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但實際上,王維也是一名狀元,不過,王維的這個狀元卻是“活動”而來的。劉先澄介紹,唐朝的進士不好考,王維考試之前聽說當朝名士張九皋也打算考試,並且拿到一封太平公主名義寫的推薦信,呈給長安的主考官了。王維很擔心自己在長安考試的名次,於是去找岐王想辦法。岐王讓王維精心修飾一番後,帶他到了九公主府,說是獻酒樂。

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王維演奏了一曲哀切的《鬱輪袍》,讓本就對王維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興。岐王趁機說,這是位書生,不僅通音律,而且詩作也無人能及。公主更加驚異,當即要了王維的詩作品讀,這一讀更加吃驚,原來都是她平常愛讀的詩,還以為是古人的佳作。公主馬上請王維換上正裝,坐到貴賓席,王維也大施個人魅力。看時機成熟,岐王便漫不經心說明來意,公主也答應下來,願意為王維的長安考區解頭之名“儘量使勁”,回頭,公主將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讓婢女傳話,將解頭換成王維。王維就這樣當上解頭,緊接著又在第二年春天的省試中被點成狀元。

唐宋八大家可謂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群文人之一。然而,在這群人中,除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的父親蘇洵沒有科舉功名,其餘都是進士,而非狀元。蘇軾、蘇轍、曾鞏都是嘉祐二年的進士。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才名,當時的考官之一歐陽修早有耳聞。據說,殿試時,蘇軾的策論文章得到詳定官梅堯臣的讚賞,並立即被呈薦給主考官。歐陽修一氣讀過,又驚又喜,很想評為第一,但是轉念一想,覺得文章很想曾鞏寫的,曾鞏和歐陽修有師生之誼,為避嫌,歐陽修沒有把蘇軾的文章定為第一,蘇軾也因此與狀元擦肩而過。或許有讀者會問,殿試不是皇上定名次嗎?實際上,考官會先對文章排一個序,呈前10本給皇上,皇上再確定是否要挪動名次。

由於唐宋兩朝的科舉制度略有差異,唐朝的進士需要經過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這考核也涵蓋了公文、書法、言辭、長相等幾個方面,據說韓愈考中進士後,卻因為個子原因,等了十來年才開始做官。陸游的故事卻有那麼一絲唏噓。陸游天性愛讀書,自幼有“掃胡塵”、“清中原”的夢想。28歲時,陸游到臨安參加考試,秦檜的孫子秦壎也參加了這次的考試。本來秦檜想授意主考官陳之茂讓自己的孫子當第一,但是由於陸游的文章太好,陳之茂沒有聽從秦檜的安排。秦檜一怒之下,取掉了陸游的卷子,所以陸游不要說奪魁,連進士都不是。不過,殿試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秦壎也沒有得到狀元,狀元被另一位才子張孝祥奪得。後來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戰派,陸游才進入朝政。因為沒有科舉功名不好做官,當權派重新給陸游補了一個進士功名。

王維崇信佛教,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被後人稱為“田園詩人”,他還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詩佛一稱是對其詩歌成就的概括,王維的詩多山水田園的內容,他的山水田園禪意幽遠、恬淡、寧靜,但它的幽遠、恬淡、寧靜,決不盡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靜中有動,動中寓靜。他所醉心描畫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遠、恬淡、寧靜的禪境,是和現實生活的汙濁世界、黑暗的政治環境相對立的,而非都是心靈空虛寂滅的反映。宋·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欣賞他的詩,著實是一種享受。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詩,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定會畫畫,能夠寫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歌的作家,如果在作畫上沒有一定的造詣,是絕不可能的。他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其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無論是作詩還是作畫。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註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作品鑑賞】

《楓橋夜泊》是張繼講述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月落烏啼等景象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楓橋夜泊》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後三句採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於失眠狀態。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楓橋夜泊》是張繼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裡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

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名家點評】

《庚溪詩話》: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批點唐詩正聲》:詩佳,效之恐傷氣。

《詩藪》: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目未交睫而齋鐘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曰: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

《唐風懷》:南村曰:此詩蒼涼欲絕,或多辨夜半鐘聲有無,亦太拘矣。且釋家名幽賓鍾者,嘗徹夜鳴之。如於鵠“遙聽緱山半夜鍾”,溫庭筠“無復松窗半夜鍾”之類,不止此也。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唐詩摘鈔》: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曉,故怨鐘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只“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箋註唐賢三體詩法》:何焯評:愁人自不能寐,卻咎曉鍾,詩人語妙,往往乃爾。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轉輾反側之意自見。

《唐詩別裁》: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大曆詩略》:高亮殊特,青蓮遺響。

《網師園唐詩箋》:寫野景夜景,即不必作離亂荒涼解,亦妙。

《詩境淺說續編》: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聽到。後人紛紛辨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

張繼

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

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古代的狀元為何說是邊緣化的榮耀?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本 名

張繼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襄州襄陽

主要作品

《楓橋夜泊》

詩 集

《張祠部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