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再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

用戶54524066511


為了給予孩子最好的愛,讓孩子既不輸在起跑線上,也能在未來的學習與事業發展的道路上力爭上游,所以現在的家長都很愛學習,不只是閱讀許多育兒書、加入育兒群、購買專家的育兒直播課程,同時,只要有育兒講座或家長培訓課程,都不落人後,報名參加。

然而,來自家長的提問竟然是,面對汗牛充棟的育兒書籍,新手爸媽們也會有這些疑惑:到底該買哪些?怎麼讀最高效?觀點和觀點互相掐架的時候你又該作何選擇?正所謂“書不在多,有用則靈”,為什麼看了再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

一、育兒書籍不是萬能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在育兒這條道路上,書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它只能扮演兩個角色:

1、基礎科普:幫助爸媽建立“大是大非”的判斷標準

2、搭建框架:幫助爸媽建立一個科學育兒的框架

育兒書相當於一本育兒路上的地圖,讓我們這些剛上路的新司機心裡有個譜兒;而很多公眾號文章APP推送則像是GPRS導航系統。

地圖自然沒有導航那麼細緻,更新也沒有那麼快,所以當我們面臨一些具體的育兒問題時,搜索靠譜的網絡資源,以及甄選靠譜的育兒課程,反而更具指導意義。

我們得先了解兩件事:

⑴該選擇那本育兒書來學習?

有需求就有供應,需求越強,供應量就越大。在母嬰用品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的同時,育兒專家也就呈現井噴式的增加,漸漸地各門各派林立,如雨後春筍般,從事育嬰師培訓、嬰幼兒養育的服務、人突然大批湧現,不論學歷如何,只要在網絡上炒熱,包括月嫂服務過某某明星,老闆,就是專家,考了個營養師證(積分入戶),做過幾個減肥的,就談什麼體重管理,什麼《孕期體重管理》,甚至整個孕期、兒童的調理,就能著書立說、開辦講習班、直播微課,於是,家長面對那麼多育兒專家,究竟該信誰?成了新的育兒問題。

對於科學育兒與幼兒心理學沒有基礎知識的家長,在接受育兒知識和學習孩子的教養策略時,面對各種理念與教育模式時,總是會見獵心喜,將眾多專家的主張兼收幷蓄,這樣由於沒有經過深入理解,又不會辨別,吸收正確的東西,於是在運用時便發現許多主張互相矛盾,而不知所措,該相信誰了。

選擇看誰的書,資歷,經驗非常重要。

選一本餵養類的圖書

這些書的內容和一些方案大同小異,購買時一定要注意作者和出版社,儘量選擇那些知名作者和出版單位的。比如《青島出版社》是母嬰,育兒類書籍銷量最好的一級出版社。

從2003年懷孕到現在,我閱讀了大約近千中英文本育兒書籍,有些翻了幾頁就丟棄了,有些邊讀邊寫了閱讀筆記,還有一些至今都是案頭的參考書。前一段時間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給爸爸媽媽們推薦過一些書籍,但很多家長覺得不過癮,希望我分享下該怎麼選書。那我今天就和大家談談我是怎麼選擇育兒書籍和資訊的。

我把育兒書籍按作者的專業背景進行了分類,相信這個分類能夠很好的指引你們在書海和微信宇宙裡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和資訊:

1、專業研究人員

這些人常年從事專業研究,他們具有極強的理論背景,研究通常很有深度。如果是一個研究團隊(如專業研究所、大學裡的專業實驗室或國家項目),通常團隊裡的專家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研究涉及的專業領域廣、侷限性會小一些。如果是個人研究成果,我們要注意可能存在專家個人的專業侷限性,通常一個人的精力和專業知識有限,不會垮很寬的領域研究。

2、實操專家

這些人長期在育兒、教育或護理一線工作,積累了大量個案和實操經驗,可以更好的論證一些理論的有效性。但通常他們的專業知識來自培訓或書籍,會受到培訓老師或專業書籍作者(也就是上面第一類作者)的影響。我們閱讀這類書籍的時候,還需要了解這個作者的教育背景、培訓經歷和專業導師的情況等。

3、會寫作的父母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有大量這些普通父母寫的育兒書籍。通常這些人既沒有受過專業的育兒教育,又沒有大量的實操經驗,他們分享的只是她們自己的育兒經驗。這些書籍只能拿來消遣,絕對不能作為學習育兒的教材或實踐育兒的參考書。

