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人若為己眾叛親離”?

竹葉清zyq


中國有這樣兩句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與“人若為己,眾叛親離”。我對這兩種說法,有一個“二分法”的解釋,它表面看似矛盾,實質則是內在統一。個人理解如下:

一是世間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

比如:陰陽、黑白、是非、正反、雄雌等,可能有的說了,也有例外,但有例外就有不例外,這就是守恆法則。個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與“人若為己,眾叛親離”,這兩種說法正對“私利”這一事件現象,兩個不同角度的不同說法。角度不同,語言有別。對人的指引也大相徑庭。

二是本心道義都是生髮的統合器。

人的本心想法和道義取捨的權衡,其實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選項,結合更加有利均衡的實體性、本質性價值取向。所以,在三國鬥爭激烈時期,人們的生存競爭矛盾佔據主導時,就出現了象曹操這樣一代梟雄所謂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看似不近人情,極端自私,實質上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哪一家骨子裡又不是為自己一方的利益著想呢?只不過曹操說出來啦而已。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國治昌平,即便在三國各自爭霸的年代,如果一個表現得過分自私,只是一味索取害人,私毫不與他人之便,更不關心對方疾苦,這樣的人又容易招致孤立,最終因“眾叛親離”而落敗。

三是價值取向都是社會的導向燈。

當人的溫飽得以解決之後,價值取向就會隨之而變。繼續沿著利己的方向發展,個體人就是資本家,社會就成了資本主義社會。若沿著利他的方向發展,個體人就是共產主義者,社會就成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這也是價值取向的深化發展,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慈善家、服務家就會越來越多。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提倡尊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主旨是利他基礎上的和諧共生、共同繁榮,在社會整體進步下實現人民自身幸福美滿。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望各位專家、老師、朋友批評指正。


王子華時書滄桑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典型代表是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一個人達到這種自私自利的境界,是非常恐怖的,任何人都只會為其所用,一旦沒有利用價值就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在其心裡,任何人的付出和犧牲都是應該的,並不會有絲毫的愧疚。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人一旦掌握足夠權力,一個決定就可關乎億萬人生死,必然在為了自身利益時,不惜犧牲萬人性命。很多人成為戰爭犧牲品,很多人成了政治鬥爭陪葬品。

這類人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似乎沒毛病,太平公主扇動李隆基篡位,李旦拍手走人,讓位了之,得以壽終。史可法為忠義,死守揚州,不惜殺婦幼為食,誓不投降,終至“揚州十日”。史可法得以留名青史,找誰說理去。

“人若為己,眾判親離。”大抵說的是,善惡有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自己不還,子孫也得還。大明開國,朱元璋殺戮過堪,子孫封王,大明末,子孫盡遭屠殺,無路可逃。

蒼天饒過誰?



無聊而無謂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裡的“為”字,念第二聲,是“修養,修為”的意思。

整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注重修養的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

人要多提高自己的修養,作為,強化自己的內涵,若不如此,很難在世上立足。

而人若為己眾叛親離,這個為是動詞,是為自己做事,其實就是自私自利,事事處處只想自己,只考慮自己,為自己私利而天誅人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此作為會眾叛親離。


西遊生活悟


應該這樣解釋“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1 人來到世上,得人身不容易,如果不好好修行,愧對於天和地

2 人生存就要奮鬥,不奮鬥,不努力的人會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3 人如果能夠做到將自己的利益看淡,不為自己謀求一切,而一心救度眾生,那麼天和地也就為一體,沒有什麼區別了。

“人若為己眾叛親離”應這樣解釋:為人自私自利,處事不得人,不能服眾。人生下來,必須要為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財富名利著想.至親人離他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