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巧铃


我们来看看这具体的时间进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比较有意思的是,关羽、吕蒙、曹操是相继死去的,而且间隔时间很短,所以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关羽向吕蒙、曹操索命。

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十月,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公元221年三月,刘备听说汉献帝已被曹丕所害,就为汉献帝服丧,四月,刘备认为汉室大统不能断,所以也称帝,建立蜀汉,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汉献帝的遇害当然只是托词,毕竟当时汉献帝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这个是很好打听的,那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汉也被魏篡,如果刘备不称帝的话,那么就是承认曹魏了,那就相当于是曹魏的臣了,所以必然得称帝。

其次,但是麻烦也来了,汉献帝还在呢?如果自行称帝的话,那么敢是谋逆的行为,但是如果是遥认汉献帝为帝的话,这个也不太现实,那么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说汉献帝已遇害,这样刘备称帝就顺理成章了,毕竟现在姓刘的诸侯,就剩下刘备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曹丕的曹魏,刘备的蜀汉,两个皇帝,那肯定是势不两立了,那么此时的孙权应该怎么做呢?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是向曹操控制下的汉朝称臣的,曹操封其为南昌侯、荆州牧、骠骑将军。

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将于禁送回去,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公元222年,刘备战败于夷陵之战,曹丕也趁机发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最后朱桓将魏军打败,孙权向刘备示好,刘备也同意了。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访东吴。公元224年夏,孙权派张温访蜀汉。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病逝,孙权拿下交州。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八月,陆逊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为什么孙权要在刘备称帝后八年才称帝呢?总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如果孙权称帝,那么有可能遭到曹魏、蜀汉的攻打,第二,孙权拿下交州之后,实力也有所增加,第三,孙权看出诸葛亮的态度,才放心的称帝,三国鼎立。


历史简单说


当然有区别。

曹丕那是禅让,皇位是汉献帝公开转让的,虽然汉献帝本身不愿意,但禅让台上汉献帝捧玉玺交给曹丕这个行为说明,曹丕有足够的法理依据获得皇位。

刘备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以曹丕杀害汉献帝夺取皇位的借口,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接过汉献帝的皇位。好歹,这说法也是个理由啊。

孙权没办法。曹刘都已经是皇帝,自己不称帝肯定就低一头,不管是接受曹家册封还是接受刘禅册封,理论上总得承认两人中的一位是皇帝。可承认谁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当皇帝了。

但是,孙权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

所以,孙权只能含混其词地在祭天时说,天下大乱了这么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篡夺汉室。然后,孙权依旧说不出自己当皇帝的理由。

只能引春秋故事将汉吴并列。实质是说,我不承认曹魏是皇帝,将来与汉帝刘禅平分天下。

这些,就是孙权折腾好几年才搞出来的,当然得花些时间来安抚内部世家,大家认可了那才能当皇帝。


四川達州


孙权早就按耐不住了。之所以不称帝,这正是孙权明智的地方。

注意此图不是称帝时间,而是三国形成时间

曹丕不是称帝,是篡位于汉献帝。曹丕在曹操没死的时候就一直鼓动他爹取汉代之,其实他自己才是最按耐不住权利欲望的那个人。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汉献帝这个苦难的末代皇帝最终把皇位让给了装模作样的曹丕。

刘备是不得不称帝。汉室已亡,刘备必须堂堂正正地打起恢复汉室的大旗了。至于说刘备是为汉朝的基业,还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都没什么可挑剔的,称帝这事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聪明的孙权最稳重。孙权当时的形势不容许他称帝,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刘备称帝后就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理由是为刘备的二弟关羽报仇,而东吴的陆逊正是罪魁祸首。孙权与刘备讲和,刘备不肯,于是孙权改向魏国称臣,以防止魏国也来凑热闹。可是曹丕这个人事后诸葛亮,后来又觉得东吴其实是假投降,真实目的其实是利用自己,曹丕于是又派兵攻打东吴。两面受敌,孙权称帝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二,夷陵大战东吴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东吴的一贯方略没有变,那就是联蜀抗魏。而蜀国已无力再跟东吴打了,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他的方略也没变,那就是联吴抗魏。两国一商量,重修于好。此时孙权更没理由称帝了,蜀国已占据恢复汉室这个道义制高点,孙权如果再称帝,那就是对汉室不忠,对蜀国没有诚意,蜀国当然得再跟东吴打仗了。