一般我在查閱一些專業資料時,就同一個問題我會查閱不同專業背景的專業研究人員的相關文獻:如關於安撫奶嘴的使用問題,我就不僅會查閱口腔科專家的觀點、還會查閱兒童發展專家的觀點、以及兒童心理學家的觀點。

如果一個專家涉及面特別廣、基本啥都懂,這樣的專家的資料我也會謹慎使用。如一個預防醫學醫生除了講疫苗、還講腹瀉發燒治療護理、還講兒童發育、還講兒童心理學,那我就基本只看看他有關疫苗和預防免疫方面的資料,因為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研究精力是有限的,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大而全。

微信時代,一方面信息傳播變得更便捷,但另一方面信息的可靠信變得更加難以判斷了。一般那些沒有出處、沒有明確可信的作者的資訊我基本都會屏蔽掉。

不知道今天的分享,是否能幫助父母們在書海、微信宇宙裡更容易的找到您所需要的可信的有價值的書籍和資訊。

後續我還講繼續分享《父母如何選書,如何讀書》


一本監測類的圖書,隨時查閱的《育兒寶典》


寶寶這樣正常嗎?寶寶那樣是不是有問題?8個月的寶寶發育得怎麼樣?這些都是你所關心的問題,因此有一本監測類的圖書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你對照著自己的寶寶的發育,及時發現問題,儘早治療。

比如《育兒寶典》。即將出生的寶寶和寶媽有福了,未來10年寶寶的私人健康管家《育兒寶典》馬上到位了……

之前還在用一張紙記錄寶寶的身高,體重,發育軌跡,喝水,輔食添加情況,飲食結構,飲食行為,便便,睡眠,運動,成長記錄……

孩子26個健康問題,還在排隊掛號抽血,就等著問醫生3分鐘?

就醫早準備,問診,如何觀察,居家非藥物療法,

現在一本育兒寶典輕鬆搞定

記錄,拍照,一鍵上傳,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精準評估,問診,在家輕鬆搞定,保力媽媽就是這麼貼心

智慧媽媽育兒就是這麼的簡單,輕鬆,快樂,心情也美美噠

陪孩子來一場健康之旅吧,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開始吧……


一本健康護理類的圖書

寶寶難免會感冒發燒,除了去看醫生以外,還需要有一些基本常識,這類圖書比較多,但一定要選作者是兒科醫生的,同時還要選那些口碑好的。

如果你找不到,《兒童健康管理師》1082頁,足夠你學習育兒了。非常全面。


幾本教育類的圖書

教育是呈倒三角形的,小時候給予寶寶越多,寶寶大了,需要管的就越少。因此在寶寶一出生甚至還沒有出生就認真研讀幾本早教書籍,在跟寶寶相處時就會心裡有底,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吃喝拉撒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多選幾本是選可取之處,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變通和調整。


所謂經驗,一部分是前人總結的,經得住時間的打磨,一部分則需要自己通過實踐的積累,不斷更新與完善,更系統,更全面。出書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藝術,

⑵怎樣閱讀育兒書?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很多新手媽媽選擇買一些書籍來進行自我充電,學習如何做一名好媽媽。市面上這麼多的育兒類的書籍,你都會選嗎?

育兒書主要有六類:營養、健康、美食食譜、教育、心理、還有家庭教育(一定要帶案例)、手工,繪本。並不是讀得多就讀得懂、用得上,必須採取體驗式學習法,但無論理解能力如何,都必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孩子身體常見的問題類的書籍,孩子在成長髮育的時候,身體也會出現各種不適,比如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經常會吃不進去奶水,會有吐奶現象的存在,這個時候孩子孩子身體常見的問題類的書籍就起作用了,家長們可以查閱這類書,然後推斷出寶寶會因為什麼原因身體不舒服,再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所以說這類的書籍也是家長必須要看的。

也就是說,有個明確的觀念,比如健康就要少生病,少用藥,用非藥物療法,解決小兒經常碰到的問題,然後圍繞著相關的理念掌握應對策略與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用則可行有效。如果只是“讀”,不加選擇,沒有一定的信念,那就會讀的越多,越沒法帶好孩子了。

閱讀書籍,尤其是健康這塊,感冒,發燒,咳嗽,都還需要經過辯證。指婦女疑難病症多,難治;小孩兒不知配合,更難治。

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卷三八:“諺雲:‘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小兒之病,古人謂之啞科,以其言語不能通,病情不易測。即使是專家,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父母也要學會辯證, 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千萬別照本宣科。

