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去過的城市中,哪個城市規劃的更好?

革斤春風


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從業人員,一直覺得蘇州的城市規劃是全國最棒的,他的城市發展模式實際上從新加坡學到了很多的精髓,同時與中國特色相互融合。這種獨特的城市發展模式開始逐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朋友們可以藉此機會進行了解。所以今天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蘇州的城市規劃是怎麼做的。


1.TOD的發展模式

什麼是TOD發展模式呢?TOD就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簡單說來,就是依託交通站點來發展大型商業商務公共服務設施,從而帶動城市活力。

下來看看蘇州具體是怎麼做的吧。

上圖是蘇州2020年的總體規劃用地,其中黃色為居住用地,紅色為商業用地,品紅色為科技研發用地,褐色為工業用地。

在這張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蘇州城區中商業用地並不是隨意佈置的,而是沿著很明顯的軸線佈置,如果再把地鐵疊加後,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二者幾乎是重疊的。

上圖是蘇州軌道交通的規劃圖,其中1號線(綠色)、2號線(紅色)和4號線(藍色)已經開通,這三條線路和圖1的紅色疊加會發現有驚人的一致,這就是TOD發展模式,商業開發充分結合地鐵站點,既能夠最大效率的利用商業開發,同時也能高效疏散人群。

2.鄰里中心模式

與大多數城市有所不同,蘇州工業園區(也就是蘇州的新區)的城市建設模式遵循了鄰里中心的開發模式,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活動(買肉買菜、理髮吃飯、電影購物等)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在蘇州稱之為鄰里中心。

這個發展模式保證了蘇州主要道路具有非常純粹的交通功能,不會有太多地塊出入車輛,車輛也可以很快速的行駛。於此同時,由於鄰里中心將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活動都融入其中,讓這裡平時非常熱鬧,很有人氣,並不會像大商場一樣平時冷冷清清的,只有週末才會有人。

當然了,在蘇州工業園區開車,你會擁有非常好的駕駛體驗。由於上了沿街商業,開車時不用擔心道路中間會突然轉進來一輛車啊!!!

3.產城融合發展模式

對於老百姓來說,日常出行上下班的早晚高峰可是個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州城市規劃採用了“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首先,先來看看我們平時上班的主要場所有哪些?

可能有些朋友會回答,那些沿街店鋪裡都有人在上班,大商場裡也會有銷售,所以商場會有很多上班的人。其實不是的,從單位面積容納的就業崗位這個數據來看,商業容納的就業有限,而商務辦公樓和工廠才能容納更多的就業崗位。

所以,為了簡化討論的問題,我們假定人們上班就是去商務辦公樓(深紅色和洋紅色)和工廠(褐色)。

這時我們會發現,實際上這些用地是均勻散佈在整個城市的,並沒有十分的集中。翻看具體的數據你會發現就業崗位集中的區域所容納的人數和周邊的居住用地居然驚人的一致。

所以用一句話總結產城發展模式就是,把整座城市做成像番茄炒蛋一樣的一道菜,既番茄(就業)和雞蛋(居住)是混到一起,二者相互融合。

好了,這次就先說這麼多吧,以上三點就是蘇州城市規劃最重要的三大理念,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想了解更多的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的知識可以關注我。

私信我,還可以獲取更多行業資料。


城市規劃修煉之路


南京的城建規劃僅次於北上廣深,全國排名第五城



心雨溪


個人感覺成都的城市規劃較好,主要看現在的呈現以及未來的藍圖都比較大氣。

成都地處平原地帶,所以自古至今都可以以“環城”來設計,雖然目前的“古城牆”已不復存在,但是結合傳統及現代化發展,以“城市中心輻射”、“環路相通相扣”、“輻射圈層城市”、“五大區域”等形成如今方便、乾淨整潔的成都城市。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區域劃分——成都的“五大區域”包括中部區域、東部新核級、南部新區、西部區域、北部區域,區域劃分整齊有序,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很好的結合,區域指向性強,結合招商引資可以具體發展不同的產業。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中軸線——成都以“天府廣場”為原點中心,向北向南規劃發展了一條“南北中軸線”,人民北路和人民南路連接起成都向南向北發展的紐帶,全長約80公里,規劃建設一批地標性建築、集聚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使這條城市中軸既是景觀軸,也是經濟軸、文化軸和生態軸,不僅包括了電子軟件信息、醫療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器材等,也連接起成都金融人文休閒景觀等。

有了中心還需要輻射力,“四通八達”的交通主幹道就串起了如今的成都“環路”。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環路發展——成都的環路發展比較悠久,如今的“一環路、二環路、中環路、三環路”等環路串聯起城市最豐富的人文、休閒、生活、工作、醫療、教育等聚集地,如今隨著“國際城南”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指向性及區域功能好,疏解交通,目前“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開始形成或者建設中,對於明確“功能”提前做好了區域劃分,也是成都的五大區域緊密聯繫,共同發展。


