但也不能绝对,因为周天子会不断的分封诸侯国,到时候京畿之地还是会越来越少,很多诸侯国又会诞生出来,秦国也是可以对他们下手的。因此秦国的强大之路必然会异常艰难,甚至很可能不会笑到最后。

不过这也只是四姑娘做的一点假设,当不得真,毕竟假设只能是假设,历史终还是历史。


尚宫女史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周平王为什么要向东迁到洛邑?

这要从他的上一位皇帝周幽王谈起:

周幽王即位后,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国人极为不满。又逢关中地震,社会矛盾加剧。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极为不满,于幽王11年(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和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戏地,将镐京摧毁成一片废墟,西周遂亡。

幽王太子宜臼 (周平王) 即位后,鉴于镐京残破,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春秋时期自此开始。

可以看出平王东迁洛邑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是平王东迁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败,而是周王朝的衰败导致了平王东迁,平王实际上是在给老爹擦屁股,也算是历史上较倒霉的一位皇帝了。\r



历小妹


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主要的分封对象是宗族和有功于周的外族。西周从周武王开始,到周幽王时期,已经过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封地,根基已深,综合实力自然在不断的增长,反过来说就是周朝宗主的地位在持续下降。既然诸侯国已经具备了与周朝抗衡的实力,那么谁又甘愿听别人的号令呢?

周平王东迁,形成了之后的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假设周平王不选择东迁,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不一定会存在,但是会出现几个时期就未可知了。

一种可能是:诸侯国被游牧民族所灭

西周末期,犬戎、夷、狄、鬼方等部落已经很强大了。他们虽然是游牧民族,文化落后,但是战斗力非常可怕,同时也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西周是被申侯联合犬戎所灭,不但周幽王被杀,就是都城镐京也生灵涂炭,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周平王要是不东迁洛邑,第一件事就是组织防御力量抵抗犬戎;第二件事就是重建都城。而实际情况是周天子的权利已经大不如前,所以这两件事都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以镐京为都城,那么四周的游牧民族会先灭掉周天子,再趁机入主中原烧杀抢掠。诸侯国们因为没有共主,各自为战,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最后都成为了这些游牧民族的囊中之物。

一种可能是:诸侯国大乱斗

周平王登上王位时,周天子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差不多就是一个空架子了。不但游牧民族不怕周天子,就连周天子分封的中原诸侯国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周平王要是重建镐京,以周天子的余威,或者说诸侯国为了尊王攘夷给自己谋利益,一定会纷纷派兵镇守都城以达到阻止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目的。事情如果是这样,那么诸侯国就不会再受到传统礼教的约束,立刻会陷入混战的局面,直到相互吞并成为一个国家为止。

事实上,无论周平王迁不迁都,中原都会进行一场持续几百年的血腥大战。因为历史在不断发展,周朝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潮流,所以终将会被新时代淘汰。


妖娆史话


仍然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梳理一下西周灭亡前后的历史,只要搞清楚了这段历史,这个问题的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早在西周灭亡前夕,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已经开始减弱,而西周的灭亡又使周平王担上了间接弑君杀父的罪名,王位并未获得所有诸侯的认可,甚至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这已经造成了王室权威的下降,平王东迁不过是加速了王室的衰微罢了。

△周平王姬宜臼

西周灭亡,其实是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提到西周灭亡,我们总会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然而实际上,西周的灭亡只不过是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罢了。

△周幽王

周幽王原本所立的太子乃是他和申后的儿子姬宜臼,然而在周幽王八年(前755年),周幽王因为宠爱妃子褒姒,竟然废除了申后的王后之位和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于是乎,申后便带着儿子姬宜臼一起逃回了申国,将自己的冤屈告诉了父亲申侯。

△褒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2年),申侯因为周幽王废黜女儿申侯、外孙姬宜臼之事而恼怒,在联合鄫国等诸侯之后,甚至不惜联系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不久之后,犬戎攻陷镐京,并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将镐京洗劫一空之后离去。