多到保力媽媽學院的《育兒課堂》,多看一些實用的,落地的方法,育兒更輕鬆。

我是保力兒童健康管理師張巧林,以前在三甲醫院臨床工作,做母嬰營養、兒童健康管理10來年,在此期間也出版了12本書。也是《營養專家教你輕鬆育兒》的作者,同時也服務了3萬多媽媽和孩子,讓她們獲得了健康。花了7年時間孕育出來的營養育兒經,凝聚了無數寶寶的經驗,也跟大家一樣,也是6歲孩子的媽媽,孩子在6年期間,用於醫療的費用,包括檢查,不超過500元。才讓我放下了擔憂和焦慮,也希望把自己如何用營養呵護、兒童健康管理、非藥物療法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讓大家都受益,做到科學輕鬆育兒,本來帶孩子,陪伴孩子健康成長,應該是一件很快樂、幸福的事情。

關注我,有育兒課程送,未來的9年,陪你一起呵護寶寶的健康成長。


保力兒童健康管理師


不知道題主看過《大宅門》沒有

有一段是這樣嬸的:

二奶奶找了張豐毅飾演的季先生來教少年白景琦讀書

季先生先是對孩子的頑劣進行了肯定,很給家長寬心

教學中白景琦故技重施想捉弄季先生,反被季先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但內心還是不服

季先生用了大招直接降服

季先生的文武雙全給了少年白景琦極大震撼,當時內心肯定是五體投地的佩服。

這種情況下孩子基本就是你手上玩物了,你說啥是啥了。

但是你還得問,那我手指頭也不禁撅啊,怎麼辦?

我說的是一種能力上的碾壓加上魅力的征服,想讓孩子聽話最好的辦法,讓他服你,你身強力壯會散打,搏擊,MMA把孩子打服也可以,體力不行,腦力和人生經驗總有比孩子強的地方吧,你唱歌好聽,你會寫作,你會踢球,你會演講,總有一樣能拿出手的小技能吧。這就知道低年級學校老搞什麼親子活動的目的了吧,一是讓你多陪陪孩子,二是你是孩子最初的依靠,但你也得在活動中證明下你確實靠得住。要樹立威嚴就要拿出實力,要不就是紙老虎,孩子內心深處是鄙視你的。

再最後,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啥也不會,沒有能碾壓你孩子的地方了,那也證明了,你的成長方式是失敗的,你憑什麼還用這一套施加在你孩子身上呢?


月半踢車


其實只是因為一句話:我們的孩子是唯一的。



育兒書說的理論不一定對我們的孩子就特別適用,寫這本書的人並不知道我們的孩子他的家庭情況、成長背景、性格脾氣,所以看育兒書學習育兒理念是正確的,但要合理的應用。

比如說,我們說要對孩子放開,讓他自由,一個外向的孩子,再給他自由,他還不上天了,這時候就需要規矩多一點。

不讓責罰孩子,有多少爸爸媽媽是沒有責罰過孩子的,我們小時候犯了錯誤,家長打了一下,就是記住了,終生不會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特別誇大懲罰的副作用,不打不罵不責罰可能會教育出好的孩子嗎?



育兒書上學什麼,如何與孩子溝通更有效,怎麼給孩子定規矩,如何養成好的習慣,我們雖然不能照搬全抄,但是需要理解性的記憶應用,自己慢慢摸索思考,一個不愛動腦筋的媽媽是懶惰的媽媽。

言傳身教勝過一切育兒秘籍,孩子與家長每日接觸,你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榜樣。

父母優秀的孩子往往各方面都差不了,我們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七一媽媽


看了再多的育兒書,也還是教不好孩子,最重要的原因有幾點。

首先,每個人的認知差異是很大的。育兒書裡講的那些方法和道理,不同的讀者讀來,所解讀的信息千差萬別,其中存在一些誤讀,也不奇怪。

比如,前些年流行的愛和自由理念,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充分的自由,但卻忽略了建立規則和邊界的重要性,後果就是愛和自由變成了無條件的溺愛和縱容,同時出產了一批熊孩子。

其次,現代育兒的理念,很多都是基於心理學的底層知識,其實是一個很系統的知識框架,但這個領域跟其他領域又很不同,父母們是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直接上崗的,所以,胡幹亂乾的人不少,而很多有心學習的人,又缺乏系統性的學習,總是今天拼一個概念,明天汲取一個方法,但又缺乏在實踐中真正運用這些知識的系統性能力。

再者,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包括孩子和父母自己,所以親子關係所呈現的狀態也是千差萬別的,問題的處理方式也需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在這種情況下,生硬地照搬書上的理論和方法,直接套在自己身上,就像看中醫不經診脈開方,就直接拿別人的藥方來抓藥煨藥是一個樣。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帶有自己的情感、情緒和各種身為人的複雜感受。