圖片來源成都地鐵官網

成都的地鐵發展——成都地鐵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地鐵1、2、3、4、7、10號線的“米字形”網線,覆蓋東西南北一些區域,當然還不夠,除了一開通線路延伸,未開通已建設的地鐵5、6、8、9、17、18號線等緊鑼密鼓的呈現中,同時規劃線路已經論證中,遠景規劃成都地鐵線路甚至達到了40餘條,可以說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的“宜居規劃”,未來可期——成都目前打造“成都未來城市空間結構,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發展,以“龍泉山森林公園為中心”,“中部城區與東部新城作為兩翼”,且設定“龍門山涵養區”發展,構建“東西、南北、東部新城”三軸,特別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規劃發展,建設宜居田園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城市。
圖片來源網絡

一系列的持續規劃與建設使這個城市保持發展活力,雖然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城市,但是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藍圖正在改變和實現。


大內密探達康


去過國內幾乎所以一二線城市,蘇州最好,南京最差!


長江五號n


蘇州規劃的最好。

首先,蘇州完整的保留了古城區。以護城河和城牆為界,蘇州古城區15平方公里內沒有開發大規模房地產,建築高度控制在30米以下,使得蘇州的古典園林、水巷裡弄、河道古橋保護了下來,成為城市特色。放眼全國的大城市,如此規模的古城已經不復存在。

其次,蘇州的交通網絡規劃的科學。在吸收了上海的經驗的基礎上,蘇州建設了內環、中環、外環高架,以及橫穿市區的兩條縱橫高速公路,加上從古城區放射狀的道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這也是蘇州雖然有高居國內城市前五名的汽車保有量,但是很少發生大規模堵車的現象的原因。

第三,蘇州的城市規劃呈現一核、四城、五星的由內而外漸次延伸的狀態,使得工廠、居民區、公共設施點狀、線型、組團發展,區域發展整體均衡,在國內無出其二。

所以,雖然蘇州的人口數量、經濟體量、工業規模都位居全國前列,但是域內發展均衡、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工業規模和門類眾多,在交通、環保、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領先於國內很多大城市。


小旋風柴進2


我認為香港的城市規劃非常的好,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公路

每一個人心目中的香港都會有這樣一幅畫面:

印著巨幅廣告的雙層大巴,擦著屋宇周圍的巨大招牌匆匆而過,紅色綠色小巴迂迴穿梭,小盒子一樣的的士飛馳而過,而私家車?多半沒什麼印象吧。


先拋開香港的公共出行系統。單單強調道路網絡。

香港非常奉行“交通規則意識。

第二,香港的交通法律法規執行力度高。

第三,城市規劃較好。


二、步行街道

不得不提到的最最典型的道路:以皇后大道(Queen‘s Road)為例,這條出現在羅大佑歌曲中的路,始建於1841年,是今天香港時尚金融商業的中心。

而在這些車行的道路之上的人行天橋,是可以形成系統的——空中步行系統。

這兩年香港有一個新名字:無水威尼斯。說的是,香港的車行道類比威尼斯的水路,而一千多座過街人行天橋,則和威尼斯的橋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考慮到一些社會性問題,尤其是考慮到保障殘疾人和大量老年人出行的便利,政府又配套建設了大量的自動扶梯和升降機。既方便了殘障人士的,也加快了人流的輸送,配合上香港居民養成的“左行右立”習慣,使得這一系統足以應對人口密度高帶來的巨大壓力。




三、公用出行


首先是地鐵站的裝修,相同的線路都採用統一的裝修風格,例如荃灣線。地鐵出入口和站臺的壁面都貼上相同的純色馬賽克飾面,方便乘客辨識。

其次,香港的公共出行指標非常顯眼。



四、公園

香港大多數公園以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為主要任務,在提供休閒娛樂和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必要的休息椅和小橋之外,人工構築物較少,最大限度降低認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當然還有其他公園



五、公共娛樂


兔子姐姐的科學育兒


要說城市規劃就不得不說一說民國首都南京!市中心以孫中山像為中心貫穿東南西北的四條主幹道分別是中山東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山北路!時至今日仍然是南京主城區最重要的主幹道,以及道路兩旁民國時栽下的梧桐和城東雪松歷經百年仍然鬱鬱蔥蔥!雖然被歷任政府不斷砍伐但如今南京依舊是全國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這一切都得益於蔣公的首都計劃!無論是紫金山下修築的四火車道的地下防禦工程直通句容,還是行車至城西幹道一畔是古城牆相伴而另一畔為外秦淮河蜿蜒,這些都無不是在詮釋這座亦古益今的繁華都市的輝煌歷史和灼耀的今天!南京城雖小,但路堵狀況卻相對良好,案發率低市民受教育程度國內首屈一指,博大包容不排外也是國內不多見的,希望千年南京會越來越好!


