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哲学诗画


又到年底了,很多人在钱包鼓了之后就开始考虑投资增值,毕竟这年头通货比较厉害,不投资只能等着钱慢慢贬值。


说到投资目前很多人还是首先想到银行,银行既可以存款,又可以理财,而在目前存款利率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100%安全,有时候还有一些看不见的陷阱,所以年底去理财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财陷阱,大家可以参考下:


1、宣传陷阱


我们都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不能保本保息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有些人为了追求销售业绩,常常会诱导客户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的风险。


2、飞单陷阱


虽然最近几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飞单打击非常严,但是仍然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飞单这类陷阱是最可恶,最常见的飞单就是保险,因为银行代售保险的提成很高,所以他们为了追求高提成,经常忽悠客户去买保险,甚至有的人会以存款送保险的诱饵欺骗客户签订合同,这种事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所以,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认真看到合同,在签字前一定要把条约或合同仔细看一遍,而且谨防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偷梁换柱。


3、利率陷阱


利率陷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是银行在宣传的时候突出高利率,甚至把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跟客户说的利率是固定利率,但实际上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所谓预期就是可能获得这个利率,也有可能比这个利率更少,是波动的不是固定的。


此外容易把年利率和年化利率混淆,比如一个90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年化利率是4.5%,很多理财客户经理可能直说利率就是4%,很多老头老太以为90天存进去可以获得4%,相当于10万块钱可以获得4000元,但实际折算下来只有980元。


4、期限陷阱


这里的期限陷阱一般主要体现在募集时间上,因为有很多理财产品有一个募集期,在认购期内是不能产生利息的,比如一个产品募集时间是10天,如果你在第一天投资,那有10天是没有利息的。


5、管理费陷阱


有些理财产品是有手续费和管理费的,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时候并没有跟客户说明,可实际上银行会从投资收益中扣除不少费用。


我们以某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申购费:不收取

销售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2%的销售费,按月计提;

管理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3%的管理费,按月计提,实际收益率等于或低于预期收益率,则不收取管理费;

托管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02%的托管费,按月计提;


这些费用是由大家平摊的,收费比例也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个很坑人的费用,那就是超额管理费,也就是投资的收益超过预期的收益时,银行会收取一个超额管理费,这个比例还是挺高的,比如某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兑付公告中显示,管理费占到投资总收益的30%左右,占到兑付给客户收益的45%左右,可见超额管理费非常高。


这个相当于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客户自己承担, 一旦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银行却要占很大一部分。


6、提前支取陷阱


提前支取也是很容易让大家裁跟头的地方,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醒客户提前支取的相关规定。而有些客户在投资过程中发现收益比较低想把钱拿出来却发现不能提前支取,就算有的能提前支取也会损失一部分费用。


总之,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每个问题尽可能问清楚,最好录音录像下来。


贷款教授


银行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靠谱,安全,2018年伊始,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消息频频爆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悉数在列,招商银行10亿夹层基金违约,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无独有偶,交通银行也被曝出3亿元私银理财产品退出困难的问题。原本2015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但部分项目退出存在问题,延期了两年,最终8%的收益率变成4%。

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哪些陷阱?

避谈风险。

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为了吸引顾客购买,通常只强调理财产品的优点和收益,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事实上,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即使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存在风险,银行避谈风险的行为是对投资者的隐瞒,让顾客误以为产品是百分百安全的,亏损了才知道自已的财产面临很大的风险。

条款难理解。

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在签订合同前,会让顾客仔细阅读合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并不太现实。很对专业的数据和内容,顾客根本就不懂。所以整个过程中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它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个人都不能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达到专业的水平。

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近几年,很多银行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但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到期收益。我们可以得知,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鉴于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弄清银行承诺的收益率是否能够实现。

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还有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时必须要弄清楚所有的事实,规避风险,保证自已的收益。


环球老虎财经


由于银行长期隐性兑付、刚性兑付,让不少人以为银行理财产品是安全、保本、保收益的。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承诺这些。这些要看具体购买的产品类型。比如,零风险的有,国债,享受国家信誉担保;大额存单,属于存款保险范畴。面前,大额存单收益率3年期有的上浮40%,年利率在3.8%,大于国债收益率,起购金额20万。

