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平仄和押韻都合格,就是多音有幾個,第一句和第三句有一個重字,出律了嗎?

沉思451


寫格律詩遵照平仄寫作是規矩、是前提,如果不講格律寫詩應該說還是可以的,但是別在詩上冠以什麼"律"啊"絕"啊就完全沒問題。此外,寫詩時,用字遣詞難免會遇到一字多音的現象,但只要是按照正確的讀音和用法用字,這樣的一字多音字的運用就完全沒有問題。至於詩內有重字現象,那隻要不違反格律詩寫作中對格律方面的要求,特別是"異位重字"(同位重字現象如果發生在律詩的同一聯中,那就可能有出律的情況了——因為一聯的出句和對句平仄都是相反的;如果重字頻繁出現在同一首詩中,那也側面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底還差,應該加以改進和提高),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重字現象的出現應該說是完全允許的,沒有一點問題。



夏夜流螢伴蟲鳴


問題:七律詩平仄和押韻都合格,就是多音有幾個,第一句和第三句有一個重字,出律了嗎?

.....

前言

律詩的出律是指押韻與平仄、粘連、對仗不能出錯,這四項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有一樣出問題都不行。下面這首五言排律就是唐朝的試貼詩: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二、多音字有問題嗎?

詩中有多音字很正常,例如下面這首七律: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按照平水韻多音字有:難 、幹、殷、為、探、看

1、多因同義字 沒有關係

多音字中有平仄兩用但是意義相同的,例如:看。這種字隨便用,沒有任何問題。

2、平仄兩用意義不同 看位置

多音字有平仄兩用意義不同的,例如:為。在上平四支是“施為、作為”的意思,在去聲四寘是“因為”的意思。青鳥殷勤為探看,中仄平平中仄平,為所處的這個位置可平可仄,因此這個“為”多音也無妨格律。從詞義上來說是否合適另當別論。

注:第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 ,中仄平平中仄平,難的位置是“四、六”必須是平,俗話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這個意思。這裡如果是“災難”的“難”就是出律了。這裡李商隱用的是困難的難,平聲,符合格律要求。

三、重字出律嗎?重字跟出律沒有任何關係。

另外有很多詩故意重字,例如“相見時難別亦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又如: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第二句和第七句有兩個“山”字,這種情況是要避免的。但是這首詩的問題不是這裡,重字跟出律沒有關係。

這首詩按照平水韻來說是出律的,因為押的韻不對,【難丸寒:十四寒】、【閒、顏:十五刪】 。兩個韻部的字混用,用古韻的格律詩不能這樣押韻 ,新韻無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寫詩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借景抒情,借景言志,詩之上品貴在意境,有詩之魂,詩之神,詩之氣 ,意境第一, 格律第二,意為主,格律為次 ,好詩都是意境高遠的,不能為了格律之形,影響了意境之魂。

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其實對於格律我也把握的不是很好,韻沒問題,有一個重字因讀音不同,未必影響,要看在詩句中的位置和讀音,在有些位置上要注意格律,有些位置上卻無所謂。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有“軍”字 ,第二句和第五句都有“水”字,都沒有影響這首詩的魅力。所以關鍵是意境,只要用的妙,不會受影響。


文可之


大多數人還是不會管什麼平仄全部相符(比如我就是),只是單純喜歡,用詞意境到了,沒考慮過那麼多約束。改革開放都多少年了,咱們的古詩詞就不能改革改革嗎?呵呵,這句是說笑話,其實主要是我們大部分從小學語文,也從沒那麼嚴格要求過作詩填詞。

國學不可丟,感受古韻詩詞之美,從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開始走進了廣大民眾的心中。現在很多人都逐漸喜愛並學習起來,不能因這些嚴格的平仄、押韻而抹煞掉興趣愛好的熱情,畢竟專業的少,業餘的多,真正有才情的少,像我們這樣附庸風雅的多(⁎⚈᷀᷁ᴗ⚈᷀᷁⁎)。當然,也應該儘量往平仄、押韻上走,從興趣到業餘再到專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這條路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實話實說,見笑了,有不符之處,歡迎斧正!


楓樹林Fany


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至今,似乎是戲謔之說!將傳統的格律詩稱之為“近體詩”,且不知“近”字何談?至於格律詩從何而來,開山鼻祖是誰?為甚嚴格要求平仄字詞對仗,意欲何為?迄今還是無人問津!

