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张郃是一个怎样的人?

瓦尔登的船夫


说起魏国名将张郃,《三国志》中有他的传记,他还是相当厉害的。

张郃的经历非常丰富,立下的功劳也很多。但说实在话,他得到的待遇并不算理想,确实是很不公正。

我们从《三国志·张郃传》中的记载来了解一下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不平凡的一生。


张郃是
河间鄚人,汉末黄巾起义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平叛的队伍。最初属于韩馥的部下,做了个“军司马”。

“军司马”属于什么样的官职呢?比校尉低一阶,比军侯高,大约就相当于现在的“营长”的水平。

后来,军阀混战,韩馥被打败了。张郃就率部归顺了袁绍。在袁绍麾下,张郃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校尉”


,相当于“团长”。张郃参加了大破公孙瓒的战斗,屡立战功,就升迁至“中郎将”。军衔上就相当于“大校”的级别了,但仍然没有进入“将”的行列。对于“河北四庭柱”之一,这样的官阶也并不算理想。很快,就到了“官渡之战”

的时候。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相持不下。

这时候,张郃就给袁绍出了个条毒计:派出一支轻骑兵绕过主战场向南迂回到曹军背后,去抠曹操的屁股。

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从战术角度,这一招都是相当阴狠的。如果曹军不防,就会被打个措手不及,溃不成军。如果被曹军发现了,也很无奈,因为曹军最大的弱点就是兵力不足,派出去防守偷袭的兵力少了,起不到效果,但要派出去的兵力多了,正面战场的弱势就进一步扩大。

真是阴毒!所以说,这个张郃还是个狡诈的腹黑男。


但是,很可惜,袁绍这个熊货拒绝了张郃的建议。

张郃又出主意:即然双方打成了僵持战,粮草屯积之处就是重中之重,淳于琼防守乌巢,曹操必然派重兵去攻,应该加强乌巢的防御力量,支援淳于琼。

但是,袁绍的谋士郭图却建议集中兵力攻打曹军主阵,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这不纯粹是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吗?张郃苦劝,死活不听。

果然,曹操奇袭乌巢,一举夺取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败。

郭图怕袁绍算他的老帐,就诬蔑说张郃出言不逊,诋毁袁绍。袁绍这个熊货勃然大怒,要收拾张郃,张郃见势不妙,就和另一位重将高览一齐率部投降了曹操。

这样一来,袁绍的防线漏洞大开,彻底被击溃了。曹操很高兴,把来归降的张郃军衔提升了一级,为“偏将军”,类似于现在的“准将”。还封了爵:“都亭侯”。

曹操还给了张郃足够的兵力,随部攻下了邺城,击袁谭,破雍奴,讨柳城,立下赫赫战功,因功至“平狄将军”。正式步入“将军”的行列。

但是,这个“平狄将军”也不算什么很高的阶级,而张郃在这个阶层上一待就是很多年。征东莱,讨管承讨陈兰和梅陈等,破马超与韩遂,


围安定,降杨秋,随夏侯渊讨梁兴,再击马超,平宋建。

这样的履历和战功,相当牛掰了,但是张郃却始终没有获得再次升迁。张郃

曹操击败了张鲁,
曹操就把他留在汉中,做为夏侯渊的副将,防卫刘备。张郃率领一支偏师,收服了巴东和巴西两郡。

以张郃的军事才华,不要说巴西了,如果兵力足够,连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都收服了也没有一点问题。


张郃进一步拓展,遇到了猛将张飞,双方大战,张郃被打败了,退守南郑。

而在《三国志·张飞传》中描写了这次战斗的经过:张飞与张郃大战五十余日,后来充分利用了地形设伏,打得张郃兵败如山倒,
只带着十几个人逃走了。

奇怪的是,经过这次大败后,曹操居然提升张郃为“荡寇将军”。这是张郃这么多年以来又一次获得了升迁。实在搞不懂张飞和张郃这次较量,到底算谁输谁赢?或者曹操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思?

然后,张郃与刘备主力遭遇,双方大战,刘备没有能够攻克张郃的防守。刘备就开始放火,夏侯渊来救火,被刘备手下大将黄忠一刀劈成了两半。

这事刘备干的就很缺德,放火本来就是很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居然还对前来护林防火的队员进行打击,简直是罪大恶极。

刘备对张郃比较忌惮,反而不把夏侯渊放在眼里。从刘备识人用人的历史来看,他的眼光还是蛮毒的。主将夏侯渊战死,群龙无首,万分危急时刻,曹军诸将集中


讨论,大家推举张郃做代理总司令。张郃威望很高,布署周密,稳定住了局面。

这也是三国时代的一次民主选举。曹操很快遣使前来,承认了这次选举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假郃节”,张郃就首次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军区司令。终于坚持到了曹操率主力部队赶来,刘备没有继续进攻,
双方暂时罢兵。曹操死后,曹丕继王位,张郃终于成为“左将军”,爵位也升至“乡侯”。曹丕篡汉登上皇帝的宝座,张郃再获提升,成为“鄚侯”,这是个县侯,地位尊荣。然后张郃与曹真、夏侯尚一齐南下作战,再次立功。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这时候司马懿就展露头脚了。张郃曾经与司马懿一齐击败了东吴孙权的军队。诸葛亮北伐,张郃做为对蜀作战的将领,前去抵挡。在曹真主力被牵制的情况下,张郃率轻骑远道奔袭街亭,击败马谡,彻底粉碎了诸葛亮夹击魏军主力的图谋。张郃还平定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的叛乱。
这次胜利获得了曹叡的嘉奖,张郃的爵禄上升至四千三百户。
张郃率部配合司马懿对吴作战,但计划破灭。司马懿这个旱鸭子根本不懂水情。