较低风险的是货币型产品,有的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可以理解为余额宝,宝宝类产品由于资金投向包括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协议存款等,从而获得收益,由于投资标的风险较低,因此,货币型基金基本不存在风险,收益率随行就市,产品波动。

银行发行的一些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一般挂钩结构性理财工具,比如黄金、股指、汇率市场等,这些投资渠道即有风险也有超额收益的可能。目前,直接投资证券、期货市场的高风险产品较少,这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去年7月宣布相关政策宣布打破刚性兑付,不在有受益预期型的产品出现,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主要有,1.承诺保本,实质购买高风险产品;2.给出高收益预期,其实是基金产品或其他与高风险投资渠道相关的品种。3.忽悠式的保险产品,吹嘘保障功能的同时,放大未来可领生存金、分红等收益预期。4.非银行发行,由于银行员工丧失职业操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道德风险。5.因为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以购买理财为诱饵收取费用、或提出需求。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属于风险厌恶型状态,保证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建议购买时注意条款,即使熟悉的银行理财经理也要留个神。此外,避免高收益相关诱惑导致上当受骗。


财经无忌


只要是解除到银行理财,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保本”了,不论你是朋友口中,还是银行工作人员口中,无一不是讨论保本。去银行柜台买理财,工作人员给你说一大堆其实你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让你感觉很专业,之后就一直在“保本”做文章了。


“保本”只是银行宣传的噱头,哪里来的那么多保本理财?只是为了吸引人们入坑而已。银行理财的水很深,下面列举几个需要注意的“陷阱”

1.银行代售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银行是不会承担责任的,它是有一些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我们出售第三方机构的产品,相对风险会大很多。一般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



2.收益

虽然银行打着保本的旗号,收益也很稳定。但是真正到期时,如果理财产品收益不理想或者本金有了亏损,银行会以各种理由狡辩,这时你除了忍气吞声别无他法。

3.区分理财与保险

你不得不承认,银行工作人员的口才那叫一个好!忽悠的想要买理财的人晕头转向,人们很容易就被带着节奏走。你在问理财,他不知道就给你扯到哪儿了,他只想着他的业务,哪里会考虑你的收益这些。相对来说他推荐给你的都是对他工作有利的产品,比如这个大陷阱:保险。



举个我被坑过的例子吧!我在买银行时被忽悠着买了份理财,我还不自知的以为赚了,当时只看了收益率高的吓人,殊不知其实人家才是赚了的。

当时理财的收益率是12%,为了让我安心风险这一点,他足足给我讲了半个多小时,他在讲什么其实我也不懂,听着烦了也就买了。这不,问题来了,这个理财并不是每年都给12%的利息。而只是第一年你12%的利息,之后就不给了!

比如,第一年,买10万,他给12%的利息。

第二年,再买10万,一共买了20万,他还只给12000的利息,并不会给你24000。

第三年,我又买10万,现在一共是30万了,他还只给12000的利息,想要36000那是做梦!这个坑,一入就是好几年~

最后我才知道了,这个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保险!银行理财水太深了,题主可以选择俩位马姓大佬的理财产品,比银行坦诚多了,坑也有,但是人家都说明了,不像银行那样只管忽悠。

以上为均为个人观点,如果会得到您的认可,请您在下方顺手点个赞!谢谢!


