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为什么为多尔衮、多铎平反,而不为阿济格平反呢?

艾登堡1


乾隆帝给多尔衮平反的具体情形和原因见于《清史稿 诸王传》:

谈古论金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乾隆帝想表达的几点原因就是:

1、清朝入关成一统之业最大的功臣就是多尔衮;

2、以多尔衮当时兵权在握的权势,如果有野心,无事不可为,最终没有谋反足证其本心无他;

3、其谋逆罪名是苏克萨哈诬告,顺治帝当时没有亲政,给多尔衮定罪不是自己祖爷爷的本意。

这几个原因特别的第2、第3有点简单化了,未必完全成立——比如顺治八年二月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的时候顺治帝早已经在前一个月亲政。不过,我们考察乾隆帝的内心,无非是因为即使顺治朝康熙朝满洲贵族内部存在的政治斗争和利益冲突,在乾隆朝这已经是历史上的恩怨,已不牵扯现实政治,通过给多尔衮平反昭雪,可以体现出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愿望,也表现乾隆帝本人英明公正,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担当和交待。


而对于阿济格,乾隆帝也有自己的评判:

在乾隆帝构建的评价体系内,多尔衮虽然有独揽朝政、擅作威福的地方,但总体上是忠诚于清王朝的,大部分举动出于公心,而阿济格则秉心不纯,吃相难看,所以一个可以平反一个却不可以,乾隆帝也想通过这个对比告诉当时的诸王和臣僚,要做一个忠诚于自己和王朝的人。


谈古论金


这就是帝王心术。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实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而多尔衮是排行老二,阿济格是老大。多铎是最小的。



当年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努尔哈赤的时候,阿济格已然成年,时年22岁。多尔衮是15岁,多铎才13岁。

对于阿济格来讲,母亲的被逼殉葬与多尔衮大汗位置的失去是连在一起的。毕竟当年努尔哈赤是准备把大汗位置传给多尔衮的。继而在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竞争汗位,也是差一点点就胜利的。

这一切都给阿济格带来了深深的刺激——原来最高权力离自己这么近。

因此,在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死去之后。阿济格试图再次扰动已经初步稳定的满清,让自己更进一步,成为新汗,或者是皇帝。他在顺治七年的年末,自己兄弟多尔衮死去后,决定派亲信入京靠武力争夺皇位。然而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失败了。最终落得一个圈禁处死的下场。



而带兵争夺皇权,这也是乾隆皇帝不给他平反的原因。要知道多尔衮虽然也曾争权夺利,但是总体上是以势压人,在大家坐在一起的情况下,尊重议政会议的决定。因此,即使多尔衮都被平反了,阿济格也没有被平反。因为他超出了斗争的底线。


王斌兔斯基


首先明确一点,乾隆皇帝因何要给多尔衮三兄弟平反?原因无非两个,其一三兄弟在清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勋,其二乾隆皇帝这一系的皇位之位是多尔衮争取来的!


努尔哈赤十几个儿子,其中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是亲亲的一奶同胞,亲兄弟!代善失势,为了预防多尔衮母亲阿巴亥暗地掌权,四大贝勒将多尔衮的皇位搅黄,立皇太极位皇帝。

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三兄弟势力最大。当时朝廷分两派,一派支持多尔衮,一派支持皇太极儿子豪格。豪格势力虽大,但显然不是多尔衮对手,可以说多尔衮的皇帝职之位是手到擒来。当时正好明朝灭亡,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和满清四方争雄,为了不内斗,消耗满清国力,多尔衮妥协退出皇位争夺转而拥立皇太极另一个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多尔衮三兄弟南征北战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清朝最终一统天夏。也就是说清朝的统一天下是多尔衮以自己失去皇位为代价换来的。若不是多尔衮立福临为皇帝,皇帝的世系只会出外多尔衮一脉或者豪格一脉,和乾隆不会有一毛钱关系,这就是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原因。

至于为何乾隆皇帝不给阿济格平反,史书记载是阿济格谎报军情,实则这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和阿济格造反有关系。福临当了皇帝,多尔衮虽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权倾朝野,但是一直没有篡位的举动,虽是权臣,但也是忠臣。阿济格则相反,在多尔衮死后,要皇帝封他为摄政王,顺治不同意,直接发兵围城,造反兵变,这种行为在性质上就是叛逆,是奸臣,而且是要夺皇权。乾隆时期,天下太平,忠君思想最重要,乾隆皇帝为此还编撰了《贰臣传》,为了告诫臣工忠君,所以乾隆皇帝肯定不会为阿济格其平反。


睁眼看西安


这就是帝王心术!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当年皇太极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尔哈赤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才13岁。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死前并没有留下遗嘱,代善、范文程、皇后等人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从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两派之外的皇子中另选一人继承者。最终经过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继承大位。这种结果刺激了阿济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乘机联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击破李自成,清军入关从而问鼎中原,多铎打下南京城,消灭南明小朝廷的万军统帅。没有多尔衮和多铎也就没有后来大清王朝。

《清史稿多尔衮传》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但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锤,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乾隆称多铎为“