诸葛亮再次出师来伐,曹叡欲以重兵迎战,但张郃准确地判断出了诸葛亮军粮转运困难的弱点。他率兵赶到前线,诸葛亮已经退走了。

曹叡拜张郃为“征西车骑将军”,这是张郃一生中最高的军衔,但这一天来得太慢了。

相比于蜀国一些将领的升迁速度,比如魏延,张郃这样的提升简直是太缓慢了。

诸葛亮很忌惮张郃,视之为心腹大患。


张郃不但军事才华出众,还能为国举贤,深受曹叡的器重。但是,再高的才能也抵不住无所不在的阴谋暗算。

诸葛亮与司马懿,蜀魏两国的两个一生的死对头,这次却很默契地联起手来,合力把张郃送进了绝路。

诸葛亮木门道设伏,司马懿强令追击,张郃遇伏,膝盖中箭,壮烈牺牲。来评价一下张郃:

张郃是个优秀的军人,才华横溢,他顽强勇敢,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都是别人对不住他。

生逢乱世,他受过很多委屈,却始终无怨无悔地付出和战斗,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和尊严。

他一生都在向着那个目标奔跑追逐,“直到膝盖上中了一箭”。


馋嘴肥猫铲史官


说起张郃,我跟他可算是个老乡啊。张郃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名将。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实力一般般。但是在历史记载中,张郃非常厉害,有勇有谋,不但武艺超群,他还曾与张飞,马超等人,都交过手。并且打成了平手。

据说,他还通晓应变之术,擅长布置营寨,预料战势、地形,一向准确,就连诸葛亮都对他

有所顾忌。

曹操曾经张颌比作韩信,而韩信决计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事实上,张郃也确实是一个智将,张颌打仗全靠预判,应变能力强,善于运用地形等等因素取胜,并且他还是个喜爱儒生

的人。张郃的一生胜仗无数,屡克敌军,而且深谙韬略,智勇兼备,不负魏将“五子良将”之名。

后来,张颌降曹以后,张郃首先跟随曹操征讨分裂的袁谭、袁尚兄弟,拿下河北,在后来张

郃又跟曹操攻下汉中。可以说是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居功至伟啊。

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人家张郃的战功,战役,事迹。描写的非常少。历史记载,

的张郃是一非常厉害的大将。








猴哥给你答案


张郃,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在黄巾起事时就已经出道,担任军司马的官职,在州里也算有点名气,后来和袁绍混,在袁绍消灭公孙瓒的时候,立下大功,但是在官渡之战中,张郃降曹,当时曹操没穿鞋袜就光脚出来迎张郃的礼遇,大概给了张郃从来都没有的脸面,所以张郃能不投降吗?张郃投降后,袁绍军队溃败,这不能说是张郃的错,反倒说明袁绍军队缺他不可,证明了他的能力。


曹操把张郃比作韩信,而韩信决计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事实上,张郃也确实是一个智将,张郃打仗全靠预判,应变能力强,善于运用地形等等因素取胜,并且他尊敬儒生,爱和儒生打交道,在武将里实属难得。

张郃降曹以后,首先跟随曹操征讨分裂的袁谭、袁尚兄弟,拿下河北,之后张郃又转向西线,跟着曹操、夏侯渊讨平关中马超、韩遂等军阀,后来又跟曹操攻下汉中。可以说是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居功至伟啊。

最后作为夏侯渊的副手镇守汉中,抵御刘备,后来刘备大军攻入,夏侯渊战死沙场,张郃成为主帅,坚守阵地,等待救援,这个时段是张颌最光辉的时段,也是在曹军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主帅,可以说在这次防守中他做的非常好,但是回去后,还是让张郃继续当副手,明明说张郃有韩信之才,却又任命韩信之才当副手,曹操真的很奇怪啊。



曹操死后,到曹丕、曹睿上位时,本以为张郃能出人头地了,但是还是没有,张郃继续着自己的副手生涯,先跟夏侯尚打吴国,又跟曹真打蜀国,最后跟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在追击诸葛亮之时,中埋伏死亡。

其实张郃这辈子好像没什么出头之时,一直是一个乖巧的配角的角色,有人需要他突显能力的时候(张飞,赵云),他就乖巧的上去突显人家能力,人家需要副手的时候去当副手,临危受命之时也能胜任。

个人感觉张郃的一生是不得志的,干的都不是他应该干的活,可惜了,被曹操那个能识人的人称之为有韩信之才,缺屈居副手了啊。


红尘入世亦不闲


张郃是曹魏名将,他本是袁邵部将,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后屡建战功。张郃虽是武将,却常常料事如神,用兵机变无双,擅长安营布阵。公元229年,诸葛亮再出祁山,曹睿派张郃迎敌,问张郃,等将军到了前线,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占了祁山。张郃知道蜀道艰难,诸葛亮不会带太多粮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说,诸葛亮的粮草只能维持十天左右,如果他在十天之内不能占领祁山门户陈仓,就只能撤退。后诸葛亮果然在十天后撤退了。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所怕的曹魏名将就只有司马懿跟张郃了,所以千方百计要除掉此二人,后在木门谷用计射杀了张郃。


明月论古


你的父亲一生你知道多少。还说三国张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