三,孙权称帝魏国也不干。魏国志在一统天下,孙权就是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如果孙权称帝,势必会产生一连串富贵魏国不利的反应,这无疑对魏国极其不利。而魏国势必也会改变国策,重新考虑攻打东吴。这一点孙权当然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所以他没有称帝。


一直到229年,此时曹丕已经死了,他儿子曹叡还小,权利还没抓稳。魏国国内司马懿还在跟曹氏宗亲的当权者内斗,无暇东顾。再者,当时魏国还在和蜀国打仗。蜀国经过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就开始北伐魏国了,蜀国也腾不出手来盯着东吴。

而吴国此时内无忧外无患,孙权敏锐地抓住了蜀魏相争这个历史契机,在无比平缓的政治局面下,得偿所愿地登上了帝位。孙权的聪敏才智,果然应了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以曹操、刘备、孙权相比,然后分析三方势力,其实,曹操根本就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死后,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次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蜀;再加上孙权,才算真正开启三国时代。

除此之外,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要小很多,曹操和孙坚相差无几,曾经还和孙坚指着小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比曹丕就大那么几岁。孙权算是比曹操和刘备小一辈。

为什么曹丕和刘备都称帝后?孙权过了八年才称帝。

因为,那年曹丕死了,可以说,刘备和曹丕不死,孙权还真未必敢称帝。

当时,三国曹丕称帝后,魏国实力一直是最强的,孙刘联军正面战场也未必能打过曹魏,孙权所倚仗的就是东吴的水军,然而东吴水军只能够东吴自保,不能支撑北上图魏,所以,从始至终,东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伐魏。

而刘备称帝后对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对东吴也的确有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魏国想要成为天下共主,一统天下,一方面是要恢复汉室,名号当然,所以,孙权如果在曹丕和刘备在的时候称帝,很可能会遭来攻打。

而孙家两代三主,所努力的事情就是坐拥江东而已,所以,如果不是条件允许,孙权真的不敢称帝。


史论纵横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师出有名”的道理。凡事有因才有果。天不可二日,国不可二帝,曹丕称帝是汉献帝主动禅让与他,纵使汉献帝是被逼迫的,曹丕称帝依旧师出有名。因为平常百姓看到的圣旨是:“曹丕贤能,献帝效仿尧舜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



刘禅称帝,是因为刘禅乃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他认为献帝是被曹丕逼迫,才让位于曹丕。身为汉室宗亲,怎可视曹丕谋夺汉室天下,而不置。刘禅理应继承先帝遗愿,恢复汉室,重整超纲,诛灭曹丕之奸邪小人。故,刘禅称帝不仅师出有名,且慷慨激昂。



反观孙权,虽父兄三代雄聚江东,然,在名义上,孙权父兄三代皆属于汉室的臣子。如果冒然称帝,势必会被天下人认为是乱臣贼子,遭天下人唾弃,背下万世骂名。故孙权不敢称帝。

等待孙权的只有两条路,要不被曹丕册封,要不被刘禅册封。可孙权父兄雄聚江东多年,又怎甘心被曹丕或刘禅册封?



孙权终是不敢寂寞,在隐忍八年后,以莫须有的名义登基为帝,并与蜀汉结盟,共同讨伐曹魏,恢复汉室。孙权之所以与蜀汉结盟,不仅是因为蜀汉与之相近,蜀汉与之有姻亲有合作的基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蜀汉被天下人认为是正统。孙权是为了减少他称帝的阻力和骂名。


糊涂说历史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由曹丕继魏王,初掌大权,心情激动,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到重要岗位,把权力逐渐集中于自己手里,一切办妥后,开始逼迫汉献帝让位,这个傀儡皇帝只好起草禅位诏书,把皇位让给曹丕,假装推辞三次后,登上帝位,大赦天下。

刘备听到曹丕称帝后十分气愤,我才是正宗汉室宗亲,我还没死,你敢篡汉,你让天下人怎么看我,想让我给你称臣,门都没有,于是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称帝。

