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能維護系統中心李傑:長期來看,工業互聯網一定是朝陽產業


美國智能維護系統中心李傑:長期來看,工業互聯網一定是朝陽產業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構建工業互聯網認知體系】

工業互聯網在中國製造業企業如何實踐?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美國智能維護系統(IMS)中心主任李傑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以工業大數據分析為主的智能預測技術、產品及服務的主控式創新設計,實踐經驗豐富,與全球100多個企業合作工業人工智能與工業大數據研發與應用,還擔任富士康工業人工智能總顧問。(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李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長期來看工業互聯網一定是有需求的,是朝陽產業,短期來看是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問題,需要看企業是怎麼管理和執行的問題。目前中國企業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觀念上的一致性,但是企業之間差異化很大。另外,現在中國的信息量過大,影響了企業的專注性,大家對區塊鏈、AI等感到焦慮,都生怕錯過了什麼。

《21世紀》:媒體報道,GE正計劃出售其數字化公司,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MES軟件Proficy、管理APM軟件,你對GE和國內的富士康等企業都比較熟悉,國內很多企業以GE為工業互聯網轉型標杆,您怎麼評價GE的做法(放棄數字業務)?

李傑:

工業互聯網本身和GE應該分開來看。GE放棄工業互聯網,我認為是因為它虧損,公司不得不忍痛割愛,我不覺得GE放棄工業互聯網代表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結束,這個觀點是錯的。恰恰相反,GE放棄了工業互聯網產業,反而使它專注於做“蛋黃”的產業,它做產品做得很好,但是現在它把服務作為主力,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GE是專做蛋黃(做產品)的公司,它用蛋白(服務)增加對顧客的價值。

GE不能用做APP的思維去做工業,工業與服務業的不同,從這點上來看的GE基礎的思維是錯誤的,不能把手機社交、生活APP的觀念用在工業上。相對社交、生活APP來說,人的生活需求是有共性的,但是工業是更加複雜和多元化的。

GE的放棄不代表工業互聯網的結束


《21世紀》:那你認為工業互聯網對於工業發展的本質作用是什麼?

李傑:

工業互聯網的慢慢形成加速了工業對數據的認識,有了工業互聯網,可以產生和採集工業的數據,比如挖掘機的數據、飛機的降落率等,數據的來源性增大,加速了我們對工業製造的認識,有利於降本減存。另外工業互聯產生了數據關係型的產業;同時進一步認識了工業製造中的問題。

“兩化融合”中國企業實踐差異大


《21世紀》:相對美日德來說,我們正在推動的工業互聯網現在處在什麼階段?

李傑:在工業領域,日本工匠解決了素質問題,德國器匠解決了體質問題,美國技匠解決了本質問題。

日本講究培養人才,講究工匠精神,工人流動性不強,講究終身制,企業也更願意培養工人。德國工業4.0,因為企業危機意識比較強,講究用工業裝備改變社會,美國講究技術改變世界,政府不用推,企業自己去做,美國有技術改變社會的DNA。

中國的很多技術的推進,很多事情都是自上而下地推進的,政府先發一個產業政策、白皮書,再開很多大會;國外政府也有口號,但是企業還是做他們自己的事情,政府也沒有“糖”(資金政策福利)可以撒,政府沒有“給企業掛牌”或者“樹標杆企業”,對企業的影響少。

中國推出信息化、兩化融合,是推動中國企業對之高度認識的重要性,但不代表現在中國工業能做到信息化、兩化融合。中國企業差異化很大,雖然都有共同的口號,但“兩化融合”方面,中國企業在觀念上是一致的,但是行動上不一致。有些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但有些小企業連機器上網都沒做到。

《21世紀》:這意味著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實踐還很初級?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李傑:推動工業互聯網,首先企業要有認知 ,另外企業明白自己的需求,然後才是行動。中國在推動信息化、兩化融合、智能化的方向都是對的,但是在具體做法上,我們不能讓政府顧著撒錢,企業跟著政府的錢的指揮棒走,天天去開會,但是自己的企業到底做什麼都不知道。

“中國製造業沒必要全部學習工業4.0”


《21世紀》:中國的企業是有需求的,比如富士康、三一都是很積極地去迎接工業互聯網的。政府也面臨製造業轉型的壓力,你擔任富士康的智能工業顧問,你認為企業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李傑: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是三個問題,本質問題、體質問題、素質問題。本質問題決定你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體質問題,做得好不好,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素質問題,人的管理,設備平臺、數據收集。

從這三個問題看,中國目前首先要解決的是素質問題,不靠人來決定數據在哪裡,這是整合中國企業革命很大的一個步驟,因為當信息化不對稱的時候無法做統一管理(第一點即信息對稱)。第二個是體質問題,即管理對稱。中國工廠管理現在的問題是,我叫做體制不均勻,管理理念很難形成。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沒必要大家全部都去學習工業4.0、做工業互聯網,也沒有必要都去做數字化、人工智能;所以應該有一個認知,我的產業適合做作什麼,而不是別人做我也跟著做。

現在對於中國企業信息量過大,反而影響了企業的專注性,大家對區塊鏈、AI等感到焦慮,都生怕錯過了什麼。第三本質問題,就是企業應該專注做“蛋黃”。

我從一些國內工業互聯網產業的數據看到大家出發點有個隱憂,第一,大家把德國日本美國的定義製造系統當做中國的基礎線,這是錯誤的,不管是MES還是ERP,中國工業的體系和其他不同,他應該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沒有必要走德國日本的路線。

《21世紀》:關於什麼是工業互聯網,各方的定義很多。包括BAT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都參與分一杯羹。你怎麼看在工業互聯網這塊市場蛋糕中,不同類型企業發揮的角色。你回國參與的天澤智雲的平臺主要做的是什麼?

李傑:我所強調的工業互聯網中的ABCDE分別是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數據),Cloud(雲)Domain Knowledge(專業知識)和Evidence(事實)。其中BAT做的就是ABC,實體經濟在做DE;像富士康、海爾、華為等實體經濟為主導的企業,他們要做的就是先獨善其身再兼善天下,先把自己工廠內部管理好,把自己的工廠作為模範後再去服務別人。目前我們在國內做的天澤智雲平臺,做的就是D和E的事情,用專業方法去建立效率的解決方案。

美國智能維護系統中心李傑:長期來看,工業互聯網一定是朝陽產業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造奇智能新媒體】:國內較早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能製造產業新媒體及內容服務、社群運營機構,聚焦新工業革命與智能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能製造進程,守望智能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聚焦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工業4.0、數字化轉型及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憑藉有洞見的思考觀點,在產業界獨樹一幟。

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打造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於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臺,憑藉有洞見的思考觀點,在產業界獨樹一幟。

2018年1月1日,[造奇智能]新媒體獨家推出、業界首份聚焦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高質量實名付費社群——工業互聯網研習社。致力於打通工業互聯網

從資訊→信息→知識→認知→見識的鏈式通路,助力您的職業發展和機遇把握。

“研習社社友”遍佈上海、北京、深圳蘇州、杭州、武漢、蕪湖等工業重鎮,初步構建起覆蓋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軟件、底層數據採集、工業數據分析、系統集成商、大學及產業資金、產業聯盟在內的全國價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