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有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大美農村綠水


讀經現在最大的誤區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解經,古今之不同,以今去解古那麼解讀出來的經典與原義相比那何止差之千里。所以這句“你怎麼理解這句話”,若是人人都是你自己理解,那麼經典早就不會傳這麼久了。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我們先來看看古人的一個注和一個正義。

注曰:女子小人並稟陰閉氣多。故其意淺促。所以難可養也。正義曰: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蓄養。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看了前文,當然也得看後文,後文就是解釋其為什麼會說難養也。所以我們就來看看這後句的意思。

孫讀xùn通遜,那麼什麼是孫呢?《論語·述而》:奢則不孫,儉則固。《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即順理,恭順的意思。

古人認為人愈近就得愈敬之,但是某些女子和小人則是恰恰相反。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有相忘於江湖一說,但是某些女子和小人你若遠之,其就生怨恨。所以古人才說親近之則多不孫順,疏遠之則好生怨恨。


然而女子在孔子眼中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說到了這裡,大家理解的意思還是孔子在貶低女子。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正義結尾來了句:

此言女子,舉其大率耳。若其稟性賢明,若文母之類,則非所論也

正義已經很明白的告訴了世人,孔子這裡所指的女子只是女子之中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後世就有些人就是想以偏概全,不去看古人註解,以自己現在的見識去解釋,當然就認為所指的是所有女子了。



那麼孔子所指的這些難養的女子具體是哪些呢?至少現在流行的宮鬥劇中的那些主角就是其所指的一部分。在現代人看來,宮鬥很好看。但是在孔子看來,後宮就得有後宮之德,是起示範作用的,所以《關雎》才被古人賦予了頌揚後宮之德的意思。

自網絡普及以來,誕生了諸多網絡熱詞,這些網絡熱詞的意思和它的原義還一樣嗎?很明顯很多都不一樣。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字詞一眼所聯想到的意思難道和古代一樣嗎?也是很明顯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以什麼自己的理解去解釋經典,那麼就是在歪曲經典。


淡看天上月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不說後面的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只看前面的半句,就容易當成孔子歧視女性。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孔子確實歧視女性,這沒有問題,因為在那個時代,女性本來社會地位就低,所有人都歧視,包括女性自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孔子如果一點歧視都沒有,那就不正常了。

但是具體到這句話來說,並不是孔子歧視女性的證據。因為這裡的女子是指女人和小孩,和後面的小人並列,小人是相對君子來說的,是說道德品行比較低下的人。當然,在當時,小人也指身份比較卑賤的人,也就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遠之則怨,就是說這些人,你如果和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抱怨你,對你態度不夠友好。近之則不遜是說,如果你和他們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了,他們就會對你無禮,不尊重你了。

這其實只是孔子從自己的社會生活中觀察得出的結論,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比如說,你和小區保安,如果有些人對他們呼來喝去,根本不尊重他們,他們反而對那些人低聲下氣。而你如果比較尊重他們,他們可能就不把你當回事了。

那麼孔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並不是說他特別歧視這些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人,而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是禮法社會,社會秩序是建立在用禮儀區分出來的社會階層比較明確而且很少流動的基礎上的,所以保持這種社會等級基礎上的禮儀制度,是保證這個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定的必要條件。所以既要避免出現怨的狀態,又要避免不同社會等級之間的不遜。

第二個原因,因為當時的社會教育還不普及,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機會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的,也就沒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孔子在這裡說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無法接受教育的,所以會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

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這裡的話也是對他的門人說的,也就是告訴他們,作為受過教育的士君子,應該怎樣和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相處,既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親近,而要保持必要的距離。這是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


蕭武


偏聽則廢,兼聽則明。所以,博學書院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多名學者關於此觀點的看法。

原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楊伯峻《譯註》:“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

劉明武在文章《“女子”非指“女人”》一文中寫道:“整個句子應該理解為‘只有你的兒子和小人一樣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了就會無禮,離遠了就會怨恨。’

在他看來,此中“女子”不應理解為雙音合成詞,而應理解為兩個單音詞——

“女”應該理解為第二人稱的“你”,“子”應該理解為“兒子”。“女子”應該理解為“你的兒子”。

吳正中和於淮仁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正解》一文中寫道——孔子說:“對!您(這位)先生說得對的啊!小人(實在是很難對待、侍候)親近他吧,他就傲慢不恭,疏遠他吧他就怨恨在心。”