刘备称皇叔,曹丕做魏王,同为大汉臣子,有事还可以商量,一旦曹丕称帝,大汉正统荡然无存,刘备皇叔的身份也就消失了,其召唤力也就没有了,这正是刘备不愿看到的。

反见孙权,他没有皇叔的身份,头上也没有汉献帝,依据长江之险,精锐水军,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加上三世之基业,已根深蒂固,称不称帝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不称帝回旋的余地更大。打不过你我还可以称臣,权衡利弊,孙权还是选择不称帝。可见孙权的高明之处。

直到夷陵之战后,西大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看到曹丕病逝,曹睿年幼,觉得万无一失时,才称帝。比刘备整整迟了八年。


漫谈千年风云变幻


中国有句古话,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朱升对朱元璋战略的总结,这个战略最终顺利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

这句话虽然在明朝才出现,但是自古以来,很多诸侯都是这么做的,包括“成王”,也包括“败寇”。

高筑墙,广积粮无需解释了,这里谈谈缓称王。

其实不止魏蜀吴,中国从史书里的夏开始,一直到近代,割据势利独霸一方就一直存在,只是时而强,时而弱的区别。

这些历史上的诸侯、军阀,有些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和帝王也没有差别的,所以过早的称帝,除了满足个人虚荣心,并没有好处。

无论看历史,还是小说、影视剧,诸侯称帝之前,都会有将军大臣多次进言请求称帝,这是因为,只有主上进一步,下面的将军大臣们,才能名正言顺的进一步,才能形成真正的利益集团,成为既得利益者。

这种利益集团的形成,对诸侯的统治是不利的。一是称帝之后会成为其他诸侯的众矢之的,二是内部权利更加错综复杂,会掣肘统治者的行为与决定。

说回三国时期,为什么曹丕会首先称帝。

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汉朝就已经彻底的名存实亡了,但是曹操在世之时,他不想称帝,下面的人是不敢多说的。而他的儿子曹丕,显然没有他父亲那么大的统治力,压制不住军政大臣,称帝就成了自然之事。

刘备的蜀国,和魏国又不一样。蜀国的建立,三分之一是靠联合东吴,三分之一靠刘璋内部分裂,三分之一靠打仗。 联合东吴,靠的是诸葛家族,入川,靠的是刘璋手下的法正等人。汉献帝在位时,还能以皇叔的身份,以匡扶大汉为理由拒绝称帝,汉献帝不在了,这个理由也就不在了。

孙权的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人的发展,根基是十分稳固的,这种稳固,让孙权面对军政大臣的压力相对要小,所以孙权能够又拖延八年。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就算放到现在也是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就拿头条来说吧,在最开始的时候还很弱小,用户群也都以中老年人为主。在这个互联网使用习惯要从娃娃开始绑定的时代,是不入各大门户的法眼的。

然而头条就是从低调的时候开始布局,突然一跃成为了割据流量江山的一方诸侯。

我们国家最近军事实力暴涨,让世界大吃一惊,这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弱小的时候低调,才能给自己创造成长的空间。


知无不言l言无不尽


曹丕称帝无需多言。

如不乘机登位,那他就只能继承曹操的魏王爵位,丞相估计是很难了,朝廷反对势力有可能迅速崛起,变数太大,一不留神曹操就族灭了。

刘备为什么在曹丕称帝后就火急火燎的称帝?

因为不称帝不行了,孙权此时上表曹丕称臣,曹丕封他为吴王,同时封刘璋为益州牧(被刘备流放到公安,后荆州争夺战中被孙权抢到了,送给曹丕)。

天下这下都是曹丕的了。

刘备是什么?是个不被承认的,夺同宗兄弟基业的土匪。

刘备没办法,只好谎称汉献帝被曹丕杀了,他要继承汉室社稷,与曹丕势不两立。反正他也不可能见到汉献帝,见到了也可以说是假的。

至于孙权,他称帝晚,有三个原因。

第一,刘备称帝前后这个节骨眼上,孙权抢了荆州,杀了关羽,后来夷陵之战跟刘备把梁子结深了。

第二,跟曹丕关系也很一般,名义上孙权这个吴王,是曹丕的臣子,跟实质上还是两国的关系,魏吴两国一直在合肥激战,同时合肥才是三国争霸的主战场,诸葛亮北伐其实是小打小闹,配合孙权的。