两王并立,平王的王位并不稳固

周幽王被杀之后,申国、鲁国、许国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然而由于周平王姬宜臼有间接弑君杀父的罪名,因此他的王位并未获得众多诸侯国的支持,虢公翰更是直接拥立余臣为周天子,是为周携王。至此,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

周平王为王后,虽然诸侯出兵击退了犬戎,但由于王畿受损严重,已经无法有效抵御犬戎的进攻,因此在诸侯退兵之后,犬戎又多次入侵,边境烽火连年不息。加上当时西北关中一代连年干旱,岐山一代又发生地震,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遭受严重威胁。于是,平王不顾周公的劝阻,迁都至洛阳。

平王迁都之后,又先后获得了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后来直到公元前760年,金问候协助周平王攻杀了携王,周王室这才由重新统一,周平王成为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周王室的衰弱不可避免,平王东迁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周王室的衰弱其实从周厉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本人甚至因为国人的大规模暴动而被迫出逃至彘。而到周宣王之时,又公然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这又引起了诸侯的不睦。

△西周形势图

1、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减弱不可避免。我们知道,周朝建立之后,大封宗室和功勋,周王室的统治是建立了血缘关系和亲疏关系上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和诸侯之间的这种纽带必然会逐渐淡化。而在这种关系淡化之后,周王室维持统治所依靠的,只有诸侯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王室强大的实力,可是随着王室国力的衰退,仅靠诸侯之间相互制衡,怎么可能持续维持稳定的局面。

△春秋形势图

2、平王东迁只是加速了控制力衰弱的过程。由于平王东迁之时,并未将镐京军民全部迁走,这使得周王室的国力开始持续走向衰弱,到周平王执政晚年,王室直辖的王畿在犬戎的持续蚕食之下,仅剩下了方圆200公里,这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只能依靠诸侯的支持。到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在面对周桓王的讨伐,郑国的郑伯便已经开始公然领兵抗拒,并打败了王师,甚至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至此,周王室可以说是彻底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

由此可见,即使平王不东迁,随着其国势的衰微,其对诸侯的控制力仍然在不断减弱,春秋战国的乱局仍然无法避免,或许只是没有历史上来的那么快罢了。


香茗史馆


即使周平王不东迁,春秋战国的局面还是会出现,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首先,当时间到了周幽王的时代,天下诸侯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的晋国、齐国、楚国、卫国、宋国等,多是天下的大诸侯,不禁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军队实力也强。这就为春秋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其次,周厉王后,统治阶级和国人阶级(此国人相当于现在的公民,有政治权利,有身份,不是贫民、野人或奴隶)交恶,从此周王室在国内就开始逐渐丧失了统治基础(国人就是周王室的统治基础,著名的“天子六师”就全由国人组成,当时,只有有身份的人才可以从军,和古罗马共和国类似),周朝进入了长达14年的“共和”时期。到了镐京被犬戎击破,周幽王被杀开始,周天子的权威出现断崖式下跌,天下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当成真正的天子供着了,周天子成了吉祥物。

再次,镐京被破后,城中百姓和贵族遭到了大屠杀,王宫和城中建筑基本全被毁了,东西也被抢光了,那真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房子没房子,重新建设?那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大。当时申侯扶立了平王,支持平王东迁,平王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当然立刻答应,可是迁都也要钱啊,钱都被抢了,那就只好借了,借了总要还吧,所以最后就把已经的是废墟的镐京抵给了秦。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周厉王之后,周王室对天下的掌控已经减弱了,到了平王东迁,周王室实际能掌控的地方也就洛阳京畿一代,其他地方都是诸侯的地方,他还能管得了谁?即便不东迁,实际上周王室也已经不得人心,各诸侯国都能扶立新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实际上平王就是申侯的傀儡而已。所以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周王室东迁后也不过跟个看客似的,磨蹭够八百之数就完蛋了。