可以看出這種解釋基於對句讀的不同理解——將“唯”理解為“對”,表示肯定語氣的應答詞,相當於現代口語中“是不是”的“是”;“與”則理解為語氣詞;“女子”理解為“您這位先生”。


杜維明先生在《武漢大學訪談》中說,孔子的這句話不是性別論說而是政治論說,包括了男人與女人。亦即政治領導人對於沒有受過教育的男女,在相處時要特別小心,不能太親近,又不能太疏遠,否則他們就會無禮或怨恨。怎樣處理這種複雜關係,不被他們所蠱惑,又要他們幫助你維持行政運作,這是政治藝術。
(見郭齊勇等編:《杜維明文集》第五卷,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

陳戍國先生《四書校注》(嶽麓書社2004年版)指出,先秦漢語中“女子”的“子”不是詞尾,“女子”只能理解為女孩子,不能理解為廣大婦女。孔子這樣說,可能是跟自家女孩子及僕人(或門人)開玩笑,或者對他們表示不滿。

還有人認為這句話的白話譯文應該是:
女子跟小人相處是很困難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在這裡,“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與”不是人們慣常理解的連詞“和”,而是介詞“跟”。如此看來,孔子不但沒有歧視婦女的意思,反而表現出了對女性性格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對婦女的關懷之情。

還有人認為女子與小人是古代未成年人的合稱,所以孔子的原意是:小孩子們真是難於教育啊!做大人的和顏悅色開導,她(他)會不順從;板起面孔教訓,她(他)又會心生怨恨。所以可以認為孔子在隱晦地告訴大家:“你們這些未來要從政的年輕士子們啊,跟著我學道,在乎的應該是我能否把六藝傳授給你們,而不是我對你們的態度是‘近之’還是‘遠之’,更不應該因此‘不遜’或‘怨’。


郭齊勇先生在《中國儒學之精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強調:“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裡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侷限。在西方,耶穌(上帝)罵夏娃,亞里斯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峻,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和檢討。”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華書局2011年版)以為,孔子的說話對象是有“臣妾”的“君子”:“此小人,亦為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蓄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先秦時代,君子通常指社會身份高貴的人,小人通常指社會身分低賤的人。但朱熹所說的“君子”,特指有“臣妾”的“君子”,即諸侯、卿、大夫等至少有家臣的“君子”,其實就是封邦建國時代大大小小的“人主”。朱熹的這一理解無疑是準確的。封邦建國時代所說的“齊家治國”,那個家,並非八口之家、五口之家或三口之家,而是有“臣”有“妾”的“家”,其“家長”既是“人主”,也是“君子”。換句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話對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與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即晚明方應祥在他的一篇八股文中所說的

“幸人”―――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進士方應祥所作《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節題文是在朱熹集註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孔子這句名言的一篇名文,見收於方苞所編《欽定四書文》隆萬文卷三。方應祥緊扣“女子與小人”所指展開議論,對孔子的意圖有精湛把握。孔子的《論語》收錄了孔子的許多言論,這些言論所關涉的,通常不是日常情感,而是國家管理、社會秩序、人類理性等層面。具體到這句名言,孔子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身邊的“女子與小人”。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是因為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邊的“女子”,可以向“人主”吹枕頭風,甚至可以竊取“人主”的部分權力或大部分權力,中國歷史上的“外戚之禍”指的就是這種情形。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邊的“小人”,特指宦官或與人主關係親密而身份卑賤的侍從。“小人”雖然身份卑賤,卻出入於“人主”的日常生活,有進讒言的方便條件,甚至可以竊取“人主”的部分權力或大部分權力,中國歷史上的宦官之禍就是指這種情形。孔子不只是一個教育家,更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也是一個在國、家管理方面有著豐富歷史經驗的人。他對“幸人”的危害極為重視,所以才異常鄭重地指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當無知的自己滿心鄙夷地嘲笑著孔老夫子的這一“糟粕”思想時,殊不知其實他在警惕我們要注意防範和駕馭好身邊的“幸人”啊。


博學書院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把女子與小人並列,自然招到諸多非議,但在古代,無論西方還是東方,要說尊重女性是沒有的,即使是現代社會的一些國家,仍然對女性有諸多限制和不尊重,要不也就不會有什麼女權主義了。不用去過於苛求孔子,這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

