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隨著川藏鐵路的建成,中國華中、華東、華南地區通往南亞的陸路通道有望在未來形成。那麼,昌都的位置在哪裡?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抬腳走進拉薩到昌都的長途汽車時,巴桑聞到了濃郁的酥油味。

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離開西藏太久了的緣故。其實也就半年而已。但它足以沖刷掉嗅覺裡的一些習慣。

巴桑在北京創業,他更願意說自己是“做生意的”,產品是來自他的家鄉——西藏昌都市的唐卡。

還有一個月就進入2019年,巴桑就33歲了。在北京做唐卡生意的半年時間裡,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一個客人問他,“唐卡是用糖做的嗎?”他以為對方是在說段子,但並不是。

凌晨2點,昌都到了。陽曆10月夜晚裡的昌都,冷得就像北京的寒冬,巴桑縮了縮脖子,衝向一個地方。

掀開簾子就是喧囂,燈火通明,那是朗瑪廳,是把巴桑從北京拽回昌都的誘惑之一。

巴桑離開昌都這一年間,川藏鐵路的康林段(四川康定—西藏林芝,經昌都)宣佈動工。2026年,成都經昌都到拉薩,13個小時;現在,成都經西寧到拉薩,36個小時。

“到那時,昌都距離所有人,又近了一步。”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昌都市八宿縣,然烏鎮。作為康巴地區的腹心,昌都有著豐富的水能、森林資源;三江並流的奇絕風景造就了被人稱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般勝景。

當地人

曾經隱而不覺的習慣重新襲來,陌生又親切的感覺,讓巴桑覺得時間與經歷有了新的意義。

西藏,早已不再是“一塊孤獨的石頭,坐滿整個天空”。作為西藏東部入口的昌都市,也早已不是。

晚上10點,這座城市的夜生活剛剛開始。朗瑪廳是如巴桑一樣的當地人最願意去的地方。裡面有歌、有舞、有酒精。

巴桑的家在距離昌都市政府所在地卡若區20公里的小鎮。回到乾燥的小鎮深處,他覺得世界一下子就安靜了。

巴桑進市區,一向有兩大重要事件,一是去朗瑪廳,唱歌、跳舞、喝酒。抑或是聞著酒味,聽別人唱歌,看別人跳舞。

除了去朗瑪廳,巴桑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去昌都市博物館。昌都市博物館2015年落成、開放,當時是西藏七地(市)建成的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博物館裡有唐卡專區。

2018年10月初,他又去了博物館。逢博物館閉館兩天。工作人員給他的回覆說,有唐卡要修復,“都是100多年的東西了,有些地方壞了,要請專家過來修復”。上一次修復是兩年前,他正好也碰上了。在他看來,北京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把唐卡文化講清楚,而西藏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唐卡的細枝末節。

2014年10月以前,昌都市還叫昌都地區。

1983年,中國開始地級行政區改革。從這一年開始,人們熟悉的地級市概念大規模出現。經過30多年幾輪大規模改革後,2017年10月,地區從170個減到7個,其中新疆5個、西藏1個、黑龍江1個。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的批覆》(國函〔2014〕143號):同意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直到現在,巴桑還沒有習慣“昌都市”的叫法。這裡的山水草木讓他熟悉,日新月異的變遷及人們的精神和麵貌讓他感到陌生。

昌都的母親河——扎曲和昂曲,每天奔湧,巴桑說昌都人開門就見山,他是說這裡的父親山——查果、珠日、秀格繃。也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與外界交流,總是“開門見山”,沒有拐彎抹角的麻煩。“易交流,易溝通。”

有時他會覺得傷感,“昌都的山水養育了我們,我們幾乎遺失了昌都孩子應該有的胸襟、豁達、剽悍、自信。”

問巴桑怎麼形容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他說到從拉薩來這裡的長途汽車上,每過一座山頭,車裡那位臨窗而坐的老人都要念經。巴桑知道那是保大家都平安的意思。這是藏族文化中古老又傳統的儀式,只是,巴桑本人的習慣裡早已沒有了它。

他覺得這座城市有著古老的氣息,嶄新也是四處侵襲。

拉薩到昌都1000多公里,與成都到昌都的距離相似。長途汽車正常運行應是兩天一夜。巴桑坐的車在路上出了故障,一行人在空曠的山野間鑽到車底,修車,然後轟隆隆上路。

有學者認為,若以文化淵源考察,成都與昌都的聯繫要古老得多。那是因為昌都著名的卡若文化和成都著名的三星堆文化都共同來源於氐羌。

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城東南約12公里處卡若村(藏語意為“城堡”),東靠瀾滄江,南臨卡若水,海拔3100米。

據考證,卡若遺址的時代,應屬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卡若遺址位於瀾滄江畔,為川、滇、藏三地的樞紐,又是古代南北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貝是卡若居民與各個地區的民族相互交換而來的,這似乎在說明,儘管西藏和其他地區之間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並不能斷絕本地居民和其他民族的正常交往。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移民

像趙芳這樣的人很多,中國不同時期都有鼓勵到西藏等西部地區就業的政策以及導向。

趙芳認為是她現在所在的西藏昌都滋養了她熱情的性格。她喜歡這裡。2018年,她38歲,還有7年就可以退休了,她的計劃是,退休後就回內地。

她是四川人,愛人來自甘肅,孩子今年14歲,剛剛送回內地去讀書。他們是這座城市的短暫移民,將青春與熱血寄放在這裡,回到出生地,收尾人生。

類似這樣的家庭模式在昌都公職人員群體中很常見。他們在昌都結婚生子,孩子的教育放在內地。

也有做生意的人,從內地到昌都來。如同巴桑從昌都到北京。

這個群體多是湖南、雲南、四川等地人。王勇來自湖南,他從長沙到昌都半年多,他覺得這裡做生意比在內地好做,“沒有那麼多講究。”只是凌晨2點以後,他就不敢開門了,因為街上有喝多酒了的人。

他認為這裡的藏族人其實很有錢,很多人家裡都有犛牛,一頭犛牛1萬多元,100多頭,就是100多萬元啊,他用自己的思維計算著,“可惜的是,他們從來不賣。”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王勇做的是燒烤,有名的俄洛橋燒烤。與別的燒烤不一樣,俄洛橋燒烤要先用油炸了以後再烤。

哪裡還會有這樣的吃法呢?