历史天空下的蚂蚁


这一问题,应该是受苏轼或者《东周列国志》的影响吧。在苏轼看来,土地是根本,不可轻易失去。所以周平王东迁,就是放弃了关中大片土地,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然而,周平王东迁,绝不是简单的躲避犬戎之举。周平王是被西申国所立的“天王”,犬戎既然是西申国盟友,那么周平王原本就用不着去躲犬戎。周平王之所以要东迁,是基于两大原因。

其一,此时的镐京已被兵火所焚,成为一片废墟。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命令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结果却意外地挖出了一片焦黑的残垣断壁。后来,有人判断这是西周镐京城遗址。汉武帝问西域胡人,胡人告诉他:“劫烧之余灰也。”这就是说,犬戎灭西周时,已将镐京城彻底毁灭了。不但镐京城被摧毁,周人能逃的都已逃往中原,渭河平原上几乎已成旷野。既然如此,重建镐京城就是一项巨大工程,当时还未得到天下诸侯公认的周平王政权根本无力承担。所以,在西周覆灭后,周平王始终呆在西申国,而不是渭河平原(西申国很可能在泾河源头一带)。为了能被天下诸侯所认同,周平王迟早地离开西申国——渭河平原既然无法自立,那么他只能选择东迁洛邑。

其二,西周覆灭后,天下诸侯立刻在崤山以东拥立了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所拥立的周平王相抗衡,周朝进入了短暂的“二王并立”局面。但显然,诸侯拥立的携王姬余臣政权才是当时合法周王室代表。如果周平王不东迁,那么他就是始终是一个弑父篡位的伪政权,最终的下场也许就是戎狄化。所以,周平王政权要想生存下去,也不得不东迁,与携王政权正面展开生存竞争。后来,郑国和晋国为了自身发展,先后依附平王政权,使得周平王得到了安全东迁的政治保障,所以才顺势迁徙到了洛邑。

所以,东迁对于周平王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能够东迁,周平王政权才能维持下来;否则,就是自生自灭了。

至于东迁能否导致春秋战国局面的出现,这二者已完全构不成因果关系。春秋战国局面的出现,核心在于周王室实力的下降,而不在于王室是否东迁。《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可见,只要王室实力下降,天下诸侯就会蠢蠢欲动,挑战王室权威。周夷王时,属于西周中晚期,那时就出现诸侯相伐的局面,不就已经与后世春秋战国的局面极为类似了吗?只不过,周夷王之后,又先后出现了周厉王与周宣王。这两位王一个进行了“专利”改革,另一个进行了“不藉千亩”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王室实力,才把历史进入春秋战国的时间又推后了数十年。

因此,即便是周平王不东迁,历史同样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周王室的没落在厉、宣二位周王后,已成定局,不可逆转。


欲云谈史论今


周王室的衰弱其实从周厉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本人甚至因为国人的大规模暴动而被迫出逃至彘。而到周宣王之时,又公然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这又引起了诸侯的不睦。 周王室的衰弱不可避免,平王东迁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你看 周桓王讨伐,郑国的郑伯便已经开始公然领兵抗拒,并打败了王师,甚至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至此,周王室可以说是彻底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东迁是必须的,西边的敌人已占据大片地盘,周王能控制只剩两百里土地,不管东不东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



erm悦读


,如果周平王不东迁,是否还有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生故然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自我实力膨胀,追求和自己自身实力相匹配符合政治地位的必然结果。

但若周室不衰不亡,能控制住局面,与世同移,和其它国同样增长,凭其庞大体量,以及中央集权,照样能控制住局面,镇压四方,不使这种情况发生。

毕竟同步增长,你强我也强,按比例增加,缩小,别看你大了,然因我也大了,实际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你还是脱离不了我的手掌心。

可惜历史上大周不是这样发展的,虽其开国时设立的异域分封,众星拱月之殖民开发,自卫,发展体系设计的非常妙,若无其今日我华夏或还缩居于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这中原一隅之地,绝没现在这么大。