所以,曾經累積在內心深處的各種負面情緒、焦慮和不安,都有可能輕易在育兒的過程中,被勾扯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也很難按照書裡描述得那樣,以一個聖人的姿態來對待孩子。

綜上,育兒書不是不可以看,但是請先把育兒當作一門系統的學科來看待,最好可以進行系統地學習(自學甚至是參加一個口碑好的父母課堂),同時,內省自己,覺察並接納自己的焦慮和不完美。

先讓自己放輕鬆些,一切就會好起來。


壹父母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沒有哪一本書會為你的孩子量身定做,不是說像菜譜一樣照著書一步一步做就可以讓孩子完美的成長。我們看育兒書籍,可以從中學習到方法,運用技巧應對孩子哭鬧的問題。但是可能很多家長會說,我看了這麼多方法,等到實際的情況上,根本和書上寫的不一樣啊,我的耐心都被磨沒了,對我家孩子沒用。

比如說家長面對孩子愛哭脾氣大就十分苦惱,也許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孩子會直接哭起來,鬧脾氣,不會聽你講任何道理,有些書上寫的技巧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可以施展的空間。

在面對孩子愛哭脾氣又大的情況的時候,父母首先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是有情緒的,看似無憂無慮的童年其實也充滿了挫折。每天生活在巨人的環境裡,看到大人無所不能神一般地存在,孩子在行為想法上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被滿足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當孩子焦慮的情緒無法排解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

作為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應該知道,這是孩子發展成長的必經階段,每一次哭鬧發脾氣的時候都是她們學習成長的最佳時機。

其次,父母應該用共情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體會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用否認忽視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也接納自己的情緒,瞭解這是生活中正常的挫折,需要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教會孩子認識情緒,並且正確地表達情緒。

最後父母發散性的思考方式,我們與孩子共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浣心說育兒


育兒,是通過慢慢積累的經驗得來的。

所謂經驗,一部分是前人總結的,經得住時間的打磨,一部分則需要自己通過實踐的積累,不斷更新與改善,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不懂的前提下:

,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尋求周圍寶媽的經驗,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二,我們也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即看書,從權威人士的書裡獲得,尋找適合的。



書,可以給我們一些育兒知識,但是所謂知識,也是要利用到現實生活中,行得通就是王道。這就是說,一切理論必須經得住現實的考驗。

如果育兒書看多了,你不能很好運用,也就是紙上談兵。所以,也就依舊不能好好教好孩子。

同時,盡信書不如無書。看多了書,只會按部就班,不靈活運用,並不能得到實際作用。



因此,對於育兒,得結合實際。看育兒書,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選擇性地看一些育兒書。看書時,必須帶著疑問,這些知識點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一切,理論聯繫實際。

育兒道路上,我們自己要學習很多,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摸索吧,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水凝聊育兒


我就針對你說的這個育兒書說一下吧。

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些育兒書,反正我認為有很多育兒書就像網絡暢銷書一樣,宣傳很響,看後卻沒有什麼收穫,都是一番家喻戶曉的大道理,懂卻難做到。


我給你推薦三本書,《早期教育與天才》、《卡爾威特的教育》、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前兩本我剛邂逅時感覺如獲至寶,從此愛上育兒,《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我後來看的,覺得實用性比較強,有些方法我現在還在用。

我建議你一定好好看看前面兩本,真的很有用,但一定要用心看進去。我簡單說一下我看完的感受吧:

1.明白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人的學習能力是程遞減式的,越小孩子的學習能力越強,需要我們把握並引導。

2.教育這個東西說難也不難,都是在生活中進行的,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情,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瑣事。

3.明白孩子的天性,承認孩子的天性,耐心便會大大增加,會理解孩子的很多行為,順勢引導他們,而不是阻止。

4.會發現,鼓勵表揚孩子和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方法,把罵孩子的精力和衝勁用在鼓勵表揚上,那麼收穫一定是出乎意料的。

5.教育孩子,難就難在自我脾氣的剋制上,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剋制好自己的脾氣,對孩子進行耐心的引導,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付出。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很實用方法,真的可以好好看下。


囉嗦育兒


我是袁笨笨,兩個淘氣寶寶的辣媽,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因為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這世上沒有重複的孩子,所以也就沒有重複的教育方式,育兒書只是為了給你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就是象孩子必須你自己生一樣,教孩子也要自己教,自己要用心的去感受你的孩子,去全身心的愛他,針對他不同的性格去制定不同的方法。