其次,女子,不必為孔子辯白,也就是女人,除了這段話,《論語》中提到女人的,大概還有三處,"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在這裡,孔子是尊重南子的,所以去拜見。


還有一處,"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武王說"我有治亂之臣十人",孔子認為不能這樣算,因為武王的妻子邑姜雖然才能出眾,但是按禮不能算是臣子,所以應當以九人來算,這是從禮法的角度去說的,不存在尊重與否。

另還有段是說君王妻子稱謂的:"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這是記錄稱謂的,也與尊重與否無關。

那麼,孔子怎麼就冒出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呢?在此不必辯解,先看完整的原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是,女人小孩就像小人一樣難以伺候,你跟她距離近了,她們就毫無忌憚,不尊重你;疏遠她,她心裡則會產生幽怨。額,現實生活中,女性情感豐富,注意觀察,貌似也是如此。

這裡,孔子所表述的更多是一種揶揄,開開玩笑,但也有無奈,孔子處理人際關係溫良恭儉讓,中規中矩,得到多數人的尊重,但如何處理與女人的關係,如何處理與小人的關係,《論語》除了區分君子小人之外,也沒有提出什麼好辦法,只能是無奈。


孔子這句話錯之處在於,《論語》到處都在貶低小人,讓人有了小人十惡不赦的印象,這句話卻把女子與小人並列,無怪乎被人詬病,也無怪乎女子對《論語》不感冒😔。


幽幽南山客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宋乃殷人聚居之地,孔子娶宋人為妻,也算門當戶對。周時女子擇偶標準,首選門當戶對,其次高大帥氣,再次人品穩實,再次父母健在,再次家有餘財。男子擇偶標準,首選年輕貌美,其次能生能養,再次家有餘財。總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周時男女結婚法定年齡,男子三十,女子二十。孔子曾解釋這條婚姻法的合理性:女子到了二十歲,就已經學會了針線紡織等家務活;男子到了三十歲,就學會了文章經綸等謀生手段,二人就有能力組建小家庭,上可以侍奉雙親,下可以撫育小孩。孔子不到法定年齡就結了婚,只能說孔老師早熟,知道結婚要趁早,先成家後立業。同時偏證他是塊過日子的好料,是個勤奮向上的好青年,從小懂得掙錢娶媳婦。他當時連個正式工作都沒有,經濟來源全靠種地,農閒給人在婚喪嫁娶的宴會中當個吹鼓手,居然就攢下了娶媳婦的錢,當然這根本不可能。真正原因是他有好多貴族朋友,國君魯昭公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的結婚彩禮有人贊助是鐵板釘釘的事。

結婚第二年,孔鯉出生。丌官氏溫淑賢良,在家相夫教子。孔子也開始擔任管理賬目、管理牧業的小官,工作也漸趨穩定,收入逐步增加,領導對他也極為重視,派他去周天下首都洛邑考察學習。孔子深造回國後,以儒家學術帶頭人的身份開班講學。他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卓越的口才和實用的教學方法招來大批學生,每人至少收取十條臘肉乾的學費不等,經濟基礎的殷實使得二人的生活如糖似蜜。這些年是他們最幸福的日子。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暫的。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昭公在與三桓的鬥爭中失利,被迫跑路,避難齊國。孔子作為昭公舊臣,決定跟隨前往。夫妻一別就是五年。長期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的生活最容易養成女人憤激偏執的性格,長期的離別也容易造成互相之間的隔膜與不信任。孔子一直混得不如意,妻子孩子的生活可想而知。此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回來了,日子就變得好過。他雖然不出去做官,但是開辦私立學校掙的錢也是蠻多的,此時無論遠近,皆有受業者,據說有三千人之多。妻以夫貴,此時的丌官氏,內心的滿足不言而喻。 但是安穩的日子沒過幾天,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事業達到巔峰時居然要帶著自己的團隊出去打天下。此時孔子五十六歲,妻子也五十三歲了,孔鯉二十五歲,這正是一家人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候,但是孔子卻有了志在天下的胸懷。最終他不顧妻子的一再勸阻,還是走了,他走了,丌官氏的心碎了。 丌官氏不想讓他走,原因很簡單,老了。理想從來都是年輕人的奢侈品。她跟大多數女人一樣,想要的是一個剛強溫厚的丈夫、一個活潑聽話的兒子、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一個和諧完美的家庭。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過著童話般的幸福生活。她想要的,孔子給不了。