當地人願意把它們當作主食,時間久了,來這裡的人也會有這樣的選擇。

俄洛橋燒烤承載了很多人的回憶。在昌都長大的姑娘益西翁姆在自己的微博上就一直懷念俄洛橋燒烤,她說:“那個味道對從小在昌都長大的孩子來說永遠都是最美味的,哪裡的燒烤都比不上我們家鄉的味道。如今,在他鄉的我們只能去懷念那個味道。”

在昌都地區中學附近,有很多家“俄洛橋燒烤”。每逢中午,很多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就聚集在此,一邊談著課堂的趣事,一邊吃著熱辣辣的“俄洛橋燒烤”。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在燒烤香味的氤氳下變得不那麼酸澀難熬了。

趙芳是做農牧業工作的,她覺得昌都這座城市很小,就像是內地大一點的鄉鎮。於是,她註冊了一個抖音ID,經常穿上藏裝拍視頻發抖音。穿藏裝的時候,她一定要穿上高跟鞋才能撐得起來。她1米62的身高比起當地人來說,還是要嬌小些。這座城市在她看來,距離她20多年前來的時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剛來的時候,“昌都是西藏第一個插上五星紅旗的地方”是這座城市最明顯的標籤。

昌都市裡的三個廣場,分佈著不同的群體。解放廣場位於市政府所在地,主要是當地人跳鍋莊。天津廣場則是昌都對口援建城市天津市政府建的廣場,每天聚集於那的是四川人。還有一個水上廣場,音響看起來很先進,但是壞了,沒人修,白天還有人從那裡路過,晚上也就沒有人影了。

晚上,一到7點,路燈就亮了。7點半,音樂就響了起來。這個像內地鄉鎮一樣的西藏重要城市,在遙遠的高處,舞動著。

趙芳,王勇,並不知道他們對於這座高原之城的意義。就像巴桑離開昌都到北京一樣,他也不知道他的個體遷徙對於北京的意義。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11月26日,川藏鐵路拉林段第一座跨江大橋——貢嘎雅魯藏布江特大橋開始鋪軌架樑。

傳說

儘管2017年就離開昌都市赴拉薩擔任自治區領導職務,昌都民間還在流傳著羅布頓珠的傳說。傳說中,他有鐵腕手段,創造一切條件,為昌都爭取發展機會。

“其實他早該調到拉薩了,但是他不願意,說是要把昌都建設好再走。”人們願意這麼評價羅布頓珠。

曾經的採訪痕跡裡,身為昌都市一把手的羅布頓珠勤勉而努力:清晨6點,西藏東部的昌都市還沉睡在靜謐的夢鄉中,他會起床走到街上檢查公安工作。“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就讀書;找不到方法的時候,我就下鄉。”他在昌都工作5年,行程14萬公里,跑遍了1142個村。他的交通工具有汽車、摩托車、騾馬,還有雙腿,甚至騎壞了一匹拿過賽馬亞軍的馬。

於是,當地群眾又稱他為“馬背書記”。他用許多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又非常切合當地實際、行之有效的“土方法”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奮進,在貧瘠的“三江”河谷(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裡,將昌都這座歷史名城建成和諧穩定、特色產業崛起的進取新城。

也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記得他。

昌都是西藏東部瀾滄江谷地中的重鎮,川藏公路經此。“昌都”即兩河匯合之意,因扎曲河、昂曲河合流而得名。在藏語中,“昌”是水的意思;“都”是兩水交匯之處。

作為康巴地區的腹心,昌都有著豐富的水能、森林資源;青藏高原發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經此地,形成三江並流的奇絕風景。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被人稱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般勝景。

昌都——一面向東,一面向西

在藏族傳統地理概念中,整個藏族地區被劃分為“衛藏”“安多”和“康”三大區域。藏族稱昌都以東地區的藏族為康巴,“康巴”意為“住在康區的人”。康巴地區涵蓋今西藏昌都地區,四川甘孜州、阿壩州的一部分,四川涼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青海玉樹州和雲南迪慶州等地區。康巴文化凸顯出歷史厚重性特點。

地處藏、川、滇、青四省區交界部位,昌都的戰略位置重要,自古也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訓。

昌都現在的領導班子,希望將昌都未來的發展融入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等宏大戰略上綜合考慮。

傳統觀念認為,西藏資源稟賦差,發展空間不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這裡有植根當地的特色產業:葡萄和釀酒業、青稞加工、傳統藏藥和手工業等,都是拉動當地經濟的優勢產業。

而隨著川藏鐵路的建成,中國華中、華東、華南地區通往南亞的陸路通道有望在未來形成,這也將促進四川、西藏地區的對外開放,並促進中國—南亞陸路經貿通道的構建。通過這條鐵路,物資及各種物品,尤其是成渝經濟圈的各類物資,可以快速抵達西藏。

這或許是巴桑決定留守昌都的原因,“世界向東,中國向西”,他還是願意在這裡做唐卡的生意。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陳莉莉 [email protected]

編輯 | 譚保羅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