大文豪們,爾等吃著“皇糧”,該管點“閒事”,多少普及一下傳統格律詩詞的方法與應用,免叫中國人自己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讓小日本出一絕聯:(日本東昇,光耀九洲四國。)特來中國含沙射影地炫耀、譏諷加狂傲,導致整個大中國迄今無人妙對,只落得他國無端地恥笑……

有諸多知識分子,甚至博士文騷,自己無知而不去博弈國學經典,說甚麼要改革格律詩詞。孰不知許多布衣農民都會吟詩楹聯,爾等還有必要去“新開古澗”麼,豈不是讓老百姓笑掉大牙乎?

當然,革故鼎新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然而在保持國學文化的前題下,可以適當地修枝剪葉,改掉一些繁瑣死套的東西。例如:繁文縟節的八股文,詩詞歌賦之從寬韻腳等,這些大勢所趨的已經改了過來。至於國學中經典精華之規範怎麼改,豈不是越改越亂套,又怎能體現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文化領域裡,別具一格、獨領風騷!

上面所述,也不全是弦外之音!餘下的風骨裡總有一腔正氣在吹,然是不吐不快!

寫格律詩有諸多規範,主要是平仄對仗、字詞對仗、孤平避忌、拗救、壓韻等。古人研製出的這些規矩,都是通過精心考究而定論的,折射出格律詩特別的精華與魅力。例如:論平仄,就是讀出詩句來有波浪起伏之感,聞之清晰而動聽;詩詞壓韻,暢口而吟誦,韻味卻無窮……

一首七律詩七言八句,只有56個字,如果原字用多了,顯示爾才疏,知識面不廣;出於規定的每句平仄不能隨意更變(除非有的用了拗救字,但決不可犯孤平),不然便出律了。

再說七律詩中的第一句與第三句論平仄完全是相反的,但它們其中的第一、三個字規定雖說可平可仄,要儘量避開用原字;即便用的字是多音字,也不大提倡,切記避忌,如果沒有犯規就不算出律了。只說中國的同義字與詞多的是,也可以換一換,避免原字用得過多而不大雅觀耳。


7445079911642鄭越元


其實是原則上出律的,但也分情況的。

因為七言律詩不是說就是七個字,也是說大多數都是七個字。且行歌也是屬於律詩的一種。

例如,語氣詞、感嘆詞等等,就是可以多次重複出現的,因為是對情感的加強。古體詩強調注重押韻,一句一式韻感十分,而近體詩的平仄更多,是自從魯迅先生的白話文為大眾接受之後多為出現。

而你可以看看清朝覆滅以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這個時期的文壇名宿們寫的七言律詩,仍然具有古韻詩的風采,但通俗易懂。

所以,想要學習律詩可以先從這些時期的東西開始學習,慢慢研究尤其對字與詞的出現,需要細細琢磨。

先了解意境,然後看看同樣的詞彙,可以用什麼詞代替,然後重新填字,從模仿到創新,時間還很長。

——活守墓人書



活守墓人


詩詞歌賦不過是抒發情感,表達心聲的方式。格律並不重要。關鍵看讀者是否能夠喜歡和接受。只要大家認可就是好的作品。

每一種藝術形式形成之初並沒有太多規則,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方面是對這種藝術的完善,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其創新。例如京劇,我們承認它是國之瑰寶,但現在的年輕人確實不喜歡。倒是歌曲,從美聲,民族到現在的流行,很快佔據了戲曲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什麼事情都一樣,不能讓規矩束縛了手腳,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打破常規進行革新,才能經得住歲月的考驗。

詩歌也應該不斷改變。


王中文207


你可逮著行家了,我啥都不懂,天生頂嘴,全是照貓畫虎,那天我看到講詩詞賦格律的一文,說字詞語法可以巔倒,把我失笑的,趁上隨風了,我牙根不懂隨著是啥樣。


洞悉54099737494


科舉科舉現在誰考狀元?舉人?奇談怪論!歷史倒退?古文化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復古------------有些人腦子怎麼就那麼愚木。


周玉12


重字不算作出律,除非不可替代,應儘量避免。至於你說的多音字,要按句中意思確定讀音,才能確定平仄,再判斷出不出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