於是丌官氏和孔子離了婚,孔子臨行發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感嘆。這句話被後世無數人詬病,以為孔子不尊重女性。其實這是對小人的誤讀。小人在孔子時期,專指小孩,晚輩,亦即後生。孔子就常常稱呼學生們為小子,親切而溫暖。任何脫離時代,脫離語境而對歷史典籍的解讀,都可謂對古人的褻瀆。這話本是孔子對艱難生活的一句感慨:“養家不容易,妻子孩子不好處。”李澤厚批註道:“貌似女人孩子的確是這個特徵,近了就沒大沒小,遠了就抱怨遷怒。”如果你有妻子孩子,我想你會對孔子這句話深深認同。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他經過十四年的漂泊動盪,最終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此時,妻子已在一年前去世。望著妻子墳上的拱木,他的內心沉重而痛惋。

本答案摘錄自我的新書《孔子家世》,有刪節。


唐風宋月


孔二這句話就是對婦女的岐視,儒x穿鑿附會地為孔二開脫,實在是別有用心。分析這句話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看問題,而要以它的言行為背景。

孔二在《論語.泰伯.20》中稱:婦人不算人。而且是對中國歷史上偉大女姓,周武王之母太姒的評價。

孔二曾休妻,妻死,不準兒哭,可見它對女性多麼仇視!

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孔二的帶領下,孔二之下,三代休妻!

《史記》上說:孔二一生最偉大的政績,就是使男女"分道而行",這和美國曆史上對黑人的岐視毫無二致!

臨淄女人多玷足一一史記中的說法和曲阜民間"孔子教女子裹腳"說法不謀而合,這種女人裡小腳的野蠻,殘忍的作法,很可能始於孔二。


文刀沐子


這句話的原文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裡最有爭議的是,“女”是指女人還是“汝”的意思。

如果是第一種意思,也講得通。也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許多女人過於感性,就像是沒長大的小孩。對於缺少理性的女性群體,離得近了,她覺得你沒有禮貌,衝撞了她。如果離得遠了,她又覺得你冷落她,對你心生怨恨。小人呢,指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做事無理性、無公正心,更是容易出現這種遠近不得的局面。

第二種是,汝,汝通女。意思指,“你的”。意思是,只有你的孩子與無德之人難以相處,離得近了就嫌你沒禮貌;遠了就怨恨你。這個說法,也是符合《論語》的特點。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其言行的一部作品。孔子重視教育,收弟子三千,那麼,他的所言所行圍繞子女教育是非常正常的。

很久以來,人們更認同第一種說法,因而,造成很多誤解,以為孔聖人“歧視”婦女。孰不知,在古代,太太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她擔負著相夫教子的重任。有人說,“太”是“大”的意思。妻子的妻,是“齊”的意思。所以,丈夫與妻子是同等地位的,只是,社會和家庭分工不同。第二種說法,漸漸為人所認同。本來,孩子教育就是一種“遠近不是”的微妙複雜的工作,孔子如此說,更引人共鳴。


老照片


這句話很有意思,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女人難養啊,真是聖人之見!

1 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 陽貨》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陽貨:孔子的領導,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是魯國政權一把手,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

為:判斷詞,是。養:相處。

遜:謙恭禮讓。

2 《史記》 孔子與女人

孔子的事,大多來自《史記 孔子世家》,

關於母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父母不合禮儀越軌逾禮的產物,父親王族之後,母親平民,不合規矩。

但孔子的母親應該賢惠知禮,否則教育不出孔子。

沒有妻子記載,僅僅三國王肅在《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之妻:“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19歲娶妻,為亓(qi二聲)官氏。

亓官氏如何,孔子未提及一字。

好德如好色的故事。

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齊國人挑選了80名美女,送給魯定公,使魯定公無心朝政,孔子氣得出走。

還唱著:“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女人的嘴,可以使賢臣出走,接近女人,可以身死名敗)

與老闆太太會面。

孔子去衛國,衛靈公寵妃南子要見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我願意賞臉見見你孔老夫子)。

孔子去見時,“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也禮節甚恭。

一個多月後,衛靈公出行,南子同車,孔子卻坐第二輛車,很是招搖。孔子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重色輕德)

孔子立馬也離開了衛國。

可見,孔子連母親妻子都不提,更不喜與女人打交道,見不得君王好色,紅顏禍水。

3 《論語》 孔子說女人

比較出名的,

被子路批評。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如果做得不對,天打雷劈。

孔夫子見領導夫人,子路有啥不高興?