千秋此意


所谓事不过三,我是好人卡,注意以下几种陷阱,相信你不会被骗四次。

1.“飞单”陷阱。

这类陷阱是最要命的,不少人由于信任银行职员,自己又不注意看条款,去存个钱,出来存单变成了保险或理财,甚至被坑得血本无归。这种现象目前也是被银行大力打击。但是,由于推销员可以获得较高提成较高利润,总有人铤而走险。所以,去银行办业务,在签字前一定要把条约或合同仔细看一遍,特别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高利息。要是想买银行理财,走网银,手银渠道更加安全。

2.代售陷阱。银行自己发售的理财相对安全。但若是代售理财,银行就只管销售,出了事他是不管的。这两种理财,银行一般会在理财说明书里讲清楚,仔细看理财产品的管理人或发行人是谁就好。

3.利率挂钩陷阱。这种理财产品,一般收益与某指数(股票、黄金等)挂钩,理财到期日,挂钩指数达到多少点,就可以得到高收益(一般7%以上)。没达到,收益就很低。讲道理,这就是赌指数,若相信自己能赌中,去买期货岂不是更赚。

4.管理费陷阱。遇到不厚道的银行,表面上理财收益率写的很高,但仔细一看,实际收益还要减去0.3%-0.5%左右的这费那费,比较起来就不划算了。

5.募集期陷阱。买短期理财,一定要注意理财的募集期有多长,太长是划不来的。如一个30天,年化利率5%的理财,若募集期有10天,在募集第一天购买,实际利率只有0.05*30/40=3.75%了。

说了这么多,防范起来就是5个字:仔细看合同。大家怎么看呢?


好人卡的理财经


如果去银行里办理业务,可能会受到银行从业人员的热情推销,他们推销的时候说的特别好,他们的理财产品有多赚钱的话语,这个时候,可就要小心了,他们可能专门挖了坑让投资者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



1.产品宣传不规范,必要的信息不充分披漏

很多银行工作人员追求销售业绩,想方设法地诱导投资者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损失的一面,而且有些产品的信息他们也不会告诉投资者,比如产品的钱用来投资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资,风险的大小,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只能听银行工作人员忽悠着购买,从而上当受骗。



2.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故意含糊不清,让你把收益率当做是年化收益率,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到手的利息可就有很大的差别,日收益率等于年化收益率÷360,月收益率等于年化收益率÷12,如果理解错误,把收益率当成年化收益率,投资者可就后悔莫及了。



3.不向投资者揭示风险,让投资者误以为是保本理财产品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闭口不谈风险问题,或者避重就轻只谈收益问题,让投资者以为自己购买的是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等到购买完成,出现亏损了,投资者才发现自己买的是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者就只能自己承担亏本损失。



4.宣传标语的利率与真实利率不一致

为了更快地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可能会夸大宣传标语的利率,让投资者心动,但其实实际利率比宣传标语上的利率低的多。



5.能否提前要求付款

在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不说能否提前支取,等到投资者需要提前支取的时候,收取大量的费用,或者不让投资者支取。



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违规操作,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别,以防上当受骗。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我,需要亲们的支持。


小车说理财


无论是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陷阱,只是在销售过程中就出现很多陷阱和误区。

常见的陷阱和误区有哪些呢?

一、存款变理财

这个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过很多例,为什么?因为理财产品的利润高,对比存款产品银行的收入更高,在考核中营销人员迫于业绩压力,有些人会避重就轻,把理财产品作为存款推荐给客户,而不谈其他产品特点,这是最大的陷阱之一。

二、预期收益理解为固定利率

这个主要对一些理财小白,没有基本辨别能力的人群,把理财比较高的预期收益直接作为固定的票面利率, 让大家对产品产品很高的期待,高收益的诱惑会让人们忽视掉产品的风险,预期收益只是一个理论值,在去刚兑的背景下,到期收益能不能兑付,兑付多少都是未知数,这是陷阱之二。

三、不做风险揭示,不做产品说明,只谈优点避谈缺点

理财产品对比存款,最大的区别就是由一定的期限,在期限内不可进行赎回,而且PR3以上分级的理财产品是可能会损失本金的,理财产品挂钩的一般是利率、汇率、指数、期权等等,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做风险揭示,必须做风险评级,在双录的前提下,确保客户理解产品属性,能够承受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而现在在销售过程中,一些人员不谈这些关键点,利用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只管签字,根本不看产品说明,稀里糊涂一顿签字,理财合同就这么产生了,这是陷阱之三。

前面我已经多次说过,在银行无论购买任何产品,只有自己做到认真负责,仔细阅读,签字前一定对条款理解清楚,把我好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适合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