纵能像现在这样,有如此庞大的人口,领土,其之后的发展也肯定是充满曲折,血腥,绝对没这么容易,在两千年前秦统一,甚至周朝异域分封之日起,一切已注定,注定其是由我华夏汉族为主,占主体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格局。

可惜其自昭王南征受骗,十万大军连从昭王都葬身汉江鱼腹,急切之间恢复不起来。

即便等到恢复,天下诸国,列强乘着这个真空期,他对天下控制力变得薄弱,还有其之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大好时机,而飞速发展,超出原时代几条街。

即便其之恢复,人家也不是往日之人家,已不是其能那么好控制的了。

或一家如此还好说,其最多费点力,但勉强还能控制。但现在天下都如此,都增加几倍,等于需要几个其才能重新顺利掌握天下。

但其没有,所以一切已注定其不可能,再也没有绝对实力,能顺利掌握天下了。

最多因为惯性,大多数人没意识到此,还有道义,长久以来形成的天子权威,没有达成共识,其还能虎,假虎威,打肿脸充胖子,保证没事。

但到厉王共和,国民暴动,堂堂皇帝,周天子被一群百姓逼的无路可走,生不如死,朝政开始由诸侯联合恢复,掌控。天下人已开始看清其外强中干,纸老虎的真面目。

不过因为心中还存幻想,认为这是假的,怕上当,还有他们还没准备好真正联合起来,一起针对周天子,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一切还得准备,其还没怎么样,还保持原状。

然在后来历任周天子或急于求成,或太过任性,或太过天真,光采取一些让人鄙视,看不起,或如烹齐王立威这些亲者痛,仇者快,打击自己威望,削弱自己影响之事。

到周平王之时为了争位更是不惜勾结外敌,火烧镐京,致使西周灭亡,更使人看不起,对其失望透顶,于是声望一落千丈,虽这其中可能有天下诸侯推波助澜,相互勾结,动手脚的结果,但大周算是真的完了。

即便其还存在,也名不符实,难以对天下诸侯有什么掌控力。再也没几个人听其了,最多没几个人敢首先冒头戮破其之虎皮,拉下遮羞布吧了。

而也正因此大周衰落,完,春秋战国时代已不可避免,一切不过只是时间问题,至于其还能存在多久,那就要看天了。

当然其也不是没有挽回的机会,毕竟犬戎在其借兵下,已被赶走,大敌已除。其还有广大领土,庞大子民,天子名号,对天下诸侯的名义管辖权,合法统治力。

只要其敢拼命,能和自己祖先一样筚路蓝缕,重新再来,凭其底子未必不能,恢复实力,打回尊严,再统天下,恢复昔日荣光。

毕竟秦国都能凭此统一天下,其为什么不能,人家那时条件比他还坏呢?

至于名声,秦之祖先恶来商之余孽,比其有多好,人家都能通牺牲,不断与异族作战洗白,其为什么不可以。

最多成安史之乱之后的晚唐,因诸侯,节度史不想放弃手中权力,地位,不想看到其恢复,处处破坏,再加上自己也不行,使其再也没复起可能。

不过就算这样也不错,最多不也就一个春秋战国,又一个西周,天子不会太差,还没有失去对天下诸侯的掌握。

至于秦国这个债主,也不是不能打发,非要将故土都割其其。只要给其正名,再加一个封号,最多给其一半关中让其和自己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压力,应就可以了,没必娶,非要那样。

可惜周平王已被犬戎吓破胆子,为提早脱身,还情,重新构建防御体系,让自己安全,还有镐京被烧被掠没什么东西可酬劳,只能拿自己的老底,以至土地,百姓都无,成周洛邑又多商之遗民,对其怨恨顾多,不足为凭,所以其算是完了,在昏招下不仅使自己彻底完蛋,还使自己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所以除非周平王不迁都,否则春秋战国时代到来不可避免,除非你不迁,死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