孔子發重誓,唯恐冒天下之大不韙。

師徒都忌諱與女人來往。

流傳至今的豪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整部《論語》直接評女人的,僅此一句,還沾了小人的光。

與子夏閒扯美女。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女人為何漂亮,孔子說底子好,又加以妝扮,就像先有仁德後有禮儀。

孔子認為女人之美有先天后天之分,只是用來闡述君子之禮。

可見,只有涉及國家大事和君子之道時,孔子才談及女人。

4 女人與小人

孔子是不是輕視女性呢?孔子崇拜的昰聖人,想做的是君子,最不屑一顧的是小人,

因君子能夠“克己復禮為仁”,而小人不行。

相比於小人來說,特別在先秦社會,女人更無才無德,難以理喻,更談不上什麼大道理。

女人無才,小人利己,遠不及君子,不值一提,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

特定的社會與女人的地位,影響了孔子對女性的評價。

孔子也是有思想侷限性的。


一綠浮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孔子所謂的“女子”與“小人”這兩個概念。這裡的“女子”和“小人”都是特指家庭成員。古代所謂“家”,特指卿大夫統治的地方,家中成員包括父母長輩、本族成員、妻妾子女、還有依附在統治區域內的家臣庶民等,家的概念比現在的小家庭要寬泛得多。古代貴族實行一妻多妾制,而且眾多的小妾還有不同的等級。這裡的“女子”與“小人”主要指妻妾和幼小的孩子。我們熟悉的《紅樓夢》中,就有這種家庭關係的影子,趙姨娘就是賈政比較寵愛的妾,賈環就是家中的小孩,當然已不再稱之為“小人”,但在孔子時代,卻稱小孩為“小人”或“小子”,並無貶義。從趙姨娘和賈環身上,我們就可以領悟到什麼叫“不遜”。古代家庭成員關係複雜,妻妾爭寵,妾妾爭寵,孩子之間嫡庶爭寵等現象是常態,所以家庭關係較現在不容易處理。作為一家之長的君子,如果對妻妾子女過於親近,他們就會行為不遜,《易·家人卦》所謂“婦子嘻嘻,失家節也。”如果對妻妾子女過於嚴苛,他們又都會心生怨尤,《易·家人卦》所謂“家人嗃嗃,悔厲。”故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不孫,遠之則怨。”要把握這個不遠不近的尺度,難矣!《紅樓夢》中的賈政,對待正妻失之於遠,對待寶玉又失之於過嚴。而對妾趙姨娘和庶子賈環則又失之於近,失之於寬。而賈珍就完全失了君子之德,家庭關係更是一團糟。

孔子所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是對當時家庭關係客觀情況的直白,絲毫沒有歧視婦女兒童的主觀意思,後人不究當時歷史狀況,以今非古,多有誤會孔聖人之處。

欲正家風,還是要深諳《易·家人卦》之道。《家人卦·彖傳》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此可謂至理也。




子夏故壇


這是一句莫名被曲解再曲解的話,其實它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事實。

先說答案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孔子是說,家庭裡的子女,和國家裡的百姓一樣,教育他們,教化他們都是不易的,太過親近他們,他們就容易不恭敬,失禮,太過疏遠他們,他們就容易心生怨懟。

這裡的“女”和《論語》裡的其他用法一樣,都是通“汝”,“你”的意思,不是“女子”的意思

孔子的這句話,跟歧視女性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一些補充

《論語》是一本以問答形式記載聖人之道的儒家經典。

儒家思想是和三皇之道一脈相承的。

在華夏正統的思想文化看來,人、家、國、天下是同構的,治身、治家、治國、治天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也是如此,家長是一家之主,需要肩負齊家之責,需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聖王是一國之主,肩負治國之責,需要教化好自己的百姓,視百姓為自己的子女。

而家庭中未經教育的子女和國家中未經教化的百姓一樣,由於不通人倫之道,不達天倫之理,未成君子,因而會有“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表現,這就需要家長和聖王具備相應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教育管理方法去教化他們。

這一點,有孩子的家長應該深有體會。

《論語》裡的“女”

在整部《論語》裡,“女”通“汝”,指代“你”,這一句中的“女”也是如此。

《論語·為政》:

“子曰:’由,誨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八佾》: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謂子貢曰:’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弗如也!‘”

《論語·雍也》:

“子謂子夏曰:’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