我家兩個寶寶,大寶跟二寶的性格完全不一樣。

比如在性格上,大寶沉穩內斂,性格溫柔,特別能夠忍讓。小時候一直給他報名學跆拳道,怕他被人欺負,我甚至跟他說:如果有人欺負你,你一定不要怕,要還手,要懟回去!對於他的教育我一直是想讓他性格變強勢一點。

我家二寶就是淘氣精,性格與哥哥完全相反,急性子,爆脾氣,誰惹到他,分分鐘變咆哮帝,我天天壓制他的性格,生怕他在幼兒園給我惹火,天天教育他:要學會忍讓,要當個大度的男子漢,要學會包容,別人碰到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你要心平氣和的與人家交流,不能動手。


所以,育兒書最多是個導航工具,把握方向選擇路線的還是你自己,不可不信,但是不可全信。


對於題主說執拗不過孩子,我想說的是,你孩子執拗說明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你為啥不能聽聽他的想法,並且學會支持他呢?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但是就沒有反過想一想,他也有自己的思維,他憑什麼要聽你的?就因為你覺得你是為他好麼?可是你既然是為他好,那你就用道理說服孩子聽你的啊,很多時候大人沒有耐心也覺得沒有義務給孩子講清楚,所以喜歡命令,孩子不聽就說孩子犟。其實我們做父母的應多反省一下自己,把孩子當成獨立的思維體,尊重他,對於教育適當引導就好了。這世上沒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沒有耐心和方法的父母。


水果妹妹袁笨笨


我是一個三歲半男寶的媽媽,也是一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最初遇到育兒問題時,我也看了很多育兒書,但看過之後,仍然存在很多育兒問題。



我認為可能有幾方面原因,

  • 多而雜

我接觸了不下五本現在市場上最為流行的育兒書籍,有些內容相似,有些內容又存在很大分歧。作為一個普通家長,是很難科學的判斷取捨的,更多的時候,是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判斷。所以,多而雜的育兒書籍和理念,不僅沒有讓我們在正確的育兒路線上,走得長遠。反而,增加了阻力。

  • 只見方法,不見理念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一本育兒書籍時,更多的是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用到孩子身上,可以立刻見效。殊不知,每種方法背後都有一個理念在支持。如果家長沒辦法對理念有深刻認知,方法的應用,也必將事倍功半。



  • 知道怎麼做,不知為什麼要這麼做

就《正面管教》而言,很多家長通過閱讀知道了一些方法,也用得不錯。可是,卻對為什麼要用這些方法教養孩子,缺乏深刻認知,導致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一會正面管教,一會傳統養育。長此以往,在養育孩子方面,也收效甚微。



應該怎麼做?

在眾多育兒書籍中,選擇一個作為主要的,並堅持下去。以我個人為例,我就選擇了《正面管教》,並一直堅持著,希望可以把正面管教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劃重點,選擇最符合家長自己三觀的,然後堅持下去。


An媽育兒記


因為育兒書上告訴我們的是育兒理念和大致的教育方向,一方面,我們很難拿捏好這個“度”;另一方面,每個孩子遇到的實際問題是不一樣的,書中案例裡的孩子也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我們想要知道的是:

當我的孩子遇到這個問題時,我要怎麼做,我這麼做了之後孩子的反應又可能會有很多種情況,我又要怎麼應對,所以各方面的不可預測性,使得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

關於理論: 最好能有個“育兒顧問”。

比如:符合你教育觀念的育兒專家、學前教育工作者、幼兒教師、育兒書、育兒視頻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果沒有育兒專家,總有幼兒園老師吧;如果幼兒園老師不太合適,現在市面上那麼多微課、育兒書都是你的育兒顧問,但切記不要全盤聽信,而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性接收這些育兒觀念。

關於實踐:不斷地嘗試、總結、再嘗試、再總結……

嘗試、總結:

如果你已經嘗試了“打罵、吼叫”,但是沒有用。那麼你可以總結一下為什麼打罵、吼叫沒有用?

是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了嗎?還是讓孩子更怕你了,而當著你的面時不做這件事,背地裡悄悄做這件事?還是打罵、吼叫讓孩子已經習以為常、無所謂了呢?

再嘗試、再總結:

換一種方法嘗試,比如你嘗試的是“立規矩”,雖然有點效果,但只是一次兩次有效,不能長久有效。

那麼你可以總結一下為什麼呢?是因為孩子的軟磨硬泡心軟了,沒有堅持原則嗎?還是因為這個規矩對孩子來說太難了,他根本做不到?

依次循環下去,直到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只看書、不實踐,育兒理念就只會停留於心中,止步於行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或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