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傷治療流程圖

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傷治療流程圖

腎損傷是多發性骨髓瘤(MM)的常見併發症,約10%的MM患者合併透析依賴性急性腎損傷與漿細胞克隆產生大量遊離輕鏈(FLC)相關。骨髓瘤腎病(MCN)是MM腎損傷最常見的病理診斷,其次是輕鏈沉積疾病和輕鏈澱粉樣變性。目前,我們已經探索了多種清除FLC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對腎臟臨床結局的影響仍然不是十分明確。本文就MM腎損傷體外清除FLC的方法進行概述。

MM腎臟病變特點

FLC大量增加時,尿液中可見FLC(Bence Jones蛋白),但也可沉積在遠端腎小管內,與Tamm-Horsfall糖蛋白(THP)或尿調蛋白結合形成結晶,在光鏡下表現為嗜酸粒細胞管型,即骨髓瘤腎病(MCN)(圖1A)。MCN患者因腎小球基底膜完整,可出現蛋白尿,但無白蛋白尿。

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傷治療流程圖

圖1 MM腎臟病理改變.(A)MCN中嗜酸粒細胞管型(HE染色);(B)抗λ抗體在腎小管和腎小球基底膜沉積(免疫熒光檢查);(C)系膜和小動脈見AL纖絲結構(剛果紅染色)

FLCs也可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和系膜,損害濾過屏障(圖1B和C)。輕鏈澱粉樣變性(AL)和輕鏈沉積病(LCDD),因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可出現白蛋白尿。AL通常表現為腎病綜合徵,一般無腎功能障礙,而LCDD表現為腎功能不全,鏡下血尿和白蛋白尿。

根據受累組織的不同,FLC在MM中可引起不同類型的腎損傷。出現蛋白尿以及蛋白尿的類型(Bence Jones蛋白尿或白蛋白尿)仍然是明確MM腎損傷類型的重要基石(圖2)。

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傷治療流程圖

圖2 FLC誘發腎病的機制和臨床表現。右上角為體外清除FLC的理論優勢

自上世紀末發現骨髓瘤腎病病理特點後,已經研發了多種可減少骨髓瘤副蛋白對腎功能影響的方法,尤其是體外清除FLC方法,如血漿置換(PLEX)和高截留量透析(HCO-HD)。HCO-HD降低FLC的有效性已經證實,但其對腎臟臨床結局的影響仍不清楚。現有證據顯示,HCO-HD僅用於接受化療、組織學診斷為MCN且需要HD治療的MM患者(圖3)。

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傷治療流程圖

圖3 MM合併AKI的管理流程圖.IFE:免疫固定電泳;SPE:血清蛋白電泳;BJ:Bence Jones

血漿置換(PLEX)

在正常腎功能患者中,血清FLC的半衰期為3-6 h,但因腎臟是FLC的主要分解代謝部位,故其半衰期與腎小球濾過率呈負相關,CKD 5期患者FLC半衰期可增加10倍。因此,MCN引發的AKI患者,即使化療成功,腎臟也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暴露於大量FLC。清除FLC可終止其對腎臟的損害,降低未損傷腎單位中的FLC負擔(圖2)。

2005年高截留量透析(HCO-HD)膜出現以前,血漿置換(PLEX)是臨床上唯一可清除血清FLC的體外方法。雖然關於PLEX有效性評估的研究有很多,但發表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僅有三個,且均未證實PLEX對MM腎功能不全的有效性。鑑於,PLEX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2007年美國血漿透析協會將PLEX用於MM合併AKI治療的適應證從II類降為III類。

高截留量(HCO)透析

2005年,研究者研發了一種新型血液透析(HD)膜,即“高截留量透析膜”,顯著提高了大分子物質清除率——高通量膜無法清除。相比PLEX,高截留量(HCO)透析效果更好,持續時間更長,可減少FLC反彈、預防PLEX併發症(如凝血或嚴重低蛋白血癥)。但不足的是,白蛋白(68kDa)可自由濾過HCO膜。

現有的證據顯示,HCO膜可增加MCN所致HD依賴性AKI中的FLC清除率。但HCO-HD在標準管理中的使用仍然具有爭議,還需更多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證實。但需要指出的是,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2016年發佈的《骨髓瘤相關腎功能損害的診斷和管理建議》中指出,現有的數據支持HCO-HD用於MCN所致HD依賴性AKI的治療,證據等級為B 。

醫脈通編譯自: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with renal involvement: the nephrologist’s view.Clinical Kidney Journal, Volume 11, Issue 6, 1 December 2018, Pages 777-7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