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诏令配享太庙。由此可见,乾隆对多尔衮和多铎的高度认可。

清高宗乾隆对于阿济格评价:“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实由自。”(《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说的是阿济格谎报李自成已死等,可实际这是官话,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则是因为阿济格对皇位产生窥窃。

1650年冬,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而死,阿济格就开始调兵遣将,并且自己亲自扶棺进京,准备武力夺位。顺治提前得到密报做了布防,将阿济格兵将尽数诛杀。顺治帝出迎柩车,而阿济格不解佩刀,便被擒获。最后被削爵,幽禁,抄家,全家开除宗籍,不久将阿济格处死。

乾隆后恢复了阿济格后裔宗籍身份,并命其后以奉恩将军世袭,但对阿济格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平反。


美丽青春您真痘


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二儿子多尔衮、三儿子多铎。他们分别被封为英亲王、睿亲王和豫亲王,三人都能征善战。顺治继位,多尔衮当摄政王,在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鼎立支持下,帅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问鼎中原。他们兄弟三人为大清基业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尔衮当摄政王期间,不断排斥异己,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被排挤,主动退出,和多尔衮争皇位的政敌豪格被整死,最后他独揽大权,顺治成了多尔衮的傀儡。这种扭曲的君臣关系使顺治很不舒服。



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为了树立君主的权威,也为发泄压抑很久的不满情绪,他给多尔衮定个谋逆之罪,把多尔衮掘墓鞭尸,挫骨扬灰。

很明显,多尔衮是被冤枉的,他名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是大清朝的掌权人,他要是谋逆,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并不是什么难事,或者换他的侄子当皇帝也很容易。多尔衮没那么做,说明谋逆之罪不成立。

多铎在多尔衮死前就已经死了,多铎获罪完全是受多尔衮牵连。



阿济格的情况完全不同。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想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为保证自己能顺利当上摄政王,他进行了秘密调兵,安排自己的部下运送多尔衮的灵柩回京,并准备进入京城后实施兵变。因手下向济尔哈朗告密,济尔哈朗先下手为强,逮捕并囚禁阿济格,归政于顺治。



多尔衮没有儿子,他摄政时顺治还小,而且后来多尔衮已经准备还政给顺治了。阿济格完全不同,他有很多儿子,多尔衮死时,顺治可以亲政了,他摄政的理由没有了,强行摄政,夺权的目的昭然若揭,明显是想把权利据为己有,然后传给自己的后代。对顺治来说,阿济格的行为就是谋逆。

乾隆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他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不给阿济格平反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正确判断。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欢迎加关注互动!


豫有得


很简单,乾隆为多尔衮平凡是为了什么?为了维护满洲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说实话,多尔衮不管怎样,人家是真有功劳的。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后来的清军入关,也就没有他们这些后世子孙的花花江山。而多泽同样如此,不管怎么说,人家是打下了南京城,消灭南明小朝廷的万军统帅。


但是,这种维护团结是有限度的,底线就是不能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如果把当年他的曾祖父钦定的案子完全推翻了,反而会引发反噬:


完全推翻的话,会不会被说成背弃祖宗?


完全推翻的话,既然当年你祖宗错了,那现在你是否还有资格坐在那张椅子上?


所以,出于维护团结的目的,一定要翻案,但是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不能全翻案。


于是,多尔衮和多则是幸运的,而阿济格是不幸的。


星城搞机娃


从乾隆对这三人的处置结果就可以看出,乾隆心中的准则是:擅权独专没啥事儿,但你若想篡夺皇位那就只能永不翻身。

多尔衮,我们都了解,虽说多尔衮这人独断专权,不怎么将福临放在眼里,但这就是他的性格,而且虽说他这样,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要推翻福临,自己当家做主。以至于《清史稿多尔衮传》里如此描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但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锤,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由此可见,多尔衮对大清入住中原,付出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多铎亦是如此,乾隆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多铎在乾隆心目中占有很高的位置。

而对于阿济格,《清高宗实录》里则是这么说的: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实由自取。官方说的是阿济格谎报李自成已死,可实际这是官话,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则是因为阿济格对皇位产生窥窃。

顺治七年时,多尔衮病逝,但当时阿济格却率领三百骑兵奔赴京城,如此大动作有很大的篡夺之嫌疑,还好这一切都被当时的大学士刚林给发现了,于是提前关闭九门,做了防御措施,将阿济格的三百骑兵一网打尽。再加上阿济格再护送多尔衮灵柩进京时,面对顺治帝迎接时,没有解兵相见,惹怒了顺治帝,于是便下旨对阿济格进行削爵,幽禁,抄家,全家开除宗籍,没多久,阿济格也就被处死了。




由此可见,相比较于多尔衮的独自专权,阿济格做的就非常出格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突破了乾隆平反的底线,这也是乾隆为啥不给阿济格平反的原因。毕竟,阿济格犯的乃是历代皇帝心中的大忌。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1651),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多尔衮,多铎同为大妃阿巴亥所生。

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为了争夺汗位,逼迫阿巴亥殉葬,这使得皇太极与掌握两白旗的三兄弟结下了一定的仇恨,但是更重要的是,三兄弟认为皇位应该属于他们三人其中之一,皇太极只是靠诈力取得,这为以后的很多事都埋下了伏笔。