第三,吴国内部匪患严重,一直要重兵来剿匪,两次夺取江夏,都是抢点钱物就走了,因为实在是分不出兵来镇守,所以刘备才能借到荆州,你不借他也未必有兵守。

直到八年后,诸葛亮肃清了蜀国政坛,只手遮天,鉴于诸葛亮(及之后的接班人)全部都是亲吴派,两家关系好的很,同时吴国内部也被孙权整治好了,魏国这杆破旗也不用再扛了,奋斗了这么多年,手下的兄弟们也该升官了,所以登基的时机此时才真正成熟。


弑血鹦鹉


孙权称帝最晚是有他现实的内在原因的。

首先,当皇帝这个事儿非同小可,可不是谁想称帝就称帝,谁厉害谁就称帝。一定要有正当的名分,然后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比如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是由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丕帝位,而不是他掠夺帝位,或者杀死了汉献帝。而刘备称帝是在汉家江山已经被曹魏取代之后,刘备才继承了汉室大统。实际上,蜀国并不是真正的蜀国,而是汉朝的继续,所以是刘汉而不是刘蜀。所以刘备认为,三国唯一的合法皇帝就是自己。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看,“名正言顺”这四个字是多么的重要。当初袁术称帝在寿春,他只是得到了传国玉玺就妄想当皇帝,继承大统。结果刚刚面南背北没几天就被其他人征伐,全天下群起而攻之,很快身败名裂,连命都没了。传国玉玺是好东西,但是不是谁得到它就可以变成九五之尊。在之前的孙坚孙文台就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结果因此而丧命。玉玺这个东西是一把双刃剑,配得上拥有它的人就可以以君临天下,而不配拥有的,只能带来杀身之祸。而孙策虽然用武力征服了江东,但是仍然难逃被江东土豪门人复仇的噩运。孙权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亲爹和亲哥哥是怎么死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孙权等到曹丕称帝八年以后,这么长的时间才最后称帝呢?这正是孙权的聪明之处。在曹丕称帝后,孙权为了防止曹魏讨伐东吴而向曹魏俯首称臣,实际上当时他是曹魏的大臣,而没有与曹丕平起平坐的资格。东吴偷袭荆州以后杀死关羽,孙刘联盟彻底破裂,所以孙权这时候并不敢得罪曹魏,避免两面受敌。而到后来,刘备也已称帝,而且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发起了夷陵之战,最后大败,自己也身死白帝城。而诸葛亮被托孤以后,重新拾起了联合东吴的战略方针,这样孙刘联盟重新得到了巩固。此时孙权没有了两面受敌的忧患,直到孙权认为自己可以跟曹魏分庭抗礼的时候才最终称帝。

正是孙权这种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战略方针,才使得东吴免受战乱之祸,最终得以保全。而东吴也是三国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政权,这与孙权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

话休饶舌,您有什么高见,欢迎指教?


社会主义小书童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蜀、吴三国本是汉末群雄割据中脱引而出的佼佼者,而群雄并起之时各路豪杰打出的兴兵旗号几乎都是“匡扶汉室”“奉天子以讨不臣”(只有袁术跳出来自行称帝,结果很快就败亡了)。魏、蜀、吴三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其实都来源于汉祚:曹魏以大汉丞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则自称是汉室宗亲;相对而言:东吴孙氏家族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是最差的——既没在汉朝中央政府担任要职,同汉朝刘姓皇室也没血缘上的瓜葛。曹魏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所谓的“禅让”之上的——因为曹操、曹丕父子的贤德,所以汉献帝刘协自愿禅位;蜀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则建立在对曹魏政权的否定基础上——否认曹魏代汉的合法性,强调自己身为汉室后裔的正统性;而东吴一直以来也打着汉室臣子的旗号席卷东南,赤壁之战时又曾斥曹操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那么如果孙权贸然称帝又将自己置于何地呢?孙权需要对自己的称帝行为给臣民们一个交待——尽管这个交待其实不过是找借口而已,但这毕竟关系到东吴政权师出有名的问题。而孙权给出的交待就是等待——等到曹丕和刘备早已称帝之后自己再跟进,那时汉室残存在人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威名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自己称帝方为名正言顺水到渠成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