466502596


類似我國的十三五國規劃等國民經濟5年發展規劃是承接了蘇聯的模式,很多西方國家根本就不對這些經濟數據定時間目標,主要重點在於就業、收入和環境幾個方面的要求。

可對於城市規劃、土地規劃全世界大部分的城市都有,甚至比我國還要做的科學和親民。

西方最早是從單中心為研究方向的芝加哥學派,而後發展到以多中心為主線的洛杉磯學派。如今卻是基本上殊途同歸,以多中心為發展發展核心區,外圍形成放射性的城市格局。

只要是採用單中心發展模式的城市應該最先被排除這個規劃典範的範疇。

單中心發展格局

北京是最典型的網格化單中心城市,不太融合現代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基本要求。雖然如今還把市政府搬到了通州,可四環之內佔據的核心資源優勢根本就無法改變這個弊端。


還有以西湖為中心的杭州,雖然也打造了錢江新城和錢江世紀新城,擬打造成從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可惜說來容易實施難,根深蒂固的西湖中心將決定著杭州繼續走單核心的發展道路。同樣,廈門也是由於島內資源的稀缺性,城市發展也是圍著廈門島在轉。

深圳的規劃從羅湖、龍崗、南山一路向西,核心區的整個跨度有三十公里長,一個種帶狀的發展格局,這跟深圳的地理環境有關,這種城市格局的跨度太大。類似深圳這種城市發展格局的還有像太原、蘭州等城市。

多中心發展格局

南京也是在單中心城市發展起來的,如今搞了江北新區大開發。希望以後南京的格局會以長江為界,兩邊同步發展。

蘇州是相對比較合理的城市,老城區一直保留完好,而新城在周邊開發。形成了新舊城市的融合,最終發揮城市功能的積極作用。目前有很多城市把老城區拆的一塌糊塗,文化遺產破壞的不成樣子。

還有一個城市就是廣州,對老城區的文化遺產管理也是相當嚴格。據說為了一顆大樟樹可以讓地鐵成為飛站若干年,審批手續極其複雜,而且部門之間相互制衡,絕不是一言堂。

前幾天的廣州燈光節相信大家有目共睹,美麗到極致。而且在主城區內形成了珠江新城、琶洲和公園前三大城市中心區。在外圍形成了白雲新城、番禺廣場、新塘、南沙及花都等副中心。前些年感覺雜亂無章,現在才慢慢體現出城市價值,包括最早的國內最大火車站—廣州南站,號稱廣州難站。是最偏遠的高鐵站之一,如今才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站,極具投射能力。

當然,還有上海的城市規劃。在從前的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舊理念,完全被打破了。浦東新區和浦西一起同步發展,形成了多中心的發展格局。


總而言之,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發展特點,但是一個城市向規模化發展之後,必定會形成龐大的城市格局。而這種格局中最理想的應該就是多中心、放射性格局。

讓筆者選一個最合理規劃的城市,那應該首先廣州。這是一個多中心、包容、新民、放射性的宜居城市。


鞅論財經


在我去過的城市中,我覺得現階段應該是石家莊的規劃更好一些。



現在的石家莊正在打造京津冀“第三極”為目標,整合市域城鄉經濟、社會、生態與區位資源,統籌市域城鄉產業、空間與生態發展。基於市域中、東、西片區差異化的現狀發展基礎和各具特色,突出強調中部片區的產業升級、東部片區的全面崛起和西部片區的綠色發展等各不相同的發展路徑。提升了省會職能,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支撐起了沿海強省建設。 石家莊還打造了“新城區、新市鎮、新社區”,促進都市區城鎮、產業佈局的合理優化和發展,使傳統的城鎮格局變成了“兩軸、兩翼”的佈局結構,規劃了都市區範圍內形成5級聚落體系,包括中心城區、新城、新市鎮、一般鎮和農村新社區(特色村),整體上形成以新城區為龍頭,新市鎮為支撐,農村新社區為基本單元,分工合理、組織有序的城鄉聚落體系。


在城市空間發展上重點實施“北跨”戰略,建設正定新區,實現城市結構由“集中式”發展佈局向“一河兩岸”格局轉變,在中心城區與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通過生態林地、基本農田、果園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等要素隔離,保證城市的組團形態。

所以說,在走過的城市中,石家莊應該算是規劃比較好的城市。相信未來,石家莊會越來越好,會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石家莊新聞網


深圳的城市無疑是最好的。全國主要城市佈局基本都是圈式的,一環,二環,三環,一環套一環,中心城區擁堵,環外相對寬鬆,綠地相對少。深圳城市佈局是組團式的,組團之間山水相隔,每個山頭、湖泊儘量保留,山水留作公園綠地,組團之間由公路、快速路、地鐵相連,都間隔不遠,使城在綠中,路在花中,環境整潔,空氣清新,規劃有序,層次感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