1643年,皇太极病逝,死前并没有留下遗嘱,在八旗互相制衡的情况下,拥有很大实力的两白旗多尔衮和两黄旗豪格都未能夺得帝位,而是最终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获得,这种事实再次刺激了阿济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抓住机会,联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击破李自成,从而问鼎中原。在扫荡群雄的过程中,多尔衮居功至伟,阿济格和多铎也出了很大力。

1650年冬,多尔衮因狩猎坠马病重,死前曾招阿济格面授机宜,两个人谈了什么很难知道了,但是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就开始调兵遣将,并且自己亲自扶棺进京,准备武力夺位。

然而勇气可嘉,但缺乏头脑的阿济格很快被早有准备的清廷拿下,幽禁在监牢。到了监狱的阿济格并不反省,还一味叫嚣,最终惹怒了福临皇帝和众王公,大家一致意见将其处死。

面对这段过往,乾隆帝是看的最明白的,多尔衮这个人虽然也很跋扈 ,但接受八旗制约,而且清朝能入主中原,主要是多尔衮的功劳,所以力主为多尔衮平反,多铎跟随清军入关,参加了很多战役,也有功劳,而且没有谋逆之心,多尔衮死前,多铎已经故去,故而也给多铎平反。



但是阿济格这个人做人就太糟糕了,应该说他是那种特别任性,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人,为人一点也不成熟,早年在皇太极时期,就没少被皇太极抓住小辫子狠整,这次多尔衮去世,他不知道收敛锋芒,还明摆着要谋逆,不仅语言叫嚣,而且还武力篡夺,虽说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大家也由不得他这么胡闹,所以他的下场应该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只是乾隆看在他还算有些战功的面上,也没算完全不给他平反,只是力度不如他那两个弟弟,仅仅设立了一个将军位,让他的后代世袭罔替的继承下去,算是一个交待了。从以上事情看,乾隆做的算是公允了。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1178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追复睿亲王多尔衮封爵。乾隆感念开国之初多尔衮等人的卓越功勋,死后却蒙受不白之冤,还被剥夺了封号,为了维护大清统治,让功臣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所以为多尔衮、多多铎平冤昭雪。


可能很多人会费解,阿济格和多尔衮、多铎同样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同样也是大清国的开国功臣,为啥乾隆偏偏没给阿济格平反呢?

这就要和王权争夺这件事儿有关了。

作为多尔衮的一胞兄长,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就曾屡建功勋,参与过和明朝的边境之战,也参加过与朝鲜的战争,入关后打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后来被封为英亲王兼大将军,可是阿济格却并不满足。他认为自己件件都是大功,不甘屈居人下,说白了他也想当皇帝,但是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后来在皇太极暴毙后,清政权内部围绕着帝位的继承,展开了一场权力的争夺战。他就鼓动多尔衮造反,但是多尔衮是个行事谨慎的人,满清八旗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没有十足的把握自己不会去冒险,况且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何必还要争哥哥儿子的帝位呢,留下个千古骂名也不好听。于是多尔衮就拥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同时也是乾隆的曾祖父,所以乾隆为多尔衮平反也符合情理,至于多铎一直跟着多尔衮,死的也比较早,所以为多尔衮平反顺带带上了他。

至于阿济格三番四次的想着制造清王室内部矛盾,而且在多尔衮死后还想着篡位夺权,威胁顺治帝的利益,后来叛乱失败被处死并开除宗籍,所以乾隆没有必要为阿济格平反。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谈史


向敬之

擅权独专不为过,但谋逆篡位是大事。这是清高宗于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多铎兄弟平反,而对他们的胞兄阿济格维持原判的基本原则。

多尔衮摄政期间,不但功高震主,而且势重逼主。然其始终没有对少不更事的顺治帝欲取而代之。乾隆帝后来为他蒙冤抱不平,给予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清史稿·多尔衮传》)

对于早逝而受多尔衮被顺治清算牵连,降为郡王的多铎,乾隆帝称其“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诏令配享太庙。

而对于阿济格,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说:“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实由自取。”(《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说阿济格谎报李自成死亡、胁迫地方官攫马等事,并非清廷皇帝一以贯之严惩阿济格世系的真实原因。

阿济格的问题,主要出在多尔衮死后,欲行阴谋篡位之事。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阿济格立即派出三百骑兵,奔赴京城,很有抢班夺权之嫌,最起码有再造一个摄政王的可能。却被多尔衮心腹、大学士刚林窥知其意,提前赶至京城,关闭九门,做了布防,将后来的阿济格三百骑兵尽数诛杀。阿济格随多尔衮柩车至京途中,便已被济尔哈朗派出的人员监控以来。顺治帝出迎柩车,而阿济格不解佩刀,便被擒获。最后给他议罪多款,削爵,幽禁,抄家,全家开除宗籍,不久将阿济格处死。

倘阿济格篡位成功,那么也就没有乾隆的继承皇位了。虽然乾隆在四十三年恢复了阿济格后裔宗籍身份,并命其后以奉恩将军世袭,但对阿济格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